明代著名的“夺门之变”。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英宗(朱祁镇)被瓦剌掳去后,兵部尚书于谦等拥立英宗弟朱祁钰(皇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抗击瓦刺。次年英宗被释回京,景泰八年(1457年),得宦官曹吉祥、将领石亨、官僚徐有贞等的支持,乘景帝病重,发动政变,夺宫门,换句话说,就是由紫禁城的东门东华门夺入皇宫,登奉天殿(即金銮殿)复位,废景帝,杀于谦。故史称“夺门之变”。
对“夺门之变”,在《明史·景帝本纪》和《明史·英宗后纪》里均有记载,下面是《明史·景帝本纪》中的记载:
八年春正月戊辰,免江西被灾税粮。丁丑,帝舆疾宿南郊斋宫。己卯,群臣请建太子,不听。壬午,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贞等迎上皇复位。二月乙未,废帝为郕王,迁西内,皇太后吴氏以下悉仍旧号。癸丑,王薨于西宫,年三十。谥日戾。毁所营寿陵,以亲王礼葬西山,给武中卫军二百户守护。
下面是《明史·英宗后纪》中的记载:
天顺元年正月壬午,昧爽,武清侯石亨、都督张輗、张軏、左都御史杨善、副都御史徐有贞、太监曹吉祥以兵迎帝于南宫,御奉天门,朝百官。徐有贞以原官兼翰林学士,入阁预机务。日中,御奉天殿即位。下兵部尚书于谦、大学士王文锦衣卫狱。太常侍卿许彬、大理寺卿薛碹为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入阁预机务。丙戌,诏赦天下,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
蔡东藩在《明史通俗演义》第三十七回、第三十八回里对史称的与紫禁城东华门密切相关的“夺门之变”描绘得更加具体,更加引人入胜:
到了景泰八年元旦,朝礼毕,忽觉龙体违和,好几日不能临朝。百官问安左顺门,太监兴安出语道:“公等皆朝廷股肱,不能为社稷计,徒日问安,有何益处?”众官语塞,诺诺而退。到了朝房,大众以兴安所言,意在建储,御史萧维桢等,拟请复沂王为太子。学士萧铉,以沂王即退,不便再立,须另择元良为嗣。彼此酌定,逐缮好奏折,呈请立储。待了数日,方有中旨颁下,谓朕偶有寒疾,当于十七日临朝,所请着无庸议。众官见了此旨,又面面相觑。莫名其妙,会将郊祀,帝舆疾出宿斋宫。因病日加剧,势难亲临,乃召武清侯石亨至榻前,命摄行祀事。
亨见帝病甚,退语都督张軏及太监曹吉祥道:“公等欲得功赏么?”张、曹二人闻言,不禁奇诧起来,便惊问何事?亨密语道“皇帝病已深了,立太子,何如复上皇。”吉祥跃起道:“石公好计!石公好计!”亨复道:“此系我一人主见,还须得老成一决。”张轨道:“商诸太常卿许彬,可好么?”亨点首称善。当下同至许彬宅,与商密计。彬矍然道:“这是不世大功,事在速为,可惜我年已老,无能为力,唯意中恰有一人,何不往商?”亨问为谁?彬答道:“便是徐元玉。”亨等喜谢而出。看官道徐元玉是何人?就是当年倡议南迁的徐理。理因南迁议,为景帝所薄,久不得迁,他却谄事大学士陈循,屡托保荐,循果屡登荐牍,景帝见徐理名,好似个眼中钉,辄摒不用。循语珵道:“官家怕见你名,须改易为是。”珵乃易名有贞,别字元玉。无巧不成话。适值黄河决口,屡堙屡圯,循遂运动廷臣,荐举有贞。景帝果也忘怀,竞擢他为河都御史,督治黄河。有贞福至心灵,把屡堙屡圯的决口,熔铁下水,竟得塞住。且疏浚下流,畅达河道,河患遂灭。还京复命,复邀奖叙,进左副都御史,寻调右副都御史。及石亨等到有贞家,说及复辟大计,有贞很是赞成,并云须令南宫知此意。辄言道:“昨已密达上皇了。”有贞道:“俟得复报乃可。”越日为上元节,有贞夜至亨家,复密议了一宵。又越日黄昏,亨等又访告有贞,谓已得南宫复报,请早定计。有贞至屋后露台上,仰观天象已毕,即下对亨等道:“紫薇垣已有变象,事在今夕,不可失机。”随又报语道“如此如此,不患不成。”石亨、张轨、曹吉祥三人,当即趋出,自去筹备。有贞焚香祝天,默祷一番,随即与家人诀别道:“事成后功在社稷,共享富贵,否则祸必杀身,除非做鬼回来。”家人揽祛挽留,有贞不顾,挥手意去。时当三鼓,禁中卫士,因有十七日祝朝的旨意,已启禁门,有贞踉跄趋入,经圣朝房候着,约历半时亨、軏等率领群众子弟,拥并入。是时天色晦冥,星月无光,亨、軏等左顾右盼,方见有贞,便问道:“事果济否?”有贞道:“必济无疑。”遂率众薄南宫门,门扃甚同,连叩不应。有贞命众取巨木至,悬绳于上,用数十人举木撞门。门右墙垣,陡被震坍,大众乘隙进去,入谒上皇。上皇时尚未寝,秉烛观书,见他排闼而入,不觉惊问道:“你等何为?”众俯伏称万岁,上皇道:“莫非请我复位么?这事须要审慎。”有贞等齐声道:“人心一致,请陛下速即登舆。”言毕即起,呼兵士举舆入内。众兵士遑遽不能举,有贞掖着上皇,出坐乘舆,助挽以行。忽见天色明霁,星月皎然,上皇顾问有贞等职名,有贞一一奏对。须臾到东华门,司阍厉声呵止。上皇亦厉声道:“我是太上皇,有事入宫,何人敢拒?”司阍闻声趋视,果然不谬,遂由他进去。直入奉天殿,有贞为导;两阶武士,用铁爪击有贞,也亏上皇呵叱才行退去。时黼座尚在殿隅,由众推至正中,请上皇下舆登座,一面鸣钟雷鼓,大启诸门。百官方至朝房,候景帝视朝,闻奉天殿有呼噪声,呵叱声,继而有钟鼓声,相率惊骇。蓦见有贞出殿,大呼道:“太上皇复位了,众官何不进谒?”百官闻言益惊,但变出非常,事已至此,何人敢行抗拒?不得已各整衣冠,登殿排班,依次跪伏,三呼万岁。
却说景帝方卧疾斋宫,正值残梦初回。炉香欲烬,忽闻钟鼓声喧,来自殿上,不禁惊异起来,忙呼问内侍:“莫非是于谦不成?”内侍错愕未答。即而内监走报,说及南宫复辟事。景帝连声道:“好!好!好!”说着,气喘不已,面壁而卧。这边方独卧欷歔,那边正盈廷庆贺,徐有贞复辟成,即刻受命入阁,参与机务。一面与大学士陈循,草诏谕群臣,日中再正式即位,历史上复称英宗,小子也自然沿称英宗……一面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六年,大赦天下。复称奉太后诰谕,废景帝仍为郕王送归西内。太后吴氏,复号宣庙贤妃,削皇后杭氏位号,改称怀献太子为怀献世子。钦天监正汤序,且请革除景泰年号,总算不允。未几郕王病殁,年仅三十,英宗命毁所营寿陵,改葬金山,与天殍诸王坟,同瘗一处,且令郕王妃嫔殉葬。唐妃痛哭一场,当即自尽。被废的汪后,曾居别宫,至是亦欲令殉葬,侍郎李贤道:“汪妃已遭幽废,所生两女,并皆幼小,情尤可悯,请陛下收回成命。”皇子见深,此时已届十龄,粗有知识,备陈汪后被废,由谏阻易储事。英宗乃免令殉葬,寻复立见深为太子。太子请迁汪妃出宫,安居旧邸,所有私蓄,尽行携去。
例子二
白莲教的一支派——天理教数十人曾经闯入紫禁城,而且冲进了西华门。
天理教属白莲教分派八卦教的别名。清嘉庆年间,林清、李文成曾用来组织河北、山东农民起义。天理教的信徒达数万人之多。
据相传:清嘉庆十八年九月十四日,以陈爽、刘呈祥等人为首的天理教,潜入京城。十五日开始行动,由太监刘得财在紫禁城东门东华门接应,因途中遇阻,只闯入东华门十多人;而由太监杨进忠等人带领的六十多人却顺利地冲进了紫禁城西门西华门,在隆宗门相集聚。他们公开打着“大明天顺”等标志的旗帜,在紫禁城里勇往直前,英勇奋斗,一直逼近到皇帝的寝宫养心殿。但是尽管他们个个勇敢地与清军展开激战,但与清军力量相比,他们的力量极为弱小,所以,这次起义很快被清军镇压下去了。天理教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毕竟给封建统治者以迎头痛击,使封建统治者遭到了一次沉重打击。
据老北京人相传:留在紫禁城隆宗匾额上宗字旁边的箭头,以及隆宗门里东北角檐下第四根椽头上留下的箭头,都是天理教在战斗中遗留下的见证性遗物。
隆宗门 在紫禁城外朝三大殿和内廷后三官间之横街(乾清门广场)西端。东西向,五楹,三门,单檐歇山顶。与景运门同为进入内廷的第一道禁门,戒备森严。清制,除值班大臣或皇帝召见之人外,一律不得私自入内,王公大臣无一例外。凡允许进见者之侍从人员,从门外台阶下二十步外候立,不得靠近。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京郊天理教农民起义军杀进皇宫,攻破此门,逼近皇帝寝宫养心殿。门匾额左侧留下了起义军的箭头。(《今日北京》)
二、紫禁城基本概况
《日下旧闻考》第一册“国朝宫室”里载的原文:
外朝之制,午门内东西两庑各二十二间,皆崇基。东庑之中为协和门,西庑之中为熙和门,门各五间,东西向。两庑之北,正中南向者为太和门,九间三门,重檐,崇基,石栏,前后陛各三出,左右陛各一出。门前列铜狮二,其南环以金水河,跨石梁五,即内金水桥。
[臣等谨按]昭德、贞度两门庑为侍卫直(值)宿处。
太门之内东西两庑各三十二间,东庑之中为体仁阁,西庑之中为弘义阁。东庑之北为左翼门,西庑之北为右翼门,各五间,皆东西向。
协和门东出为文华殿,后为主敬殿。
[臣等谨按]文华殿门五楹,南向,崇阶三出,九级,内丹陛与露台相直,台左右二出陛,各十一级。殿制五楹,康熙二十二年重建。殿内皇上御题曰缉熙明德。联曰:道脈相承,经籍昭垂千圣绪;心源若接,羹墙默契百王传。屏联曰:讵为饰其貌;还因尊所闻。东西配殿各五楹,东曰本仁殿,西曰集义殿,后殿五楹是主敬殿。
乾隆御制经筵诗,有多首,这里仅列举其中的一首:
乾隆九年御制仲春经筵诗
讲席启文华,熙春景物嘉。
古今学有别,天地德无涯。
内外应非二,知行要并加。
儒臣同坐论,不觉日西斜。
在“天地德无涯”这文句的下面,有这样文字性的注释,原文为:是日讲《四书》“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章,并《易经》“天地之大德曰生”句。
熙和门之西为武英殿,规制如文华。门前御河环绕石桥三。殿前后二重皆贝宁书籍。凡钦定命刊诸书俱于殿左右直(值)房校刻装潢。西北有浴德堂,为词臣校书直次,设总裁统之。
[臣等谨按]武英殿五楹,殿前丹墀东西陛九级。乾隆十年御题门额曰武英,东配殿曰凝道,西曰焕章,后殿曰敬思。东北为恒寿斋,今为缮校四库全书诸臣直房,西北为浴德殿,即旧所称修书处也。浴堂在其后,西为井亭。
解读:
以上《日下旧闻考》“国朝宫室”里载的原文,其内容都是属于皇宫紫禁城,其“外朝”或曰“前朝”,其最重点的建筑“三大殿”——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中和殿、保和殿,其南面或曰广场之南的一些主要的建筑,亦是属于前朝或曰外朝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为了说明问题,这里开始需要以《紫禁城概貌》为题目,先说一说;然后,再以《太和门和门内的东西庑》和《文华殿和武英殿》为题目,分别介绍一下。
1.紫禁城概貌
紫禁城,俗称“皇宫”
老北京城,最突出的特征是城套城。而皇宫紫禁城,则又是老北京城“城套城”最里面的一座城,也被人们称之为“大内”,它在封建社会里的政治地位最显赫。紫禁城与一般的“城”不同。为什么?因为它是封建帝王(皇帝)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建筑宫殿的艺术大师们深受阴阳说的影响,将阳数受崇九之“天数”,运用到建造皇宫紫禁城内的屋宇上。因而,紫禁城内的屋宇建筑,其间数为9999间。
举世闻名的紫禁城,究竟始建于何时呢?
明永乐四年(1406年)始建,永乐十八年(1420年)基本建成,占地约72万平方米。据现在人们测量:“建于明朝,宫城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周长为3.4公里,呈长方形,墙高6米。”
《宸垣识略》中对紫禁城的范围究竟有多大,有多少座城门作了记载:
紫禁城在皇城中,南北各二百三十六丈二尺,东西各三百二丈九尺五寸。凡四门:南曰午门,北曰神武,东曰东华,西曰西华。四维皆有角楼。午门前接皇城之端门。
在紫禁城建成的第二年,即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到北京。从此,紫禁城就成为明清两代帝王的皇宫,曾经有24个封建皇帝在这座戒备森严而又富丽堂皇的皇宫里居住和处理朝政。
紫禁城的基本特征,究竟是什么呢?
其最突出的特征可概括为皇宫建筑格局深受三朝制的影响,具有三朝制的烙印。
紫禁城的营建,不仅深受唐古都长安城宫城——大明宫主体建筑“三大殿”(正殿为含元殿,其北为宣政殿,再往北为紫宸殿,三殿在一个中轴线上)的影响,而且其格局亦被打上了自古流传下来的三朝制的烙印。那么,何谓“三朝制”呢?《中国建筑特征及其演变》中说:
见于《周礼》及《礼记》者有三朝,即外朝、治朝、燕朝。外朝以决国之大事,与断蔽讼;治朝则每日视事之所;燕朝又曰内朝,或曰路寝,图宗人嘉事,及燕射之所也。
明永乐年间,封建朝廷和建筑皇宫紫禁城宫殿的建筑大师们,就是根据“三朝制”,将皇宫紫禁城内的建筑群,设计成为有外朝和内廷之分的建筑格局。
外朝和内廷
外朝其精美的建筑群,属于皇宫紫禁城内的重点建筑,以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武英两殿为两翼(左右对称)。外朝是封建皇帝举行大典和召见群臣、行使权力的重要场所。
外朝在建筑上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在外朝(亦称“前朝”)范围内,有空间的地方比较多,即空间比较大,例如,太和殿前,就有一个相当大的广场。三大殿各殿之间,其空间亦比较大。空间大、宫殿高、建筑精美,因而三大殿显得雄伟和庄严。
内廷亦称“后宫”。其建筑包括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及东西六宫等,是封建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后妃、皇子们居住、游玩及奉神的地方。
外朝和内廷,二者相比较来说,内廷虽说没有前朝那样多、那样大的空间,但精美的建筑,如楼台亭阁和御花园等,皆集中在内廷的范围内。
皇宫紫禁城内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后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居全城中轴线上,中轴线左右(东西)两侧的建筑对称。皇宫紫禁城气势雄伟,豪华壮丽,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最精美的古建筑群。
紫禁城是封建皇帝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所以,它与一般的“城”不同。紫禁城城墙的建筑结构特别讲究,与一般的城墙有区别,其主要特点表现在整个城墙建筑为“横七竖八”的砖质结构十五层,均用江米加石灰水混合搅拌而成的“雪花浆”浇灌了三次。这样,使皇宫——紫禁城坚如磐石了。
紫禁城护城河俗称筒子河,环绕于紫禁城城垣。明代开凿,河水源于玉泉山,自积水潭、北海经景山西墙引入,又经地沟注内金水河。宽5.2米,深6米,岸陡直,条石砌。内侧河岸沿城垣有守护系统,明设看守红铺40座,清建守卫房舍763间。神武、东华、西华三门外各有一平桥,连接城门与大路。沿河植树,清代河中养莲,为宫城的外观增色。
2.太和门和门内的东西两庑
(1)太和门
游览“皇宫”紫禁城内最重点的建筑——“金銮殿”(俗称),即“太和殿”,必须经过太和门。
金銮殿南面的正门,叫做“太和门”。那么这座“太和门”,其古建筑的基本情形怎样呢?简要说来,为南向,九间三门,重檐,崇基,石栏,前后陛各三出,左右陛各一出。这里所说的“前后陛各三出”,其“陛”是指帝王宫殿的台阶。出现这种称谓比较早,例如,《国策·燕策三》载:“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再例如,蔡邕《独断》卷上载:“陛,阶也,所由升堂也。天子必有近臣,执兵陈于陛侧,以戒不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