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传奇老北京——《日下旧闻考》解读
9042300000023

第23章 北京的孔庙、关帝庙、药王庙、灶君庙(2)

一、明清两代时,皇帝每出入“正阳门”,必停銮驾,祭祀关帝,以求关帝显圣,国泰民安。特别是农历正月初一,朝廷派出官员到此大办官祭,其影响较大。

二、正阳门瓮城内,除西侧的关帝庙外,东侧还建有观音庙,显示这座京城的南大门由观音菩萨和关帝神共同守护。

三、老北京人相传,京城城内的两座庙,其建筑虽然不大,但朝廷极为重视,庙中所祀之物,为明代紫禁城清宫旧物,特别突出的有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嘉庆十五年(1810年)所铸造的“青龙偃月刀”,重达120斤左右。

四、因正阳门关帝庙祀物中有“青龙偃月刀”,京城内城和外城,经营五金和生活用品一些杂货店铺,时常派人前来祭祀关帝神保佑生意兴隆。例如:在《都门竹枝词》里,就有这样的描写“灵鉴第一推关庙,更去前门洞里求”。

北京除了有文庙和武庙外,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庙”,如药王庙、灶君庙、火神庙、龙王庙等,这里不再一一介绍,只是将药王庙和灶君庙以及庙和祠的演变说一说。

3.药王庙

从前,我国许多地方有药王庙,比较而言,北京的药王庙最具有代表性。

从前的老北京城东、西、南、北四方,皆有药王庙。比较著名的有四座:“一在东直门内,曰东药王庙;一在地安门外西步量桥,曰西药王庙;一在安定门之内之西,曰北药王庙;一在天坛之北,曰南药王庙”。(《帝京岁时纪胜》)其中,尤以天坛之北的南药王庙最具有代表性。

这座药王庙始建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其位置在今日北京崇文门外东晓市街。

这座药王庙,分为东西两部分,庙西部为传统庙格局,主要建筑有三门、钟鼓楼、三进大殿,东西配殿等。其中山门门额上有“敕封药王庙”镌刻。庙内,其第一殿为药王庙,面阔三间,殿内供奉伏羲、神农、黄帝和药圣孙思邈、药王韦兹藏塑像,两侧立有十大名医塑像,对此《帝京景物略》里亦作了这样的记载:“天坛之北药王庙,武清侯李诚铭立也,庙祀伏羲、神农、黄帝,而秦汉来名医侍。”那么,药王庙里的十大名医塑像是何许人也?他们都是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著名医学家,有“三皇时之岐伯、雷公,秦之扁鹊,汉之淳于意、张仲景,魏之华佗,晋之王叔和皇甫谧、葛洪,唐之李景和”。(《帝京景物略》)

这座药王庙为什么要祭祀神农和黄帝呢?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

神农即指神农氏,古史相传,他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据《千金食治》里记载:“昔日神农遍尝的药,以辨五苦六辛之味。”我国远古,最初是靠男人猎取禽兽来维持生存的。但是,由于猎取禽兽没有保证,出现了由妇女采集野生植物的活动,经过观察、摸索和无数次的试种,终于成功地使许多野生植物变成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我国原始农业的出现,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为了纪念这一创造性的重大贡献,我国历史上,渐渐出现了不少有关这方面的记载和传说。例如:在古籍名著《白虎通·号》里就有这样的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黄帝据传为我国中原各族的祖先,姬姓,号轩辕氏。我国远古时候,有许多发明创造,如文字、医学、蚕桑等,都始于黄帝时期。古籍《千金食治》里载:“黄帝欲创九针,以治三阴三阳之疾。”所谓“九针”,是指古代九种形状、用途不相同的针具,可治疗各种不同的疾病。古籍《灵枢经·官针》里记载:“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佛能够。”而所谓九针能治三阴三阳之疾,按照中医的认识,属于诊断、治疗疾病的方法之一。

通过以上的介绍,不难理解药王庙为何要供奉神农和黄帝了。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名医,各有千秋,流传故事很多,以下有选择地介绍几位。

岐伯古时候,有“二圣二贤”之说。二圣指神农、黄帝;二贤指伊尹、岐伯。伊尹,商朝人,名伊,尹是官名,岐伯,相传为黄帝时期的大臣,精于医术,常与黄帝论述医道。古籍《千金食治》里记载:“岐伯而砭艾之法精”。“砭”,指砭石或石箴,古代用来作为石针来刺激病人的皮肤和某些穴位,达到治疗效果。“艾”,指用艾绒作成艾柱、艾条,点燃后进行灸治。

扁鹊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秦姓,名越人,渤海郡鄚(今河北任丘)人。学医于长桑君,有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遍游各地行医,擅长妇科、五官科、小儿科等各科,无所不能,后因诊治秦武王病,被秦太医妒忌杀害。

淳于意汉初医学家,曾任太仓令,故被人们尊称为“仓公”。他在医学上的贡献,主要是辩证审脉,治病多验。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里记载,仓公从公孙光学医,并从公乘阳庆学黄帝、扁鹊脉书。不仅如此,《史记》里还记载了他的25例医案,称为“诊籍”。这些医案,如实地记录了他诊治疾病的成败经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史记录。

张仲景 汉末著名的医学家。名机,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市)人。学医于同郡张伯祖。为治疗伤寒病,他钻研了《内经》、《难经》、《胎胪药录》等古代著名的医书,并广泛收集有效方剂。著作有《伤寒卒(杂)病论》。他的这部医学著作,被辗转流散,经后人多次收集整理,逐渐形成我罔中医学上著名的两本书,即《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内容主要分论外感、热病与内科杂病。对我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华佗汉末医学家。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医术甚精,尤其是擅长外科。他施针用药,简而有效。在医术上很有独创。如对“肠胃积聚”等病创用麻沸散,给患者麻醉后施行腹部手术,这在我困医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王叔和魏凿问医学家。名熙,高半人。曾任太医会。在医学上精益求精,并且格外重视诊脉,收辑前代诊脉文献。经过努力学习钻研,密切结合自己行医实践中的体会,编著成一部医书《脉经》十卷,成为我国医学上现存最早的脉学之著。不仅如此,王叔和还做了不少医学加工整理的工作。如他辑集散失的张仲景《伤寒卒(杂)病论》进行加工整理,使这一宝贵的医学文献,得以保存了下来。

4.灶君庙

今日北京崇文门外花市大街的“灶君庙”,据《北京名胜古迹辞典》里记载:

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年问重建,原每年八月初一至初三有庙市。现在庙内的建筑多经改建,成为东花市小学的校舍。仅存原庙外的一对铁狮子。这对铁狮子一雄一雌,均高约0.9米,长1.06米,原先分列庙门两侧,雄狮居左,雌狮居右,呈半蹲踞状,雄狮右前爪下踩一绣球,雌狮左前爪踏一小狮,二狮相向对顾,风姿雄健。

北京的灶君庙与全国各地灶君庙一样,尽管没有像太庙、孔庙、关帝庙、药王庙那样发展兴盛起来,但就祭祀灶君神的活动来看,内容亦是丰富有趣的。

“灶”,以前被称作爨。将“爨”称之为“灶”,始于春秋时代,到战国七雄(秦、韩、赵、魏、楚、燕、齐)时代,就已经出现将“灶”尊称为灶君。

例如《战国策·赵策三》中载:“缓涂祯谓卫君曰:昔日……臣梦见灶君。”

人类社会,在发明创造熟食之前,“民茹草饮水,采树之实,食赢[蚊]蟒之肉,多疾病毒伤之害。”(《白虎通·号》)随着火的发现,人们将火渐渐使用于生产和生活中。生产上,出现了刀耕火种,生活上出现了熟食。这样,不仅使生产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而且因食熟食使人们的寿命得以延长,显然做出了划时代性的重大贡献。因此,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出现了祭祀发明创造熟食的“圣人”,“以报先饮之功”。祀灶君活动渐渐被列为五祀之一了。

5.庙和祠的演变

最后,需要将庙和祠的演变说一说。

不论是庙,还是祠,都是因古代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并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秦以前,帝王诸侯或大夫、士祭祀祖宗的处所名曰“宗庙”。北宋著名的经学家邢昺对“宗庙”作了比较透彻的解释:“立庙者,即《礼祀·祭法》:‘天子至士,皆有宗庙’……旧解云:‘宗,尊也;庙,貌也。言祭宗庙,见先祖之尊貌也。’”

到秦代,秦始皇对“宗庙”作了统一规定:除“真龙天子”(皇帝)而外,其他人一律不允许营建宗庙。天子以下,诸侯或曰大夫、士,可以建祠于墓地,作为祭祀祖宗的处所。对此,北宋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光在《文潞公家庙碑》里,作了这样的记载:

先王之制,白天子至于官师皆有(宗)庙……(秦)尊君卑臣,于是天子之外,无敢营宗庙者。汉世公卿贵人多建于墓所。

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和统治者的需要,在全国各地渐渐产生了许多寺庙和祠堂。例如,佛教自东汉明帝永平十年传入中国后,影响越来越深,使中国渐渐地出现了许多祭佛的寺庙。此外,还有不少祭“神”的庙,如孔庙、关帝庙、药王庙、龙王庙等等。

而“祠”与“庙”一样,也有它发展演变的过程。“祠”除了有祭祖的宗祠、神祠而外,还有先贤祠。它们是用来祭祀思想家、学者或者英雄人物的,如武侯祠、文天祥祠、于谦祠和顾处士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