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宇
《日下旧闻考》第四册“官署”里载的原文:
先师庙在安定门内太学左,南向。街门西为持敬门,西向。大成门崇基石阑,前后三出陛。门左右列戟二十有四,石鼓十,右石鼓音训碣一。左右各一门,门内东西列舍北向。大成殿崇基石栏,三出陛,两庑东西向,殿东西列舍南向。西庑南燎炉一,西北瘗坎一,通常道左右御碑亭。大成门外东为神厨、宰牲亭、井亭各一,西为神库、致斋所、更衣亭,每科进士题名碑分列左右。凡正殿、正门、碑亭、皆覆黄色琉璃。后为崇圣祠。
[臣等谨按]文庙门殿,乾隆二年奉上谕易盖黄瓦。三十二年,钦定大门额日先师庙,二门额日大成门,殿额日大成殿,并御书题膀。又殿内恭悬康熙二十四年圣祖御书额日万世师表,雍正三年世宗御书额日生民未有,乾隆三年皇上御书额日与天地参,联曰: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明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三十四年御书联曰:齐家治国平天下,伎斯言也,布在方策,率性修道致中和,得其门者,譬之宫墙,甬路东西分列碑亭,恭勤康熙二十五年圣祖御制至圣先师孔子赞,二十八年御制颜曾思孟四赞,雍正六年世宗御制仲丁诣祭文庙诗,乾隆四年皇上御制临雍纪事碑,五年御制仲秋释奠诗,九年御制仲春释奠诗,十八年御制仲秋释奠诗,二十一年御制仲春释奠诗,二十四年御制太学古槐诗,三十三年御制重修文庙碑,三十四年御制仲春释奠诗,恭载卷内。
说明:祭孔诗作,有多篇,这里仅列举以下三篇。
乾隆九年御制二月上丁释奠先师孔子诗
灵春惟仲月,吉日值丁辰。
礼乐遵先进,诗书淑兆民。
宫墙增慕永,俎豆荐馨新。
敢谓百王后,能传一脤真。
承筐将素币,献爵列儒臣。
试问得门者,谁为不愧人。
乾隆十八年御制仲秋释奠先师孔子诗
高居讵诗九重尊,丁祭亲承率骏奔。
山海从来钦出类,宫墙何有得其门?
乐音六奏非钟鼓,礼器千年夏簋罇。
经席昨临今释奠,躬行未逮敢他论。
乾隆二十一年御制仲春
释奠先师孔子诗
经筵作甫过,释奠此亲临。
宁仅崇文典,惟殷望道心。
衣冠集鱼雅,殿幕仰深沉。
道法参天地,神依贯古今。
千道绵后裔,六佾协元音。
圣藻光楣梠,君师责并钦。
1.文庙——孔庙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在孔子故里的山东曲阜,有规模宏大的孔庙。北京的孔庙坐落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成贤街,是元明清三代(1271—1911年)六百多年问进行祭祀孔子的地方,这座祭祀孔子的古庙于成宗(孛儿只斤铁穆真)大德六年(1302年)创建,明成祖(朱棣)永乐九年(1411年)重建,武宗(朱厚照)正德,世宗(朱厚熄)嘉靖,神宗(朱翊钧)万历年间,曾分别修缮大殿,添崇圣祠,并将殿顶换成青色琉璃瓦,清代末年,德宗(爱新觉岁·载湉)光结三十年(1904年)升孔子为大祀,将正殿(大成殿)扩建,正门名“先师门”,虽历经重修,但其斗拱形式,仍然保存了元代的风格。
据史籍载:中国历史上封建帝王争相为孔子加封谥号戴桂冠,自西汉平帝(刘衍)元始元年(公元元年)开始,到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十四年(1657年)止,在一千六百多年的时间里,一共有11位封建帝王为孔子加封谥号戴桂冠。
例如,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谥孔子为“文宣王”;北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改谥为“至圣文宣王”;到了明世宗(朱厚熄)嘉靖九年(1503年)情况有了变化,帝王不仅为孔子加封谥号,而且在孔庙立牌位,开始题“至圣先师孔子神位”。
到了清代,帝王给孔子加封谥号又有了变化,即将帝王加封的孔子的谥号修改成为综合性的谥号。例如,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二年(1645年)将孔子的谥号定名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将孔子的谥号改称得简略一些,叫做“至圣先师孔子”。
从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年问起,一直到清朝末年爱新觉罗·溥仪宣统止,在250多年的时间里,帝王对祭祀孔子极为重视,并形成封建朝廷必须要进行的一种庆典。每一个皇帝登基继位后,一般都要“临幸”国子监讲学一次,然后书额一方,恭悬于孔庙大成殿中。
自康熙至宣统,在250多年的时间里,9位皇帝的御笔额依次为:
康熙——万世师表
雍正——生民未有
乾隆——与天地参
嘉庆——圣集大成
道光——圣协进中
咸丰——德齐畴载
同治——圣神天纵
光绪——斯化在兹
宣统——中和位育
这九位皇帝为孔子御笔的书额,至今仍悬于孔庙大成殿。
然而,细心的游览者会发现,孔庙中的御笔书额是十方,多出一方,这是因为民国年间,黎元洪任大总统时,亦为孔子书额一方,名口“道洽大同”。他下令将孔庙大成殿悬挂的清代帝王御笔书额九方全部撤下来,移交历史博物馆保存。将“道洽大同”悬在大成殿的正中央。
1984年,北京成贤街孔庙大成殿对外开放,人们看到的康熙皇帝的御笔书额“万世师表”悬挂的位置亦有变化,它被移至大成殿外前檐高悬,其他御笔书额位置依旧。为什么要将康熙皇帝御笔书额“万世师表”,高悬于大成殿的外檐下呢?笔者的理解,做这样的更动,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清代九位帝王为孔子御笔书额,以康熙御笔书额为高。颂扬孔子为万世师表,更符合孔子思想源远流长的实际。
2.武庙——关帝庙
《日下旧闻考》第三册“城市”里载的原文:
正统已末四月,正阳门月城成。
关帝庙在正阳门月城之右,每年五月十三日致祭。先十日,太常寺题遣本寺堂上官行礼。是日,民间赛会尤盛。凡国有大灾祭告之。庙有董太史书焦太史所撰碑记,时称二绝。万历末特加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旨由中出,未赏从词臣拟定也。
[臣等谨按]春明梦余录,庙建于明初,庙中现存明万历间加封碑,作神威远振天尊,门额叉作远镇。燕都游览志盖从门额也。
全天叙正阳门关帝庙诗
草昧云龙合,神霄铁马骧。
壮心悬日月,独力荷伦常。
赫怒空群魄,行师世一匡。
英雄青简渡,车骑白云乡。
神器何来沸?炎精檐不芒。
太阿迷倒柄,冠履错恒方。
说起北京的古庙,不仅有皇家祭祖用的“太庙”和祭祀性的“孔庙”,而且还有被统治者封为神的关帝庙。据说明清两代,北京有关帝庙百处以上。
关羽是我国历史上三国时期著名的蜀汉大将,他神威勇武,气贯山河,是一位享誉古今的英雄人物。他以“誓扶汉室”为旗帜,义不负心,忠不顾死,披肝沥胆,效忠刘备,最终为刘备而“断首捐躯”。关羽不仅在民间影响广远,而Ⅱ明清的统治者曾多次封他为“大帝”,到处为他立庙,享受着与孔子同样隆重的祭祀。我国历史上,元代以前祭祀关羽的庙称“关王庙”,如建于金泰和八年(1208年),现存山西定襄县的关王庙等,元代以后则称“关帝庙”,如明洪武二十三年(1389年)建于福建省东山县的祭祀关羽的古庙,始称“关帝庙”。
(1)白马关帝庙位于地安门西大街。这座祭祀关羽的古庙,传说因明英宗(朱祁镇)梦见关羽乘白马而名为“白马关帝庙”。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初名为“汉寿亭侯庙”。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三年(1477年)、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稹)雍正五年(1727年)两次重修。
明熹宗(朱由校)“天肩四年(1624年)七月,礼部覆得旨,祭始称帝”。(《帝京景物略·关帝庙》)清世宗(爱新觉罗·福临)顺治九年(1652年)赐封为“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加封为“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并将其殿覆盖品级最高的黄琉璃瓦。
在这座“白马关帝庙”内原立有多碑: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六年(1480年)立“汉寿亭侯庙碑”;
明世宗(朱厚熄)嘉靖十七年(1538年)立“关王庙碑”;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立“关王庙义会碑”;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又立“关王庙义碑”。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立“汉寿亭侯庙碑”;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稹)雍正十一年(1733年)立“关帝庙后殿崇祀三代碑”;
清高宗(爱新觉岁·弘历)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立“关帝庙碑”。
以上这些碑,已不存。
由此可见,发展到明清两代,封建帝王特别重视和讲究祭祀关羽。
(2)正阳门关帝庙 正阳门关帝庙在老北京一百多座大小关帝庙中,最为突出,用《帝京景物略》里的语言来说,叫做:“而独著正阳门者……万国朝者必谒……岁五月十三日,祭汉前将军关某……凡国有大灾,祭告之”。
正阳门关帝庙地位之重要,从以下几方面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