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传奇老北京——《日下旧闻考》解读
9042300000020

第20章 北京著名的天地日月坛(1)

天地日月坛

《日下旧闻考》第三册“城市”里载的原文:

天坛周十里,内有圆丘、神乐观、天师府、牺牲所,在正阳门外永定门内街东。

天坛在正阳门之左,永乐十八年建,镣以垣墙,周迥九里十三步。初遵洪武合祀天地之制,称为天地坛,后既分祀,乃专称天坛。

永乐十八年,北京天地坛成,每岁合祀。洪熙元年,奉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同配享。嘉靖九年,勅建圜丘于大祀殿之南,每冬至祀天,以大明、夜明、星辰、云、雨、风、雷从祀。建方泽于安定门外,每岁夏至祀地,以五岳、五镇、四海、四渎、陵寝诸山从祀,俱止奉太祖一位配享,而罢太宗之配。其大祀殿则以孟春上辛日行祈谷祭……

祈谷坛大享殿,即大祀殿也。永乐十八年建,合祀天地于此。其制十二楹,中四楹饰以金,余施三采。正中作石台,设上帝皇祗神座于其上。殿前为……

[臣等谨按]祈年殿、祈年门旧名大享殿、大享门,乾隆十六年改名。

这里仅举两例:

乾隆八年御制上辛日祈谷诗

东陆晖晴旭,穹坛飏瑞烟。

上辛邀帝佑,依古重民天。

量币牲惟犊,燔柴烛被田。

八音调太簇,九奏叶朱纭。

寅祀增乾惕,骏奔敢后先。

继绳思祖德,对越俨皇乾。

百辟成仪赞,一衷夙夜虔。

祈年陈至愿,锡我有秋连。

乾隆三十五年御制祈谷礼成述事

春立方为节应正,祈农典合次辛行。

金穰倄祀日逢卯,震德乘时岁纳庚。

顾諟照临有明命,由来呼吸可通诚。

去年曾是希鸿祜,果格朱波绩底成。

解读:

1.中轴线与左右对称

以皇宫其紫禁城,三大殿为其中心。

形成了其全城性,南到北有中轴线。

整个城南北东西,讲究要左右对称。

南天坛北有地坛,东日坛西有月坛。

开始,需要从“中轴线”究竟始于何时先说起。

“中轴线”始于唐古都长安城“大明宫”,亦称“宫城”,或亦俗名为“皇宫”。

因为唐古都长安城其“宫城”即“大明宫”内的主体建筑——“三大殿”,其正殿为“含元殿”,其北为“宣政殿”,再北为“紫宸殿”,并且这三大殿都在“大明宫”南北一条“中轴线”上。

从我国历史上来看,发展演变到明代时燕王朱棣取得了天下后,于永乐年间,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大规模修建“京城”,亦称“内城”;并且城的建置,与元大都城相比较有发展有创造。尤其是北京“皇宫”紫禁城的建置,深受唐古都长安城及其“宫城”——“大明宫”(亦俗称“皇宫”)的影响。

何以见得?

燕王朱棣取得了天下后,于永乐年间,大规模修建北京城。尤其是“皇宫”紫禁城的重点建筑,其“前朝”或曰“外朝”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还有“后宫”(俗称)或曰“内廷”的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这些宫殿有着一个共同的突出特征,就是:都在“皇宫”紫禁城南北一条“中轴线”上;其东西左右两侧的建筑,基本上是对称的。显然,是受了唐古都长安城的影响,并有所发展。

其实,永乐年间,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京城,或者亦包括明嘉靖年间,在京城的南面,修建起来的外城,亦称“外罗城在内,可以说有非常明显的特征:北京以“皇宫”紫禁城内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心,还形成了老北京城,其全城性的南北一条“中轴线”,南到“永定门”,北到“钟鼓楼”。

不仅如此,而且老北京城,全城性的南北一条“中轴线”,其东西两侧主要的建筑亦是相当讲究“对称”,而比较突出典型的例子,就是南有“天坛”,北有“地坛”;东有“日坛”,西有“月坛”。

不论是与唐古都长安城“大明宫”(俗称“皇宫”)相比较,还是与元大都城相比较,都是很明显的;大有发展,大有创造性和非常具有思想性。

为什么呢?

这里,可借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话来说,就是:用事实说话。

北京,在全城性的从南到北的一条“中轴线”上,紧密结合建城或曰造城的需要,建筑了不少点缀性的精美的古建筑,可以说非常不一般,亦可以说是:中国独创的,并且是独一无二的。

为什么呢?

从外城,其最南面的永定门起,往北,其内城亦称京城南面的正门——正阳门前楼、正阳门(俗称前门)城楼、大清门(亦称大明门);皇城南面的正门——天安门(原名称承天门)、端门、皇宫紫禁城南面的正门——午门;太和门与其门内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及其内廷(或俗称的后宫)的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还有皇宫紫禁城的北门——神武门;以及神武门北的景山最高峰——万春亭;再往北的鼓楼和钟楼,都是在北京城,其全城性的从南到北的一条“中轴线”上。

其实,何止于此。

还比较突出表现在:造园“装景”的艺术大师们,将“中轴线”,还巧妙而又恰到好处,运用到造园装景上。而比较突出典型的例子,如北京著名的颐和园,万寿山的前山,就是以山脚下的“云辉玉宇”牌楼为起点,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到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了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其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其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等。显然,万寿山前山,其层层上升的“中轴线”,其左右东西两侧的建筑,亦保持讲左右对称的古建筑传统性的格局。

总而言之,不论是在元大都城基础上,修建起来的老北京城,其内城(亦称京城)外城(亦称外罗城),还是皇城和紫禁城,及其北京的造园装景,可以说,都是有发展都是有创造性的。

2.天坛

南有天坛,北有地坛。

开始,需要从古代人们对天、地、日、月的认识先说起。

(1)古代人们对天、地、日、月的认识

古代人们将“天”想象成为日、月、星辰和云、雨、风、雷的主宰者。出于农业生产和人们精神生活上的需要,我国早在奴隶社会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祭天礼俗,如《周礼·春官·大司乐》里记载:周代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六舞”中“云门”和“大咸”就是当时祭祀天地的两种乐舞。从当时人们精神生活上的需要来看,祭天跳“云门”或者“大咸”这两种乐舞,就是祈求“天”每年都能够风调雨顺,使农业生产年年有个丰收的好年景,使人们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2)天坛与祭天的礼俗

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不断向前发展的需要,春秋时代的天文学家通过用土圭(古观测仪)对日影长短变化的观测,不仅确定出春夏秋冬时间最短的一天——“日南至”(亦称“冬日至”等,即今称的“冬至”),而且还经过4次对“日南至”日中日影的观测,将日影准确无误恢复到原处的时间1461天作为一个周期,并将这一周期分为4份,每份为365天多,为了计时和使用上的方便,取其整数,确定一年为365天。天文学家取得的这重大科研成果,亦影响到生活中的祭天礼俗,出现了讲究每年祭天要在“冬日至,于地之圜丘奏之。”(《周礼·春官·大司乐》)即指演奏古乐和跳“六舞”中的“云门”或者“大咸”,进行祭天。但为何非要在“圜丘”之地进行祭天呢?唐学者贾公彦作了比较透彻解释:“土之高者日丘,取自然之丘圜者,象天圜也。”古时,“圜”同“圆”;“天圆”即指天体。《易·说卦》里,亦作了比较透彻的解释,即“乾为天,为圜”。由此可见,古时选择“圜丘”之地进行祭天,是属于一种象征意思。

古时,为密切配合农业生产上的需要,逐渐出现了讲究捉拿贼鱼和猎取豺兽进行祭天的礼俗。自古始,春秋,是一年农业生产中很重要的丽个季节。因此,古时每年一到春季雨水节气时,人们为祈求“天”能使农业生产风调雨顺,就讲究捉拿贼鱼进行祭天。如宋元时期学者吴澄(1249—1339年)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记载:“祭鱼,獭一名水狗也,贼鱼者也。祭鱼,取鱼以祭天。”祭天的礼俗,被科学家名曰为“獭祭鱼”,选作为“雨水”节气一候的“候应”了。

封建帝王(皇帝)为了表示重视农业生产,下谕旨而营建了祭天用的一座相当讲究的“天坛”,到明代时,朝廷为了表示重视农业生产,紧密配合帝王祭天祈谷精神生活上的需要,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正阳门外的永定门内大街路东营建了精美的、世界闻名的天坛,为帝王祭天祈谷创建了一处比较理想的地方。它占地270万平方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同时亦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

天坛是“圜丘”和“祈年”两坛的总称。其主要建筑坛内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南北中轴线上。尤其是北面祈谷坛的祈年殿,比较典型,同时亦格外引人入胜。建造宫殿的艺术大师们,将祈年殿建筑的设计构思,同“天圆地方”和“天有九重”及“天数”说,以及与我国独创的农业“二十四节气”密切结合。根据古老的“天圆地方”之说,建筑大师们将“祈年殿”建筑成为圆形,以象征天。由于自古流传下来认为是“积阳为天,天有九重”,而“九九”这二数字的概念,古时又是代表“天数”,所以建筑大师们将祈年殿结构的高度,建成为九丈九,以象征天有九重。而祈年殿内中央,建有四根大柱子,以示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但为何将殿内中层和外层设计成两排柱子各有12根呢?殿内外层的12根柱子代表每天的12个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西、戌、亥。那么每月有30天,应怎样象征性进行表示呢?建筑大师们亦想出了恰到好处的办法,就是将祈年殿的殿顶建筑成为周长30丈,以示一个月30天。然而更巧的是:将殿内中层和外层两排柱子加起来,恰好是24根,这又象征着一年春夏秋冬的“二十四节气”。

总之,北京“天坛”,是由古老的祭天礼俗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

3.地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