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传奇老北京——《日下旧闻考》解读
9042300000019

第19章 内九外七十六座城门(8)(2)

今日人们能够观赏到的北京地安门外大街的钟鼓二楼(均于明永乐十八年建成)是明代“二十四衙门”之一。统一掌管北京城内的报时任务。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时这十二时辰,每一时辰合现在两个小时,晚11时到次晨1时,为“子时”;1时至3时,为“丑时”;其他寅时、卯时等,均可以此类推。据老北京人回忆:从前北京钟鼓楼,每天至少要报三次更(即“报时”):将早晨击鼓撞钟报时,称之为“亮更”;将日中正午时击鼓撞钟报时,称之为“午更”;将每天天黑点灯以后,即在人定亥时之前,击鼓撞钟报时,称作为“定更”。

不仅如此,而且据老京人相传:清代乾隆以前,北京的钟鼓楼,是昼夜统一向全城报时的地方。其特征是:每天日中正午时鸣钟,夜间则报五次,一直到寅时天亮。清乾隆以后,则就逐渐渐将昼夜击鼓撞钟报时的规定,改变成为只在夜间报两次更了。第一次时,在每天晚上人定亥时,故将这次击鼓撞钟报时,称作“定更”;第二次时间,每天亮寅时之前,故将这次击鼓撞钟报时,称之为“亮更”。夜间这两次击鼓撞钟报时,是很有趣的,即每次在击鼓撞钟之前,由两名负责统一向全城击鼓报时的更夫分别登上钟鼓楼,讲究手提“孔明灯”,先遥遥互相间对照一下,以此为信号。老北京人将这种信号称之为“对灯儿”。更夫互相间对灯儿完毕,紧接着分别进入楼中击鼓撞钟。按规定的次序,是先击鼓,然后撞钟。击鼓时,讲究有节奏,老北京流传有一句话:“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但是每次击鼓到最后一下,总要停歇一下,以此示意让钟楼的更夫做好准备,紧接着洪亮的钟声便由钟楼上向全城飞扬开去,撞钟的次数与击鼓相同,亦是“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前后鼓声和钟声两番合起来,总共为108下。

那么,话又说回来,今日北京现存的钟楼、鼓楼,基本情形,则究竟怎样呢?

对此,《今日北京》一书里,作了历史反映性的记载,这里将原文转引出来,以供您方便阅读和欣赏。

[钟楼]明清北京城的报时台。位于北京城中轴线北端(今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以北),居鼓楼之北(相距约百米)。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元钟楼旧址重建,后毁于火。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修,为砖石结构。通高47.9米,重檐歇山顶。基座四面各有一拱券门,内有石阶可达二楼。二楼亦每面各一拱券门,楼内正中有一八角形木框架,报时大钟即悬于该架,钟两边各悬一根两米长的撞钟木。明初楼内悬铁钟,铸于永乐十八年,高4.2米,径2.4米,壁厚0.17米,重约25吨,后为声音更洪亮的铜钟代替,被置于墙外,1983年移置大钟寺保存。今仍悬于楼上的大铜钟,永乐年间铸于北京,高5.4米,径3.4米,壁厚0.27米,重约42吨。其声音洪亮,鸣响时,方圆十几里都可听到。明清时,大钟每日晨昏击响(敲108下),向全城人民报告起床和入息的时间。

[鼓楼]与钟楼一起为明清京师报时台。位于京城中轴线北部,钟楼南约百米处(今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北端)。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元鼓楼旧址重建。清嘉庆五年(1800年)重修。通高45.7米,分三层,下层为4米高的城台,砖石结构,南北宽33米,东西长56米,南北各开三座券门,东西各为一座,城台内有石阶通二层。二层为木结构,四面方格门窗,周围有廊。楼内有36根大柱,上有斗拱,以支撑上层及屋顶重量。第三层为暗层。歇山顶,灰筒瓦,绿剪边。二层楼上置有报时更鼓,原25面,1大(鼓面直径1.5米,用整块牛皮蒙盖)24小,代表1年24节气,现仅存大鼓。明清时,每日于戌时(晚7时)开始击鼓报时,戌时为“定更”鼓(击两通,108下),然后每个更次击鼓108下,直至寅时(晨时),击完最后的“亮更”鼓。1984年鼓楼有一次大规模的维修。

3.闺女成仙帮助老爹铸成了大钟

这是老北京建钟楼、铸大钟时一个感人的神话传说。

报更击鼓,向全城报时用的鼓楼先落成了。皇上立即下谕旨,要在鼓楼后面(北面)建置一座钟楼。全国一些大城市,皆有向全城击鼓撞钟报时的鼓楼和钟楼,如古都长安城,就有钟鼓二楼。不仅如此,全国各地一些比较大的佛教寺院,在天王殿之前,即进山门内,其两侧,亦有报时用的钟鼓楼建筑。而北京城,只建一座鼓楼,那怎么能行呢?还应有钟楼来相配。为了实现钟鼓齐鸣,向北京全城报时,皇上下令要铸造一万斤重的大钟。于是,命朝中负责向北京全城报时的钟鼓衙门(为朝中二十四衙门之一),召集京城和全国各地的一些铸钟大师,也就是铸钟匠人,到京城钟鼓衙门内,为钟楼铸造万斤重的大钟,献计献策。其中,有来自京城东通州的一位铸钟名匠,人称钟爷老人。

钟爷老人,年轻时丧妻,因他怕续弦后,会使先妻给他留下刚满3岁的闺女受后娘的气,故一直未娶。他带着小闺女,过着苦日子,因为他铸钟技术比一般铸钟匠高超,所以通州方圆几百里地,哪儿修庙铸钟,都离不开他。他被人们尊誉为铸钟的“钟爷”(为“祖师爷”之意)。

钟楼落成后,为钟楼准备铸造大钟,在鼓楼的西侧,由朝廷钟鼓衙门划出一块地方,设立了一个铸钟厂。钟爷与全国各地云集到京城的著名铸钟大师和能工巧匠们,上千号人,在铸钟厂没日没夜地干。

朝廷钟鼓衙门指定,由钟爷领头,负责为钟楼铸造大钟。自从钟爷担负了这份皇差,已长大成人的闺女,总是不放心。

眼看离皇上限期铸成钟的日期只剩下三四天的时间了。一天,钟爷愁眉苦脸地回到家里,往炕沿上一坐,不言语。急得闺女问:“爹,是不是铸造大钟遇上不顺心的事了?您告诉闺女,闺女也许能给您帮上个忙!”老爹听了闺女的话,没有立刻回答,觉得跟闺女说了也没啥用:“连我这个被人们尊称为钟爷的‘祖师爷’都琢磨不出什么高明的办法?”他思来想去,但又觉得:“闺女也长大成人了,她是自己身边唯一的亲人,也许闺女替老爹想出个好主意来!”钟爷最后还是把铸钟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困难,一五一十都告诉了闺女。他说:“闺女,爹同来自全国各地的铸钟大师,没日没夜地干,都满以为到期能把大钟铸造出来,谁知浇铸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有一次,虽然浇铸成了钟,大家都非常高兴,但挂起来,怎么撞大钟,它都发不出洪亮的嗡嗡声;又重新配料,重新铸,还是没有成功。爹和大家一样,这些天吃不下,睡不好。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干着急,眼看工期就要到了,大钟铸不成,皇上怪罪下来,大家都会被砍头的!现在,大家的命,都在这个大钟上了!”闺女听了,心如火燎,心想:“老爹是铸钟的头,这次老爹完不成皇差,命就保不住了!”闺女非常孝顺老爹,立刻安慰说:“爹,您老人家别着急,等我好好想想,也许能替您琢磨出个好办法来!”

皇上下谕铸钟的限期,到最后一天了。这天钟爷心里像滚滚油浇,寅时前,就上铸钟厂了。孝顺的闺女,一看天还黑着哪,老爹就出门去铸钟厂了,老爹为钟楼铸造大钟这份皇差,一夜都没有合眼,都快愁死了。孝顺的闺女也沉不住气了,不吭不响,跟在老爹的后边。老爹因为心事特别重,心里只顾琢磨铸造大钟的事儿,没有发现闺女也跟着一块来到了铸钟厂。

爷俩赶到铸钟厂,天刚亮,钟爷一瞧铸钟厂,火光连天,大家干劲十足,个个都累得满头大汗。钟爷立即投入指挥。闺女两只大眼睛不停地看着。翻滚的铜汁,不断地被倒入大钟的砂模中。可是浇铸了半天,铜汁就是不凝,急得大伙个个都说不出话来,钟爷立刻愁上眉梢,脸色也变了。

正在这当儿,闺女急了,大喊一声:“爹,我也跟您来一块铸造大钟!”说完,她猛地一蹿,一下子就跳进了化铜的大锅里,铜水立即飞溅好高,放出五颜六色的光彩,随后,从化铜的大锅里,飞出一张白纸来,直奔钟爷,大家都愣住了。

此时,钟爷将向他飞来的那张白纸,接过来,拿在手上,手直打哆嗦,一看纸上,是闺女写的一行字:“爹,您别伤心!昨夜神仙给闺女托了个梦,让闺女这样干,才能救爹的命!”

钟爷耳边,好像闺女还在喊:“爹,我也来了!”此时,他顾不得哭了,三步并作两步走到化铜的大铜锅跟前一看,闺女只留下她姥姥给绣的一双绣花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