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传奇老北京——《日下旧闻考》解读
9042300000018

第18章 内九外七十六座城门(8)(1)

京都有两座山,或者叫做首都北京城里有两座山:一座名为“景山”。从前,北京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亦曾经称作过“煤山”,或“万岁山”等。这座山,据说是明永乐年间,大规模修建“皇宫”(俗称)紫禁城周围护城河(俗称“筒子河”)时,挖掘出来大量的渣土堆积而成的“山”,并且自然而然堆成了五座山峰。造园装景的艺术大师们,经过精心设计,在五峰上修建点缀上了五座非常精美的亭子。这五座精美的古建筑,其亭子将景山公园给点缀得格外美丽壮观。

景山五亭精美的古建筑,以中峰的“万春亭”为最大,三重檐琉璃瓦四角攒尖顶的亭子,东西两侧各有一座重檐绿琉璃瓦八角攒尖亭子,东边的名曰“周赏亭”,西边的叫做“富览亭”。这两座亭子外侧的两峰,则又建有两座重檐蓝琉璃瓦圆攒尖顶小亭,东面的称“观妙亭”,西面的叫“辑芳亭”。两亭左右对称,同中峰的“万春亭”构成一幅和谐自然美丽的景致。尤其是中峰的“万春亭”,是老北京城内的最高点。人们登上万春亭,可俯视整个北京城,并且深刻感到伟大祖国首都——北京,真是气象万千。

然而,在帝王统治时期,景山在北京城所处的地理位置,正是在紫禁城北面神武门之北;因此,紫禁城内的宫殿群与景山相联系一起,产生了这样一种认识,认为景山是紫禁城北面的一座自然屏障;或者取“康”意“名曰为宫殿屏扆则曰景山”。所谓“屏”,亦指“屏风”。例如韦庄《望远行》词:“欲别无言倚画屏。”亦可指障蔽或捍卫之物。《诗·大雅·板》:“大邦维屏。”帝王宫殿上设在户牖之间屏风,曰“康”。所以,在《日下旧闻考》“御制白塔山总记”里,指出:“宫殿屏扆则曰景山,西苑作镇则曰白塔山。”

而“京都”(内城)另外一座山,就是白塔山。那么《日下旧闻考》“御制白塔山总记”里,为什么说是“西苑作镇则日白塔山”呢?

白塔山按现代的测量,其周长为88米,高45米。从中国历史上来看,白塔山这个地方,辽代时称为瑶屿;金代时,改名为琼岛,是万宁宫的一部分。对白塔山的称谓,其历史演变的基本情形,在《日下旧闻考》“御制白塔山总记”里,作了概括性的介绍:“白塔山者,金之琼华岛也。北平图经载辽时名曰瑶屿,或即其地。元至元时改为万岁山,或曰万寿山,至明时则互称之,或又谓之大山子。本朝日白塔山者,以顺治年间建白塔于山顶。”

那么,清顺治年间,为什么建白塔于山顶呢?其因是:顺治八年,在明代时仁智、介福、延和三大殿的旧址上建庙立塔,名为白塔寺,1742年,乾隆重修改名为永安寺。说是顺治笃信佛教,其实当时顺治皇帝只不过是十四岁的一个顽童,懂的东西并不多,说是顺治笃信佛教,莫如说封建王朝上层的统治者们,特别是以孝庄皇太后为代表的一些人笃信佛教,尤其是崇敬西藏喇嘛诺门汗,依照诺门汗的建议,在广寒殿及“三大殿”——仁智、介福、延和旧址上建庙立塔。从山脚下拾级而上,寺院层层,主要殿宇有法轮殿、正觉殿、普安殿以及配殿、廊殿、钟鼓楼等。

对清顺治年间,在今北海公园里,建庙立塔的基本情形,《日下旧闻考》“御制塔山南面记”里,作了相当详细的记载:

御制塔山南面记承光殿之北,跨太液为桥(即今日称的“永安桥”),南北各有坊,南曰积翠,北曰堆云。过堆云坊即永安寺,殿曰法轮。殿后石蹬拾级而升,得稍平道,左右二亭,曰引胜,曰涤霭。复因廻叠石中,仍拾级左右各为洞,玲珑窈窕,刻峭嶊娄,各极其致,盖即所谓移艮嶽者也。穿洞而上,适与拾级而上者平。洞之上,左右各有亭覆之,曰云依,曰意远。平处为佛殿,前曰正觉,后曰普安。两厢各有殿,东曰圣果,西曰宗镜。又自永安寺墙之东缘山而升,路中有振芳亭,再升为慧日亭。稍西则顺治年间建塔碑记及雍正年间重修碑记。复略升则进普安殿之东廊矣。其寺墙之西,亦缘山而登,半山有亭,扁日蓬壶挹胜,再登为悦心殿。偶临塔山,理事引见恒于此。其后为庆霄楼,每逢腊日奉皇太后观冰嬉之所也。悦心殿东侧书屋为静憩轩。转石屏入墙门,则仍普安殿。自殿后陟石阶将百磴,即山顶,白塔建于此。塔前琉璃佛殿曰善因。考日下旧闻,山顶为广寒殿,盖即建塔之所。山中为仁智殿,则今普安佛殿是。塔后列刹竿五,或谓之转梵经,或谓之资嘹远。其下为藏信炮之所,八旗军校轮流守之。盖国初始定燕京,设以防急变者。雍正年间复申明其令,载在史策,其发信炮金牌则藏之大内。予因恩之,比及藉此知守,其失守已多矣。然而睹此知懼,凛天命,畏氏碞,戒盛满之志,系苞桑之固,则信炮之制岂非祖宗之良法美意万世所当慎守者乎!

其实,今日北京北海公园里,其山顶上的白塔,是一座藏式宝塔,承托着伞盖宝顶。造园装景的艺术大师们,为了以孝庄皇太后为代表的——清圣王朝最高统治者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在塔下建造一座用琉璃砖砌成的善因殿,并将殿的四壁雕有干手千眼佛像,殿中央供有文殊菩萨化身铜像,俗名镇海佛。所以,白塔落成后,就逐渐出现传说,说北京皇家禁苑琼华岛白塔山上的白塔下,有一口海眼,只有用文殊菩萨化身铜像(俗名镇海佛),才能镇住海眼,以绝水患。

2.钟楼鼓楼

京城的中轴线上,报时有钟楼鼓楼。

每晚上人定亥时,一定更击鼓撞钟。

天一亮寅时之前,又报时称为亮更。

铸大钟神话传说,是闺女成仙铸成。

开始,从合称“钟鼓楼”先说起。

从前老北京“内城”亦称“京城”,其南面的正门“正阳门”,或俗称“前门”,向北穿过天安门、端门、午门、皇宫紫禁城内其“前朝”或曰“外朝”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及其“内廷”或曰“后宫”的“三大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皇帝紫禁城的北门——神武门。其神武门之北的景山最高峰的万春亭、其北的地安门,再往北就是鼓楼和钟楼。钟鼓楼就是在老北京从南到北——南到“永定门”,北到“钟鼓楼”,其全城性的一条“中轴线”上,其最北端。人们渐渐形成了将钟楼和鼓楼,习惯结合称为“钟鼓楼”。

从我国历史上来看:钟鼓,相当早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例如:奴隶制的社会时期,产生的《诗经·关雎》里,就有演奏钟鼓古老乐器的诗句:“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然而,随着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特别是佛教自东汉明帝永平年间传入中国;并且由于佛教寺院精神生活上的需要,其钟鼓便逐渐与佛家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明清寺院的布置,一般说来,其佛寺山门内,其东西两侧,居多有钟鼓二楼——东侧是钟楼,西侧是鼓楼。

再例如:从前老北京的时候,有名的雍和宫,每天天尚未亮,即在寅时前,其钟声就会响彻其远近周围;每天日落酉时后,点灯成时前,即在黄昏的时候,其鼓声就会是像来自远方的轻雷;雍和宫就集合喇嘛们到殿上诵经。

这样,老北京时,多少年来,住在雍和宫附近的居民们,基本上都能听到熟悉的鼓声。不仅如此,而且从前老北京时,住在皇宫紫禁城周围的居民们,还会听到午门上的钟鼓声。这样说,有何依据?有依据,其依据就是《宸垣识略》里作了历史反映性的记载,指出皇宫紫禁城,“凡视朝,则鸣钟鼓于楼上。驾出入午门,鸣钟。祭亨太庙则以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