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南海“瀛台”上的小型建筑群,楼阁殿身,显得格外小巧硕壮,金碧辉煌,富丽中透着古朴,优美中伴有刚健,使人观赏后感到真是属于我国小型宫殿建筑美、艺术美与古朴科学性巧妙相结合的典范,它表现出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大师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性的才能。
八、中南海丰泽园
《日下旧闻考》第二册“国朝宫室”里载的原文:
御制丰泽园记 西苑宫室皆因元明旧址,惟丰泽园为康熙间新建之所。自勤政殿西行,过小屋数间,盖皇祖养蚕处也。复西行,历稻畦数亩,折而北,则为丰泽园。园内殿宇制度惟朴,不尚华丽。园后种桑数十株,闻之老监云:皇祖万几余暇则于此劝课农桑,或亲御耒耜。逮我皇父缵承丕业,敬天法祖,世德作求。数年以来,屡行亲耕之礼,皆预演礼于此。及知圣圣同规,敦本重农,用跻天下于熙啤之盛。若瀛台之建于有明,飞阁丹楼,辉煌金碧,较之此园固为美观,而极土木之功,无益于国计民生,识者鄙之。行一事而合于天心,建一园而合于民情,身率先而天下不变,吾于是乎知皇祖、皇父之为首出之圣也。
御制辛亥仲春上幸丰泽园演耕
耤礼上躬四推命臣等终亩恭似制十韶
大地阳和淑景韶,潜苏土脉应风条。
洪钧普扇百昌序,大造均舒万物调。
翠辇临耕旗闪烁,金舆载驾玉锼雕。
行行西苑停銮辂,泛泛天池盪画桡。
帝耒四推膏壤沃,皇躬一墢甫田遥。
先期己见寅恭懋,终亩还思教泽饶。
种布期生连理穗,垅开愿长九岐苗。
追思圣祖观耕地,却值吾皇演礼朝。
丰稔岁功九有遍,太和景象万方昭。
放勳久颂尧功茂,协帝重瞻舜德超。
乾隆十二年御制丰泽园演耕诗
霁霭光烟向远低,演耕丰泽超台西。
今年却先春三月,前日欣沾雨一犁。
缅想芳型农重也,仰承渥泽志钦兮。
上林太液增新景,黛耜青箱凑好题。
乾隆十四年御制丰泽园演耕诗
帝糟耕椅举,苑卿甸早治。
多因重稼穑,讵祗匀威仪。
沃壤南东矣,新犁往复之。
鸟鸣春欲半,蠖屈土全滋。
农父荷锄立,亲藩布种随。
淰云欣有渰,膏泽被无私。
每以试耕日,频思观礼时。
豳郊宛在目,不必袜周诗。
乾隆十八年御制丰泽园演耕诗
耕耤前辰例演耕,无非民事廑躬行。
仗排上苑春风丽,土润新犁时雨晴。
种怖从教付林监,耒阵不必命农卿。
宪皇家法过周制,肯播伊予敢懈诚。
还有乾隆御制丰泽园演耕诗、演耕作,这里就不必一一列举了。
解读:
1.北京的先农坛与中南海的丰泽园
(1)何谓“先农”
概括地说,“先农”,就是指古代传说中的最先教民耕种之人,并被人们逐渐祀以为“神”,或曰“神农氏”,或谓“后稷”。
所谓“神农氏”,相传远古人民过着采集渔猎生活,他用木制作耒、耜,教民农业生产。不仅如此,而且还传说“神农氏”,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
所谓“后稷”,传说,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曾在尧舜时代做农官,教民耕种,并相传为古代周族的始祖。因此,后来周族人就认为他是开始种稷和麦的人,并被后人尊誉为“后稷”,亦祀以为“神”。
总之,不论名为“先农”,或曰“神农氏”,或曰“后稷”,其共同的特点,都是与农业密切相关的。故这里以“农业之始”和“祭鱼祭兽鸟与北京天坛、先农坛”为题目先说说,然后,再谈“观耕台”和“耤田”。
(2)农业之始
我国远古人类最初是靠男人猎取禽兽来生存的。但是,由于猎取禽兽没有保证,后来同时由妇女采集野生植物为生。在长期采集野生植物的生活中,经过观察、摸索和无数次的试种,终于成功地使许多野生植物变成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这就是我国农业之始。这实际上是妇女们为人类的生存,开辟和创造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我国历史上有不少这方面神奇的传说和记载。古书《白虎通·号》里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耕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其实,所谓“神农”指的就是从事原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即妇女。据传,“神农”时期不仅是已经“民食方谷”,出现了谷类,而且还已经有了白菜和芥菜之类的蔬菜栽培了。
原始农业到奴隶社会时出现了“农业奴隶”,并且在奴隶主的强制劳动生产中,农业奴隶们用大量的血汗,又逐渐培育出各种各样的农业产品,主要的有稷、麦、秣(麦的一种)等各种农作物,而生产这些农作物仍然是属于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
2.祭鱼、祭兽、祭鸟与北京天坛和先农坛
古时,在农村百姓的生活中,有一套讲究的“祭鱼”、“祭兽”、“祭鸟”、祭祀“天神”的生活风俗,即每年一到“雨水”节气,人们讲究捉拿“贼鱼”进行祭祀“天神”,以祈求“天神”保佑春季风调雨顺,这样秋季才会有好收成,或者叫做“五谷丰登”,天下人才能安居乐业。而每年一到秋季,为了表示庆丰收,至“霜降”节气,人们讲究猎取“豺兽”进行祭祀“天神”。
在我国农村,这种“祭天”的生活风俗形成比较早。宋元时期的学者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就已经作了比较透彻的解释:“祭鱼,獭一名水狗也,贼鱼者也。祭鱼,取鱼以祭天。”据古籍《月令气候图说》里记载:自后魏始,“祭鱼”、“祭兽”与别的“候应”一样,亦入历“七十二候”,概括叫做“獭祭鱼”和“豺乃祭兽”,分别作为春季“雨水”和秋季“霜降”一候的“候应”。
每年一到秋季“处暑”节气,人们要捕杀鹰进行祭祀“神农”。但捕杀祭祀“先农神”的鹰,还特别讲究注意“不击有胎禽,故谓之义。”(《月令气候图说》)故时人们将这种“祭鸟”的生活风俗,概括叫做“鹰乃祭鸟”,并被列入“七十二候”,作为秋季“处暑”节气一候的“候应”。
明永乐年间,封建朝廷大规模修建北京城时,将百姓精神生活中的祭祀“天神”和“先农神”的生活风俗,与帝王精神生活上的需要密切配合,在京城的南面永定门内大街东西两侧,各修筑一座“天坛”和“先农坛”。尤其是“天坛”,世界闻名,它占地约270万平方米,为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
祭祀“先农神”的建筑群——北京“先农坛”,建于明嘉靖年间。现存主要建筑有先农坛、观耕台、神仓、太岁殿、庆成宫等。
3.观耕台和耤田
观耕台和耤田 观耕台,在先农坛里太岁殿西南。观耕台台方约16米,高1.5米,南向,东西南出陛各八级。台面明代为木制,清代改为方砖铺砌,四周砌黄绿琉璃砖,台围绕以白石护栏。耤田在观耕台的前面,为一亩三分地。明清两代时,在今中南海“丰泽园”里,就有演耕地一亩三分。《北京名园趣谈》记载:当年,中南海丰泽园曾“占稻田十南,其中演耕地一亩三分,是清帝演耕的地方。所谓演耕,乃是众臣辅佐,甚至代耕,皇帝本人只是装模作样地走走形式,并不真正亲自动手耕地。光绪十四年(1888年)二月二十七日,光绪皇帝曾经演耕于此,这也是清王朝最后举行的一次演耕礼。”
封建帝王相当重视“耤田”和“观耕”的礼俗,在社会上产生了影响。清代于敏中等编纂《日下旧闻考·国朝宫室》篇时,亦作了反映性记载。笔者在这里只举两个例子:
例子一:
乾隆九年御制丰泽园演耕藉礼诗
千亩将临糟,三推预习耕。
脉膏方起动,节序过清明。
礼以勤农重,诗因触念成。
犹思终亩教,望岁倍关情。
例子二:
乾隆二十三年御制丰泽园演耕作
丰泽春犁习,良规圣考留。
那忘随种日,忽作教耕秋。
无逸聪听训,知艰慎率猷。
陇头偶回顾,殊似服先畴。
九、北海团城珍藏的珍贵文物“大玉瓮”
《日下旧闻考》第二册“国朝宫室”里载的原文:
金鳌玉□之东有崇台,即台址为圆城。两掖有门,东为昭景,西为衍祥,中为承光殿。
[臣等谨按]承光殿俗名团殿,即元时仪天殿旧址,周以圆城。殿内恭悬皇上御书额日悬圃风清。联曰:何处五云多,大罗天上;飞来三峤秀,太液池边。又曰:风月清华赢四季,水天朗彻统三洲。又曰:悦性适因静;会心何必遐。
说明:御制承光殿诗,有多首,这里只列举上三首。
乾隆十八年御制承光殿诗
三推耕耤回,途顺临崇殿。
松枝轻霭低,花色明霞绚。
仪天名久消,太液波犹见。
飞潛禽鱼适,暄凉节候变。
鉴古惕有赫,自强励无倦。
乾隆二十年御制承光殿诗
朵殿年芳入绮钱,崔嵬疑陟阆风巅。
琪花瑶草神仙地,细雨柔风上巳天。
阴凝琼华遮半塔,波涵太液漾轻船。
登临底识予心慰,四野春膏沃甫田。
乾隆二十一年御制承光殿诗
曾城十二匪昆仑,每凭朱栏兴欲轩。
白帝素娥留古栝,秋风太液自金源。
暇当绨几身聊憩,景入纱疏意与存。
重构舆梁利行旅,新看虹影饮波翻。
解读:
团城珍贵的大玉瓮
俗称大玉海,亦属于北京文物之最。
今北京北海公园,其南门正门西侧。
叫团城承光殿前,石亭内置大玉瓮。
元代时雕玉而成,其形状呈椭圆形。
曾经被流落道庙,真武庙道士不认。
曾被用腌咸菜用,乾隆年三和发现。
大玉瓮珍奇文物,低价钱买了下来。
奉献给清王朝廷,乾隆帝赏金三和。
并御制大王瓮歌,赋诗篇以示重视。
今日北京北海公园,其南面的正门,西侧名曰为“团城”。“团城”上“承光殿”前,设置有一座彩色琉璃砌筑的亭子,其亭子内摆置着一只大玉瓮,俗称“大玉海”。
“团城”,其“承光殿”前,设置点缀性的大玉瓮,俗称“大玉海”,可供游人观赏。对这一有名的北京文物之最,在古籍名著《日下旧闻考·国朝宫室》里,作了历史反映性的描述:
承光殿南有石亭,以置元代玉甕。
[臣等谨按]玉甕径四尺五寸,高二尺,围圆一丈五尺,恭镌皇上御制玉瓮歌于上,并刻词臣四十人应制言永玉甕诗于柱间。
乾隆十年御制玉甕歌
玉有白章,随其形刻为鱼兽出没于波涛之状。大可贮酒三十余石,盖金元旧物也。曾置万岁山广寒殿内,后在西华门外真武庙中,道人作菜瓮。见辍耕录及金鳌退食笔记。命以千金易之,仍置承光殿中,而系以诗。昔夏有德声教讫,九牧贡金来魏阙。铸鼎象物备神蠢,山泽遍逮遗海物。化工为鉴敷工心,蓝田日暖露山骨。工任缩手不敢斵,乃借刚斧来月窟。含形内虚象海德,葆苞元气洞芒芴。骇波涾滟廻迤涎,惊澜灙漭涌瀄汩……
团城玉瓮,其基本情形,则大体上是这样的:元代时期,雕玉的艺术大师,用一整块带白斑的墨玉,精心努力雕琢而成团城玉瓮,其造型,可谓精美绝伦。大玉瓮,或俗称“大玉海”,其形状呈椭圆形,通高0.63米,其长短径分别为1.65米和1.35米,周长为4.93米,其中玉瓮膛深为0.57米。瓮身外面有浮雕云龙、海马、海鹿、海猪、海犀、海羊、蜗牛、海螺、海蟾等,这些栩栩如生的浮雕出没于海水波涛之中,神态活灵活现。
据《北京文物报》载:“玉瓮是元代至元二年(1265年)十二月雕制完成的。元世祖忽必烈下诏,将它放置于琼华岛(今北海白塔山)广寒殿中,取名‘渎山大玉海’。忽必烈宴请文武百官时,就用它来盛御酒,据说能贮酒三十余石,世祖和群臣同欢共饮,以显示气派之大。”
明神宗(朱翊钧),史称万历皇帝当政统治期间,于万历七年(1579)5月,广寒殿因年久失修而倒塌,但是放置在广寒殿的珍贵的大玉瓮,却幸运得以安全保存了下来。后被移至御用监院内,放置在一小亭里。但是后来,不知是何原因,却流落到了西华门外真武庙里了。“真武庙”的道人不懂得大玉瓮是珍贵的文物,就将它用作盛酱腌菜用的“大缸”了。
清乾隆皇帝当政统治期间,有位工部侍郎叫三和,精于文物鉴赏。很凑巧,有一次三和去真武庙办事,大玉瓮被三和看到了,他一眼就看出大玉瓮是一件非常有文物价值的珍贵文物,却被真武庙道人当做腌菜大缸用,太可惜了。于是,他就用低价钱,从真武庙道人的手里买了下来。据《北京文物报》载:工部侍郎三和,于乾隆十年(1745年)献朝廷。高宗——史称乾隆皇帝,给了三和侍郎千金奖赏,并谕旨将大玉瓮安置在团城承光殿中。乾隆十四年(1749年)在承光殿前专修筑一座绚丽多彩的玉瓮亭保护大玉瓮,放置在亭内,供人们观赏。所以,在古籍名著《日下旧闻考·国朝宫室》篇里,作了历史反映性的描述。并有乾隆御制玉瓮歌等篇章及其诗作等。因为前面已经说过了,其内容这里自然不必重复。
承光殿前放置大玉瓮的亭子为黄琉璃筒瓦蓝剪边四角攒尖顶,其面都辟有拱门,绿琉璃券面,黄琉璃砖墙,封护檐上,其装饰点缀施以草龙枋心的彩绘。四根1.28米×0.49米的白玉柱,下承覆莲柱础。乾隆皇帝命将《玉瓮歌》刻于大玉瓮的底部,刻于四根石柱上。
总而言之,元代的渎山大玉海,至今仍然色泽清润,完好地放置在团城玉瓮亭中,已经成为国内外游客们喜爱观赏的稀世珍宝。
十、京城有两座山和钟鼓楼
《日下旧闻考》第二册“京城总记”里载的原文:
金海陵徙都大兴,宣宗奔汴,元世祖改为燕京路,今旧南城是也。至元四年,始定鼎于中都之北三里,筑城围六十里。九年,改为大都。
城之正南日丽正,左日文明,右日顺承,正东日崇仁,东之南日齐化,东之北日光熙,正西日和义,西之南日平则,西之北日肃清,北之西日健德,北之东日安贞。
九年二月,改号大都,迁居民以实之,建钟鼓楼于城中。
解读:
明永乐年间和嘉靖年问,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大规模修建起来的京城亦称内城;京城南面的外城,亦称外罗城,大有发展,大有创造性,主要集中突出表现在:不仅是有重城——城套城——京城亦称内城套着“皇城”,皇城在京城中;而皇城又套着皇宫紫禁城——亦俗称之为“大内”;而且还形成了全城性的从南到北的一条中轴线——南到永定门,北到钟鼓楼。
而钟鼓楼和景山——万寿亭,共同的特征,都是在全城性的南北一条中轴线上。
而景山——最高的亭子——万寿亭,它在钟鼓楼的前面,或曰南面。所以,这里开始需要以《京城有两座山》为题目,先说在前面;然后以《钟楼鼓楼》为题目,将北京著名的钟鼓楼介绍一下。
1.京城有两座山
老北京亦称京都,是真的有两座山。
一座是叫万岁山,其东西各有二亭。
北海亦称白塔山,中轴线层层上升。
其建筑讲究对称,亦真是有创造性。
京城亦称“京都”。
开始,需要从何谓“京都”谈起。
所谓“京都”,即指“国都”,例如三国魏文学家应璩在《与丛第君苗书》里,就已经将“国都”称之为“京都”。他说:“来还京都,块然独处。”当然,将“国都”不仅称谓“京都”,封建帝王统治时期,还将“国都”称之为“京师”,例如《公羊传·桓公九年》记载:“京师者,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
那么“国都”或曰“首都”——北京,出现有“京”字的称谓,及其历史演变的情形,在《日下旧闻考》“御制白塔山总记”一开始就作了这样的归纳:“京都于唐为范阳,于北宋为燕山,辽始称京,金元明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