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传奇老北京——《日下旧闻考》解读
9042300000013

第13章 内九外七十六座城门(3)

而贩运煤炭进“京城”的煤商,为了发财致富,求得精神生活的顺利吉祥取“梅”字与“煤”字谐音以避讳“倒霉”(指“煤”字谐音)不顺利吉祥之意。所以,渐渐就出现了来往“阜成门”贩运煤炭进京城的商人,集资刻石,即将汉白玉石雕塑的梅花一朵,给雕刻嵌在“阜成门”瓮城门洞的左壁上,以此示意祝愿:往来出入“阜成门”的运煤商,寄托其精神生活上的需要,能够年年、月月、天天、顺利吉祥,财源茂盛达三江。

据老北京人回忆说:“阜成门”的汉白玉石塑雕梅花,其雕型工艺,的确是很细腻,石质精良,所以人们说,亦可称得上日京都城门趣闻轶事之一。

而所谓“三多”,据老北京人回忆说:是指由“阜成门”往京城里运煤,靠骆驼驮煤的多;这是一多。二多,就是指“阜成门”内外,煤栈多。还有一多,就是指:往来出入“阜成门”的人,煤黑子多(老北京时,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习惯将煤矿工人俗称为“煤黑子”)。

《日下旧闻考》“第三册”里载的原文:

[臣等谨按]元西城三门至明徐达改建都城,废肃清,余平则、和义二门,仍旧制。说见陈循环宇通志。盖今西直门,即元之和义,而肃清遗址当自此迤北而西也。

解读:

10.京城西之北“西直门”

京城西北西直门,元大都西垣中门。

其原名为和义门,明代初易为今名。

城门楼正统四年,落成后称西直门。

这座门趣闻轶事,西直门折柳水纹。

“西直门”亦是属于“京城”亦称“内城”九大城门之一。始建于元代,原名和义门,为元大都城西垣中门;明初,易今名。

对“西直门”,其基本情形,《今日北京》一书,作了历史性的记载指出:

[西直门]原名和义门,为元大都城西垣中门。明初,易今名,为明清北京内城西垣北门,在阜成门北,西向。始建于元代,明前期加固城垣,改城门为砖砌筒壳式。正统四年(1439年)城门楼修成。门外有正方形瓮城,瓮城南垣设门,西垣正中设箭楼。明清时,因皇宫用玉泉山泉水每自本门车载运入,故又名“水门”。清初定正红旗居门内。城门及箭楼于1969年城市建设中拆除,原址今有西直门立交桥。

西直门的趣闻轶事

京城亦称“内城”,其九座城门之一。并且这座城门,与其他八大城门一样,亦有趣闻轶事。

西直门折柳这是人们对西直门外长河沿岸垂柳成行、山清水秀美丽风光的描写。尤其是:每年清明过后,柳树吐绿,百花盛开。亲朋好友相邀互携,到西直门外的长河春游,临别时依依不舍,折柳相赠。久之,社会生活实践中,就形成了“西直门折柳”的说法。

西直水纹 西直门还有一说,叫做“西直水纹”。为什么会有此种说法呢?因为“京城”亦称“内城”,其九大城门中的“西直门”,为运水进城的惟一之门,连从西郊玉泉山来的为皇宫紫禁城运水插着特殊标记——小黄旗的毛驴御水车都要经过“西直门”,所以,在“西直门”的瓮城门洞中刻有汉白玉水纹石一块,这成了京城九门的一绝,叫做“西直水纹”。

《日下旧闻考》第三册“城市”里载的原文:

北之东日安贞。

程钜夫赐地京师安贞门以筑室。

永乐七年六月,修安定门城池。

北之西日健德门。

德胜门城楼上,镌赵子昂书德胜门三字。

[臣等谨按]今德胜门即元史地里志所载健德门也,辍耕录亦作健德,明永乐间尚存其旧。至正统十年,以旧城内面用土恐易颓毁,命成国公朱勇等甓之,始改名德胜。赵子昂乃元初人,安能预书德胜门字也?朱彝尊原书所引燕都进览志误矣。今各城门额俱清汉书。

黄训出德胜门诗

己巳王师出,安危在此门。

万家裹囊橐,一老柱乾坤。

炮下敌无骨,帐前儿有孙。

忠勋可处显,白日照中原。

——黄潭诗集

[朱彝尊原按]王公之死,诸书皆云在德胜门,惟传仅录作安定门。诸书皆云自投城下,惟传仅录作自缢城楼。所闻异辞,并存俟考。

德胜桥在德胜门内。西有积水潭,潭水注桥下,东行。桥卑不能度舟。湖中鼓桤人抵桥俱登岸,空舟顺流始得渡,复登舟东泛。绿柳映坂,缥萍映波,黍稷稉稻,昀昀原田,高城数里,古色如一。薜荔墙转而南,得藜光桥,径僻岸无行人,古槐浓樾,覆阴如罨画溪。御马监所领天闲上驷,每岁六月六日,中贵人用仪仗鼓吹导引洗马于德胜桥之湖上,三伏皆然。

朱德润观内厩洗马诗

黄云湎雨沙场秋,滩高水平凝不流。

晓霜袭透苍驼裘,圉人浴马津水头。

绿骠连钱双骅骝,目光射波脂腻浮。

青丝脱鞚黄金钩,轻爬短刷湿未收。

三花剪鬣平且柔,□云骏气将无俦。

朿芻斗豆豈马羞,茫茫丰草生林邱。

霜蹄何为踏长楸,振鬣一跃期天游。

——存复斋稿

解读:

11.京城之北面德胜门、安定门

“德胜门”和“安定门”

京城北名德胜门,元大都为健德门。

大将军徐达改名,即今日称德胜门。

至德胜雪满天飞,皇帝赋德胜祈雪。

安定门原安贞门,徐达改门名安定。

九大城门中的“安定门”和“德胜门”,元代时称“安贞门”和“健德门”,后来才被改为今名“安定门”和“德胜门”。对这两座门,《日下旧闻考·城市》篇里,作了历史反映性的记载:

“内城”亦称“京城”,其“北之东日安贞”;“永乐七年六月,修安定门城池。”“北之西健德门”;“德胜门城楼上,镌赵子昂书,德胜门三字。”“至正统十年”,亦就是说,在明英宗朱祁镇皇帝当政统治期间,“始改名德胜门”。

“安定门”,对此门,其基本情形,《今日北京》一书作了历史反映性的记载,指出:

[安定门]①即大都城安贞门,明洪武元年(1368年)九月,大将军徐达改今名。在今安定门北五里处。明初,随元故都北城垣一度沿用,若干年后废弃。②明清北京内城北垣东门。在德胜门东,元安贞门南五里处。北向。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大将军徐达攻入大都,命华云龙新筑北城垣之时。正统四年(1439年)城门楼修成。门外有长方形瓮城,瓮城西垣设门,北垣正中设箭楼。清初定镶黄旗居门内。城门等解放后城市建设中拆除,原址今有安定门立交桥。

安定门与内城亦称“京城”九大城门别的门一样,亦有趣闻轶事。

安定真武京城北面之东的“安定门”,亦有趣闻轶事,叫做“安定真武”。安定门为出兵征战得胜而归兵之门。安定门与其他八大城门不同的是:京城九座城门中,其他八大城门的瓮城,皆修建的是“关帝庙”,惟有安定门的瓮城内,修建的是“真武庙”故被人们称之为“安定真武”,亦就成了九门之一绝。

京城九座城门中的德胜门

德胜门,为老北京城,其北面的西侧之门,是通往塞北重要的门户,或者说,“德胜门”与“京城”其南面的正门“正阳门”一样:亦是属于具有战略性的重要的城门。所以,从前老北京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还喜欢将这座门叫做“军门”。

对于“德胜门”的基本情形,《今日北京》一书里,作了具有历史性的记载,指出:

[德胜门]①即元大都城健德门,明洪武元年(1368年)九月,大将军徐达改今名,在今德胜门北五里处。明初,随元故都北城垣一度延用,若干年后废弃。②明清北京内城北垣西门。在安定门西,元健德门南五里处。北向。始建于洪武元年(1368年)大将军徐达攻入大都,命华云龙新筑北城垣之时。正统四年(1439年)城门楼修成。门外有长方形瓮城,瓮城东垣设门,北垣正中设箭楼。清初定正黄旗居门内。城门于解放后城市建设中拆除,原址今有德胜门立交桥。

[德胜门箭楼]在今德胜门立交桥正北。原位于德胜门外,瓮城北垣之正中,正对德胜门城楼。重檐歇山顶。四面砖墙,东、西、北三面各辟箭孔四层,北面每层十二孔,东、西侧面每层四孔,共有箭孔八十个。箭楼基座循例不设门,不通城外,纯为军事防御建筑,今修葺保留完好。

京城九座城门中的北面,其西侧的“德胜门”,与其他八大城门一样,亦有趣闻轶事。

德胜祈雪

据老北京人回忆,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这年大旱,到处可见饥荒,扶老携幼迁徙、逃亡。但是,谁也没有料到:就是这年的年末,乾隆皇帝圣驾出“宫”,当銮驾行至“德胜门”的时候,喜逢瑞雪满天飞,象征瑞雪兆丰年;使乾隆皇帝极为高兴,并立即下令銮驾暂停,撰赋祈雪诗三首,并通谕刻石立之,以慰天公。“德胜石碣祈雪碑”立于当时德胜门瓮城中“同兴煤栈”的西侧,其碑的大小及形制与“燕京八景”碑差不多。

所以,从前老北京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说“德胜祈雪”或者再具体点说,“德胜门石碣祈雪碑”,它与“阜成门”的“阜成梅花”一样,亦成为京城九大城门中的“德胜门”的趣闻轶事了。

12.京城九门中的“五座城门”更名由来的一说

九门中五座城门,其更名有它由来。

丽正门更正阳门,文明门更崇文门。

顺承门更宣武门,齐化门更朝阳门。

平则门更阜成门,余四门则仍旧焉。

据史上载:明英宗朱祁镇皇帝,不满8岁登基。按照“正统四年四月”京城亦称“内城”九大城门楼落成的时间来推算,此时英宗朱祁镇,毕竟还是12岁的顽童,所知甚微,理政不懂。此时,朝廷中的宦官(亦称“大太监”)王振亦就乘机作威作福,秉权专政,危害朝廷。在这种朝政的局面之下,太皇太后不得不旨令先朝重臣名宰入朝辅政,以巩固和发展朱氏皇家大业继承人——朱祁镇皇帝的统治,显示一下明英宗皇上朱祁镇有超人的能力,大治于天下。为了增强帝王(皇帝)至高无上的尊严和权力,有的大臣就献计献策,并趁京城九大城门楼落成的机会,以英宗皇帝朱祁镇的名义,下圣旨将京城九大城门中的“五座城门”进行改称。为此,朝廷中有才能的大臣还就如何改名,而制造出一种恰到好处的说法。

其说法,具体说来是:取“积阳为天,天有九重”、“天为阳”,并且“日者众阳之宗”的综合性的意思,加之《左传》里亦载:“天子当阳”,故将帝王(皇帝)出入京城南面的正门(亦称“国门”)更其原名“丽正”为“正阳门”。帝王(皇帝)不仅是离不开“左辅右弼”,而且治理天下,亦离不开“文治武安”故更名“文明”、“顺承”为“崇文门”、“宣武门”。取“朝阳”之“朝”字,其意为朝廷中的文武百官,天天要朝拜皇帝;取“阜成兆民”《书·周官》之意,寓意朝廷中的文武百官,都要以身作则,社会才会有良好的道德,才会国泰民安,故更名“齐化”、“平则”为“朝阳门”、“阜成门”。其他四座城门——东直门、西直门、德胜门、安定门,其门之名则仍旧焉。

二、外城亦称“外罗城”七门

《宸垣识略》载的原文:

嘉靖二十三年,筑重城包京城南面,转抱东西角楼,止长二十八里。为七门:南曰永定、左安、右安,东日广渠、东便,西日广宁、西便。城南一面长二千四百五十四丈四尺七寸,东一千八十五丈一尺,西一千九十三丈二尺,各高二丈,垛口四尺,其厚二丈,顶收一丈四尺。四十二年,增修各门瓮城。

1.老北京的外城

其外城亦称南城,外罗城二十八里。

包京城正阳门南,南面门叫永定门。

左安门和右安门,广渠门和广宁门。

东便门和西便门,古城门风景有名。

2.外城亦被别名为“帽子城”

老北京的“外城”,亦称“外罗城”,或者亦叫做“南城”,其突出的特征是:它包座在“内城”亦称“京城”的南面,画成图形的话,使老北京城形成了像似“凸”字形,或者说像包公帽子似的。所以,老北京时,人们将外城别名为“帽子城”,其中是有道理的。

有何道理?

先从老北京的“外城”,其范围有多大说起。

据古籍名著《宸垣识略》载:城周“计长二十八里”,城墙“高二丈”,城门有七:南面的正门叫“永定门”,其东西两侧,东面的叫“左安门”,西面的叫“右安门”。城的东西两侧,各有一门,东曰“广渠门”,西曰“广宁门”。城的东北隅和西北隅,亦各有一门,即“东便门”和“西便门”。如今,繁华的前门大街、大栅栏、天桥、天坛、先农坛等,都在“外城”。

然而,自古始,从我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都城来看,其形制多呈方形或长方形,例如:古都长安城和元大都城等。那么,老北京城为什么会形成“凸”字形呢?

老北京的内城亦称“京城”,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修建起来后,南面的正阳门之外,日渐兴盛繁华,城外的人口,日益骤增。据史籍载:为捍卫内城的安全,为了防止外族的侵扰,明世宗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掌管都察院毛伯温等人,就倡言(即大造舆论)需要修筑京城(内城)以南的外城,十年后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给事中毛伯温上书说:京城南面,城外人口激增,应修筑外城。于是嘉靖皇帝就下令修筑“外城”。可是修筑“外城”需要巨额款项,当时明朝廷的财政拮据,没有经济力量修筑京城“正阳门”以南的外城。

嘉靖皇帝将修筑外城的这件事情,就责成大奸臣严嵩办理。严嵩等人经过实地巡视后,提出一个非常节省财力修筑“外城”的方案,即将北京城南已经筑起的城基,“东折转北,接城东南角;西折转北,接西南角”,待以后财力充裕时,再“因地计度,以成四面之制(或方形或长方形)。”因此老北京的“外城”,自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动工修筑,10月完工后,东西南三面,全长为28里左右。也就使老北京城形成了“凸”字形。

3.老北京“外城”古城门“风景”

老北京外城有城门7座,内城有城门9座。这些古城门,或因地理特色,或因功能独到,或因历史事件,都有一些相传的典故和别具一格的景致,现择其要而说之。

永定石幢

“永定门”为老北京城——外城南面的正门。所谓“永定石幢”,是指“燕墩乾隆御碑”,位于今日北京崇文区永定门外大街路西铁道南侧。这座“燕墩乾隆御碑”,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碑文记述了幽燕地区的历史沿革、山川名胜及民俗等。

“燕墩”,亦名“烟墩”。相传元、明两朝,京师有“五镇”:东方之镇为“黄木厂”;西方之镇为“大钟寺”;南方之镇为“燕墩”;北方之镇为“昆明湖”;中方之镇为“景山”。而南方在“五行”中属火,故堆烽火台——“烟墩”以应之,但它没有“烽火台”的功能。

那么“燕墩”究竟始于何时呢?

据《北京文物报》介绍:

燕墩及元初建都之旧物,还载:“沙、路迢迢古迹存,石幢卓立号烟墩。大都旧事谁能说?正对当年丽正门。”燕墩原为土台,到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修外建时,将燕墩始包砌以砖。

永定门的这一胜景——“燕墩”,平面呈正方形,高9米,上窄下宽,台基底部每边长14.87米,台面每边长13.7米。台顶原设0.5米的女儿墙,今已不存。西北角辟石门2扇,内设石阶45级,可循级而上登临台顶。台顶正中有方形台基,上立巨碑1座,高8米,巍峨壮观。这就是乾隆御碑。

“燕墩乾隆御碑”,碑首雕四角方形攒尖顶,四条垂脊各为龙,腾身跃起聚向宝顶中心;碑身南、北两面分别以汉、满两种文字对照彤式镌刻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高宗弘历亲撰的《御制皇都篇》和《御制帝都篇》两碑记;碑基部为束腰须弥座,座四周各雕云、龙、菩提珠、菩提叶等图案5层,束腰部位精雕水神像24尊,以高浮雕技法表现24尊水神袒胸跣足、悠然自如驭惊涛骇浪之上的种种生动神态。

总而言之,老北京“永定门”这一胜景——“燕墩乾隆御碑”,造型伟岸高雅,雕饰精美至极,所记幽燕史地名胜、风物民情,对于研究北京地区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因此,该碑于1984年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左安架松

老北京时,在“左安门”东南的牌楼与东西朝房之间,有6棵松树,虽不甚高,横阴10亩。这在当时的左安门附近地区,不仅装点环境,独树一帜,而且炎热夏季可使途经左安门的人们在松树下乘凉歇息,令人神怡。久而久之,被人们誉为胜景,叫做“左安架松”。

右安花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