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城九门
《日下旧闻考》第二册“京城总记”里载的原文:
京城周四十里,高三丈五尺五寸。门九:南日正阳,南之左日崇文,南之右日宣武,北之东日安定,北之西日德胜,东之北日东直,东之南日朝阳,西之北日西直,西之南日阜成。明永乐七年为北京城,十九年乃拓其城。本朝鼎建以来,修整壮丽,其九门之名则仍旧焉。外城包京城南面,转抱东西角楼,计长二十八里,高二丈,亦日外罗城。
解读:
1.老北京的内城
其内城亦称京城,四十里周围左右。
城套城内城皇城,套大内戒备深幽。
南正阳城门有九,城门楼个个皆优。
北德胜东朝阳门,东直门瓦盆质优。
左崇文西阜成门,西直门运煤质优。
右宣武北为安定,九天数苍天保佑。
老北京城,其建置最突出的特征是:城套城。其具体的,集中表现在:外城,即指“筑重城包京城南面”;内城,亦称“京城”,而“皇城在京城中”;其俗称的“大内”,或俗称的“皇宫”,就是指“禁紫城在皇城中”。
城门楼个个皆优指内城九座城门,其古城门楼建筑,则个个都相当精美。
东直门瓦盆质优指老北京时,此门的瓮城,亦称“月城”,小商小贩在“瓮城”内,卖各种各样的瓦盆,其特征是:质量比较好。
西直门运煤质优从前老北京生活中,城里用煤,多来源于京西门头沟产的优质煤,并且皆由西直门运往城内的,故曰“西直门运煤质优”。
九天数苍天保佑不仅是帝王(皇帝)穿的龙袍,讲究运用阳数之极的九的“天数”,将龙袍绣“金龙九”(《奇门遁甲》);而且建筑宫城(皇宫紫禁城)的建筑艺术大师们,亦恰到好处,将九之“天数”,亦给运用到皇宫紫禁城的屋宇上,给建造成为九千九百九十九间;京城亦称“内城”,其城门亦取其阳数之极九的“天数”成为九门。
2.正阳门
《日下旧闻考》第三册“城市”里载的原文:
正南曰丽正门。
[臣等谨按]辍耕录,元至元四年正月城京师,分十一门,各门名俱是年所定也。明史地理志,永乐间改为九门,丽正门尚沿其旧。正统中,改为正阳门。本朝仍其名。
城门上各起三滴水楼,凡九座。其月城外门上仍起敌楼,周围各用砖石包甃。
正阳门。洪武、永乐时尚沿元故名丽正。洪熙元年,正阳门名始见于实录。至正统二年十月,行在户部奏,丽正等门已改作正阳等门,其各门宣课司宜改从今名。从之。
[臣等谨按]洪熙实录无正阳门之名,此条所引误。
正统己末夏四月,正阳门月城成。
关帝庙在正阳门月城之右,每年五月十三日致祭。先十日,太常寺题遣本寺堂上官行礼。是日,民间赛会尤盛。凡国有大灾则祭告之。庙有董太史书焦太史所撰碑记,时称二绝。万历末特加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皆由中出,未赏从词臣拟定也。
[臣等谨按]春明梦余录,庙建于明初,庙中现存明万历间加封碑,作神威远振天尊,门额又作远镇。燕都游览志盖门额也。
[臣等谨按]焦竑碑存庙内。尚有四碑,一明万历癸丑张桥撰,耿志炜书。一万历丁丑赵端庭撰,白绍经书。其义圣忠王四大字碑,则天启元年建也。礼部题定祀典碑,天启七年建也,今并存。
关帝庙在正阳门月城之右,本朝康熙十六年御书忠义匾额。
[臣等谨按]九门月城俱有关帝庙,而士民香火之盛,以正阳门为首。至春秋祀典,在地安门庙内。本朝加封位号及改正谧法,俱详载地安门条下。
观音大士庙在月城东偏,与关庙对。本朝乾隆九年重修。庙壁有明万历壬辰修筑都城碑记,兵部职方司郎中虞淳熙撰文。
解读:
正阳门为老北京,其内城南面正门。
北京人俗称前门,旧时候又曰国门。
繁体字门字有钩,其门匾为何没钩?
不知道哪位皇帝,下谕旨将钩砍掉!
京城(亦称“内城”) 南面的正门“正阳门”不仅被俗称为“前门”,而且还被别称为“国门”,这是受历史的影响。
古时,就将城门名“国门”,如《礼记·祭法》里记载:“曰国门”。对此,唐经学家孔颖达作了比较透彻的解释:“国门,谓城门也。”即将国都的城门(指正门),称为“国门”。唐文学家韩愈在《复志赋》里亦有记载:“排国门而东出兮,概余行之舒舒。”
将京城南面的正门“正阳门”,别称为“国门”,除了受历史上的影响而外,还因只有“天子”(皇帝)才允许圣驾出入京城的正门。如古籍《明宫史》里记载:“正阳门,掌门官一员,管事官数十员。带管外罗城南面居中之永定门。凡冬至圣驾躬诣圜丘郊天,并耕耤田,成由正阳出也。”
京城的这座“国门”从它修建落成那天起,经明清两代,常年关闭着,绝对不允许黎民百姓出入。而只有天子(皇帝)出宫(紫禁城)到京城南部天坛去进行祭天,或者去先农坛祭祀神农时,才御驾出入该“国门”。黎民百姓,只能从城门楼两侧“瓮城”(亦称“月城”或曰“曲城”)下门洞里进出。
正阳门是京城(内城)九门的重点,京城九门的城楼,据今日《北京文物报》上登载的《谈谈正阳门》一文中载:
明正统元年十月初十日(公元1436年12月7日),由太监阮安都督同知沈清及少保工部尚出书中等,奉旨率领军夫数万人,开始修建京师的九座城楼,历时四年,于正统四年明竣工。
京城南面的正门“正阳门”,自明正统年问,修建落成后,最具有代表性。因此,20世纪50年代,改造旧北京城时,其他八大城门及城楼,皆被一一拆除掉了,惟一将正阳门和正阳门城楼保留了下来。
正阳门,其地理位置,在今日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南面,近年来,几经整修后,其面貌焕然一新。人们观赏这座精美的古建筑城楼,无不感到雄伟壮观。而且,这座被俗称为“前门”的古城楼,在今北京最突出最具有代表性,其东西两侧的“崇文门”和“宣武门”,虽然已经被拆除掉看不到了,但人们仍然喜欢取京城这三座城门之意,将在其南面兴建的比较典型的高楼大厦一条街,取名叫做“前三门”了。
3.正阳门城楼门匾的“门”字为什么没有钩?
首先,需要从秦始皇开始讲究“避讳”说起。
从我国历史上来看,就是从秦始皇开始讲究“避讳”的。因秦始皇的名字为“嬴政”,所以就讲究避讳与“政”同音的字。那时凡是秦始皇避讳的,普天下皆得避讳;凡是社会生活中人们遇到书写“正”字时,就得一律改为“端”字,以示尊崇秦始皇。秦代时,在一些人的著作里,就出现了把“正月”改写为“端月”,或“征月”等现象。讲究“避讳”亦就从此开始了。
从秦始皇开始讲究“避讳”起,一直到后来流传了许多年。有关避讳的趣闻轶事,亦相当多,这里仅举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据南宋著名的大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里载,宋代有个叫田登的州官,十分讳言“登”字,连同音字亦不允许提,谁若是触犯了,就要受到重责。因此全州人都称“灯”为火。而元宵节要照例放灯,于是张贴告示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见者,无不骇然,皆曰“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说点灯”。著名的成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即源于此。
又传说,有一年,不知哪位皇帝出入京城南面的正门“正阳门”时,发现城楼门匾上的“门”字有钩,他眉头一皱,心里觉得不吉利。回宫后,就下谕旨,命人重写了“正阳门”的门匾,把“门”字的钩砍掉,以示尊崇皇帝“避讳”,出入“正阳门”顺利吉祥。这样,京城的“正阳门”悬挂的门匾,其“门”字是没有钩的,并且一直流传至今。
有一天,笔者到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曹仪简家拜访,说起正阳门的门匾,其“门”字没有钩,这引起了大师的兴趣,他立刻将藏书——图文并茂的故宫博物院大型汇刊拿了出来。我们二人一块仔细查看,又发现了新问题,就是:紫禁城内悬挂的许多门匾,其“门”字都是没有钩的。而我国汉字,其“门”字是有钩的,那么明清两代,究竟始于何时,始于哪位皇帝,因讲究避讳,而下谕旨将许多门匾一律重写。将“门”字上的钩砍掉。这目前无史料可查,尚有待于发现考证。
4.纸糊“国门”
老北京南面正门,正阳门前面箭楼。
卫国门向外射箭,与角楼皆为一样。
但国门出现纸糊,因毁于八国联军。
老佛爷慈禧太后,要回京过万寿节。
老北京“外城”和“内城”(亦称“京城”),其十六座城门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防御外敌,而“瓮城”正对城门的城墙上,有的还有一座和城门楼大小差不多的“箭楼”。至今保存下来的,有正阳门箭楼和德胜门箭楼,以及东便门东南的角楼。它们都是北京城守军抵御外敌来犯时向外射箭的战斗堡垒。
纸糊的“国门”从前老北京人传说:曾经出现过一次纸糊的“国门”。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北京的“内城”,亦称“京城”,其南面的正门——正阳门,为什么说:这座“国门”,曾经出现过一次纸糊的“国门”,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传说,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正阳门及城楼,毁于八国联军的战火,一片残垣断壁,显得格外凄凉。逃到外地避难的老佛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要回京过万寿节(皇帝生日),为了不使他们看到京城这凄惨的景象,封建朝廷中的文武百官们,挖空心思,终于琢磨出一个办法,就是将京城技术高超的裱糊匠们召集一起,扎制出一座纸糊的“国门”(正阳门)。
纸糊的“国门”(正阳门),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人们远远望去,就好像似真的一样。然而,这一非常具有讽刺性意味的传说,则是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朝廷统治腐败无能,因而流传了多年。
其实,这一讽刺性的传说,则是有一定史实依据的。例如:陈家骥先生曾在《北京文物报》上撰文介绍有关情况,现转引于后,供读者阅读: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正阳门(前门)城楼及箭楼俱毁于火,焚后仅余城楼底座及门洞,周围是一片颓砖断瓦,状极凄凉,令人痛心不已。在西安避难一年多的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一行,于1902年1月初返回北京,史称“庚子回銮”。1月8日这天,銮驾队伍要从永定门起向北排列,帝后的銮舆通过正阳门回到大内。由于劫后的正阳门未遑修复,清廷不得不采取应急措施。据曾任直隶总督的陈夔尤著《梦蕉亭杂记》记载:“庚子京师拳匪之乱(指义和团)正阳门城楼化为灰烬,辛丑(1901)年,两宫回銮有期,奉命承修跸路工程,以规制崇闳,须向外洋采办木料,一时不能兴工,不得已,今厂商先搭席棚,缭以五色绸绫,一切如门楼之式,以备驾到时藉壮观瞻。”
《日下旧闻考》第三册“城市”里载的原文:
南之左曰文明。
文明门即哈达门。哈达大王府在门内,因名之。
[臣等谨按]明史地里志,文明门,正统间改为崇文门。本朝仍其名。
薛碹夏日出文明门诗
文明门外柳阴阴,百啭黄鹂送好音。
行过御沟回望处,凤凰楼阁五云深。
——百啭黄鹂送敬轩集
蔡汝楠夏日登崇文城楼诗
玉京城阙郁崔巍,炎夏追攀逸兴催。
亭午薰风吹解带,半空爽气接行杯。
桑乾水映罘罳出,碣石云移睥睨开。
自是凭高多古意,从来赋客惯登台。
解读:
5.左“崇文门”
崇文门在正阳东,又名为其哈达门。
元代建称文明门,正统年改崇文门。
城门楼按时打点,准时开和关城门。
哈达门悬挂圆钟,其它门挂的是錪。
京城南面的正门——“正阳门”东侧的“崇文门”,其基本情形是: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初沿袭元年的门名——文明门;正统四年(1439年),亦就是说:在明英宗朱祁镇皇帝当政统治期间,于正统四年崇文门城楼落成,并更“文明门”为“崇文门”了。
那么,从前老北京社会生活实践中,为什么“崇文门”又被人们给别称为“哈达门”呢?
对此,研究北京有权威性的古籍名著《日下旧闻考·城市》里作了比较透彻解释:“文明门即哈达门。哈达大王府在内,因名之”。
从前,老北京九座城门楼上,都按一定的“时辰”(即今日称的“两个小时,合为古时的一个时辰”),进行打点报时,早晨打点报时开城门,晚上打点报时关城门。除了崇文门城楼悬挂的是圆钟,其他八大城门楼上,则悬挂的都是錪。采用这种錪进行敲打报时,便称之为打錪(俗称“打点”)。
然而,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打点”的原意,为收拾或者准备的意思。如《红楼梦》第三回里记载:“如海遂打点礼物并饯行之事,雨村一一领了。”其中“打点”,显然是准备的意思。但是,社会生活实践中,随着钟表的出现,则不仅是“时辰”的称谓,被“时间”所代替;而且社会生活实践中,出现了计时钟点的俗称,一点、两点、三点、四点……亦就是说:从此,人们根据生活习惯和需要,将城门楼上的打錪和收拾、准备意思的打点,逐渐发展演变成为社会生活实践中报时的一种音响的现象了,称之为“打点”。
然而,更为有趣的是:京城九门打点报时,与从前老北京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传说的与刘伯温、姚广孝抓龙治水修建北城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说起来,是非常有趣的。所以,这里有必要说一说。
刘伯温、姚广孝抓龙治水修建北京城
北京这块宝地,曾被誉名为“幽燕”;并且自昔成雄,为虎踞龙盘之地。民间亦因受其阳数之极九的天数受崇的影响故逐渐出现传说,说北京这个地方,是九龙居住的地方,有九龙作怪。因此,“幽燕”(即北京)这个地方,特别是雨季,经常泛滥成灾。
传说,受朱棣皇上的谕令,刘伯温和姚广孝在未开二[修建北京城之前,先抓龙治水,为大规模修建北京城作准备。
一天,刘伯温和姚广孝,二人一起商量:如何按照皇上建设北京的宏伟蓝图进行规划,特别是把皇宫紫禁城建筑在什么地方,以及内城(京城)九门的位置等许多重大问题,都刚刚确定下来;而居住在北京的九条孽龙,它们就开始兴云降雨。瓢泼似的大雨,接连不断,足足下了三天三夜,闹得到处发水,无法开工修筑皇宫紫禁城。刘伯温和姚广孝二人立刻决定:先抓龙治水,然后再开工修建宫城——皇宫紫禁城。
刘伯温、姚广孝气得三天三夜没睡觉,冒着瓢泼大雨,一起捉拿孽龙。刘伯温将抓住的头一条孽龙给压在白塔下,姚广孝把抓住的第二条孽龙,用铁链子,给锁在北新桥一口井底下。还有几条孽龙,它们一看形势不妙,吓得离开了北京,飞腾到江河湖海里去了。
剩下一条非常凶猛的老孽龙,刘伯温、姚广孝二人怎么捉拿,也抓不住,也捉拿不着,天也不放晴;这条老孽龙一看它的儿子被刘伯温、姚广孝捉拿住,一条被压在白塔下,一条被锁在北新桥一口井的底下,它就闹腾得更加凶猛了,极力用劲甩尾巴把北京城住的百姓房子、寺院的佛塔和佛殿建筑等,扫塌了一片又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