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论集
9034300000048

第48章 匈奴诸王考述(3)

《后汉书·南匈奴传》记:“延光元年(121年)……复以耿夔代为度辽将军。时,鲜卑寇边,夔与温禺椟王呼尤徽将新降者连年出塞,讨击鲜卑。”温禺椟王,即温禺鞮王,此王在匈奴东部,应为左温禺鞮王。

4.右温禺鞮王

《匈奴传》说:“时帝舅大司马骠骑将军王根领尚书事。或说根曰:匈奴有斗人汉地直张掖郡,生奇材木,箭竿就羽,如得之于边,甚饶国家,有广地之实,将军显功,垂于无穷。根为上言其利:上……令从(夏侯)藩所说而求之。单于曰:“……此温偶駼王所居地也,未晓其形状所生,请遣使问之。单于曰:父兄传五世,汉不求此地,至知独求,何也?已问温偶骠王,匈奴西边诸侯作穹庐及车,皆仰此山材木,且先父地,不敢失也。”《汉书补注》引胡注:“温偶即温禺也,后人妄于禺旁从人耳,当读日禺。”可见温偶骠王即《后汉书》分之温禺鞮王。

这块斗地,实即指武威郡谷水中下游以西,张掖龙首山、合黎山以北,弱水以东的这块半山地带,其所生植物与焉支山相同,有松柏五木。它在河西走廊北侧,属匈奴右部,应为匈奴右温禺鞮王地。

此温禺辊部人居于该地的时间,约在昭帝元凤二年(前79年)后,上引文称“父兄传五世”,汉成帝使人索地在绥和元年(前8年)后,上距元凤二年七十余年,匈奴单于每代平均十余年,五代为七十年上下。而且元凤二年这里为犁汗王驻地,单于使右贤王、犁汗王入侵张掖郡地,不见温禺鞮王,说明此时温禺鞮部尚未到此。大概在这次战后,犁汗王战死,部众逃亡,右温禺辊部才迁于此。

东汉时,南北匈奴单于均置右温禺鞮王。

《南匈奴传》记:永元八年(96年),“南单于以其右温禺犊王乌居战始与安国同谋,欲考问之,乌居战将数千人遂复反畔,出塞外山谷间,为吏民害。秋,庞奋、冯柱与诸郡兵击乌居战,其众降,于是徙乌居战众及诸还降者二万余人于安定、北地。”此安国为前任南单于,被部下左贤王师子等谋杀,在位一年。

北单于的右温禺鞮王亦见于上引书,云:“永平三年(91年),北单于复为右校尉耿夔所破,逃亡不知所在。其弟右谷蠡王於除鞋自立为单于,将右温禺辊王、骨都侯已下众数千人,止蒲类海,遣使款塞。”此右温禺辊王部,原在涿邪山之西。《窦宪传》还记:此次归降者,还有“温犊须”等部落。“温犊须”即“温须犊”,也就是温禺鞮部。

在涿邪山的温禺鞮部,大概是从河西张掖以北迁去的。西汉后期,游牧于张掖郡北那块“斗”地的温禺鞮部,自新莽以后,再不见于史书记载,可见是迁往他处。而涿邪山一带,在东汉初年匈奴北单于与汉河西四郡的关系相当密切,温禺鞮王部在这里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可见温禺鞮王部北迁后受北单于的统治,而且成为北单于的一支重要力量。

此温禺鞮部又与皋林王部联合,结成联盟,被称为“皋林温禺鞮部”。《南匈奴传》记:“永平十六年(73年)……南单于遣左贤王信随太仆祭彤及吴棠出朔方高阙,攻皋林温禺犊王于涿邪山。虏闻汉兵来,悉度漠去。”建初元年(76年),“皋林温禺犊王复将众还居涿邪山。南单于闻知,遣轻骑与缘边郡及乌桓出塞击之。”元和二年(85年),“南单于遣兵千人猎至涿邪山,一卒与北虏温禺犊王相遇,因战,虏其首级而还。”直至永元二年(90年)窦宪等彻底击败北单于前,皋林温禺鞮联盟一直是涿邪山强大力量。所以,《窦宪传》附班固燕然山铭中说:“斩温禺以雾鼓,血尸逐以染峨锷”,把温禺鞔王部作为单于的主要支柱,完全是有道理的。

5.左、右斩将王

《南匈奴传》记:建武二十三年(47年),呼韩邪单于比“诣西河太守求内附,两骨都侯颇觉其意。会五月龙祠,因白单于(蒲奴),言奠鞋日逐(指比)夙来欲为不善,若不诛,且乱国。时比弟斩将王在单于帐下,闻之,驰以报比。”斩将王为单于比之弟,其为挛鞮氏部贵族无疑,是左、是右,就无法考知了。

同传又说:永建元年(126年),“先是朔方以西,障塞多不修复,鲜卑因此数寇南部,杀斩将王。单于忧恐,上言求复障塞,顺帝从之。”

《资治通鉴》建武二十三年条下记:“比弟渐将王在单于帐下”。胡三省注:“渐当作斩,传写误加水旁耳。”其说当是。

以上“四角”、“六角”王,为挛鞮氏贵族所掌握的十王。这十王在匈奴政权统一时是统一的,在政权分裂时,又各自分设,其中尤以左贤王、左谷蠡王、右贤王、右谷蠡王等诸王在几个单于并列时,都自行分封,作为其维持政权的支柱。东汉南北单于对立,情况更是如此。王将的分立,表示着部族的分裂。

(六)异姓贵族左、右王

异姓贵族呼衍氏、须卜氏、丘林氏、兰氏四族在单于庭任职,只能担任左、右骨都侯、左、右尸逐骨都侯、大当户、大且渠之类,不能列入上述十王。但是,此四部各有自己的部落王,已如前述。部落王之外,又分左、右王,各以名号列之。兹述于后:

1.左伊秩訾王

《汉书·匈奴传》记:“呼韩邪单于之败也,左伊秩訾王为呼韩邪计,劝令称臣,入朝事汉,从汉求助,如此匈奴乃定。”又说“今事汉则安存,不事则危亡,计何以过此。”呼韩邪单于由于得到左伊秩訾王的劝谏,才走上了胜利的道路,可见伊秩訾王在单于庭中还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左伊秩訾王出自贵族呼衍氏。上引书传又记:“始,呼韩邪嬖左伊秩訾兄呼衍王女二人,长女颛渠阏氏,生二子……少女为大阏氏,生四子。”左伊秩訾王为呼衍王弟,则无疑是呼衍部人。呼衍氏与挛鞮氏的婚姻关系极为密切,所以左伊秩訾王的地位当然高,作用当然大。

东汉时,南单于左伊秩訾王部仍居左方。《后汉书·祭肜传》记:“建武十七年(41年)拜辽东太守。二十五年(49年),乃使招呼鲜卑,示以财利。其大都护偏何遣使奉献,愿得化归……即击匈奴左伊秩訾部,斩首二千余级,持头诣郡。”此说明东汉时左伊秩訾王部仍有相当大的势力。

2.右伊秩訾王

《匈奴传》记:“西域都护但钦上书言:匈奴南将军右伊秩訾将人众寇击诸国。莽于是大分匈奴为十五单于。单于闻之,怒曰:先单于受汉宣帝恩不可负也。今天子非宣帝子孙,何以得立?遣左骨都侯右伊秩訾王呼卢訾及左贤王乐将兵入云中益寿塞,大杀吏民。是岁,建国三年(11年)也。”右伊秩訾王部击西域诸国,是该部向西调遣。“左骨都侯右伊秩訾王呼卢訾”,说明呼卢訾是人名,右伊秩訾王是其部落中的称号,左骨都侯是在单于庭的官职。左骨都侯一般出自左部贵族。

3.左犁汗王

《匈奴传》记:“汉既班四条……匈奴使怒,收乌桓酋豪,缚倒悬之。酋豪昆弟怒,共杀匈奴使及其官属。单于闻之,遣使发左贤王兵人乌桓责杀使者,因攻击之。乌桓分散,或走上山,或东保塞。匈奴颇杀人民,驱妇女弱小且千人去,置左地。将率还到左犁汗王咸所居地,见乌桓民多,以问咸,咸具言状。”左贤王置所掠乌桓人于左地,正在匈奴东部;此为左犁汗王所居地,与官职相符。

4.右犁汗王

《匈奴传》记:元凤二年(前79年),“单于使犁汗王窥边,言酒泉张掖兵益弱,出兵试击,冀可复得其地。时,汉先得降者,闻其计,天子诏边警备。后无几,右贤王、犁汗王四千骑分三队人日勒、屋兰、番和,张掖太守、属国都尉发兵击,大破之,得脱者数百人。属国千长义渠王骑士射杀犁汗王,赐黄金二百斤,马二百匹,固封为犁汗王,属国都尉郭忠封成安侯。”《功臣表》所记略同。

此犁汗王与右贤王攻张掖、酒泉郡,这里是右贤王的辖地南侧,则犁汗王应是这一区域的直接当事人,从其位置讲,应该是右犁汗王。此犁汗死后,部落西奔,到达蒲类海一带。本始二年(前72年),西域校尉常惠与乌孙兵合击匈奴,《匈奴传》记在右谷蠡王庭附近获“犁汗都尉”,可能就是此部首领。

此犁汗王又作“南犁汗王”,“南”可能是“西”或“右”之误。

《匈奴传》记:“时戊己校尉史陈良、终带、司马丞韩玄、右曲侯任商等见西域颇背叛,闻匈奴欲大扰,恐并死,即谋劫略吏卒数百人,共杀戊已校尉刁护,遣人与匈奴南犁汗王南将军相闻。匈奴南将军二千骑人西域迎良等。”西域汉官降匈奴,其联系之部落王当离西域不远。接待之南犁汗王,正是元凤初年曾驻于张掖以北的犁汗王部。该部失败后西迁,即与西域东界相连。

5.左姑夕王

《匈奴传》记:神爵四年(前58年),“乌桓击匈奴东边姑夕王,颇得人民。单于怒,姑夕王恐,即与乌禅幕及左地贵人共立稽侯珊为呼韩邪单于,发左地兵四五万人西击握衍朐鞮单于。”姑夕王能参与推立单于事,并攻击在位单于,自然属四大贵族集团。其居地东边,应该称“左”姑夕王。

姑夕贵族参与单于庭要事的事例,《汉书》中还有记载。《匈奴传》记:“王莽之篡位也……因易单于故印。单于再拜受诏,译前欲解取故印绂,单于举掖授之,左姑夕侯苏从旁谓单于:未见新印文,宜且勿与。单于止,不肯与。”此“左姑夕侯”大概就是“东边姑夕王”的同族,他能参与如此重要的仪式,并敢于劝阻“授”印,自然是重要贵人。

6.右姑夕王

《匈奴传》记:天凤元年(14年),单于“遣(右)厨唯姑夕王富等四十人送歙、飒、莽作焚如之刑,烧杀陈良等。天凤二年(15年)五月,莽复遣歙与五威将军王咸率伏黯、丁业等六人,使送右厨唯姑夕王。”此右姑夕王应与左(东)姑夕王相称。

7.左、右呼知王

《匈奴传》记:征和二年(前91年),“重合侯(莽通)军至天山,匈奴使大将偃渠与左、右呼知王将二万余骑要汉兵,见汉兵强,引去,重合侯无所得失。”要合侯莽通由酒泉出兵击匈奴至天山,遇左、右呼知王,此左、右呼知王部时在西域东北方。

8.呼卢訾王

《匈奴传》记:地节三年(前67年),“单于闻之喜,召贵人谋,欲与汉和亲。左大且渠“……自请与呼卢訾王各将万骑,南旁塞猎,相逢俱人。”大且渠往往是四大贵族的首领,能与呼卢訾王共出兵各万骑,知地位相当,如此,呼卢訾王亦是贵族王。

9.右皋林王

《匈奴传》记:“河平元年(前28年),单于遣右皋林王伊邪莫演等奉献,朝正月。”此右皋林王不属“四角”、“六角”王,但能奉使朝汉,应属贵族王。

此右皋林部东汉时与温禺辊部联合,居涿邪山,称“皋林、温禺鞮王”或“右皋林温禺鞮王。”

10.伊莫訾王

《南匈奴传》记:“元和元年(84年),武威太守孟云上言:北单于复愿于吏人合市。诏书听云遣译使迎呼慰纳之。北单于乃遣大且渠伊莫訾王等驱牛马万余头来与汉贾客交易,诸王、大人或前至。”此伊莫訾王为北单于贵族王。

11.郝宿王

《匈奴传》记:颛渠阏氏即与右贤王私通,右贤王会龙城去,颛渠阏氏语以单于病甚,且勿远。后数日,单于死,郝宿王刑未央使人召诸王,未至,颛渠阏氏与其弟左大且渠都隆奇谋,立右贤王屠耆堂为握衍朐鞮单于。单于初立,凶恶,尽杀虚闾权渠(单于)时用事贵人刑未央等。”郝宿王刑未央在虚闾权渠单于在位时为“用事贵人”,则知其为大阏氏娘家右大将的同族。右大将为匈奴右方贵族担任,刑未央当为右方贵族之小王。

(七)其他名王、裨小王

“名王”是一种泛称,指有名位的王。《后汉书·南匈奴传》记:“异姓有呼衍氏、须卜氏、丘林氏、兰氏四姓,为国中名族。”名族之王,当为名王。又记:“其余日逐、且渠、当户诸官号,各以权力优劣、部众多少为高下次第焉。”这就是说,权力大、部众多的王,也是名王;否则,就是裨小王。裨小王实即小的部落首领。

“名王”一词,见于前后《汉书》。《汉书·匈奴传》记:

校尉常惠与鸟孙兵至右谷蠡庭,获单于父行及嫂、居次、名王……

《陈汤传》又记:“凡斩阏氏、太子、名王以下千五百一十八级。”“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

《后汉书·窦宪传》:

遂临私渠比鞮海,斩名王以下万三千级。

以上所引之“名王”,并非都指四大贵族王,其中还包括非四大贵族的大部落王。贵族部落王前面已经详细叙述过,这里所说的名王,是指贵族王以外其他势力名望大的王。

“裨小王”也见于两《汉书》。《匈奴传》记:

骠骑将军……过居延,攻祁连山,得胡首虏三万余级,裨小王以下十余人。

汉将军得右贤王人众男女万五千人,裨小王十余人。

“名王”和“裨小王”的关系,《汉书·宣帝纪》颜师古注有解释:“名王者,谓有大名,以别诸小王也。”诸小王即裨小王。

下面分述诸王:

1.于军王

《汉书·景帝功臣表》:“安陵侯于军,以匈奴王降,侯。中三年十一月庚子封。”“于军”《匈奴传》作“于单”。

2.赐王

上引书记:“桓侯赐,以匈奴王降,侯。(中三年)十二月丁丑封。”

3.陆强王

上引书记:“遒侯陆强,以匈奴王降,侯。(中三年)十二月丁丑封。”

4.镰卢王

上引书记:“容域携侯徐卢,以匈奴王降,侯。(中三年)十二月丁丑封。”

5.仆翱王

上引书记:“易侯仆期以匈奴王降,侯,(中三年)十二月丁丑封。”

6.范代王

上引书记:“范阳靖侯范代,以匈奴王降,侯。六千二百户。(中三年)十二月丁丑封。”

7.邯郸王

上引书记:“翕侯邯郸,以匈奴王降,侯。(中三年)十二月丁丑封。”

8.卢它之王

上引书记:“亚谷简侯卢它之,以匈奴东胡王降,侯。千户,故燕王绾子。中五年四月丁已封。”

以上八王,原是匈奴王,汉封侯,载侯名,秩部落名,暂以人名称王名。封侯时间除卢它之外,余为景帝中三年封。《汉书·景帝纪》:“中元二年,匈奴入燕。”《资治通鉴》汉景帝中元三年(前147年)记:“匈奴王徐卢等六人降,帝欲侯之欲劝后”。从“匈奴入燕”分析,以上诸王,都是从左地来降,应属匈奴左部王将下的部落。《资治通鉴》记于三年后,不妥,以二年后为宜,从徐卢王得侯时间看,亦应以二年或三年初为妥。孝景帝封侯的目的,是“欲侯之欲劝后”,换言之,希望通过这次册封争取有更多的部落王归汉。

9.赵安稽王

《汉书·武帝功臣表》:“昌武侯赵安稽,以匈奴王降,侯。以昌武侯从骠骑将军击左王,益封。元朔四年七月庚申封。”此亦为左部王,以赵为姓。

10.赵王

上引书记:“潦悼侯主援訾,以匈奴赵王降,侯。元狩元年七月壬午封。”

11.楼烦王

《汉书·娄敬传》:“刘敬从匈奴来,因言:匈奴河南白羊、楼烦王去长安近者七百里,轻骑一日一夜可以至秦中。”《汉书·匈奴传》记:“其明年(元朔二年),卫青复击云中以西至陇西,击胡之楼烦、白羊王于河南。”《地理志》:雁门郡,楼烦。应劭注:“故楼烦胡地。”楼烦在今山西宁武县。

12.白羊王

《史记·刘敬传》白羊王句下《集解》引张晏曰:“白羊,匈奴国名。”《索隐》“在河南”,即朔方之河南地,与楼烦相去不远。

13.符离王

《汉书·武帝纪》:元朔二年冬,“匈奴人上谷、渔阳,杀略吏民千余人。汉遣将军卫青、李息出云中,至高阙,遂西至符离。”《卫青传》记:“遂西定河南地,案榆溪旧塞,色梓岭,梁北河,讨蒲泥,破符离。”注引晋灼曰:“蒲泥、符离,二王号也。”高阙及其以西为匈奴右贤王辖地,此应为右方王。《功臣表》元狩四年封为湘成侯。

14.蒲泥王

说同上。

15.句王

《史记·骠骑列传》:“校尉句王高不识从骠骑将军捕呼于屠王子以下十一人……以千一百户封不识为宜冠侯。”《集解》引徐广曰:“句音钩,匈奴以为号。”《汉书·武帝功臣表》:“宜冠侯高不识,以校尉从骠骑将军再击匈奴,侯,一千一百户,故匈奴归义。”

16.呼于屠王

见《骠骑列传》上引文。《索隐》:呼于屠,三字共为王号。

17.卢胡王

《汉书·霍去病传》:“合短兵,鏖皋兰下,杀折兰王,斩卢侯王。”《史记·骠骑列传》作卢胡王。皋兰,即今兰州皋兰山,“鏖皋兰下”当在此。《集解》引张晏曰:“折兰、卢侯,胡国名也。《正义》引师古曰:“折兰,匈奴中姓也。”由此推知卢胡王亦是皋兰山下的匈奴部落王。

18.休屠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