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引第一条资料,为握衍朐鞮单于在位时事。他即位后,就立刻排除异己,分封诸王,当然包括“四角”王。次年,左奥鞬王死,此左奥鞬王显然不在“四角”王之列。单于自立其小子为左奥鞬王,留居单于庭,立即引起奥鞬贵人的不满,别立故奥鞬王子为王,说明奥鞬部落贵人在本部中具有一定的实力,敢于和单于对抗,单于遣兵去打,反而失败。看来,单于出自挛鞮(奥鞬)部,原则上也管该部,但在单于失去威信时,这个部落的贵族人就敢于起来抵制。部落贵人重视本部落王的选择,认为他与部落的兴衰有很大关系。
第二条资料说明奥鞬王的身份和地位。右奥鞬王是日逐王先贤掸之兄,先贤掸又是左贤王之子,左贤王是单于的合法继承者,证明此右奥鞬王是挛鞮氏部人无疑。不久,右奥鞬王乘乱,即自立为单于,与其他单于并列,并未因此遭到非议。
东汉时,“奥鞬”称号往往加在诸王号之上,表示族籍。《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至比季父单于舆时,以比为右薁鞬日逐王,部领南边及乌桓。(建武)二十四年(48年),八部大人共议立比为呼韩邪单于。”
(建武)二十五年(49年)春,呼韩邪单于遣弟左贤王莫将兵万余人击北单于弟薁鞬左贤王,生获之;又破北单于帐下,并得其众合万余人。二十六年夏,南单于所获北虏薁鞬左贤王将其众及南部五骨都侯合三万余人畔归,去北庭三百余里,共立薁鞬左贤王为单于。
北部薁鞬骨都侯与右骨都侯率众三万余人来归南单于。
于是南单于复令薁鞬日逐王师子将轻骑数千出塞,掩击北虏。
永元六年(94年)……于是新降胡遂相惊动,十五部二十余万人皆反畔,胁立前单于二屯屠何子薁鞬日逐王逢侯为单于。
汉安元年(142年)秋,吾斯与薁鞬台耆、且渠伯德等复掠并部。
《后汉书·张奂传》记:“永寿元年(155年),迁安定属国都尉。初到职,而南匈奴左薁鞬台耆、且渠伯德等七十余人寇美稷,东羌复举种应之。”
以上所举,有“薁鞬日逐王”、“薁鞬左贤王”、“薁鞬骨都侯”、“薁鞬台耆”等,台耆即太子,是汉文译成匈奴语,又从匈奴语译成汉文,与蒙古语的台吉意思完全相同。以“薁鞬”表明族籍,有时可用,有时可略,实质无大差别。
2.呼衍王
呼衍氏是仅次于挛鞮氏的贵族部落,与单于家族的婚姻关系最为密切。《匈奴传》记:“始呼韩邪[单于]嬖左伊秩訾兄呼衍王女二人。长女颛渠阏氏,生二子,长日且莫车,次日囊知牙斯;少女为大阏氏,生四子,长日雕陶莫皋,次日且麋胥,皆长于且莫车,少子成、乐二人,皆小于囊知牙斯。”呼韩邪单于一人娶呼衍王女二人为阏氏,说明其关系之密切。
东汉政府安置南单于于西河美稷,列置诸王,使呼衍骨都侯屯云中。南匈奴传》又记:东汉章和二年(88年),南单于上书请求与汉朝政府共击北单于,拟“遣左谷蠡王师子,右呼衍日逐王须訾将万骑出朔方。”《后汉书·窦宪传》记:“右呼衍王须訾等精骑万余,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此为南单于属下的呼衍部。
呼衍部在左,即单于东方,但东汉时又在西域蒲类海一带形成了另一强大的呼衍部,严重威胁河西和西域的安宁。
《后汉书·窦固传》记:永平十六年(73年),汉朝命窦固、耿秉等分路击北匈奴,窦固、耿忠等“至天山,击呼衍王,斩首千余级,呼衍王走,追至蒲类海。”《班勇传》记:延光四年(125年)秋,勇向车师后部进军。永建元年(126年)冬,“发诸国兵击匈奴呼衍王,呼衍王走,其众二万余人皆降。北单于自将万余骑入后部,至金且谷,勇使假司马曹俊驰救之,单于引去……于是呼衍王遂徙居枯梧河上。”《后汉书·西域传》记:阳嘉四年(135年),“北匈奴呼衍王率兵侵后部……秋,呼衍王复将(兵)二千人攻后部,破之。桓帝元嘉元年(151年),呼衍王将三千余骑寇伊吾屯城。夏,遣敦煌太守司马达将敦煌、酒泉、张掖属国吏士四千余人救之,出塞至蒲类海,呼衍王闻而引去。”
此呼衍王属北匈奴单于,大概是东汉初年随北单于向西迁移的一支,他们跋涉沙漠草原,最后驻牧于蒲类海一带,与原同部人分离。《后汉书·西域传》引张踏话说:“北虏呼衍王常展转蒲类、秦海间,专制西域,共为寇钞……”以此证明,这支呼衍部分裂以后,又兼并其他匈奴属部,成为一支强大力量。
3.须卜王
《南匈奴传》记:“须卜氏为右,居西方。右方王将居上郡以西,接氐、羌。”
《汉书·霍去病传》记:元狩二年(前121年)春,“骠骑将军率戎士,踰乌,讨速濮,涉狐奴”。其夏,“鹰击司马破奴再从骠骑将军斩速濮王”。师古注:“速濮,匈奴部落名也。”《史记·骠骑列传》同条注:《索隐》速濮音速卜二音。崔浩云:“匈奴部落名。”
“速濮”音同“速卜”,与“须卜”音极近,即匈奴贵种须卜氏部。拙作《汉霍去病在祁连山之战》(文载《西北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曾论证霍去病所踰之乌,即汉代乌逆水,又称乌亭逆水,今日之庄浪河,则速濮王部居地,当在今庄浪河北永登、古浪县北、景泰县地区,这与《匈奴传》记居右方的位置完全相符。因此可以断定,此速濮王即匈奴贵种须卜王。
元狩二年须卜王死后,其族人或死、或向北转移,继续保持其名号。
《汉书·匈奴传》记:“王昭君生二女,长女云为须卜居次。”注引李奇曰:“居次者,女之号,若汉言公主也。”文颖曰:“须卜氏,匈奴贵族也。”钱大昕曰:“案云是伊墨居次,因为须卜当之妻,故亦称须卜居次耳。”昭君为单于阏氏,其女适须卜部贵族,完全合乎“常于单于婚姻”的制度。
《南匈奴传》记:东汉永平八年(65年),汉“遣越骑司马郑众北使报命,而南部须卜骨都侯等知汉与北虏交使,怀嫌怨欲畔,密因北使,令遣兵迎之。郑众出塞,疑有异,伺候,果得须卜使人。”王先谦《集解》曰:须卜“即匈奴异姓名族与单于婚姻者”。须卜骨都侯是须卜贵族在单于庭下的官职,与“异姓大臣(任)左、右骨都侯”的制度相符,但其本族仍应有王。
4.折兰王
匈奴名族有兰氏,居右方。
《汉书·霍去病传》记: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合短兵,鏖皋兰下,杀折兰王。”注引《集解》:张晏曰:“折兰……胡国名也”。《正义》:颜师古曰:“折兰,匈奴中姓也。今鲜卑有是兰姓者,即其种也。”
折兰原名可能就是析兰。岑仲勉《汉书西域传地里校释》《天山》篇云:“唐人书法,才旁、木旁无论,故(折)转为析”。反过来说,析也可转为折。如此,此折兰原为析兰,误写为折兰。析兰即与鲜卑姓是兰相同,省去字头,简称兰氏。折兰王即兰氏王。
霍去病杀析兰王在皋兰下,即皋兰山下。据《读史方舆记要》:皋兰山在今甘肃兰州。方位与兰氏部族居右方完全相符。
5.丘林王
《晋书·匈奴传》记:“匈奴以部落为类……其四姓有呼延氏、卜氏、兰氏、乔氏。”呼延即呼衍,卜氏即须卜氏,乔氏当为《后汉书》所载之丘林氏。丘林氏《史记》、《汉书》均不载,可见其为东汉时加入匈奴贵族集团的部落。
《东观汉纪》记“卢芳,安定人,属国胡数千畔,在参蛮,芳从之,诈姓刘氏,自称西平王。会匈奴句林王将兵来降参蛮胡,芳因随入匈奴”。《后汉书·卢芳传》记:“芳为上将军西平王,使使与西羌、匈奴结和亲。单于曰:匈奴本与汉约为兄弟。后匈奴中衰,呼韩邪单于归汉,汉为发兵拥护,世世称臣。今汉亦中绝,刘氏来归我,亦当立之,令尊事我,乃使句林王将数千骑迎芳,俱入匈奴。”事发生于东汉初年。句林王和丘林王音相近,且与匈奴单于关系密切,此句林王或者就是加入匈奴贵族丘林氏之王。
(四)四角王
“四角”、“六角”之说,见于《后汉书》,故取此说,便于通述。
1.左贤王
《史记·匈奴列传》:元狩二年(前121年)夏,“是时匈奴亦来,入代郡、雁门,杀略数百人。汉使博望侯及李将军广出右北平,击匈奴左贤王。左贤王围李将军,卒可四千人且尽,杀虏亦过当。”《李将军列传》:“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行可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李广出右北平,正在上谷以东;出塞行数百里即遭左贤王四万骑的包围,死伤四千人,可见左贤王在左方拥有相当大的实力。呼韩邪单于立,以其兄呼屠吾斯为左贤王,在东边;呼韩邪死,以呼衍王女颛渠阏氏长子且莫车为左谷蠡王,大阏氏长子雕陶莫皋为单于,次子且麋胥为左贤王,左贤王、左谷蠡王均在东边。
东汉初年,南边八部大人共立比为呼韩邪单于,比弟莫立为左贤王。时右贤王屯朔方,位在西,左贤王当在呼衍骨都侯驻地云中以东。北部单于蒲奴亦立有左贤王。《南匈奴传》记:“二十五年(49年)春,呼韩邪单于比“遣弟左贤王莫将兵万余人击北单于弟薁鞬左贤王,生获之”,南北两左贤王对峙,则北单于的左贤王亦在东方。
左贤王曾一度改为“护于”。《汉书·匈奴》传记:“乌珠留单于在时(前8~13年),左贤王数死,以为其号不详,更易名左贤王曰护于,护于之尊最贵,次当为单于。”不久,这种称号被废。
2.左谷蠡王
《匈奴传》记:“(狐鹿姑)单于病且死,谓诸贵人:我子少,不能治国,立弟右谷蠡王。及单于死,卫律等与颛渠阏氏谋,匿单于死,诈矫单于令,与贵人饮盟,更立子左谷蠡王为壶衍鞮单于。是岁,始元二年(前85年)也。壶衍鞮单于既立,风谓汉使者言欲和亲。左贤王、右谷蠡王以不得立,怨望,率其众,欲南归汉。”狐鹿姑单于的左贤王、左谷蠡王,都是亲生子,因单于在位时短,诸子年少,为国家安定计,舍地位最高的左贤王、左谷蠡王,遗命传位于右蠡王。但是,颛渠阏氏不遵守遗命,诈令传于其子左谷蠡王,是引起左贤王、右谷蠡王的怨望,不会事龙城。
左谷蠡王亦有其封地。《匈奴传》记:“会西域车师后王句姑,去胡来王唐兜,皆怨恨(西域)都护、校尉,将妻子人民亡降匈奴。单于受,置左谷蠡地。”此左谷蠡地即左谷蠡王驻地。
东汉时,南匈奴有着名左谷蠡王师子。《南匈奴传》记:章和二年(88年),南单于请求与汉朝统一北匈奴,匈奴出两路兵,左路“遣左谷蠡王师子、左呼衍日逐王须訾将万骑出朔方,”右路出居延,可见左谷蠡王仍居东。北匈奴也有左谷蠡王。《后汉书·袁安传》记:在这次汉、南匈奴共同出兵击败北匈奴以后,大将军窦宪上言,立降者左谷蠡王阿佟为北单于,“置中郎将领护,如南单于故事。”后立左谷蠡王於除鞬为北部单于。
3.右贤王
《匈奴传》记:文帝三年(前177年)“匈奴右贤王人居河南地,为寇。于是文帝下诏曰:汉与匈奴约为昆弟,无侵害边境,所以输遗匈奴甚厚。今右贤王离其国,驱侵上郡保塞蛮夷,令不得居其故……遣丞相灌婴将击右贤王。右贤王走,出塞。”“其明年,单于遗汉书曰:今以少吏之败约,故罚右贤王,使至西方求月氏击之……夷灭月氏,尽斩杀降下定之。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以此可见,右贤王在西方,居上郡以北,因得罚西击月氏、西域,右贤王的势力扩大到整个河西、西域等广大地区。
此时,右贤王庭还在高阙、窳浑塞外。《史记·卫将军列传》记:元朔五年(前124年),汉朝命卫青将兵击匈奴,出高阙。“匈奴右贤王当卫青等兵,以为汉兵不能至此,饮醉。汉兵夜至,围右贤王。右贤王惊,夜逃,独与其爱妾一人、壮骑数百驰溃围,北去。天子曰:都尉韩说从大将军出窳浑,至匈奴右贤王庭,为麾下搏战获王,以千三百户封说为龙额侯。”高阙塞在今河套西北,窳浑在今河套西,则右贤王庭当在今河套西北塞外。
右贤王还领河西走廊北侧诸部匈奴。《汉书·匈奴传》记:元凤二年(前79年),单于谋图汉河西张掖、酒泉郡地,派右贤王、(右)犁汗王将四千骑分三队入日勒、屋兰、番和,被张掖太守和属国都尉兵击败,是为右贤王领河西北侧地之例证。
东汉匈奴南单于呼韩邪比所设右贤王,仍在单于庭西。《南匈奴传》记:“南单于既居西河,亦列置诸部王,助为扞御……右贤王屯朔方。”朔方郡就在西河美稷西北。
北匈奴亦置右贤王。上引书载,章和二年(88年),南匈奴单于屯屠何向汉朝上书言:“今年正月,(北匈奴)骨都侯等复共立单于异母兄右贤王为单于,其人以兄弟争立,并各离散。”可见北单于亦置右贤王,并拥有相当大的实力。
4.右谷蠡王
汉元狩四年(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分兵并出定襄、代郡,以围单于。伊樨邪单于突围向西北遁走。《匈奴传》记:“单于久不与其大众相得,右谷蠡以为单于死,乃自立为单于。直单于复得其众,右谷蠡乃去号复其故位。”此时右谷蠡王驻地,当在右贤王以北。
汉始元二年(前85年),狐鹿姑单于死,遗言立其子右谷蠡王为单于。颛渠阏氏诈令立其子左谷蠡王为壶衍鞮单于。于是右谷蠡不服,欲西向乌孙。本始二年(前72年),汉五将军二十余万众并击匈奴,《匈奴传》记:西域校尉常惠护发乌孙、西域兵从西方入。“常惠与乌孙兵至右谷蠡庭,获单于父行及嫂、居次、名王、犁汗都尉、千长、将以下三万九千余级,虏马、牛、羊、驴、骡、骆驼七十余万。”从当时诸路战场的分布形势看,此右谷蠡王庭当在车师和蒲类海之间,为匈奴最西方的一大军政重地。被俘虏的名王、居次、都尉、千长以下三万九千多人,又有大量牲畜,说明右谷蠡王在其王庭拥有相当大的势力。
东汉时,南、北单于均置右谷蠡王。南部右谷蠡王在边八郡西部,北部右谷蠡王在蒲类海以北。《南匈奴传》记:永元三年(91年)“北单于复为右校尉耿夔所破,逃亡不知所在,其弟右谷蠡王於除键自立为单于,将右温禺鞮王、骨都侯以下众数千人,止蒲类海,遣使款塞。大将军窦宪上书,立於除鞬为北单于,朝廷从之。”《袁安传》又说其“后遂反叛”。
(五)六角
1.左日逐王
《汉书·匈奴传》记:“狐鹿姑单于立(前96年),以左大将为左贤王。数年病死,其子先贤掸不得代,更以为日逐王。日逐王者,贱于左贤王。”从行文看,先贤掸当是左日逐王。“日逐王素与握衍朐鞮单于有隙,即率其众数万骑归汉,汉封日逐王为归德侯,单于更立其从兄薄胥堂为日逐王。”但先贤掸原在左地,归降时在西域车师,《郑吉传》记:吉往迎之,此左日逐王又成为右日逐王。其变更过程约在地节四年(前66年)匈奴遣左右大将屯田右地时。当时匈奴调往西域的兵马达二万骑,此日逐王亦同时西调。《资治通鉴》记:日逐王降汉在神爵二年(前60年),《汉书·宣帝功臣表》记:日逐王先贤掸得封在“神爵四年戊戌”,即归降之第三年得封。
西汉后期,单于曾遣左日逐王入朝为侍。《匈奴传》记:元寿二年(前1年),单于来朝,“还归,复遣且方同母兄左日逐王都与妇入侍。”
东汉元和三年(86年),南单于曾命奠鞋日逐王师子等出塞击匈奴北单于,有功,以师子为左谷蠡王,以须訾为左呼衍日逐王。永初三年(109年),“诏(梁)懂行度辽将军事。”《梁懂传》记:“庞雄与耿夔共击匈奴薁鞬日逐王,破之。”《鲜卑列传》记:延光二年冬,鲜卑大人“其自键将万余骑入东领侯,分为数道攻南匈奴于曼柏,奠鞋日逐王战死。”以上所述之日逐王,均在左地,无疑均为左日逐王。另外,《南匈奴》传必还记有南降单于之“日逐”,《窦宪传》亦记“日逐”来降,此为北单于之日逐王。
2.右日逐王
前述西汉宣帝神爵时,日逐王降汉,此应为右方日逐王。又《汉书·匈奴传》记“王昭君,号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师为右日逐王。新莽时,呼韩邪单于比曾为右薁鞬日逐王。建武时,北单于曾说过“自击亡虏薁鞬日逐耳,非敢犯汉人也。”此奠鞋日逐王即指呼韩邪单于比。
3.左温禺鞮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