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论集
9034300000029

第29章 卢水胡和小月氏(2)

魏黄初元年(220年)“凉州卢水胡伊健妓妾、治元多等反,河西大扰”。次年,魏命张既为凉州刺史。“既扬声军由颤阴,乃潜由且次出至武威,胡以为神,引还显美。”既进军显美,说:“今军无见粮,当因敌为资”,“遂军前显美”,“斩首获生以万数”。张既缺粮,欲取卢水胡粮为资。则卢水胡在显美生产了大批粮食,显美即其根据地。又《三国志·魏书·文帝纪》注引王沈《魏书》:黄初二年“十一月辛未,镇西将军曹真命众将及州郡兵讨叛胡治元多、卢水封赏等,斩首五万余级,获生口十万,羊一百一十一万口,牛八万,河西遂平。帝初闻胡决水灌显美……破胡事今至不久。”这条记载对《张既传》作了补充。卢水胡在张既进攻时,曾决水灌显美城,以堵曹军,而张既避水攻和火攻,设伏击败卢水胡,卢水胡人为保卫自己的家园费尽了心计。战争中卢水胡人被杀者五万余人,沦为俘虏者十万,说明卢水胡在两汉四百年间利用显美地方发展了自己。

显美卢水胡经过这次失败,元气大伤,余众大概正如张既所预料的那样“退依深山,追之则道险穷恶”,离开显美进入南山。魏军则以为“河西遂平”,“永宁河右”,班师回军。

战后剩余的卢水胡,有的被魏军迁往内地;有的过祁连山与西平郡卢水胡会合;有的沿山西上,到达张掖临松一带山谷间隐蔽而居。最后的这一部分卢水胡人,又经过一百七十多年的恢复,发展壮大,建立北凉政权。

(三)卢水胡的政治活动及其建立的政权

1.北凉政权

历魏晋前凉后凉,迁居张掖临松山区的卢水胡人元气复苏,开始参与政治活动。苻坚淝水之战后,其将吕光统一西域回师,至酒泉、张掖间,“四山胡夷皆来款服”,其中似包括临松卢水胡人。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年),吕光在姑臧(武威)自称督陇右、河西诸军事、凉州牧、酒泉公,建元太安,统治河西地区,史称“后凉”。吕光于张掖郡南置临松,并设中田护军,镇临松,加强对该地的统治,卢水胡已引起吕光的重视。卢水胡人罗仇任吕光政权的尚书,麴粥为三河(黄河、湟水、析支河)太守,参与后凉机要。晋太元十七年(392年),吕光分遣吕宝、吕篡伐西秦乞伏乾归、南羌彭奚念,均遭失败。晋隆安元年(397年),吕光与吕延再伐西秦,战败,延战死。罗仇从军,麴粥私语罗仇:“主上荒髦骄纵,诸子朋党相倾,谗人侧目。今军败将死,正是智勇见猜之日,可不惧乎!吾兄弟素为所惮,与其经死沟渎,岂若勒众向西平,出苕蓬,奋臂大呼,凉州不足定也。”西平郡在三河郡西,北越祁连山扁都口,至今甘肃民乐,即为苕蓬。但罗仇谨守“忠孝”之节,未从,而吕光果听信谗言,以败军之罪杀死罗仇、麴粥。

罗仇之弟子蒙逊与宗族万余人参加葬礼,哭谓众曰:“昔汉柞中微,吾之乃祖翼奖窦融(指在张掖属国都尉下从军事),保宁河右。吕王昏耄,荒虐无道,岂可不上继先祖安时之志,使二父有恨黄泉!”遂进攻临松郡,斩吕光中田护军马邃、临松令井祥,屯据金山(今山丹东),推后凉建康太守段业为凉州牧、建康公,改元神玺(397年)。蒙逊任张掖太守,段业以蒙逊从兄男成为辅国将军。次年,业即凉王位,史称“北凉”,蒙逊为尚书左丞。业忌蒙逊之才,双方矛盾日益尖锐,使卢水胡人沮渠蒙逊所拥立的以汉族人和卢水胡人为核心的政权开始破裂。

蒙逊借段业之手于兰门山杀死从兄、男成,又借为男成复仇之名,号召族人反对段业,“比至氐池,众逾一万”,壁于侯坞(甘肃民乐),向张掖段业发起进攻。业令田昂、梁中庸阻击,至侯坞,先后降于蒙逊。蒙逊乘胜前进,攻下张掖,杀死段业,于隆安五年(401年)被梁中庸、田昂等推为使持节、大都督、大将军、凉州牧、张掖公,改元永安,以沮渠伏奴为镇军将军,沮渠挈为建忠将军,田昂为镇南将军,臧莫孩为辅国将军,房晷、梁中庸为左右长史,张骘、谢正礼为左右司马,一个以卢水胡人为中心,汉族和其他民族参加的政权重新建立。

此时,凉州境内政权分立,武威为吕氏后凉政权,西平一乐都为秃发鲜卑所建的南凉政权,酒泉一敦煌为汉人李氏所建西凉政权,苑川为乞伏鲜卑所建政权,天水陇西以东为后秦姚羌政权控制,沮渠氏政权要想巩固和发展,必须依次解决好与诸政权的关系。蒙逊虚怀召贤,下令“内外群僚,其各搜杨贤嶲,广进刍荛,以匡孤不逮”。

永安十年(410年),南凉来袭,掠临松百姓千余户而去。蒙逊将兵向东,攻南凉显美县,人口数千户。秃发傉檀大怒,领兵五万与蒙逊决战,大败而归,北凉占有姑臧。次年,蒙逊迁都姑臧,即河西王位,改元玄始。玄始三年(414年),南凉亡,北凉与西秦为争夺南凉领土,开始了不断的战争。次年,北凉攻占西秦广武郡,深入湟水流域,以沮渠汉平为湟河太守。西秦反攻,汉平降,双方达成协议。玄始十年,北凉经过数年的努力,又消灭了西凉,统一河西。北魏以“凉州之武威、张掖、敦煌、酒泉、西海、金城、西平七郡,封其为凉王”,专使册封蒙逊,反映了北凉极盛时期已经拥有的广大领土。后来,沮渠牧犍降魏,其弟乐都太守安周、酒泉太守无讳向西撤退,占领鄯善。太平真君三年(442年)八月,无讳命安周守鄯善,自己领军进攻高昌,战败高昌王阚爽,占领高昌地区,设置郡县,历无讳、安周二世于承平十八年(460年)为柔然所灭。北凉从晋隆安元年沮渠蒙逊拥立段业起至灭亡共六十四年,领土除上述七郡之地外,还包括吐鲁番高昌地区的几个郡县。

北凉政权是一个汉化程度相当高的政权。卢水胡从汉武帝前期接受汉朝的管辖,至北凉建立时已有五百多年。在五百多年中与汉族毗邻而居,经济文化不断受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影响,变化很大,迁居临松的这一支也不例外。《宋书·氐胡传》和《北史·僭伪附庸》大沮渠蒙逊条记:“蒙逊高祖晖仲归,曾祖遮,皆雄健有勇名;祖祈复延封狄地王。父法弘袭爵,苻氏(指前秦一引者)以为中田护军。蒙逊代父领部曲,有勇略,多计数,为诸胡所推服。”《魏书·沮渠蒙逊传》只言“胡沮渠蒙逊”而不称“大”。从晖仲归开始,大概是迁居临松的一支卢水胡首领世系,各人均无且渠姓氏。祁复延为狄地王,以临松旧有戎狄所居故也。大概从汉统一河西之后,匈奴且渠之官号已逐渐废弃,径称其名。“蒙逊博涉群史”,知卢水胡首领在匈奴统治时期曾被授以“左沮渠”官名,为了号召部众,遂以“沮渠”为氏,这与吕光附会其先为吕文和,为刘邦吕后同氏族如出一辙。匈奴统治时期的“大且渠”,仅为贵族氏族长所拥有,卢水胡和月氏等不得称其为“大”。

蒙逊从建立北凉开始,就很注重吸收儒家知识分子,拥立段业也是为了通过他建立一个开明进步的政府以改变当时分裂割据的局面。但“段业愚闇,非济乱之才,信谗受佞,无鉴断之明”,甚至轻陵蒙逊,无他权略。蒙逊取代段业之后,擢任贤才,文武咸悦,形势迅速发生了变化。蠲省百谣,专攻南亩,明设科条,务尽地利”,多次下令检查“役繁赋重”的情况,认为是“孤之罪也”。对邻国和后秦、东晋、北魏等遣使报聘,加强联系。在给晋益州刺史转报的表文中说:“臣虽被发边徼,才非时俊,谬为河右遗黎推为盟主。臣之先人,世荷恩宠,虽历夷险,执义不回,倾首朝阳,乃心王室。若六军北轸,克复有期,臣请率河西戎[夏]为晋右翼前驱。”这篇表文明确表示自己出自少数民族,德才不如别人,但同时称卢水胡从祖先起就效忠朝廷,归心王室,始终为国家的统一身先士卒,满怀激情地表明了赤诚的爱国之心。

由于北凉政权奉行了这样的政策,所以在立国六十余年间,特别是蒙逊在位期间,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比较安定,在当时十六国的各个政权中是比较好的一个政权。

2.高昌麴氏政权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高昌群众反对高昌王马儒投靠北魏,将部众迁居伊吾(哈密地区)的计划,遂杀马儒,推右长史麴嘉为王,建立高昌王国。麴氏王朝历十一主一百四十四年,至唐贞观十四年(640年)为唐统一。麴氏王朝承袭北凉制度,管辖吐鲁番至焉耆一带地区,对安定西北边疆地区,发展生产,维护中西经济文化交流起了积极作用。

麴嘉,“字灵凤,金城榆中人”。宁朔将军麴斌,“河州金城人”。张雄夫人麴氏为“陇西金城麴氏”。以此可知,麴氏高昌王朝是金城麴氏和当地汉族大姓互相通婚,结成的一个紧密的封建统治集团建立的政权。王朝中大量官员为麴氏,还有当地豪族宋氏、马氏、索氏、车师等。

金城郡麴氏最早见于东汉末年。中元元年(184年),北地先零羌和湟中义从胡起义,共立北宫伯玉、李文侯为将军,胁边章、韩遂共同反抗东汉。“金城麴胜袭杀祖厉长刘嶲”,县吏张绣伺机杀胜。建安二十年(215年)“西平、金城诸将麴演、蒋石共斩送韩遂首”。“太祖崩,西平麴演叛,称护羌校尉……演复结旁郡为乱。武威太守告急于(苏)则……(则)发兵救武威,降其三种胡。演闻之,将步骑三千迎则。”。魏文帝即位,初置凉州,以邹岐为刺史。“张掖张进执郡守举兵拒岐,黄华、麴演各逐故太守举兵以应之。”后“西平麴光等杀其郡守,(既)乃檄告诸羌(胡),为光等所诖误者原之,能斩贼帅送首者当加封赏。于是光部党斩送光首。”太和元年(227年)“西平麴英反,杀临羌令。”晋太康三年(282年),晋西南校尉西平麴炳,与诸胡战于常安。晋永嘉之乱后,金城人麴允为憨帝尚书右仆射、领军、持节、西戎校尉、录尚书事。从汉末至魏晋,金城、西平一带涌现出一批以麴为姓的人物,活跃于政治舞台。十六国时期,麴氏有的任职于前赵、前凉,有的为官于南凉、后凉、西秦,兴盛不衰。

金城、西平麴氏的来源,史书记载不明。《元和姓纂》记高昌麴氏渊源云:“汉有麴谭生閟,避难湟中,因居西平,改姓麴氏。閟居西平十一代孙嘉,仕沮渠氏,后为土人所归,立为高昌王。”知麴嘉的原籍在西平,后徙金城榆中。又《风俗通义·姓氏篇》麴氏条记:“汉有麴衍”。《风俗通义》成书于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不久就发生了西平麴演起兵之事,麴衍或即麴演。“闷居西平十一代孙嘉,仕沮渠氏”。此沮渠氏当指北凉主沮渠蒙逊。十一代每代以二十五年计,共二百七十五年。从北凉蒙逊即位(401年)上推二百七十五年,为东汉顺帝永建元年(126年)前后,东汉西羌第一次大起义结束不久,麴谭或者就是在这次战争中“避难湟中”的。

沮渠氏在北凉政权建立前从未见于史书记载,蒙逊之伯父在诸家《晋书》、《十六国春秋》等书中都先称麴粥,仅《吕光载记》称沮渠麴粥,可见蒙逊之前未以沮渠为姓氏。从蒙逊登位后,才取沮渠氏以为姓氏。《沮渠蒙逊载记》的作者不考其详,将麴粥称沮渠麴粥,实为画蛇添足。麴,即“沮渠”演变而来,从西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朝占领河西,匈奴所封卢水胡首领沮渠氏归属于汉,其官号以汉制代替,仅有少数人沿用其姓。时过久远,汉文直译写为麴,不作“且渠”了。且渠变为麴,蒙逊又反为沮渠,就是在北凉王朝中,称且渠氏的仅少数王族成员,很不普及。北凉政权后期,无讳、安周将数万人移居高昌,从吐鲁番文书中可以看出,不论在当时或以后的若干年间,以麴为姓者不少,姓沮渠氏者则寥寥数人,可见蒙逊恢复沮渠氏的努力,并未起多大作用。高昌麴氏王国实是北凉政权的再建。承平十八年(460年)柔然杀沮渠安周,立原籍敦煌人阚伯周为王,传至马儒,众立麴嘉为王。麴嘉本与沮渠蒙逊同是卢水胡人,汉至魏初,迁居湟水流域者,有的保留了麴姓,成为金城、西平望族,但农牧兼营的习俗不变,“麴与游,牛羊不数头”,言其牛羊之多。迁至张掖临松的,至麴粥,入仕后凉。遭吕光杀害,侄子蒙逊发动族人反对后凉,建立北凉。北凉政权中有大批金城、西平卢水胡人,在牧犍降北魏后,有的随无讳、安周西移至高昌,在北凉高昌政权中担任要职。北凉亡,族人继续留住高昌,仍是高昌地区势力最大的望族。三十七年后麴嘉被推为高昌王,正是这支力量在起作用。北凉麴氏和金城麴氏本是同源异流,最后又相互汇合了。所以,高昌麴氏政权是卢水胡所建的又一个政权。唐长孺先生研究认为:“麴氏高昌制度毫无问题是沿袭北凉”,原因就在于此。

高昌麴氏政权统治的时间比北凉高昌政权多一百二十多年,政绩和历史作用也比后者显着,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金城西平卢水胡从东汉初年陆续离开显美,先至湟水流域,曾有一部分人被邓训编入义从胡,与汉人接触更加频繁,参加过多次大的政治活动,所以汉化程度较高。王朝建立后,虽因周围形势等诸多原因,“被发左衽”,先后称臣于柔然、高车、突厥、铁勒等,但仍奉祀“鲁哀公问政于孔子之像”、“风俗政令与华夏略同”,这对联合当地汉族士民有着重要作用。然而临松卢水胡则不然,魏初失败后,余众迁至临松山区,少数人虽参与前凉、后凉的一些政治活动,但汉化程度远逊于湟中卢水胡,这在蒙逊在位时的活动中就可以看得出来。第二,无讳、安周是北凉政权失败后退至高昌,人地生疏,仅用武力恢复了北凉王朝,政治、经济等方面一时还难以适应当地实际,加上本身的文化水平限制,所以困难重重。而麴氏王朝立国时,卢水胡迁居高昌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与当地各族人民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了解当地情况,众人推麴嘉为王,反映出他们已得到当地士民的广泛信任。第三,麴氏政权虽是北凉政权的恢复和发展,但在当时周围的客观条件下,麴氏采取了在保持中原文化制度的前提下,相应实行应变措施,以维持政权的巩固。王朝的一切努力,为隋唐统一西域创造了条件。

3.郝奴、彭沛谷的起义政权

《晋书·姚苌载记》:“晋太元十一年(386年)(慕容)冲率众东下,长安空虚,卢水郝奴称帝于长安,渭北尽应之。扶风王驎有众数千,保据马嵬(陕西兴平)。奴遣弟多攻驎。苌伐驎,破之,辚走汉中。执多而进攻奴,降之。”《资治通鉴》卷106记载更详:“鲜卑既东,长安空虚。前荥阳[太守]高陵赵觳等招杏城卢水胡郝奴帅户四千人于长安,渭北皆应之,以榖为丞相。扶风马驎有众数千,保据马嵬,奴遣弟多攻之。夏四月,后秦王姚苌自安定伐之,驎奔汉中,苌执多而进,奴惧,请降,拜镇北将军、六谷大都督。”杏城在陕西黄陵县境,前秦属冯翊郡。郡领县八,置护军四,杏城卢水胡似为护军管辖。

郝奴政权虽为时暂短,乘前、后秦政权交替之际,一度占领长安,设置丞相,得到渭北各族人民的支持,意义重大。

冯翊卢水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末。中元初年的湟中义从羌胡的起义,次年攻入关中,参加起义的卢水胡人也跟着散处于三辅。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留骑督太原乌丸王鲁昔使屯池阳(陕西泾阳)以备卢水”,此卢水胡当在泾阳之北。延康元年(220年)“冯翊山贼郑甘、王照率众降”。注引《魏书》曰:“郑甘、王照及卢水胡率其属来降。”黄初二年(221年)“郑甘复叛,遣曹仁讨斩之。”文帝还诏张邰“讨安定卢水胡”。这支卢水胡,疑为建安十六年被曹操击败的杨秋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