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巴菲特之道(原书第3版)
9030800000044

第44章 最伟大的投资家(1)

巴菲特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家。他的伟大从何而来?人们为何给他这样的赞誉?在我看来,这其中只需要看两个简单的变量:相对跑赢大盘和持续时间。两者都需要。因为有无数人都在一段时间内跑赢过大盘,但仅仅是短期跑赢大盘不算什么,只有能做到长期跑赢大盘,这样的案例才有借鉴意义。

迈克尔·莫布森在他的《成功方程式》(2012年哈佛大学出版)一书中,恰当地描述了在企业界、体育界和投资界中,对于运气和技能两种因素的衡量,指出区别二者的方法是对结果的长期测量。运气或许在短期内会扮演角色,但历史会告诉我们,技能最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方面,巴菲特就是一个无与伦比的例子。

巴菲特管理资金的时间横跨60年之久,可以划分为两个时代:一是1956~1969年管理巴菲特投资合伙企业时代;一是管理时间更久的伯克希尔时代,始于1965年他接管该公司。

巴菲特开始他的合伙企业之初,年仅25岁,他只动用了很少的本金(他自己的投资只有100美元)。尽管当时的目标是每年至少6%的回报,但巴菲特自己设定了一个更高的目标:每年击败道琼斯指数10%。实际上,他干得更好,1956~1969年,巴菲特的合伙企业年回报率达到29.5%,比道琼斯指数高出22个百分点。在合伙企业成立之初,投入的每10000美元,在其1969年结束之时,在扣除管理费之后,成长为150270美元。同期,如果投到道琼斯指数上,将成长为15260美元。在上述期间,道琼斯指数有五年回报为负数,但巴菲特从没在任何一年亏损过,而且每一年都击败指数。

当年,几乎没有什么投资家可供巴菲特学习。20世纪60年代中期,杰拉尔德·蔡(即传奇华人投资家蔡志勇)和弗雷德·卡尔,这两位最为著名的基金经理正处于辉煌年代,而此时巴菲特已经在考虑关闭合伙企业了。上述两位著名的投资家通过投资热门股而成名,也因热门股的崩塌而毁掉了一世英名。

卡罗尔·卢米斯早期发表在《财富》杂志的一篇题为“无人企及的琼斯”的文章中,将巴菲特的业绩与著名的对冲基金经理阿尔弗雷德·温斯洛·琼斯进行比较,当时,琼斯有10年的投资记录,而巴菲特只有9年的记录。以5年为期,比较的结果是巴菲特获胜,击败琼斯334%~325%。但卡罗尔指出,巴菲特不久就关闭了他的合伙企业,而琼斯与那些没有预见到股市严重高估的人们一起在苦海中沉浮。

即便抛开巴菲特早期合伙企业阶段不可思议的优秀投资记录,他在伯克希尔期间取得的巨大成功,也无愧于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家称号,参见表8-1。1965~2012年,伯克希尔的每股账面价值从19美元上升到114214美元,年回报率达到19.70%。相应地,标普500指数(包括分红在内)年回报率为9.4%。在这48年里标普500指数有11年亏损纪录,几乎占到1/5的年头,伯克希尔仅有两年为负。

表8-1 伯克希尔公司回报率与标普500指数对比

年度变化率\伯克希尔每股账面价值\标普500指数股息\相关结果

年份\(1)\(2)\(1)-(2)

1965\23.8\10.0\13.8

1966\20.3\(11.7)\32.0

1967\11.0\30.9\(19.9)

1968\19.0\11.0\8.0

1969\16.2\(8.4)\24.6

1970\12.0\3.9\8.1

1971\16.4\14.6\1.8

1972\21.7\18.9\2.8

1973\4.7\(14.8)\19.5

1974\5.5\(26.4)\31.9

1975\21.9\37.2\(15.3)

1976\59.3\23.6\35.7

1977\31.9\(7.4)\39.3

1978\24.0\6.4\17.6

1979\35.7\18.2\17.5

1980\19.3\32.3\(13.0)

1981\31.4\(5.0)\36.4

1982\40.0\21.4\18.6

1983\32.3\22.4\9.9

1984\13.6\16.1\7.5

1985\48.2\31.6\16.6

1986\26.1\18.6\7.5

1987\19.5\5.1\14.4

1988\20.1\16.6\3.5

1989\44.4\31.7\12.7

1990\7.4\(3.1)\10.5

1991\39.6\30.5\9.1

1992\20.3\7.6\12.7

1993\14.3\10.1\4.2

1994\13.9\1.3\12.6

1995\43.1\37.6\5.5

1996\31.8\23.0\8.8

1997\34.1\33.4\0.7

1998\48.3\28.6\19.7

1999\0.5\21.0\(20.5)

2000\6.5\(9.1)\15.6

2001\(6.2)\(11.9)\5.7

2002\10.0\(22.1)\32.1

2003\21.0\28.7\(7.7)

2004\10.5\10.9\(0.4)

2005\6.4\4.9\1.5

2006\18.4\15.8\2.6

2007\11.0\5.5\5.5

2008\(9.6)\(37.7)\27.4

2009\19.8\26.5\(6.7)

2010\13.0\15.1\(2.1)

2011\4.6\2.1\2.5

2012\14.4\16.0\(1.6)

复合年增长

1965\~\2012\19.7%\9.4%\10.3

总增长

1964\~\2012\586\817%\7\433%

看着这些长期持续超级表现的数字,毋庸置疑,巴菲特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家。但这些数字背后的巴菲特是怎样一个人呢?

私下里的巴菲特

巴菲特从艾森豪威尔总统时代开始其投资生涯,持续六十年而长盛不衰,我们该如何看待这样一个传奇人物?

在童年时代,巴菲特就对每个人宣称自己在30岁之前会成为百万富翁,如果做不到就从奥马哈最高的楼上跳下去。当然,关于跳楼的部分是开玩笑,甚至他是否成为百万富翁也没有人当真。今天,他的成就远远超出年轻时的目标,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巴菲特根本不在意什么亿万富翁的生活方式。他仍然住在1958年在奥马哈买的老房子里,开着老款的美国车,喜欢吉士汉堡、可乐、冰激凌等花样美食,他唯一的癖好是他喜欢的私人喷气飞机。他说:“并不是我喜欢钱,而是我喜欢看着它们增长。”1在第1章,我们知道他将钱回馈给社会时,自己也享受着巨大的快乐。

现今社会,当爱国主义经常被认为是陈词滥调时,巴菲特却在美利坚高高擎起这杆大旗。他毫不掩饰地指出,美国这片土地给任何愿意打拼的人们,提供了众多的成功机会,他总是以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看待这一切。一般认为,人在年轻的时候容易乐观,随着年龄渐长,悲观主义渐渐抬头,但巴菲特似乎是个例外。我想部分原因是他在经历了六十年的风风雨雨、各种创伤与阵痛之后,最终看到的是市场、经济、国家终将复苏和持续向前发展。

用谷歌搜索一下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以及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看看发生过的重大事件,有太多的事件载入史册,特别重大的包括核战争边缘政策、刺杀总统或总统辞职、国内骚动和暴乱、地区战争、石油危机、恶性通货膨胀、两位数的利率、恐怖袭击等,更不要说时不时的经济衰退以及周期性的股市崩盘。

当被问及,如何在动荡不安的股市大海上航行时,巴菲特以一贯的平易近人的口吻说:我只是“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恐惧而已”。但我认为这背后有着更多故事,巴菲特具有了历经千锤百炼的技能,使他不仅能在危机之时生存下来,也能在艰难时期积极进取、大举投资。

巴菲特优势

多年以来,学者们和投资界人士一直在争论市场有效理论的正确性。如同你在第6章所看到的,这个具有争议的理论认为,市场的股价已经反映了所有可获得的信息,所以分析股票是徒劳无益、浪费时间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市场已经做了所有你需要的调研工作。那些坚持认为该理论正确的人,会半开玩笑地说,投资人随手往行情表上扔出一个飞镖,据此作出的投资决策,与那些花数小时仔细阅读年报、季报,经验丰富的金融分师相比,拥有同样的胜算。

然而,那些持续击败市场指数的投资家的成功——尤以巴菲特最为突出,说明市场有效理论存在漏洞。包括巴菲特在内的人认为,大多数基金经理跑输大势的原因,并非因为市场是有效的,而是他们的投资方法不完善。

管理咨询顾问们相信成功企业具有三个明显的优势:行为优势、分析优势、组织优势。2研究巴菲特的行为,我们可以看看这三个因素是如何作用的。

行为优势

巴菲特告诉我们成功的投资不要求有高智商,或在商学院接受高等教育。最为重要的是性格,当他谈到性格时指的是理性。理性的基石就是回望过去、总结现在,分析若干可能情况,最终做出抉择的能力。简而言之,沃伦·巴菲特就是这样做的。

那些了解巴菲特的人都认为,是理性令其与众不同。芒格说:“在我哈佛法学院的班上,有数以千计的同学,我熟悉所有的尖子生,但他们中没有一个能像巴菲特那样,大脑如同超级理性的机器。”3与巴菲特相熟50多年的《财富》杂志的卡罗尔·卢米斯也相信,理性是巴菲特投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特点。4《巴菲特: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一书的作者洛温斯坦说:“巴菲特的天分体现在耐心、自律和理性。”5

作为伯克希尔董事的比尔·盖茨,也同样认为理性是巴菲特最为突出的特征。他们两人曾花一下午时间,在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礼堂里,回答学生们的提问。第一个学生的问题是:“你如何成为今天的样子?你怎么变得比上帝还富有?”巴菲特深吸了一口气,开始回答:

“在我的例子中,如何变成今天这个样子实际上非常简单。这与IQ无关,我肯定你们听了会很高兴。最重要的是理性。我总是将IQ或天赋视为电机的马力,但是动力的输出——也就是马达的效率——却依赖于理性。很多人拥有400马力的电机,但是只有100马力的输出功率,这还不如只有200马力的电机全数输出的效率。”

“那么,为什么聪明人没有发挥出上天赋予的能力?这与一个人的习惯、特质、性格以及如何行为的理性方式有关,不是你任性的行为方式。正如我曾说过的那样,每个人都能做到我做过的事情,并可能做得更好,但有些人成功了,而另一些人失败了。那些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一意孤行,不是因为这个世界不给你机会。”6

所有认识巴菲特的人都认为,巴菲特的驱动力是理性。他投资的策略就是理性配置资本。决定如何配置公司的盈利是管理层最为重要的决策;决定如何配置自己的资金是一个投资人最为重要的决策。在决策时运用理性思维是巴菲特最为欣赏的特质。尽管有各种变量存在,但金融市场上始终有一条理性之线贯穿其中,巴菲特的成功就是这条理性之线的结果,从未偏离。

分析优势

当巴菲特投资时,他看的是企业,而大部分投资人看的是股价,他们花很多时间关注股价、预测股价走势,却很少花时间了解他们部分拥有企业的基本面,这就是巴菲特与众不同的根源所在。

拥有和运作一家企业,给了他独特的优势去分析思考,他经历过企业的成功和失败,并将经验运用在股票市场上。大多数职业投资人没有实业方面的经验。当他们积极学习CAPM(资本定价模型)、贝塔系数、现代投资理论时,巴菲特在研究损益表、资本再投资要求、公司产生现金能力。巴菲特问:“你能向一条鱼解释在陆地上行走的感觉么?这或许需要一千年的时间,管理企业也一样。”7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与企业家应该用同样的方式看待企业,因为他们想要的是同一样东西。企业家想买的是全部,而投资者买的是部分。如果你问一个企业家在购买一家企业时如何考虑,他们可能会说:“它能产生多少现金?”金融理论表明,长期而言,公司的价值与其产生现金的能力呈正相关的线性关系。因此,为了获取利润,企业家和投资人都应该关注同样的变量因素。

巴菲特说:“我们的观点是,学投资的人只需要学好两门课程:如何估值企业、如何对待股价。”8

记住,股市常常躁狂抑郁,有时会对于未来的前景欣喜若狂,有时会莫名其妙的低落。当然,这也创造了机会,特别是当杰出公司的股价出乎意料的低下之时。如果你不受那些具有躁狂抑郁症倾向的股评家的影响,也不被市场牵着鼻子走,这时市场将不再是你的导师,而仅仅是帮助你买卖股票的工具。如果你相信市场比你更聪明,就全部买指数基金。但如果你对自己有信心,那么自己做分析研究企业,别理会股市涨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