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年来,盖可保险公司不断投资强化它的竞争优势,为股东赚取了大量利润。巴菲特认为这些原有的优势依然存在。70年代遇到的这次经营危机,没有对其特许经营权造成伤害,尽管有运营和财务方面的麻烦,但即便其净资产为零,盖可仍然值很多钱,因为它的特许经营权仍在。
准则:良好的长期前景
尽管汽车保险属于普通商业型产品,但巴菲特认为如果能保持持续的、广泛的成本优势,一个普通的企业也能赚钱。这个描述用在盖可公司上很贴切。我们也知道管理水平是企业最为重要的变量,自伯克希尔投资入股之后,盖可保险的管理证明了其具有竞争力优势。
准则:坦诚
约翰J.伯恩在1976年接任盖可总裁之后,马上说服保监部门和同行,使他们相信如果盖可公司倒闭,对整个行业都有不利影响。他提出的拯救公司计划包括:募集新的资本金、取得再保险条款、其他保险公司分保一部分盖可的业务,以及大刀阔斧地削减成本费用。伯恩称之为“操作引导”,其目标在于使公司重返盈利轨道。
上任第一年,伯恩关闭了100个办公室,将员工由7000人减少到4000人,将保险执照的营业范围扩大到新泽西州和马萨诸塞州。伯恩告诉新泽西州的保监部门,原有保单到期后,他不打算续保这些每年消耗公司3000万美元的25万个保单。接下来,当伯恩检查客户信息时,他发现公司需要更新的这些保单价格定低了9%。他废除了允许客户自己更新信息,以延续保单的电脑系统。当盖可为保单重新定价时,40万个客户决定不再续保。总之,伯恩的行动令公司的保单持有人从270万人减少到150万人,盖可保险公司在全国的排名从1975年的第18名,下降到一年之后的第31名。尽管如此,公司在1976年亏损1.26亿美元之后,1977年完成营业收入4.63亿美元,盈利达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0.586亿美元。这是伯恩上任之后的第一个完整年度。
毫无疑问,盖可保险戏剧性的复苏伯恩居功至伟,他坚定地控制成本的原则,使得公司持续复苏。伯恩告诉股东们,公司必须回归最初的原则,即作为一个低成本保险提供商。他的报告揭示了公司如何持续地降低成本。甚至,到了1981年,公司成为美国第七大汽车保险公司时,伯恩仍然和其他两名高管共用一个秘书。他引以为豪的是,盖可公司的每个员工管理的保单数量从以前的250个提高到378个。在这些变革的年头里,伯恩是公司伟大的驱动力。巴菲特说:“伯恩就像是个养鸡场的农场主,他将鸵鸟蛋扔进母鸡舍,然后说:“嗨,这是竞争的结果!”11
连续数年,伯恩愉快地报告着盖可成功的进展;遇到坏情况时,他也会坦诚地向股东披露。1985年,公司出现暂时的困难,出现了承保亏损。在当年第一季度的报告中,伯恩写道:“好比飞机上的机长告诉他的乘客们:“坏消息是我们亏损了,好消息是我们为伟大的时刻做了准备。”12很快,公司重新站稳脚跟,并在下一年度重新取得了盈利的业绩。这里,更重要的是,公司赢得了对股东开诚布公的好名声。
准则:理性
年复一年,伯恩证明了盖可公司管理层的理性。上任之后,他有意控制公司的增长速度。伯恩指出,如果公司有意识地以慢一些的速度发展,则更能监控那些损失和成本,这样做比以两倍的速度发展、却财务失控更有利可图。实际上,这种可控发展持续地为盖可创造了超额的回报。另一个理性的标志是公司处理现金的态度。
自1983年起,公司用留存现金进行再投资已不合算,于是决定将现金回馈股东。从1983~1992年,盖可回购了3000万股股票(在分拆之后的基础上),减少了公司30%的普通股总股本。除了回购之外,公司提高了分红数量。1980年公司每股分红0.09美元(复权调整);到1992年,达到0.60美元,年化涨幅为21%。
准则:净资产收益率
1980年,盖可的净资产收益率达到30.8%,几乎两倍于同行业。80年代后期,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开始下降,不是因为生意不好,而是因为净资产增长快于盈利。因此,为了维持一个可以接受的净资产收益率,符合逻辑的做法是提高分红,以及回购股份。
准则:利润率
投资者可用几种不同的方式衡量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税前利润率是最好的测量方法之一。从1983~1992年的十年,盖可保险税前利润率非常均衡稳定,波动极小。
众所周知,盖可保险对于成本的关注一丝不苟,并且对于处理理赔的成本也密切跟踪。在此期间,盖可的成本对保费收入维持在平均15%——仅有行业平均水平的一半。这个低比率反映了盖可公司不需要支付给保险中介所节约的成本。
盖可公司的成本和承保损失的综合比率,被证明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从1977~1992年,行业平均指标仅仅战胜过盖可公司一次,发生在1977年。自那之后,盖可的该综合指标平均为97.1%,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十个百分点。盖可仅有两次承保亏损:一次是1985年,另一次是1992年。1992年是因为出乎意料、席卷全国的自然灾害所致,如果没有发生安德鲁飓风和其他严重的风暴,盖可的综合比率应该是93.8%。
准则:确定价值
当巴菲特开始为伯克希尔公司买入盖可保险股票时,公司正面临破产危机。但他认为盖可仍然价值连城,因为即便净资产为负,公司仍然拥有保险经营特许权。由于公司在1976年没有盈利,无法用贴现的方法推算公司的现值,但尽管公司的未来现金流具有不确定性,巴菲特仍认定公司会存活并且未来会赚钱,但是何时可以实现还是未知数,因此颇具争议。
1980年,巴菲特持有公司三分之一的股份,投资本金为0.47亿美元,那年盖可的总市值是2.96亿美元,巴菲特认为公司具有极大的安全边际。1980年公司营业收入为7.05亿美元,盈利0.6亿美元。折算下来,伯克希尔持有的部分盈利为0.2亿美元。按照巴菲特的说法:“买入一个具有一流经济特性和前景光明的企业,预期0.2亿美元的盈利至少要花2亿美元。”如果想控股,需要花更多的钱。13
考虑到约翰·伯尔·威廉斯的贴现估值理论,巴菲特的2亿美元估值是真实可靠的。假设,盖可公司在没有新增投资的前提下,保持0.6亿美元的盈利状态,用当年美国30年期国债利率12%做贴现,公司的现值应该达到5亿美元——几乎两倍于盖可的市值。如果公司盈利的真实成长率能达到2%,或是未扣除当时通货膨胀率的15%(当年美国通胀率极高。——译者注),那么盖可的现值将到达6亿美元,伯克希尔的持股价值将为2亿美元。换句话说,盖可的市值比其内在价值低一半还多。
准则:一美元前提
1980~1992年,盖可保险公司的市值从2.96亿美元增长到46亿美元,增加43亿美元。在这13年里,公司盈利17亿美元,支付红利2.80亿美元,留存14亿美元作为再投资。公司的每一美元留存都为股东创造了3.12美元的市值。这个成就表明,盖可保险公司不仅具有优秀的管理和营销利基,而且还具有善用股东资本之长。
此外,盖可保险的出类拔萃还体现在:1980年投资于公司的每一美元,到1992年升值为27.89美元。这是令人震惊的29.2%的年复利回报,远远超出行业平均水平和标普500指数,这两个指标同期仅录得8.9%的年回报。
大都会/ABC公司
大都会公司出身于新闻行业,1954年,著名的记者洛厄尔·托马斯和他的业务经理弗兰克·史密斯,与几个同事一起买下了哈德逊山谷广播公司,该公司包括了纽约州奥尔巴尼市的电视台和调频广播电台。那时,后来成为大都会公司董事长的托马斯·墨菲还在另一家公司作产品经理。公司的发起人之一弗兰克·史密斯与墨菲的父亲,正好是高尔夫球的球友,他于是雇请了年轻的墨菲管理公司的电视台。
1957年公司收购了罗利·达勒姆电视台,并更名为大都会广播公司,以反映奥尔巴尼和罗利各自是其州的首府(注:奥尔巴尼是纽约州的首府,罗利是北卡罗来纳州的首府)。
1960年,墨菲雇请了丹·伯克管理奥尔巴尼的电视台,他是墨菲哈佛大学同学吉姆·伯克的兄弟,吉姆·伯克也是个非凡之人,他后来成为强生公司的董事长。丹·伯克是奥尔巴尼本地人,他留下来管理电视台,而墨菲返回纽约。1964年墨菲被任命为大都会公司总裁,自此开始,公司渐渐成为美国商界最为成功的企业之一。在接下来的30年中,墨菲和伯克这对搭档共同管理公司,进行了30余起广播和出版业的并购,其中最为著名的是1985年收购美国广播公司(ABC)。
巴菲特首次遇见墨菲是20世纪60年代末在纽约,墨菲一个同学安排的一次午餐会上。开始时,墨菲对巴菲特留下深刻的印象,想邀请他加入大都会的董事会14。巴菲特婉拒了邀请,但是他和墨菲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很多年都保持联系。巴菲特在1977年投资了大都会公司的股票,但次年,就卖出了所持股份,没有解释原因,但是获利。
1984年12月,墨菲与ABC主席伦纳德·戈登森联系,想将两家公司合并。开始这个建议被回绝了,墨菲在1985年再次联系戈登森,因为联邦通讯委员会通过了新法规,允许一个公司可以拥有的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的数量由原来的7个提高到12个,该法案于当年4月生效。这一次,戈登森同意了,他当时已经79岁高龄,很关心继任者问题。尽管ABC公司内部有几个潜在的候选接班人,但他觉得都还不是很成熟,而墨菲和伯克这对搭档在美国媒体新闻界被认为是最佳的经理人。戈登森认为通过与大都会公司合并,公司将会保留在最强有力的优秀管理层手中。
双方谈判的时候,ABC带着收费高昂的投资银行家团队,墨菲像往常一样,只带着他最为信赖的朋友——巴菲特。两个公司的合并是电视网络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是当时最大的媒体合并案例。
大都会给ABC的出价是每股121美元(包括118美元时现金,以及价值3美元的购买10%大都会股票的期权),这个价格是发表声明的前一天,ABC股票收盘价的两倍。为了这个35亿美元的交易,大都会公司需要从银行借款21亿美元,并出售那些不再允许持有的资产,例如有线资产,给华盛顿邮报公司,出售重叠的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大约获得9亿美元。最后的5亿美元来自巴菲特,他同意伯克希尔公司认购大都会公司以172.50美元发售的新股,共300万股。墨菲此时再次邀请他的好朋友加入董事会,这次,巴菲特同意了。
准则:简单易懂
在参与华盛顿邮报董事会超过十年之久后,巴菲特懂得了电视、广播、报纸和杂志的业务运作。巴菲特在这方面的知识增长还来源于1978年和1984年伯克希尔曾经购买过ABC的股票。
准则:持续的经营历史
无论是大都会公司,还是ABC公司,都有超过30年盈利的良好的经营历史。ABC公司从1975年到1984年,平均净资产回报率为17%,净资产负债率为21%。大都会公司在合并之前的十年,平均净资产回报率为19%,净资产负债率为20%。
准则:良好的长期前景
广播电视网络类公司长期享有超越平均的经济成果,基于很多和报纸行业一样的原因,它们拥有巨大的商誉。一旦广播电视塔建成,后续资本和人力的投入需求极小,并且没有存货。电影、节目等都可以先播放着,等收了广告费之后再结算给制作企业。这样,一般说来,广播公司能产生超越平均水平的资本回报,以及产生超出需求的大量现金。
广播网络类的公司最大的风险,包括政府管制、科技的变化,以及切换的广告投放费用。政府有可能拒绝公司牌照到期后的重新申请,当然这很少发生。在1985年的时候,有线的影响很小,尽管一些观众喜欢看有线电视,但绝大多数观众依然倾向于网络电视。整个80年代,针对那些花钱大手大脚的消费者的广告费用增长大大超过GDP的增长速度。为了能接触到大规模的观众,广告商们仍然依赖广播电视网络。巴菲特认为广播网络商以及出版商的经济状况高于平均水平,至少在1985年看,它们的前景非常光明。
准则:确定价值
伯克希尔投资大都会公司5.17亿美元,是当时巴菲特做过的所有投资中最大的单笔投资,他当时是如何确定大都会和ABC公司合并后的价值的值得探讨。墨菲出售新公司300万的股份给巴菲特,每股172.50美元。但我们知道价格和价值是两回事,正如我们已经研究过的巴菲特的行为,只有当价格对于公司内在价值有明显的安全边际之时,他才会出手。然而,在买入大都会/ABC公司时,巴菲特承认有所妥协。
如果我们用10%的贴现率(这是1985年时美国30年国债的利率水平)去乘172.50美元,然后在乘以1600万股股份(当时大都会总股本1300万股,加上给巴菲特的300万股),那么,这个公司的现值要求公司具有2.76亿美元的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