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辛弃疾文集4
9020800000048

第48章 八声甘州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1〕。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2〕。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3〕。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4〕?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5〕?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6〕。

【题解】

作者夜读《史记·李将军列传》,感触多多,不能成眠,想到晁楚老和杨民瞻都曾和自己约定,要同住山间,于是就戏用李广家居事写下这篇词相寄。晁楚老和杨民瞻的名都不详,但他们都是居住在上饶的士人,杨民瞻曾作为作者的门生跟随作者很久。这首词作于淳熙十三年十四年间,作者寓居上饶已有四五年了。李广生当汉代对匈奴用兵的战争时期,自结发起与匈奴大小七十馀战,但生平遭遇坎坷,始终不得封侯,还屡次被迫闲居。他的经历和遭遇同作者很相似,所以作者在这首词中选取了李广家居蓝田和射虎等事隐括成篇,抒发他对李广遭遇的不平,实际上也是抒发对他自己的遭遇的不平。下片隐括杜甫的《曲江》诗,从李广的经历引向自己的经历,表现英雄失意的悲哀,自然而然地提出了“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这样一个极其尖锐的问题。作者的这个提问,正是对那些摧残人材、自毁长城的封建统治者的强有力的控诉和抗议。然而,对于这样一个敏感的问题,作者却无法予以解释回答。所以行文至此,并不作答,而是故意摆脱,用一句窗外风雨微寒无关主旨的话岔开。全词由于涉及的话题极为压抑沉重,而且渐次加重,到了不能负荷的程度,突然解负就轻,留下读者回味的空间,是一种很高明的写法。

【注释】

〔1〕《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战。……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顷之,家居数岁。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此词开头五句,即隐括这段事实。灞陵,在今陕西西安东,尉即县尉,主捕盗贼。桃李,指李广。《史记》在此传的赞语中写道:“太史公曰: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桃李不会说话,但来到树下的人多了,踩成了小路。〔2〕这两句用《李将军列传》自闲居出任右北平太守的事:“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日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3〕落魄封侯事:指李广虽屡与匈奴战,却始终未得封侯,最后因行军延误而被迫自杀。《李将军列传》:“诸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耶?且同命也?’”岁晚田园:晚年住在田庄中。李广晚年是冈对匈奴作战失道自杀,不是家居而死,叙事有误。但杜甫诗已有“终残年”的诗句,诗人笔下,为了抒情,不妨移换情节,以照顾诗意,这也不足为怪。〔4〕杜甫《曲江三章》诗:“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谁向:谁有。杜曲:地名,在长安南。南山:即终南山,在陕西蓝田县。以“谁向”领句,此后各句的意思是,谁能拥有杜曲的桑麻田,才能短衣匹马,随李广移住南山,陪着英雄谈笑,慷慨激昂,以过晚年。〔5〕汉开边功名万里:汉武帝时期,正是开拓边疆,英雄于万里外创建功名之时。甚:为什么。健者:指英雄人物。《后汉书·袁绍传》:“天下健者,岂惟董公?”闲:指闲置不用。这一句是问,当汉代开边之日,像李广那样的健者,为什么也曾被闲置不用?《李广列传》中,汉武帝曾对人说,李广数奇,恐不能立功,所以不用,是史传已经作了回答。但作者此问,并不是专门为李广抱不平,其中的英雄自许,自伤沉沦埋没等因素,是兴问的主旨。作者写此词在宋孝宗在位期问,正是统治阶层宣称不忘中原,要恢复失地,而又急需人材的时期,然而,作者却被迫在带湖长久地闲居,不被任用,所以才要大声疾呼,问一个为什么。〔6〕作者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无法回答,所以转去写纱窗外的斜风细雨所带给人的一阵阵寒意。这种写法,是在篇末摆脱主题,王顾左右而言他,寄情于诗篇的中心之外,原是一种很好的结束方式。本篇就是以用屋外的风雨转移作者借历史抒发感慨的寓意,同时起到侧面渲染气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