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辛弃疾文集4
9020800000015

第15章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1〕,中间多少行人泪〔2〕。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3〕。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4〕。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5〕。

【题解】

唐人乐府诗题有《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之状,此词主题颇与之相类。南宋罗大经曾在《鹤林玉露》甲编卷一的《辛幼安词》中说,南宋初年,金兵曾追赶隆祐太后至江西造口,稼轩此词即由此起兴。后世解词者,便都沿用此说,认为此词前两句“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是述说当时江西人民在金军追击下流离失所的苦难。但缺乏根据。因为词人创作,如果没有特殊说明,一般不会咏唱近事。况且,这首词咏唱的是郁孤台下的赣江,并没有咏及造口(造口在江西赣州北一百二十馀里,万安县的西南)及在造口发生的事,词题只是表明这首词是在创作完成后题写在造口山间的,因而与金军追隆太后挨不上。这首词是作者自郁孤台起行,借行路的艰辛起兴,以寄托恢复事业的曲折艰难。如开头两句,只是写赣江的险阻给行役人带来的辛酸眼泪。下面接写自此至长安,更不知要翻越多少崇山峻岭;全是指行役艰难而言。下片四句,青山两句是一个转折,说山虽多,却不能阻挡江水的东流,写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决心;江晚两句是又一个转折,说鹧鸪的啼鸣却也加深了我的愁怀,这是表明,虽有坚定信心,但面对艰险,却也不能不感到忧虑,再次烘托行路难的主题。总之,全词是借传统的主题抒写重大内容,一唱三叹,意兴宏阔,气象干云。鹧鸪啼叫大都在春末,此词是作者在江西提刑任上所写,时间在淳熙三年。

【注释】

〔1〕郁孤台:在赣州西北,是一处登临的胜境。《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八载:“贺兰山,(赣州)府治西北隅,其右隆阜特起,为文笔峰,绵亘而东,为白家岭。志云:山即郁孤台,昔人因高筑台为登眺处,以郁然孤起而名。”清江水:指赣江清澈的江水。赣江是由东西二江即贡水、章水汇流而成,会合处在赣州北,此后流经江西全境,北入鄱阳湖。〔2〕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赣江上游多险滩,水流湍急。自赣州至万安,共有十八滩,“水性湍险,惶恐滩尤甚”,“怪石如精铁,突兀廉厉,错峙波间”,舟行极为艰难。“中间多少行人泪”,应当是当时江西人对赣江上游行舟艰难的一句民谣。作者另有《西河·送钱仲耕自江西漕移守婺州》词,前四句即言:“西江水,道似西江人泪。无情却解送行人,月明千里。”所谓“西江人泪”,应即西江行人泪。其中的西江即指赣江,词意与此词相同。〔3〕望长安:用的是自郁孤台北望的典故。宋祝穆《方舆纪胜》卷二。《赣州》载:“郁孤台在丽谯坤维,隆阜孤起,平地数丈,冠冕一郡之形势,而襟带千里之江山。唐李勉为虔州(虔州即赣州)刺史,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阙一也,郁孤岂令名也?’改为望阙。”李冕把郁孤台改为望阙,他所北望的自然是唐朝的都城长安。唐人咏北望长安的诗句很多。如李白《秋浦歌》:“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杜甫《小寒食舟中作》:“云白山青万馀里,愁看直北是长安。”刘邠《九日》:“可怜西北望,白日远长安。”都与此词意境类似。可怜无数山:指赣江上游多山。孟浩然《下赣石》诗:“赣石三百里,沿洄千嶂间。”可怜,可惜。〔4〕遮不住:指阻挡不了。毕竟:终于,总是。陈师道《送何子温移亳州》诗:“关山遮极目,汴泗只东流。”与此诗意境相同。〔5〕江晚正愁余:是“江晚余正愁”的倒装句。闻鹧鸪:指所听到的鹧鸪啼叫声,如同“行不得也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