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辛弃疾文集4
9020800000014

第14章 摸鱼儿

观潮上叶丞相

望飞来半空鸥鹭〔1〕,须臾动地颦鼓〔2〕。截江组练驱山去〔3〕,鏖战未收貔虎〔4〕。朝又暮,诮惯得吴儿不怕蛟龙怒〔5〕。风波平步,看红旆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6〕。凭谁问,万里长鲸吞吐〔7〕,人间儿戏千弩〔8〕。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马素车东去〔9〕。堪恨处,人道是属镂怨愤终千古〔10〕。功名自误〔11〕。谩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烟雨〔12〕。

【题解】

淳熙元年十一月,叶衡拜相,力荐辛弃疾“慷慨有大略”,明年春召见,迁仓部郎中。上面这首词就是辛弃疾入朝后,观钱塘江大潮时所作。钱江潮以八月十五日最为壮观,但观潮并不仅限于八月。据《中兴小历》载,建炎三年(1129)三月宋高宗初到杭州时,内侍康履因至江下观潮,遮道供帐,惹怒御营护驾军,酿出“明受之变”。可见当时钱江潮春夏都可观赏。淳熙二年秋七月,辛弃疾即出为江西提刑,因知此词一定是这年春夏间所作。词的上片咏涨潮,下片咏退潮。作者以神来之笔,配以种种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钱塘江涌潮的壮丽奇观,以及弄潮儿如履平地的高超技巧。过片之后,作者首先发出了对长鲸吞吐大潮的疑问,接着又否定钱镠以强弩射潮的做法,以为是“人间儿戏”,把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幻想世界。而写退潮的“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马素车东去”又极其悲壮苍凉,过渡到春秋时期吴越斗争中的伍子胥传说的悲剧故事中也就极为自然。作者揭出这段历史,是借以抒发他对忠臣遭谗的同情,对残暴统治者的谴责,对仕途艰险的慨叹。作者把观潮的景象同历史的悲剧和个人的感触结合来写,超越同类观潮诗词,使之成为一篇立意高深、出类拔萃的佳作。

【注释】

〔1〕一起写涨潮初起的气势:潮头的飞浪如同半空中盘旋回翔的白色鸥鹭。汉枚乘《七发》:“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并往观涛乎广陵之曲江。……江水逆流,海水上涨。……其始起也,洪淋淋五,若白鹭之下翔。”〔2〕须臾:一会儿。颦(pí)鼓:军中战鼓。这一句是写初潮的声势,如战鼓震天动地。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3〕截江:大潮横截江面。组练:即组甲被练,战士的甲胄袍服,练是白色生丝。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诗写观潮,有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击水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兵。”此句截江组练驱山去,形容浪潮像身着白袍的战士冲锋陷阵,又像驱赶着一座座山峰向前逼进。〔4〕鏖战未收貔虎:即貔虎鏖战未收。《列子·黄帝》载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率熊、罴、狼、躯、虎为前驱。貔,豹子一类猛兽。这一句形容大潮涌来,如貔虎争斗不休。范仲淹《观潮》诗也以“势雄驱岛屿,声怒战貔貅”作比喻。〔5〕吴儿:指在大潮中进行表演的弄潮儿。苏轼《八月十五日观潮五绝》:“吴儿生长狎涛渊,冒利轻生不自怜。”诮惯得:诮同悄,竟:作副词领句用。惯得,纵容,养成。这两句是说,朝朝暮暮,竟然纵惯得钱江上的弄潮儿谙习水性,不怕蛟龙掀起的大浪。〔6〕风波平步:脚踏风波如平地。红旆(pèi):弄潮儿手中的红旗。蹙(cù)踏:践踏。这四句是写弄潮儿手举红旗,像鱼儿在水面跳跃,在波峰浪谷间踏浪游戏。吴自牧《梦粱录》卷四《观潮》记载钱塘江上的弄潮儿:“杭人有一等无赖不惜性命之徒,以大彩旗或小清凉伞、红绿小伞儿,各系绣色缎子满竿,伺潮出海门,百十为群,执旗泅水上,以迓子胥。弄潮之戏,或有手脚执五色小旗,浮潮头而戏弄。”〔7〕凭谁问:凭,向。问,质问,有求证的意思。万里长鲸吞吐:说潮汐是鲸鱼的吞吐所形成,作者不信这种无稽之谈,所以用向谁质问表示怀疑。梁元帝《金楼子·志怪》:“鲸鲵一名海鳅,穴居海底。鲸入穴则水溢为潮来,鲸出穴则人为潮退,既出入有节,故潮水有期。”左思《吴都赋》:“长鲸乔航,修鲵吐浪。”〔8〕人间儿戏千弩:指钱镠修海堤事。《宋史·河渠志》七:“浙江通大海,日受两潮。梁开平中,钱武肃王始筑捍海塘,在候潮门外。潮水昼夜冲激,版筑不就,因命强弩数百以射潮头,又致祷胥山祠。既而潮避钱塘,东击西陵,遂造竹器,积巨石,植以大木。堤岸既固,民居乃奠。”苏轼《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诗:“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9〕《七发》写大潮,有“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句。白马素车:用伍子胥故事。《太平广记》卷二九一《伍子胥》:“伍子胥累谏,吴王赐属镂剑而死。临终,戒其子曰:‘悬吾首于南江,以观越兵来;以夷皮裹吾尸,投于江中,吾当朝暮乘潮,以观吴之败。’自是,白海门山潮头汹高数百尺,越钱塘渔浦方渐低小。朝暮一再来,其声震怒,电奔雷走百馀里。时有见子胥乘素车白马,在潮头之中,因立庙以和焉。”滔天力倦、素车白马都是写退潮。〔10〕属(zhǔ)镂:剑名,伍子胥是吴王赐属镂剑而死,故以属镂代指伍子胥。据说伍子胥被杀后曾帮助越王攻破吴国,所以说他的怨愤千古不泯。《史记·吴太伯世家》对此也有记载,此书于伍子胥之死后有注释说:“吴俗传云:子胥亡后,越从松江北开渠,至横山东北,筑城伐吴。子胥乃与越军梦,令从东南入,破吴。越王即移向三江口岸,立坛杀白马祭子胥,杯动酒尽,越乃开渠,子胥作涛,荡罗城东开,入灭吴。”〔11〕功名自误:言伍子胥错误地选择吴王以成就功名事业,最终遭谗被害。这里,作者并不是否定建功立业,而是说辅佐不应当辅佐的人,就要深陷而不能自拔,酿成大错。〔12〕谩:空,白白地。教得:使得。陶朱:指范蠡。范蠡在辅佐越王勾践灭了吴国,成就大业后,看到自己在大名之下,难以久居。而且勾践的为人,可以共患难,不能与之共安乐。于是从海上来到齐国,居于陶,改名为陶朱,经商致富。后人因称为陶朱公。事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后世传说,范蠡在吴亡后,携同西施,乘小舟泛五湖(五湖指太湖)而去,与史书记载不同。但这种传说虽多反映在诗文中,却不见典籍记载。这三句是说,范蠡从伍子胥被害中吸取了教训,被迫出走江湖,以保全性命。后世只知道范蠡携西子游五湖为风流韵事,不知范蠡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作者对吴越历史上的两个叱咤风云的人物充满了同情和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