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一个人的山水
8987200000004

第4章 桃花源

中国历史上,耕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农夫则是最会生活的人。大部分智者,最后的归宿大多选择了隐遁田园。历史上有两位响当当的农夫,陶渊明首开风气,第二则是苏东坡。

从根本上讲,苏东坡是大官吏,算不得农夫,因为他有谥号,并且很堂皇响亮,曰“苏文正公”。但是,使东坡名垂千古的不是他的谥号,而是他的诗文,可他最妙的诗文却是在黄州做农夫时才写成的。

东坡二十一岁中进士,做官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黄州。东坡在黄州五年,一直过着农夫的生活。在写给朋友的信中,他说“黄州僻陋多雨,气象昏昏也,鱼稻薪炭颇贱,甚与穷者相宜”。可见当时生活的窘困。

他自己耕种,自己修理锄头。但他是快乐的,因为到黄州数月后,就“鸡犬识东坡”了。东坡和官场打交道的手段不行,和山水、和邻居打交道的手段则是高明的。跟陶渊明一样,他也喜欢饮酒,曾作酒赋说“酒勿嫌浊,人当取醇”、“座中客满,惟忧百榼之空;身后名轻,但觉一杯之重”。

他自己也酿酒,取名叫“桂酒”,可惜技术不好,酿出的酒让客人喝了后,回家个个都拉肚子。

黄州五年,他写出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巅峰作品。感谢上天,让苏东坡做不成官,把他贬到黄州来,并让他成为了一个农夫。没有在黄州的苏东坡,中国文学史该减色多少啊。

至于陶渊明,历史上很多人都把他奉为田园隐士的代表人物。渊明在做了彭泽令后,因性嗜酒,遂吩咐全县种秫谷,好用来酿酒。一次逢郡里督邮视察,小官吏都需穿戴朝服去拜见。陶渊明叹道:“吾不能为五斗米而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挂冠而遁,同时作了一首《归去来兮辞》的赋。从此,他就过上了真正的农夫生涯。

耕种之余,他饮酒、弹琴、莳菊。说到陶渊明饮酒,有则趣事。那时有个声名显著的禅宗道场叫“白莲社”,能参加白莲社的人士均为当时之翘楚。慕陶渊明盛名,白莲社请其加入。白莲社既为禅宗道场,自然有不得饮酒的戒律。渊明却说:要我加入可以,必须同意我喝酒。白莲社实在喜欢陶渊明,于是为他破例。

陶渊明所弹之琴颇有意思,琴上无弦,只是用来装样子的。他却得意地吹嘘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真是可爱。上古有位异人叫姜太公,曾直钩垂钓,和渊明兄的无弦琴倒也有同工之妙。

至于莳菊,那就不必多说了,有他那句泛滥千古的诗句为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让陶渊明爱菊的名声流传至今。

农夫的生涯里,锄头柄坏了那是最大的事情,所以,陶渊明一生几乎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甚至连激烈亦不曾有。他写的东西也不多,只一百几十首诗歌,再加六篇散文,两篇辞赋而已。他之所以能流芳千古,不是因为他的诗文伟大,不是因为他功盖天下,而只是因为他简朴的生活方式。简单的,自足的,乐呵呵的,幽默的,却与人世打成一片。

陶渊明和苏东坡,都是人生的达观者,不喜约束,放荡不羁,有对世人的谦逊,有对世事的傲然,对社会有温和的讥诮与不满。这两人的学问比谁都渊博,明白做隐士太极端,彻底放浪身心又流于粗鄙,于是共同选择了简朴,选择简朴的生活,做一个简单的农夫。

许多人的心里,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在那里,没有红尘万丈,没有虚名浮利,只是安静地守几亩薄田,搭几行瓜架,种些蔬菜,围些篱笆。这样的一个地方,我想叫它“农夫小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