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元代名曲
8985800000007

第7章 [正宫·黑漆弩]游金山寺并序

“作者简介”

王恽(1227—1304),字促谋,别号秋涧,卫州汲县(在今河南)人。生于金末,活动于元初。早年师从元好问,毕生好学不倦。忽必烈中统元年,入左丞姚枢幕为详议官。翌年,选为翰林修撰、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旋兼中书省左右司都事。至元时历任平阳路总管府判官、燕南河北按察副使、福建按察使、翰林学士。大德二年辞官,不许;大德五年,恳辞归乡。卒年七十八,谥文定。王恽长于吏治,正直能谏,为人博学多才,兼工诗、文、词、曲、书法。著有《秋涧先生大全文集》。散曲今存小令41首。

“原文”

邻曲子严伯昌,尝以[黑漆弩]侑酒。省郎仲先谓余曰:“词虽佳,曲名似未雅,若就以[江南烟雨]目之,何如?”予曰:“昔东坡作[念奴]曲,后人爱之,易其名曰[酹江月],其谁曰不然。”仲先因请余效颦,遂追赋《游金山寺》一阕,倚其声而歌之。昔汉儒家畜声妓,唐人例有音学。而今之乐府,用力多而难为工,纵使有成,未免笔墨劝淫为侠耳。渠辈年少气锐,渊源正学,不致费日力于此也。其词曰:

苍波万顷孤岑矗,是一片水面上天竺。金鳌头满咽三杯,吸尽江山浓绿。蛟龙虑恐下燃犀,风起浪翻如屋。任夕阳归棹纵横,待偿我平生不足。

“译文”

我的邻居严伯昌,曾经唱[黑漆弩]这支曲子来劝酒。中书省郎中仲先对我说:“词虽然好,曲牌子名称似乎欠文雅,不妨用[江南烟雨]来称呼它,如何?”我说:“从前苏东坡作[念奴娇],后人喜欢它,将词名改为[酹江月],这谁说不可以。”仲先请我给[黑漆弩]作一篇词,于是就追写了这首《游金山寺》,按照这个曲牌子的音调来演唱。先前汉朝士大夫家里专门养着善唱的歌妓,唐朝富贵人家也讲究学习音乐。而现在大家作散曲,虽然用力不少,但很难达到精妙的境地,即使作品甚多,但有些笔墨化在色情的渲染上,以为那是曲的正路。这些作者年轻气盛,正在继承圣贤的学问,并不把写曲子当成正经事,不在这方面耗费气力。

在苍茫辽阔的长江中孤零零地屹立着金山,金山上有庄严的寺庙,那是水面上的一处佛教圣境!我站在金鳌峰满满地饮了三杯,那饮下的似乎不是酒,而是吸尽了江山浓浓的春色。江水深处潜伏的蛟龙,惧怕有人点燃镇凶避邪的犀角,于是掀起房屋般的巨浪。夕阳西下,游人纷纷划桨而归,让他们离开吧,我依然要在江中流连,补偿我人生阅历的不足。

“赏析”

这是一首记游的散曲小令,描述作者游历镇江金山的观感。题目虽叫“游金山寺”,但重点却描绘风浪的险恶和金山的特立,恰似一幅气势雄浑的金山观涛图。作者以动态的视角观察金山,头二句从远处看金山,展示金山巍然屹立长江搏击波涛的雄姿,并赞美其作为佛教圣境的人文地位;三、四句,表现作者舍舟登岸,站在鳌头之上眺望山川壮丽,痛饮三杯的喜悦心情;五、六句,活用神话传说,写出长江巨浪的凶险猛烈,烘托出金山的坚强傲岸;末二句,抒发作者乐于迎接风浪不忍离去的心志。因之,此曲又体现出作者开阔的胸襟和乐观进取的情怀。

此曲有明显的“词化”倾向。这不仅体现为语言的较为含蓄典雅,而且反映出作者以曲言志的努力。从小序中可以得知,王恽对于散曲大多以描写儿女风情为题材的不满,希望提高曲的格调和拓宽曲的表现领域。当然,他将歌唱男女私情的曲子斥之为“劝淫”,未免有些迂腐;但是他的《游金山寺》扩大曲的艺术功能,突破风情、隐世、叹世的格套,还是十分值得称道的。

[越调·平湖乐]平阳好处是汾西

“原文”

平阳好处是汾西,水秀山挼翠。谁道微官淡无味?锦障泥,路人争笑山翁醉。西山残照,关卿何事,险忙杀暮鸦啼。

“译文”

人说平阳美,美在汾河从城西流过,汾河西岸啊,更有美丽的风景。山涂抹着青翠,倒影在清澈的河水。谁说做个小小的官儿,淡而无味?我骑着马儿,细细品味这方山水,过路人都争着笑我这个山翁醉了。夕阳沉入西山,余晖笼罩大地,那些归巢的乌鸦忙个不停,啼个不休;乌鸦,山翁快乐与你何关?要搅碎我对山水的陶醉!

“注释”

[平阳]元代设平阳路,治所在今山西省临汾市。这里指平阳城。[汾西]汾水之西。[挼(nuó)]揉搓、涂抹。挼翠,形容山色青翠,似有人用颜料特意涂抹而成。[锦障泥]垫在马鞍下的布料考究的马鞯子。[山翁]作者自谓。[卿]这里戏称乌鸦。[暮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赏析”

此曲是作者任平阳路判官时所作,表现出作者不以官职升迁为怀,从山水之美中寻得人生快乐和心理平衡的情态。小曲将山水之美与作者陶醉山水之乐结合起来描写,明显地受到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影响。作者身处下僚,并不甘心,但他化惆怅为欢快,寓感伤于旷达,让人感觉到他明智的处世之道:善于调适人生和随遇而安。

[越调·平湖乐]尧庙秋社

“原文”

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霹雳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

“译文”

秋社祭坛的香烛烟雾渐渐消散,啄食祭品的乌鸦也飞回树林里了,主祭的我手持酒杯,观赏丰收在望的庄稼。比赛箭术的好手,连连放箭,声如霹雳,一争高低,招来阵阵喝彩,笑语喧哗。击壤亭外,西山风景如画。清晨我便感觉到西山清爽的气息,何必羡慕陶渊明欣赏夕阳西下的景致?

“注释”

[尧庙]相传尧帝建都于平阳,此地设有尧庙,丰收时节,农民来此祭祀。[秋社]古代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祭祀土神,称秋社。从此曲看,秋社活动似在尧庙举行。[多稼]丰收之意。典出《诗经·小雅·大田》:“大田多稼”。[霹雳弦]一说指霹雳琴,柳宗元有《霹雳琴赞引》;亦可释为箭离弦所发出的霹雳般的声音,如辛弃疾《破阵子》词所云“弓如霹雳弦惊”。本文采用这一种解释。斗高低,指秋社活动中的射箭比赛。平阳地区长期为辽金元统治,当地民俗也崇尚骑射。[壤歌亭]即击壤亭。相传尧时,有老者击壤而歌,歌颂太平,因之在平阳城附近筑击壤亭。[日夕佳]陶渊明诗《归园田居》云:“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赏析”

此曲描写在平阳尧庙官民举行秋社祭祀活动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而陶醉于纯朴民风的愉悦心境。通篇洋溢喜庆的热烈气氛和作者怡然自得的情绪。小曲把祭祀活动、娱乐活动与作者对民俗和风景的欣赏交织起来描写,而以作者以官为隐的闲适心情贯串全篇。当时作者虽屈居下僚,但从山水之美、民情之美和民众的快乐中得到了快乐,有身在官府,而逍遥世外的情致。所以,他以为不必像陶渊明那样归隐田园,去欣赏“山气日夕佳”的境界。

“作者简介”

卢挚(约1242—约1314)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又号嵩翁。祖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徙居河南。历官江东道提刑按察副使、陕西道提刑按察使、河南路总管、湖南道肃政廉访使、翰林学士承旨。著有《疏斋集》,佚。今有李修生《卢疏斋集辑存》。散曲今存小令120首。贯云石《阳春白雪序》称赞卢挚的散曲“媚妩”,“如仙女寻春,自然笑傲”。

[双调·沉醉东风]秋景

“原文”

挂绝壁松枯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译文”

松树倒挂在悬崖绝壁,针叶枯黄而凋零,夕阳西下,残霞消散,似与失群的孤鹜齐飞。四围是重重叠叠的山,眼前是望不到边的水。西风飒飒,满天秋意。夜深沉,月影低,云帆鼓满秋风,我的船儿是行在天上?是驶在湖里?啊,是载我潇湘画图里。

“注释”

[挂绝壁松枯倒倚]袭用李白《蜀道难》“枯松倒挂倚绝壁”句,稍作更动。[落残霞孤鹜齐飞]袭用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句。鹜,水鸭子;又称舒凫。孤鹜,离群的单个水鸭。[云帆]帆如片云,指代船只。[潇湘画]宋代画家宋迪善画山水,有著名的八幅潇湘山水画,谓之潇湘八景。潇水、湘水在今湖南省南部,北流汇入湘江,流入洞庭湖。

“赏析”

《秋景》可能是作者任湖南道肃政廉访使时所作。小令的观察点是行驶在湘江(或洞庭湖)的船上,两岸的秋色、秋意都在作者视线之内,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船的行驶,从白昼到深夜的风景也有所变化,因之这是一幅流动的潇湘秋色图。所着力描绘的是潇湘两岸峭壁之险峻、晚霞之明丽、秋水之明净、秋风之萧瑟以及秋夜之幽静,突出了潇湘浓浓的秋意。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山水之美的锐敏感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