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元代名曲
8985800000049

第49章 [南吕·金字经]重到湖上

“作者简介”

作者任昱(略)

“原文”

碧水寺边寺,绿杨楼外楼,闲看青山云去留。鸥,飘飘随钓舟。今非旧,对花一醉休。

“译文”

碧绿的西湖哟,湖边的寺院连着寺院,绿杨掩映的楼阁连着楼阁,我站在楼头望青山,看白云来去悠悠。鸥鸟随着钓鱼船飞翔,似乎故意显示它的快乐自由。西湖依旧美哟,我已白少年头。举酒对花饮,怎能不一醉方休!

“赏析”

《重到湖上》是作者重游杭州西湖时的感怀之作。面对美丽的西湖,作者依然保持闲适旷达的姿态,虽年华老去,但及时行乐的情感潜流仍无法抑制而倾泻纸面。小曲语言和谐流利,朗朗上口。开篇套用南宋人“山外青山楼外楼”的结构,读者不禁与美丽的西湖联系起来,湖光山色似乎立刻映入眼帘,别有一种韵味在其中,令人倍感亲切。

[双调·沉醉东风]信笔

“原文”

有待江山信美,无情岁月相催。东里来,西邻醉,听渔樵讲些兴废。依旧中原一布衣,更休想麒麟画里。

“译文”

江山的确壮丽,可惜不是我的故土,岁月无情催动我年华老去。在东村作客,在西村沉醉,听渔夫樵翁讲说王朝的兴废。飘泊的游子啊,仍然一介布衣,哪能梦想登上麒麟阁的画图里。

“注释”

[江山信美]东汉末年王粲《登楼赋》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元代诗人虞集《至正改元辛巳寒食日示弟及诸子侄》云:“江山信美非吾土,飘泊栖迟近百年。”前者表达怀乡的思绪,后者兼有江山易主怀念故国的情绪在其中。[东里]与“西邻”对举,东村西村之意。[渔樵]指打鱼的人和打柴的人。[中原一布衣]布衣,平民。王粲,山阳高平(今山东省邹县)人,避难荆州,投靠刘表,终未任用,当指此。此曲作者用以表白自己的平民身份。[麒麟画]汉宣帝时在麒麟阁(在未央宫中)为十二位功臣绘制的图像,以表彰他们的功绩。这里是达官显宦的代称。

“赏析”

《信笔》是作者浪迹异乡多年之后,感叹功业无成,依然一介布衣的悲愤心情,同时也蕴含着不满元朝统治的情绪。在元朝统治下,汉族读书人仕进的机会很少,社会地位与宋代读书人相比大大下降,他们中许多人或走入勾栏瓦舍与艺人为伍,或飘泊异乡寻求出路。他们一旦年华老去,结局便往往很悲哀。《信笔》体现了这些读书人的心迹,表达了他们的愤懑;因之曲中所流露的牢骚和不平,包含有深层的社会内容,不仅仅属于任昱个人。

[双调·折桂令]咏西域吉诚甫

“原文”

毳袍宽两袖风烟,来自西州,游遍中原。锦句诗余,彩云花下,璧月樽前。今乐府知音状元,古词林饱记神仙。名不虚传,三峡飞泉,万籁号天。

“译文”

身穿毛绒的袍子,两袖带着旅途的风烟,来自遥远的西州,游遍了繁华中原。你吟唱华美的乐章,在彩云花下,在月圆之夜,在盛宴席前。你是欣赏当今乐府的知音状元,你是熟记古代诗词文章的神仙。你才华奔涌,如三峡飞泉,如万籁之声,直贯云天。啊,吉诚甫,你名不虚传!

“注释”

[毳(caì)袍]毛绒制成的袍子。[西域]古代对今新疆自治区及中亚地区的称呼。[西州]即西域。[诗余]指“词”。宋代柳永将他的词集命名为《乐章集》,词也可称乐章。[璧月]像璧一样圆的月亮。璧,圆形中有小孔的美玉。[词林]诗词文章的总汇。[万籁]大自然发出的各种音响。

“赏析”

此曲热烈赞美西域诗人吉诚甫的文学天赋,称赞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熟悉和热爱,勾勒出一位祖国西部少数民族诗人的可爱形象。作者特别赞赏吉诚甫对元代散曲的热衷,称他是“今乐府知音状元”,是首屈一指的元曲鉴赏家;对他的博闻强记,更是佩服不已,称他是“古词林饱记神仙”。此曲说明,在元代大一统的背景下,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在进一步加深,同时他们也积极参与中华文化的创造,为丰富发展中华文化作出了贡献。《录鬼簿》的作者钟嗣成也有一首《双调折桂令·咏西域吉诚甫》,称吉诚甫“是梨园一点文星,西土储英,中夏扬名”,称他“吞学海波澜万顷,战词坛甲胄千兵”。这从傍证明任昱此曲对吉诚甫的歌颂,并非盲目吹捧,吉氏在当时戏曲界的确鼎鼎大名。

[双调·清江引]钱塘怀古

“原文”

吴山越山山下水,总是凄凉意。江流今古愁,山雨兴亡泪。沙鸥笑人闲未得。

“译文”

江北的吴山,江南的越山,两山的水汇成一条江,它的名字叫钱塘;钱塘江啊,流淌着无限凄凉。从古至今百姓有多少愁,请看流不尽的钱塘水;从古至今有多少兴亡泪,请看吴山越山濛濛雨。江岸悠闲自得的沙鸥啊,它笑看人间没有清闲太平的岁月。

“注释”

[钱塘]这里指钱塘江。[吴山越山]春秋时期,钱塘江是吴、越两国的分界线,江北的山称吴山,江南的山称越山。[闲未得]即“未得闲”。

“赏析”

《钱塘怀古》抒发历史兴亡之感,忧伤、深沉。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之间相互征战,演出了一幕又一幕可歌可泣悲壮激越的历史悲喜剧,胜利者也罢、失败者也罢,早已灰飞烟灭,然而作为历史见证的钱塘江依然滚滚东流。五代时期,钱氏曾在吴越旧邦建立吴越王朝;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曾将首都建在钱塘江之滨的杭州。围绕着割据、统一而展开的一场又一场战火曾在钱塘江两岸燃烧,不知有多少生灵涂炭。任昱无疑熟知历史,因之,在小令开篇便以“吴山越山山下水,总是凄凉意”,表达他对钱塘历史的深沉思考,对历史的风风雨雨,作出一个概括,这就是“凄凉”。接着,又以“江流今古愁,山雨兴亡泪”这工整的对偶句,对历史的“凄凉”进一步具象化。虽然任昱的“怀古”未能如张养浩“潼关怀古”那样直接流露出民本意识,但任昱所说的“愁”和“泪”,当不止是指帝王贵族的愁和泪,其着眼点应是老百姓,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介布衣。所以末句“沙鸥笑人闲未得”的“人”是包括作者在内的平民,平民未得闲,未能过上太平安乐的日子,这正是作者吊古伤今的出发点。

“作者简介”

吴镇(1280—1354)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嘉兴(今浙江省嘉兴市)人。元代画苑四大家之一。散曲创作仅存小令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