蝌蚪养殖是林蛙养殖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它发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幼蛙的成活率和2年龄成蛙的质量和抗病率。
(第一节 )饲养密度
蝌蚪饲养密度主要与如下3种因素有关。一是日龄。日龄小,密度可以大;日龄大,密度要小。
二是饵料。饵料充足,密度可适当增加;饵料不足,密度要小。三是水量。水量大,密度可以大;水量小,应减少密度。根据上述情况,应使密度调整到适中,密度过大,成活率低,效益下降;密度过小,浪费水面,投入高。通常情况下,每平方米水面放养15日龄以下的蝌蚪2 500只左右,最多不得超过3 000只;15~25日龄的蝌蚪放养2 000只左右;如是25日龄以上的蝌蚪则只能放养750只左右。随着日龄的增大,要做好蝌蚪的疏散工作,疏散要速捞、速放,防止死亡。
对蝌蚪密度的计算有两种方法:一是取样法,在清晨或傍晚蝌蚪未活动时取样计数,按饲养池的水容积计算出蝌蚪总数。二是称重法,主要是捞取变态期蝌蚪直接称重,统计总量。变态期每千克蝌蚪约为1 960只,抽样称重次数越多,越接近实际数值。
(第二节 )饵料的投放
蝌蚪是杂食性动物,摄取的食物种类繁多,但以植物类为主。
1饵料的种类
分植物类和动物类两种,植物类又分为鲜植物性饵料和干植物性饵料。鲜植物性饵料是将新鲜植物嫩茎、叶经水煮之后,除粗大叶脉外几乎都能被蝌蚪吃光,较老的茎、叶煮熟之后,其表皮、皮层部分也可以被蝌蚪啃食。北方主要的蝌蚪饵料有:洋铁叶酸模,分类上属于蓼科酸模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蒿类饵料,分类上属菊科菊属植物,这两种植物皆用其幼叶作饵料。紫椴,属椴树科高大落叶乔木;糠椴,属椴树科落叶乔木;杏,属蔷薇科小乔木;榛,属桦树科小灌木;黄榆,属于榆树科乔木;家榆,属榆树科植物,这些植物皆用其树叶作饵料,用前要用水煮烂。干性植物饵料是指干枯草本植物茎、叶和木本植物的干枯叶片。此外,农作物如瓜秧、茄梗和各种大棚反季节蔬菜都是供蝌蚪食用的饵料。
动物性饵料,可以利用加工厂和屠宰场对动物加工的新鲜内脏等废弃物,也可在河、塘和沿海附近捕捞水中的小动物喂蝌蚪,也可捕捉小昆虫的幼虫等软体动物做饵料。
2饵料加工
种子饵料必须磨成粉后煮成面糊饲用,若能调制成各种品种的混合面糊则更为理想,但必须放凉后投入水中喂蝌蚪。植物类的茎、叶,则必须煮烂后方可投入水中。
3饵料投放
15日龄以内的蝌蚪应投给柔软的叶类饵料,以蒿类饲料为主,动物类和种子类饲料为辅,按每只蝌蚪平均日喂量为0059克计算,每日早晨或上午投放1次,15日龄以后可以煮烂的茎、叶作为主食,同样辅以种子类和动物类的饵料,每只蝌蚪平均日喂量为015克,每日上、下午各投饵料1
次,置于浅水处。饵料充足时可分散投放,饵料不足时可集中投放。要定期清理池中残留饵料,以免饲料腐烂变质而污染水质,使蝌蚪发病,影响其生长发育或引起其死亡。
(第三节 )蝌蚪的管理
蝌蚪的管理主要是防止池内缺氧、水温过高过低和水质恶化。若管理不当不但影响蝌蚪的生长发育,而且会造成大批蝌蚪死亡。
1防止池内缺氧
在饲养池中发现有许多蝌蚪的头露出水面,说明水中缺氧,当蝌蚪与水面垂直时,说明缺氧严重,应立刻向池内注入新水,排除池内陈水。
2防止池内水温过高过低
水温超过24℃时,水中氧含量增加,但假若水温超过32℃,蝌蚪就会大批死亡,所以水温应控制在24℃以下。水中氧气过多,蝌蚪皮肤柔软,会出现泡病,防止的办法就是及时注入新鲜水,降低水温。水温过低又使蝌蚪遭受冻害,在低温寒流到来之前要采取深层灌水的方法,以防冻害。当天气突然恶化使水温下降时,可采取抽地下水灌水的方法,一般在地面20米以下的地下水温度在10~15℃。
3防止水质的恶化
水质污染、含矿物质过多,对蝌蚪生长十分不利,会阻碍胚胎正常发育。蝌蚪的排泄物和其他杂质都会使水质污染。水质污染常表现为水变色,发现这种现象要马上排出污水,放进新水。平时,每隔5天注新水1次,用3×10-7漂白粉溶液喷洒水面。
水的酸碱度对蝌蚪的影响很大,适宜的水的酸碱度应为中性。水池底部有碱水和沼气等有毒物质产生时,会使蝌蚪成批死亡。
在蝌蚪的管理中,要细心观察,针对蝌蚪的不同发育阶段要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如当蝌蚪长出1对后肢后又陆续长出1对前肢时,3天后可有一段时间暂时不喂食;鳃开始萎缩逐渐被肺代替、尾巴因萎缩而消失时,应在池边上放些树枝叶,给幼蛙提供栖息的场所。
(第四节 )幼蛙、成蛙放养管理
林蛙在陆地上栖息的时间,北方大体从5月至10月上旬,约5个月,而南方要比北方延长1~2个月的时间。幼、成蛙的放养管理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充分做好准备
首先要将放养地围栏修建好,能抵御狂风。其次要修补好漏洞。在放养前要测算好放养地面积大小、昆虫量的多少,一般每亩林地可放养1 000只左右林蛙,环境好的放养地可多些,环境差的要少放些。
二、变态幼蛙的放养
将放养地选择在溪沟、河谷、池塘附近,土壤湿润,土壤上有植被的地方供它们变态栖息所用。根据选择的地方生态环境的好坏确定放养量,一般每平方米放养几百只,必要时要投放一些饵料。
三、幼、成蛙的放养
每年4月初(南方)至5月初(北方)1年龄的成蛙,5月上旬(南方)至6月上旬变态后的幼蛙都陆续上岸,前者跳跃进入森林深部生活,后者幼弱,怕晒太阳,常活动在阴坡中、下部,多数栖息在湿润凉爽的草丛或树下,早晚常见到它们活动,尤其在阴雨天非常活跃。林蛙1年可捕食上万只昆虫,为了确保它们对食物的需要,应按如下所述去做。
一是,在放养地各处挖沟堆放植物、畜禽粪等有机肥,招虫产卵繁殖活饵,或投蚯蚓种养殖蚯蚓。
二是,在放养地竖杆架电线,用黑光灯或日光灯诱引趋光性虫子,一盏灯每晚至少可招引到几百只大小不等的各种昆虫和飞蛾。
三是,在生长旺季,要补充活饵,在场外培育蚯蚓、蝇蛆、黄粉虫,根据放养林蛙的多少确定投饵量。
四、成蛙越冬管理
当放养地气温降到10℃以下时,雄、雌蛙有短的鸣声,相互呼应,这是“回归声”,说明林蛙回归的时间已到了,林蛙开始逐渐下山或要离开栖息陆地。
假若陆地上有终年不冻的溪水、沟壑和塘,有厚05米以上的陈腐落叶,其树叶下方温度适合,潮湿度较好,是回归冬眠的佳地,南方多属此种状况。北方严寒,林蛙下山多在河边或越冬池附近活动,天冷时钻进水里,天回暖时又从水中爬出来,当气温下降到3℃时,林蛙就进入水中冬眠。
半人工养殖的越冬管理,其方法是修建好越冬池或使用水库让林蛙冬眠。
1越冬池冬眠
建造地点应背风朝阳、不受寒风的袭击,冰冻层在03米左右,水下仍有光照,让水池中的生物继续进行光合作用,不断补充水中的氧气,满足林蛙的需要。越冬池的规格要求前面已讲述过。在林蛙入池后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一是,越冬池不能有积雪,应及时清扫,保证光合作用的进行。
二是,越冬池中水质要纯净,发现水质变色要及时换水。
三是,越冬池要保持平静,林蛙在水中越冬,处于冬眠状态,若受震动,就会使林蛙活动而消耗水中大量的氧气,造成水中氧气不足,轻则使林蛙变瘦,重则会使其窒息死亡。
四是,越冬池冰层不需要打冰眼,这和鱼池不同。因为鱼在冰层下活动并要进食,而林蛙不吃不动,只靠皮肤呼吸,氧的消耗量很低。
2水库冬眠
在林蛙放养地,根据放养林蛙的陆地和水面面积,确定水库的位置及修建水库的大小和数量。在水库上游300米以内的林蛙,一般能够进水库越冬。对放养陆地范围来说,在水库上方及5~10公里范围内的林蛙也可陆续入库冬眠。
水库修在河岸上的一侧,规格为22米×8米×23(深)米,沟渠长10米左右。水渠上游设简易闸门以控制进水量,在对角线上砌筑出、入水口。水库里要有林蛙的越冬隐蔽场所。旧水库要在林蛙冬眠前进行维修,清除食蛙鱼类等动物。为了了解封冻期水库中的水质,应打几个冰眼观察,要定期从冰眼中取水,测定水的溶氧含量,要求达到5毫克/升的含氧量,如发现缺氧应开闸进水。
(第五节 )幼蛙、成蛙人工养殖和管理
林蛙的人工养殖是在半人工养殖成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已形成了一整套综合性技术措施。人工养殖的特点是:模拟野生林蛙生活的生态环境,构筑人工养殖场,解决了野外放养中天敌危害、回归率低等问题。人工养殖成功的关键之一是利用畜禽粪等有机肥养殖蚂蚁、蚯蚓,用麦麸养殖黄粉虫,解决大量人工养殖林蛙时的饵料难题。
一、成、幼蛙运入养殖场
养殖地多供养产卵后的种蛙和部分发育不成熟的幼蛙。将已排完卵进入生殖休眠的雌、雄蛙捉住,用水桶等运到养殖场,种蛙应与幼蛙分开饲养,每25平方米面积放成蛙5 000只左右或幼蛙1万只左右,时间在4月15日左右,此时应构造栖息、藏身和防害、防天敌的设施。养殖场内堆放些枯枝落叶和放些破缸等能藏身杂物。幼蛙主要是当年变态成的蛙,时间大约在6月下旬至7月初,这时人工植被或野生杂草已覆盖地表,可在场内堆放些畜禽粪、有机垃圾4~5堆和破缸等藏身的杂物,不但可供幼蛙栖息,还能招引昆虫生长繁殖。野生林蛙的食性很广,实施人工养殖时,以黄粉虫作饵料最为理想。4
月中、下旬成蛙开始采食,6月中旬幼蛙亦采食,以投放黄粉虫为例,第1个月每天投放1次,成蛙每天每只喂食5~6龄虫2~3只,幼蛙每天每只喂2~3龄虫2~3只,到生长高峰的7~9月份,每天增喂1次,每天的喂量相应增加1倍。人工喂养幼蛙需要3个月时间,前15个月可采食2~3龄黄粉虫100~150只,重量约2克;后15个月可采食4~5龄黄粉虫150只左右。成蛙每年需喂4个月时间,每年每只喂食420只黄粉虫。
为了使林蛙能获得更广泛的食物来源,应采用灯光诱虫。用有防水灯罩的汞灯或白炽灯安装在木杆或竹竿上,高2米,间距100米,可引诱远方昆虫;再在场内安装黑光灯,最好每2亩安装1盏,离地面50厘米高,可使被引诱来的昆虫落入地面,供林蛙采食。下雨天可以不开灯,其他天气每天晚上8点开灯,早晨4点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