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农村科学养殖常识——林蛙
8947800000006

第6章 林蛙养殖技术

(第一节 )林蛙的野外放养

林蛙的野外放养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半人工野外放养,另一种是封闭式野外养殖。前者是在林蛙繁殖期间采用人工管理,其他时期采用自然放养方式,让林蛙在野外环境中自然生长、繁殖,冬季采取人工辅助措施保证种蛙安全过冬。后者是利用野外的有利于林蛙生长的生态环境,造就较小范围的封闭环境,让林蛙自然生长发育、繁殖。

一、半人工野外放养

半人工野外放养的基本条件是要有大面积的植被,如大面积的森林、茂密的灌木草丛等,并有适合林蛙越冬和繁殖的河流、小溪、小水塘等水源,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土壤湿润,昆虫等林蛙食物繁多,有利于林蛙生长繁殖。

养殖场地必须有常年不断流的山间小河和溪塘,背风向阳,光照好,温暖。场地土质要渗漏性小、保水性强,这样有利于池内贮水、保水。场地地势要平坦,便于灌水和排水,还要靠近公路,有电和生活用水。

养殖2 000~5 000对种蛙,河水流量应为005~01立方米3/秒。水质要绝无污染,水源被污染的地方不能建林蛙养殖场、越冬场和繁殖场,如水中含有农药,往往造成蝌蚪、种蛙大批死亡。

若放养地区无适宜的繁殖场、越冬场建筑地点,可以在放养地区附近选建。一般每投放1 000对种蛙(或卵团)需有1 500平方米的繁殖场,这里包括饲养水面1 000平方米,池埂、灌水渠、排水沟等占地500平方米。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管理人员的生活设施和工作设施用地。

养殖场要根据选定的地点情况和养殖规模预先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如各种池子的布局,灌水方式,进水、排水和配水沟渠的走向。进水一般由一个总水渠引进河水,再分成几条支渠,将水引进池子,以单池排灌最好,但如因地形限制,也可2~3个池子串灌,但不能有太多的池子串灌,防止最后一个灌水池水质污染,影响蝌蚪生长发育。池子布局,应将繁殖池放在进水的上游,让流水经过较长的流程,吸热增温,下游进入产卵池、孵化池,有利于蛙卵的孵化。

1产卵池

在自然条件下,林蛙产卵需静水条件,水质清洁,泥沙含量低。产卵池的面积约占养殖场中繁殖场面积的10%,产卵池一般有如下几种。

(1)砂石底产卵池:规格为5米长、05米深、4米宽,池埂宽60厘米。池底先铺一层约5厘米厚的砂砾,砸实后再铺一层5~10厘米厚鹅卵石,鹅卵石直径以3~5厘米为宜。投入种蛙时以池底泥土不易泛起为好,池水的进、出口要位于池子的同一侧。

(2)水泥产卵池:大小同砂石底产卵池,池水进、出口也位于同一侧,只是池子全部用水泥和砖石修建。要严格按建筑质量要求施工,严防池埂崩塌和冻裂而漏水。

水泥产卵池按用途不同建成两种形状。一种是直接放入种蛙产卵并兼有贮放成蛙作用的池,要求砌成浅锅底形,中央比边缘稍深些,放水后池中要有2/3的水面保持10~15厘米深的水层,便于产卵。池埂要光滑,与池底垂直,池埂顶部砌有向内折90度的折檐,折檐宽度15厘米,以防种蛙攀登池埂逃出。另一种是用种蛙箱产卵的水泥池,池底平,池埂不砌成折檐,因种蛙在箱内产卵,不会逃逸。

(3)塑料薄膜产卵池:规模同前两种池子,只是在挖出池形后。放入与池形规格一样大小的连接好的塑料薄膜,铺在池子里,池埂上的塑料薄膜边用土压实,池底用砖石略加压平。

2孵化池

是供蛙卵孵化用的池子,也有的是兼作饲养蝌蚪用。

专供蛙卵孵化用的池子应选择在朝阳透光的地方建造,池子要一面深一面浅,深的地方60厘米,浅的地方10厘米,便于自然调节水温。池埂下宽上窄,埂底宽50厘米,埂顶宽30厘米。池底铺5~8厘米厚的砂石,砂石直径2~5厘米,每隔1~2年要挖出砂石消毒洗涤,然后重新铺垫于池底。池的大小规格为4米×5米,池深50~60厘米,水深达40

厘米,一般100万只蝌蚪孵化池要200平方米。水池的进、出水口要设置铁丝网。

3饲养池

饲养池是饲养蝌蚪的池子,也有与蛙卵孵化兼用的。饲养池宜小不宜大,以4米×4

米为宜。小型饲养池的优点在于适应蝌蚪的生活习性,充分利用水池的边缘面积,且便于投料、清理残留饲料、灌水和调节水量,尤其是蝌蚪进入变态期,捞出蝌蚪方便。一般每平方米面积饲养1 500只左右的蝌蚪,水深在40厘米左右。池埂与孵化池相似,进、出水口要有落差,宽度以20厘米为宜。为提高水温和保持水面的平静,进、出水口可呈鱼贯形;为便于更新池水,进、出水口应成对角线设置。进、出水口处设置铁丝网。池底形状呈倾斜形或锅底形,池中水少时蝌蚪能集中到池底有水处,也可起着保温避寒的作用。

4越冬池

是林蛙冬眠的设施。假若养成蛙5万只、幼蛙30万只,需要建深1米(南方)或2米(北方)的池子,池子面积800平方米。为便于林蛙回归,越冬池应在养殖场的下边,在进水口上方要修建好防洪设施,防止洪水冲毁越冬池。

在此必须提醒读者注意,若用水泥、砖等砌建池子时,必须放满清洁而无污染的水浸泡15天以上,拔除建筑物中有害物质,如水泥中的碱性物质,否则会影响林蛙生长繁殖。

5围栏

为了防止林蛙逃逸,使用围栏是最好的办法。1只林蛙1年可行程4公里,围栏后它只能在栏内跳跃,而且能保护林蛙免受蛇、鼠等敌害的侵袭。围栏的种类很多,最简单的办法是用塑料布围栏。在养殖场或放养林蛙的山林、草丛需要围栏的地方埋上木桩或竹桩,将2米宽的塑料布上边折回3厘米做成筒状,用铁丝从筒中串起来,先将铁丝固定在桩的上方,高度12米,下边多余的塑料布用土埋上。木桩间距不能大于3米。也可以用石棉瓦、塑料瓦、木板做围栏。

设置围栏的最好时间是在林蛙冬眠解除之后、发出求偶声之前。

二、封闭式野外养殖

封闭式野外养殖的重要条件是林蛙所需要的生态环境绝对优越。用围栏围成较小范围的封闭环境,让林蛙在这自然的环境中繁殖、生长、发育,只在发现薄弱环节时进行人工辅助饲养,如活饵不充足时,可补喂给黄粉虫,也可以在围栏内堆肥养殖对森林、草丛等无害的蝇蛆、蚯蚓等活饵,并定期对蛇、鼠等敌害进行扑杀或驱赶。放养环境被封闭好了之后,可将从野外捕回的林蛙(冬眠季节)

或蛙卵(清明前后)或蝌蚪(晚春时)投入相应所需的环境中,成蛙可直接投入靠水源的陆地,蛙卵投入水塘之中,蝌蚪投入坑塘之中,到初冬、早春的冬眠期收获成蛙。封闭式环境按每公顷放养成蛙2 000~5 000只,生机盎然的有山有水的环境可多放养些,经2~3年后,每年至少可收获1/10投放量的成蛙,如管理跟得上,可增加2%以上的收获量。

(第二节 )林蛙的选择

开始养殖林蛙时要从外地引进,应尽量到与自己养殖地的生态类型和环境气候类型相似的地方去选购种蛙,本地人工养殖的种蛙最好。如到很远的地方去选购,最好引进人工养殖的种蛙,因为人工养殖的种蛙经驯化已适应人工养殖环境。

秋季或春季都可以去选购种蛙。秋季林蛙回归入水时间长达1个月左右,选择时间充分,又便于运输。春季应在清明前进行,此时林蛙还无配对,正在大批出蛰,但时间只有10~15天。

种蛙应按如下标准选择。

一、年龄

2年龄的林蛙生殖器官已发育成熟,年平均产卵1 300粒;3年龄的林蛙年平均产卵1 800粒;4年龄的林蛙年平均产卵2 300粒;5年龄的林蛙已进入老年期;6~7年龄的林蛙基本上失去产卵能力,所以应以选2年龄的林蛙为主。

二、体形

选体形正常、个体大、无伤残而健壮的林蛙作种蛙。2年龄的雌蛙体长在5~65厘米之间,体重不应低于27克,3年龄的不低于40克,4年龄的不低于50克,大的超过56克。

三、体色

选择标准色的林蛙,体背为黑色或黑褐色,如是中国林蛙,上有“人”字形斑纹,亦可选用土黄色体色、带黑斑的林蛙作种蛙。

(第三节 )林蛙卵的采集与孵化

种蛙产卵都是在浅而平静的水中进行的,每年春季,温度逐渐上升,林蛙体温也随之而提高,这时林蛙从冬眠中苏醒过来,到了清明前后,当水温达到5~8℃、气温为7~10℃时,就可将选择好的种蛙投入水中,按1∶1~1∶14雌雄比例配对,按每平方米4组配对投入产卵池,让它们配对产卵,最多不能超过10对,即最多产10团卵。适当增加雄性个体能弥补个别雄性不能与雌性拥抱而降低配对率的缺点。

假若按1∶1雌雄比例配对,4小时后配对率为40%,若雄性蛙比雌性蛙多20%,则配对率为56%。但雄性蛙的数量不得超过雌性蛙的140%,如雄性蛙过多,会出现1只雌蛙被多个雄蛙拥抱,往往会造成窒息而死亡。

一、产卵

不同年龄的林蛙体长和体重差异较大,一般要求2年龄雄蛙与2年龄雌蛙配对,3年龄与3年龄配对,这样配对速度快。雄蛙少而雌蛙多时,可挑选体大、健壮的雄蛙进行重复配对,这种雄蛙配对3次对蛙卵受精率无影响。

少数雄蛙与雌蛙不配对时,可用配对箱或配对筐按一定比例放入雄蛙和雌蛙,将箱或筐放入水池中,每隔一定时间将已配对的种蛙挑出,放入产卵池中。

产卵箱规格为:宽60厘米、长70厘米、高50厘米,箱底用16目铁丝网或塑料窗纱,四周用塑料薄膜封闭,箱上口敞开,产卵时将箱放入水池,保持箱内有10厘米深水层,每个箱投放30~50对种蛙。

产卵筐用柳条或竹条编织而成,形状为圆形,直径70~80厘米,高40厘米,也可编成瓮形或鱼篓形。

林蛙卵黑色,圆形,它孵出的蝌蚪也是黑色的。

青蛙产的卵,卵粒大而呈黄色,卵团外有一层黄色胶膜,孵出的蝌蚪大,呈黄色或灰白色。

林蛙卵的采集在春季产卵时期进行,每天上午5~10时捕捞卵团,此时因卵团刚产出,卵团小,重量轻,易于运输。在远距离运输时需用加适量水的水桶运输,而近距离运输可不必加水盛运。当然亦可用脸盆、尼龙袋或塑料袋做盛运工具。

捞取卵团不能用手,否则卵团易碎,应该用纱布做成网捞,一团一团地捞取,为防止卵团与卵团粘连,可少加些水。

假若看到卵团内有蝌蚪的形状,要求在2小时之内运到孵化池,否则就不能捞取。

由于卵团因吸水膨大,相互粘连而无法捞取时,只好将卵团撕碎,分割成小块捞取,但势必造成一部分卵粒损伤,影响出孵率。捞取卵团要1小时捞1次,捞取时不要惊动正在产卵的雌蛙。

养在产卵箱或产卵筐中的种蛙,要将已经排卵的雌蛙及时从箱或筐中取出,送往休眠场,同时按1∶2的比例取出雄蛙,取出的雄蛙不再用于配对,也应送往休眠场。

批种蛙产卵。

根据产卵时间,将在2天内产的卵团放在一个池里孵化。假若不分时间先后而混合放养,早出的蝌蚪吃完自己的卵胶膜后,就会去吃没有孵化出的蝌蚪的卵团胶膜,从而影响其他卵的孵化,因此必须做到同步繁殖。

孵化池中的温度要达到10℃以上,水温达到16~24℃为最佳孵化温度,经7天左右时间小蝌蚪从胶膜中游出来。水温越高孵化时间越短,但不得超过25℃,最低孵化水温为6℃。蛙卵孵化大部分采取自然孵化法,这也是大规模养殖林蛙的主要孵化方法。在低水温时,孵化初期要保持平均水温不低于6℃,为此要采取封闭式灌水方法,以提高水温。当胚胎发育到神经胚胎之后,要采取半封闭式灌水法,即放开入水口,适当向池里灌水,这样不但能保持水温,还能向池内补充新水。随着胚胎的变大,耗氧量增加,应采用进出水放开的方法不断灌入新水,更新池中的水。灌水要根据气候变化的情况,夜间和阴雨天要适当的加深水层或用塑料布搭棚保温,白天掀开用以通风。

卵团在孵化池中往往聚集在一起,影响孵化,可用枝条、草把隔成小格,将其定位,互不接触。

孵化过程中应保持水质清洁,减少泥沙含量,防止污染卵团。在卵团发育到原肠胚期时都飘浮在水面上,证明水质洁净、水温适中。

在天气干旱缺雨、卵团表面干燥时,应用洒水等方法使卵团表面湿润。

在孵化过程中,若出现大量的“沉水卵”,其表层胚胎能够孵化,但卵团内部胚胎则几乎全部死亡,“沉水卵”的孵化率只有30%~50%。解决“沉水卵”的根本措施是,改进产卵及孵化技术,应用孵化箱和孵化筐的效果较好。

格为50厘米×60厘米×30厘米,也可用产卵箱代替,箱孔眼为05厘米×1厘米大小,以1周龄的蝌蚪能自由钻出为标准。此规格的孵化箱可放入12~15个卵团。孵化箱放入饲养池内要离池底有一定距离,保持20~25厘米深的水层。

孵化筐的制作同产卵筐,规格为直径8厘米,高30厘米,每筐放入10~12个卵团。

已沉入水底的卵团可以捞起,用清洁的水冲洗掉泥沙,再放入洁净的池水中。也可以用人工翻动卵团的方法,使卵团移动位置,每天1~2次,部分沉水卵可以浮起,对提高孵化率有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