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色彩论
8944700000020

第20章 附论二实用色彩举要陶彩述略(1)

仰韶系及龙山系陶彩,已在“史论”中专文涉及了,此处从略。至两周时期陶器设色有了明显变化,即色彩增多了。安徽屯溪西周墓出土的瓷器达七十余件,胎质灰白,敷有黄绿或者绿薄釉。陶瓷的色彩情况,与工艺水平息息相关。

1975年,在江苏金坛鳖墩发掘的西周墓中,有原始瓷器29件,器内外都是满釉,釉呈青黄色、青灰色、黄色。制陶业的东移,对陶彩也产生了影响。至春秋战国,繁彩配合的陶瓷器,逐渐取代了单色的工艺,即以红、黄、黑、白、灰交替使用,于是,色彩的谐调统一便成为工艺设色的一个问题,从两色的对比过渡到多色的谐调,无疑促进了色彩处理的技巧。

值得注意的是,战国、两汉时期厚葬之风盛行,这一时期的陶瓷器物多是近现代从墓中发现的。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彩陶、黑陶之“尚黑”,事出无奈,工艺水平不高,不得已而用单色,多取黑色。至战国、两汉,仍以红、黑为主色,但观念也许不同于前代。这就是说,用于墓葬的器物染彩,已具有民俗(厚葬)的观念,是有意为之,而非不得已而用。大家知道,自西周以后,色彩观念便大为改变了,色彩几乎成了礼与道的象征,用以别内外、示尊卑、释哲理、祀鬼神,这是广义的社会学、民俗学的色彩观念。因之,用之于祭祀、社交、葬仪的陶瓷用品,亦无不受制于礼、道、神。

汉代的釉陶和彩绘陶,色彩便较前代丰富了。一是因为烧制工艺的进步,再是因为颜料也随时代的进步而日增。釉中增加不同的金属成分,烧后的反应便呈现出各种彩色,一般以黄、绿、褐、土红居多。而彩绘陶的设色,除红、黄、白、黑等传统色彩外,还出现了橙、青、绿、褐等。

学术界通常认为,最早的黑瓷是东晋时期德清窑所烧的,但是,1972年至1975年间,在浙江上虞帐子山瓷窑,发现了黑瓷,胎色深灰,釉色漆黑,于是,黑瓷造作时限的上限便向前推了几百年。但汉代的“瓷”与唐代以后不同,它实际上是有釉的陶,真正高火度的瓷器,成于唐代。汉仅可视为瓷器之始肇期。

唐代瓷器之盛,首先,因工艺之进步,故可以精益求精;其次,也因唐禁铜器,故民间转而以瓷代之,这在客观上刺激了瓷制造业的发展。《新唐书·食货志》:

开元十一年,沼禁卖铜锡及造铜器者。

再次,唐尚茶成风,于茶具极为考究,陆羽撰(茶经)专有言茶具之文字,于是,上层人士趋以为时髦。如河南等地,(唐六典)称“河南贡瓷器”。既为贡上之品,必当精工细作,这对制瓷工艺是一个促进。唐前之陶瓷器物,只为实用,难作赏玩之物,至唐,凡品级高之瓷器,皆为豪门所争藏,直为脱离实用纯供赏玩之具。当时着名的窑,如越州窑、刑窑等不下数十处。颜色以青黑白褐及混合变化者为多,而以铅黄、绿、青等三色描绘花纹于无色釉之白底胎上之唐三彩为最佳。

三彩的出现,是瓷制作工艺的一大飞跃,尤其在色彩的处理上,是划时代的进步。因为此前的瓷、陶施色多尚单色,即使有复色,亦多无交融化晕的过渡色调,三彩则往往有二色、三色化融而成之云烟间色。李唐一代,似尚青绿,绘画的青绿山水亦开创于此时,唐代久安治平,上下皆乐于华彩,故此种多色性的瓷器遂成一时珍好。(唐会要):

王公百官,竞为厚葬,偶人像马,雕饰如生,徒以炫耀路人,

本不因心致礼,更相扇动,破产倾资,风俗流成,下兼士庶。

至唐代风行的青瓷,多以作茶具,那种类玉的青瓷使当时的文人骚客钦羡至极。徐夤《贡余秘色茶盖诗》:

按举融青5瑞色新,

陶成先得贡吾君。

巧剜明月染春水,

轻旋薄冰盛绿云。

古镜破苔当席上,

嫩荷涵露别江。

山中竹叶醅初发,

多病那堪中十分。

诗中“捩翠融青”、“春水”、“嫩荷涵露”等等词句便是形容釉色的。唐诗中专以形容瓷色的诗颇多,于此可见,纯色彩的审美正是确立于这个时代,这至少是色彩美学价值的肯定与发现,是它的独立意义被公认的证明。

除此之外的白瓷,虽在品质上低于青瓷陆羽茶经从品茶角度出发,认为白瓷不如青瓷,而且似乎是一种流行通用的瓷制器,故《国史补》称:“天下无贵贱通用之。”但白瓷在色处理上有其他种类的瓷所不及处,它类银类雪,釉白而微闪淡黄或淡青。因为,瓷色多为重浓,饱和度一般都较大,而白瓷独以淡轻取胜,它不追求凝重,却给人一种轻快淡雅的享受,这也许丰富了色彩的美感内容。唐代瓷色,以淡、雅为多,或许这正是繁荣社会追求闲逸的心理流露。所以,唐代吟茶具之色的诗,也多反映了淡、雅的瓷色。这种瓷色正投合了上层社会闲逸的心理需要。

制瓷至宋代而达极盛,瓷窑遍布全国,且有许多名窑。在釉色、瓷质、造型上,宋都达到顶峰。仅就色彩一项而论,几乎到了难以尽数的地步。宋瓷大都敷单彩,釉表面呈各种碎纹,其色或纯或驳,有各种不同的白色、蓝灰色、红色、暗紫色、绿色、褐色及其他不可言状的窑变色。北方着名之窑,有所谓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南方则有景德镇。

瓷器的刻花,有荷、牡丹等,此习恐亦与宋代花卉画盛行有关。

瓷器列为贡品、成为士大夫的雅玩,在制作上便一丝不苟,且力求使造型、花纹、色彩都“上层化”。这对制瓷工艺在客观上是一个很大推进,从单纯的实用向脱离实用的艺术化方向迈出了一大步。所以,从唐代开其风气,至宋代而形成上层社会的嗜好,瓷器的实用与艺术完全分家了。至后世,瓷器便列为“古玩”。

就色彩而言,至宋已备,其后各朝,不过各尚所好而已。其趋势是,追求透明度、驳色与素色。

明代在永乐以后,因与外国通商,国外艺术及颜料渐入本土。但明前瓷的釉色,以青瓷为主,明以后,则主要是白瓷。如被誉为瓷中绝品的永乐窑素白瓷器,其薄竟能映见手指的螺纹。至于青瓷,因所用颜色不同,效果也各有差异,宣德时期,因釉用外来的“苏泥勃青”,故色调较深,成化时期则改用国产的“平等青”,色调趋淡。

自宋以后,瓷器上的花纹,为绘画所影响,凡山水、人物、花卉、翎毛皆上瓷器。如明代青花,有牡丹、“三友图”松、竹、梅、葡萄、高士吟眺、莲、栅栏、树石等。而民间所好的绘画题材,也上了瓷器,如八仙过海、鹊梅、戏婴等等。且已开始在瓷面上题款,俨然绘画。宣德之青花瓷器,声誉至尚,被评瓷家誉为“瓷、色、画三绝”。明至宣德年代,国势隆盛,瓷器入宫,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至此时,竟成宫中要物。景德镇所产的“三彩”,较之唐三彩亦有发展,或于黑、白底上画绿、黄、紫,这便是所谓的素三彩)或用窑变而成红、绿、紫,此即天然三彩。因釉质精良,器物上的色彩变化莫测,视点不同、光线不同,俱呈现不同的效果,令人叹为观止。素瓷中,常有因釉液的自然流动而出现的“泪痕”,天然意态,虽不是写实的花鸟、人物之类,而此种近乎现代“抽象”画效果的装饰,亦别具情趣。这种风格,或许也是受明代勃兴的大写意水墨画的影响所致。

清代制瓷以景德镇为中心,因明末之兵乱,景德镇瓷业遭到严重毁坏,至顺治十一年才开始设法恢复,到了康熙时代才恢复且愈加兴旺。康熙朝之瓷器,以书法、绘画上瓷,是一特色,尤其是以书法为饰,可谓一大发明。如康瓷的大笔筒,多书古代名文,如《滕王阁序》《归去来辞》《兰亭序》《赤壁赋》等,其书法之精美,论者谓“出入于虞、柳、欧、褚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