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政治家成长故事
8937700000012

第12章 北宋改革政治家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是我国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

公元989年,他出生在江苏吴县香山镇的一个贫困人家。父亲在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去世了。父亲的去世使他家里生活入不敷出,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母亲只好带着他改嫁到朱家。

在范仲淹九岁时,他要求读书,可是朱家的日子也不富裕,继父根本不想花钱供他上学。小小年纪的范仲淹十分不满意他的继父;十九岁的时候,就和父母分开单独居住。

小仲淹住在一个寺院的僧房里读书,每天需要自己做饭吃。他十分爱学习,每天恨不能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读书,但是人不能不睡觉、吃饭。有时候,他读着读着就入了迷,肚子饿了也不觉得,直到实在是饿得不行了,他才去做饭,有时就随便吃几口东西对付一下,然后就再接着读书。

一天,小仲淹煮好了粥以后,就又去看书了,不知道过了多久,他的肚子“咕噜咕噜”地叫了起来。这时,他才想到自己还没有吃饭,等他揭开锅一看,锅里的粥已结成了一块。吃着吃着,小范仲淹眼前一亮,有办法了!从那以后,他每天早晨起来先煮一锅粥,晾着,等锅里的粥凉了以后,就会结成块,然后他就用刀子划成四块,早晨、晚上分别拿两块作主食。菜呢,那就更简单了!他就切几根咸菜就着吃,这样就既能节省下时间来看书,又能保证不饿肚子。

小仲淹听说山东醴泉寺的主持方丈很有学问,就对母亲说要到那里去读书。母亲拗不过他,只好答应让他离家到醴泉寺去读书了。

到了醴泉寺后,平日,他帮助寺庙里的和尚干一些杂活,空闲时就向方丈学习文化知识。不过,这寺庙的香火不旺,生活也是很困难的。范仲淹不怕苦,他精神上感到很满足。他认为可以向方丈学习,就是他最大的福气了。

有一天晚上,范仲淹照例在月光下读书。方丈见他那么用功,晚上又只吃了很少的一点饭,就从厨房里拿了一小块面饼想给他吃,见他很专心,不忍打扰他,便把面饼悄悄地放到他面前的石桌上,就走开了。范仲淹根本没有发现方丈来过,更没有发现在石桌上放有面饼。当他起身踱步思考问题时,石桌上的面饼被他的衣袖弄到了地上。他随手捡起面饼,仍然放到了石桌上。尽管他的肚子饿得咕噜咕噜地叫,可是因为不知道这块面饼究竟是谁的,所以他只是咽了咽口水,揉了揉眼睛又专心读起书来。

过了一会儿,他听见一阵“吱吱”声,看到一只老鼠跳到石桌上叼着面饼块就钻到石桌旁边的紫荆树下的洞里不见了。看到老鼠叼走饼子,范仲淹特别恼火。他回身找了一把铁锹,挖起老鼠洞来。

当他费了好大力气挖开老鼠洞时,发现树根旁有一块石板。他好奇地把石板掀起一看,哇,里面有许多的银子。他又在紫荆树的周围挖了挖,发现另一处又有一块石板,掀起来看时,竟有许多金锭。范仲淹心想:“不知是谁把金银埋在这里。”接着,他便又照原样把石板盖上,用土埋了起来。他自己对自己说:“我现在仍然应该专心读书,不能让这金银把我的思想搞乱。”这件事,他一直埋在心底,对谁也没有讲。

后来,范仲淹为了开阔眼界,不辞辛苦,千里跋涉,跑到现在的河南商丘学舍去刻苦攻读。在那里,他没有经济来源,日子就更加艰苦了。他既要给别人干活挣钱,又要读书,苦苦煎熬了五年。终于在公元115年考中进士,之后任职参知政事。他曾提出了十项改革的政治主张,想以此改变百姓痛苦的生活状况,但因没能得到皇帝的认可而未被推行。

在他任参知政事时(相当于宰相),有一天,门外来了一位游方的和尚,要见范仲淹。范仲淹吩咐侍者让和尚进来叙话。这和尚见了范仲淹,双手合十;连连作揖。原来,他是醴泉寺里的僧人。他告诉范仲淹,醴泉寺已在一场大火中烧毁,现在只有一堆废墟了。方丈虽然年过八十,但身体很好,知道范仲淹当了宰相,特派他来求助,希望范仲淹能看在曾经在寺中读书的情分上,给予帮助,以便能够将寺庙修复。

范仲淹为官非常清廉,所以凭他个人的财力,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满足方丈提出的重修庙宇的要求。正当他左右为难时,忽然想起了石桌上面那块饼的事情。他立刻起身对和尚说:“有了,请你跟我到书房来。”僧人跟着他到了书房。范仲淹急速给方丈写了一封短信,上面写着这样四句话:“荆东一窖金,荆西一窖银,一半修寺院,一半赠僧人。”

范仲淹把信递给僧人说:“请你赶快回去,把这封信交给方丈。重修庙宇的钱可全在这里了。”醴泉寺的方丈根据范仲淹信上的提示,果然在紫荆树下找到了那些金银,重新修复了寺庙。从此,醴泉寺的僧人一代一代地传下了范仲淹不取藏金的故事。

由于博学多才,范仲淹成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他意识到宋初数十年来文章柔靡、风俗巧伪的危害,强调继承历史上进步的文学传统,并推荐当代能坚持风雅比兴传统的好作品,他自己的诗文也代表着文学创作中的进步方向。他的论说文旨在阐明民为邦本的重要性,议论风发,具有夺人的气势。《岳阳楼记》是其传颂千古的名作。文章提出正直的士大夫应立身行一的准则,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调。诗歌方面,坚持风雅传统,诗风古朴,有散文化及多议论的倾向,以《四民歌》为代表。词存五首,《渔家傲》为其名作,写戍边生涯,以身许国的英雄气概及忧国思乡的悲凉情怀表达得协和统一,开拓了宋词的表现领域。

范仲淹一生忧国忧民,公元1052年,一代名臣病逝于颍州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