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八大家名篇著译-苏询散文
8895900000009

第9章 高祖

【题解】

此文为《权书》第十篇。文章专就汉高祖刘邦晚年的人事安排而生论。首起便将高祖与陈平、张良两人作比,指出高祖的智慧在于明于大而暗于小。所谓明于大,在于高祖具有政治家远大的政治眼光及谋略;所谓暗于小,是指高祖不善于处理具体事务。下文则通过高祖对吕后、樊哙不同的处理,来证明文中的中心论点,鲜明地突出了汉高祖的雄才大略。文章采用了对比、反衬之法,将陈平、张良、周勃诸人与高祖作比,烘托出君臣之间的差别;文中将吕后比喻为毒药“堇”,既新颖、别致而又贴切;文章还使用了设问、反问等句式,使文笔显得曲折而又明达、豪健。

【原文】

汉高祖挟数用术[1],以制一时之利害,不如陈平[2];揣摩天下势,举指摇目以劫制项羽,不如张良[3]。微此二人,则天下不归汉,而高帝乃木强[4]之人而止耳。然天下已定,后世子孙之计,陈平、张良智之所不及。则高帝常先为之规划处置,以中[5]后世之所为,晓然如目见其事而为之者。盖高帝之智,明于大而暗于小,至于此而后见也。帝尝语吕后曰:“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刘氏必勃也。可令为太尉。”[6]方是时,刘氏既安矣,勃又将谁安耶?故吾之意曰:高帝之以太尉属勃也,知有吕氏之祸[7]也。 虽然,其不去吕后,何也?势不可也。昔者,武王没,成王幼,而三监叛[8]。帝意百岁后,将相大臣及诸侯王有武庚禄父[9]者,而无有以制之也,独计以为家有主母,而豪奴悍婢不敢与弱子抗。吕后佐帝定天下,为大臣素所畏服,独此可以镇压其邪心,以待嗣子[10]之壮。故不去吕氏者,为惠帝计也。

吕后既不可去,故削其党以损其权,使虽有变而天下不摇,是故以樊哙[11]之功,一旦遂欲斩之而无疑。呜呼!彼岂独于哙不仁耶?且哙与帝偕起,拔城陷阵,功不为少矣。方亚父嗾项庄时,微哙诮让[12]羽,则汉之为汉,未可知也。一旦人有恶哙欲灭戚氏[13]者,时哙出伐燕,立命平、勃即斩之。夫哙之罪未形也,恶之者诚伪未必也。且高帝之不以一女子斩天下之功臣,亦明矣。彼其娶于吕氏[14],吕氏之族若产、禄辈,皆庸才,不足恤[15]。独哙豪健,诸将所不能制,后世之患无大于此矣。夫高帝之视吕后也,犹医者之视堇[16]也。使其毒可以治病,而无至于杀人而已矣。樊哙死,则吕氏之毒将不至于杀人。高帝以为是足以死而无忧矣。彼平、勃[17]者,遣其忧者也。哙之死于惠之六年也,天也[18]。使其尚在,则吕禄不可绐,太尉不得入北军矣[19]。或谓哙于帝最亲,使之尚在,未必与产、禄叛。夫韩信、黥布、卢绾皆南面称孤[20],而绾又最为亲幸;然及高祖之未崩也,皆相继以逆诛。谁谓百岁之后,椎埋[21]屠狗之人,见其亲戚乘势为帝王,而不欣然从之邪?吾故曰:“彼平、勃者,遗其忧者也。”

【注释】

[1]高祖:即汉高祖刘邦,汉王朝的缔造者,公元前206—前195年在位。高祖为其庙号,文中又或称为高帝。挟:夹持,掌握。数:命数、规律性。术:帝王的统治术。[2]陈平:阳武户牖乡人,少时家贫,好读书,尝有宰割天下之大志。秦末,诸侯反秦,先从项羽,为都尉,后归顺汉王刘邦,深得刘邦的喜爱及任用,他曾施用反间计,离间项羽和范增、钟离昧等人的关系,使其君臣不和,又设计使刘邦脱离荥阳之危,并建议刘邦权且立韩信为齐王,安定韩军,为赢得楚汉战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汉王朝建立后,因功封曲逆侯。又献计擒韩信。司马迁赞其曰:“常出奇计,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及吕后时,事多故矣,然平竟自脱,定宗庙,以荣名终,称贤相,岂不善始善终哉!”《史记》有《陈丞相世家》。[3]揣摩:思量,谋划。张良:字子房,刘邦身边的重要谋臣,楚汉战争中的决策人物之一。刘邦平定天下后,曾评赞张良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4]木强(jiàng):性格率直、倔强。[5]中(zhòng):符合。[6]吕后:即吕雉,刘邦的原配妻子,生孝惠帝及鲁元公主。吕后为人刚毅,曾佐助刘邦平定天下。《史记》有《吕太后本记》。周勃:秦末沛县人,随刘邦起兵反秦,转战南北,屡立奇功,刘邦平定天下后,封为侯。其为人木强敦厚,重武轻文,刘邦认为可嘱托大事。刘邦死后,周勃果如刘邦所预言,与陈平等人联合,铲除诸吕,安定刘氏天下。此语引自《史记·高祖本纪》,是刘邦死前对吕后所说。太尉:当时最高的军事长官。[7]吕氏之祸:刘邦死后,吕后称制,政由其出,她诛杀刘氏子弟及开国大臣,封赏吕氏族人为王,意欲掌握政权。吕后死后,诸吕擅权,阴谋叛乱,后被周勃、陈平等人铲除、平定。[8]成王:即周成王,名诵,公元前1042—前1021年在位。三监叛:武王灭纣,分其国都为三部,其一为邶,以之封纣王之子武庚;其一为鄘,封与武王之弟管叔;其一为卫,封与武王之弟说封与武王之弟蔡叔,以之监管殷商之民,故称三监。武王死后,成王年幼,武庚唆使管叔、蔡叔反周作乱,后被周公讨平。[9]武庚禄父:即纣王之子。武王没后,成王幼小,周公摄政,武王之弟管叔、蔡叔等人猜忌周公,武庚风闻,便唆使诸人叛周。周公亲征,终于叛乱平息,诛武良、管叔,流放蔡叔。[10]嗣子:王位的继承人,此指汉惠帝刘盈,公元前194—前188年在位。[11]樊哙:秦末沛人,以屠狗为生;后从刘邦起兵反秦,身经百战,屡建奇功,是刘邦手下的一员猛战。刘邦平定天下后,又佐助刘邦平定诸王作乱,封舞阳侯,深得刘邦喜受,吕后以其妹吕媭嫁与为妻。刘邦晚年,宠幸戚夫人,欲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为太子。有人谗毁樊哙,说其欲党同吕氏,锄掉戚氏及赵王如意。刘邦听说后大怒。当时樊哙正欲率军计伐燕王卢绾,刘邦即命周勃、陈平往军中立斩樊哙。详见《史记·樊哙列传》。[12]亚父:指项羽手下的谋臣范增,忠心佐助项羽,项羽尊称为“亚父”。后,陈平施反间计,离间其关系,项羽生疑,遂渐疏远范增,范增愤而离开羽,背发痈疽而亡。嗾(sǒu):唆使。项庄:项羽手下的武将。鸿门宴上,范增见项羽终无杀刘邦之意,便让项庄借舞剑助酒兴之机,击杀刘邦。微:无。诮(qiào)让:讽嘲,责备。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意欲击杀刘邦。张良见事态危急,急出外招樊哙。樊哙带剑拥盾入军门,守门卫士欲阻挡,被樊哙用盾撞开。站立帐下,怒目而视楚王。项羽爱其勇武,赐以酒肉。樊哙食毕,便义正词严地指责项羽违背怀王与诸将“先入关为王”的协约,为不义之举,以此为刘邦解围,使刘邦得以趁机脱出。[13]戚氏:即刘邦宠爱的后妃戚夫人。[14]娶于吕氏:樊哙娶吕后的妹妹吕须为妻。[15]产、禄辈:即指吕产、吕禄这样的人。吕产、吕禄均为吕后的侄子。吕产封为梁王,后为相国,掌政权,吕禄封赵王,后为上将军,掌北军,实握军权。恤:忧虑。[16]堇(jǐn):中药名,亦称“乌头”,有毒,亦能治病。食过量,则可毒杀人。[17]平、勃:即陈平、周勃。刘邦令陈平、周勃立斩樊哙于军中,而陈、周二人忌惮樊哙与刘邦有亲,又深为刘邦喜爱,怕杀掉樊哙而引得自身遭殃,故未杀樊哙,仅将其押送回长安。时逢刘邦驾崩,吕后便释其罪而复其爵。苏洵认为这是陈平、周勃留下后患。[18]“哙之死”句:樊哙死于惠帝六年,即公元前189年。天也:这是天意。[19]绐(dài):欺骗。吕后将死,以吕禄为上将军,掌管北军,时周勃虽为太尉,已无兵权。诸吕将作乱,周勃与陈平定计,利用曲周侯郦商之子郦寄与吕禄友善的关系,矫吕后令,哄骗吕禄交出兵权,否则将及祸。吕禄受骗,将兵权交与周勃,周勃才得以入主北军,指挥平定诸吕之乱。[20]韩信:秦末淮阴人,先从项羽,后归附刘邦,为大将。在楚汉战争中,屡立功,是汉王朝的开国元勋,刘邦平定天下,封为楚王,后涉嫌谋反,被刘邦捕获,降为淮阴侯。后因谋反。被吕后所杀。黥布:即英布,因曾受黥刑,故称黥布。秦末时聚众为盗,后起兵反秦,先从项羽,封九江王,后归刘邦,封淮南王,为刘邦手下的猛将,军功卓著。韩信、彭越被杀后,黥布遂起兵反叛,兵败逃往长沙,被番阳人所杀。卢绾:秦沛县丰邑人,与刘邦同里,又同日生,两人从小即为好友。刘邦起兵,卢绾随待左右,为刘邦最为亲信之臣。天下平定后,封卢绾为燕王。后反叛,兵败,逃往匈奴。南面称孤:古人以面南为尊,帝王之位皆面南,故践帝位称“面南”。《易·说卦》:“圣人南面而听天下。”称孤:称帝。孤,古代帝王的自称。[21]椎(chuí)埋:发冢盗墓之人。

【译文】

汉高祖对于挟持定数,运用策略、手段,来控制、把握一时的利害,不如陈平;思量天下发展的趋势,出谋划策,威逼、制服项羽,不如张良。没有这二人,那么,天下不可以归之于汉,而高帝便只能是一位性格率直、倔强的常人罢了。但,天下已定,后世子孙的长远谋虑,陈平、张良的智谋却赶不上高帝了。高帝曾经为他的后世子孙规划、处置,他的安排与后世形势的发展恰相吻合,清楚明了,就像高帝他亲眼目睹事情的发展而作的安排一样。所以说高帝的智谋,在于明达于大事,而不善处理小事,只有事情发展到了如此的地步,方可见出高帝的这种智谋。

高帝曾对吕后说:“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定刘家天下的必定是他周勃。可令他为太尉。”在刘邦说这话的时候,刘家的天下已然安定,周勃将去安定谁呢?因此,我认为:高帝将太尉之职任于周勃,是他知将有吕氏作乱的祸患。

虽然是这样,高帝却不废弃吕后,这是为何?这是因为当时的形势不允许。从前,周武王驾崩之后,成王年幼,便出现武庚、管叔的叛乱。高帝思虑自己百年之后,将相大臣及诸侯王中如出现像武庚禄父这样叛逆的人,而没有可以制服他的人;他独自考虑而认为这就像一个家庭,如主母还健在,那些凶豪的奴仆、强悍的婢人,就不敢与幼小的子女们相抗。吕后曾佐助高帝平定天下,向来为大臣所畏惧、钦服,只有她才可以镇压住他们的邪心,以等待继位王子的长成。所以,不废弃吕后,便是为惠帝而考虑。

吕后既不可废弃,只有削除其党羽,来减损她的权势,即使天下有变,而刘家的天下不致动摇。因此,像樊哙这样一位建立奇功之人,一旦要斩杀他,便决无疑义。唉!高帝独独是对樊哙不仁吗?樊哙与高帝共同起兵反秦,拔城陷阵,建立的功勋不少啊。当亚父范增唆使项庄舞剑,意欲击杀高帝的时候,没有樊哙对项羽的责问,那汉王能否为汉帝,就未可知晓了。而当一旦有人恶言樊哙想除灭戚氏,当时樊哙之罪并未有所表露,说恶言谗毁他的人确实是一种虚构,恐也未必。高帝不因为一女子而斩杀天下的功臣,这也是很明白的了。樊哙娶吕氏之女为妻,吕氏的族人,像吕产、吕禄之辈皆为庸才,不足为虑。只有那樊哙豪横强健,诸将所不能制服,后世的忧患,没有比樊哙的存在更大的了。

高帝看待吕后,犹如医生看待堇一样,运用它的毒性可以治病,而又不至于到了可以毒杀人的地步而已。樊哙死,那吕氏之毒将不至于毒杀人,高帝以为这样,便足以死而无忧了。

那陈平、周勃,是久留下后患之人,樊哙死于惠帝六年,这是天意啊。假使他还健在,那么,吕禄便不可能受骗,太尉周勃便不能进入北军了。有人说樊哙同高帝最为亲近,假使他还健在,未必会同吕产、吕禄反叛。那韩信、黥布、卢绾都曾南面称孤道寡,而那卢绾又是高帝最为亲幸之人;但还未等到高帝驾崩,都相继因叛而伏诛。谁说百年之后,那些操持掘坟、屠狗等低贱职业的人,看见自己的亲戚乘势而为帝王,而不欣欣然跟从他们呢?所以我说:“那陈平、周勃,是遗留下后患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