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八大家名篇著译-苏询散文
8895900000008

第8章 项籍

【题解】

此文为《权书》第九篇。文章就项羽在楚汉战争中的失败而生论。作者从战略的角度指出了项羽有夺取天下之才而无夺取天下之谋略。他的失败,就在于他谋略不远大,肚量不深广,为争眼前之小利,而失夺取天下的大利。作者由此提出成大事者,必有所弃,来者不喜,去者不怒,只有胸怀大的,方有些眼光有此大量。苏氏此文,虽为事后所议,其论点亦有偏颇之处,然其为文主旨,不承陈说,独出己见,是有其一定的意义与价值的。

文章首起提出中心论点,以曹、刘作为铺垫,使笔间显得悠长;下文则叙析项羽谋之不长,量之不大的作为。回应中心论点,使文章有理有据,理事俱足。文章的末尾则又拓开一步,指出“取天下者,须先图所守”,似有针对当时政事之意,使文章主题得以深化。

【原文】

吾尝论项籍[1]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曹操有取天下之虑,而无取天下之量;玄德[2]有取天下之量,而无取天下之才。故三人者,终其身无成焉。且夫不有所弃,不可以得天下之势;不有所忍,不可以尽天下之利。是故地有所不取,城有所不攻[3],胜有所不就,败有所不避。其来不喜,其去不怒,肆[4]天下之所为,而徐制其后,乃克有济[5]。呜呼!项籍有百战百胜之才,而死于垓下[6],无惑也。吾观其战于钜鹿也[7],见其虑之不长,量之不大,未尝不怪其死于垓下之晚也。方籍之渡河,沛公始整兵向关[8]。籍于此时若急引军趋秦,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据咸阳[9],制天下。不知出此,而区区与秦将争一旦之命[10]。既全钜鹿,而犹徘徊河南新安间[11]。至函谷,则沛公入咸阳数月矣[12]。夫秦人既已安沛公[13]而仇籍,则其势不得强而臣。故籍虽迁沛公汉中,而卒都彭城[14],使沛公得还定三秦[15]。则天下之势,在汉不在楚,楚虽百战百胜,尚何益哉?故曰:兆垓下之死者,钜鹿之战也。 或曰:“虽然,籍必能入秦乎?”曰:“项梁[16]死,章邯谓楚不足虑,故移兵伐赵,有轻楚心。而良将劲兵尽于钜鹿。籍诚能以必死之士,击其轻敌寡弱之师,入之易耳。且亡秦之守关,与沛公之守,善否要知也。沛公之攻关,与籍之攻,善否又知也。以秦之守,而沛公攻入之;沛公之守,而籍攻入之,然则亡秦之守,籍不能入哉?” 或曰:“秦可入矣,如救赵何?”曰:“虎方捕鹿,罴[17]据其穴,搏其子,虎安得不置鹿而返?返则碎于罴,明矣。军志[18]所谓‘攻其必救’也。使籍入关,王离、涉间[19]必释赵自救。籍据关逆击其前,赵与诸侯救者十余壁蹑[20]其后,覆之必矣。是籍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功于秦也。战国时,魏伐赵,齐救之。田忌引兵疾走大梁,因存赵而破魏[21]。彼宋义号知兵,殊不达[22]此,屯安阳不进,而曰待秦敝[23]。吾恐秦未敝,而沛公先据关矣。籍与义俱失焉。”是故古之取天下者,常先图[24]所守。诸葛孔明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且未尝见大险也。彼以为剑门[25]者,可以不亡也。吾尝观蜀之险,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继,兢兢而自完,犹且不给[26],而何足以制中原哉。若夫秦汉之故都,沃土千里,洪河大山[27],真可以控天下,又乌事[28]夫不可以措足如剑门者,而后曰显哉?今夫富人,必居四通五达[29]之都,使其财布出于天下,然后可以收天下之利。有小丈夫者,得一金椟[30],而藏诸家,拒户而守之。呜呼,是求不失也,非求富也。大盗至,劫而取之,又焉知其果不失也?!

【注释】

[1]项籍:即项羽,下相人,其族世世为楚将。少时从其叔父项梁学习兵法,以才力过人而为吴中子弟所忌惮。秦末,从项梁起兵反秦。项梁阵亡后,项羽杀死宋义,被怀王任命大将军。在钜鹿之战中,大破秦军,威镇诸侯。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同汉王刘邦争夺天下,后兵败,自刎乌江。《史记》有《项羽本纪》。[2]玄德:即三国时蜀主刘备。“玄德”,他本作“刘备”。[3]“是故”二句:《孙子·九变篇》:“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4]肆:任意,放纵。[5]乃克有济:《尚书·君陈》:“必有忍,其乃有济。”济,成功。[6]垓下:地名,在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是项羽最后兵败自刎之处。[7]“吾观”句:秦将章邯引军围赵钜鹿,楚怀王令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兵救赵。宋义率军行至安阳,停留四十六日不进兵。项羽风势危急,便矫楚王令,杀了宋义,楚怀王便令项羽为上将军,率军救赵。项羽引兵渡过漳水,便沉船破釜,烧掉庐舍,只持三日粮,以示决心死战,无归还之意,然后,率军围住王离,绝断章邯的通道与秦军九战,楚军士无不以一当十,杀声动天,遂大破秦军,杀秦将苏角,俘王离,章邯败逃,楚军名震天下,此为历史上有名的钜鹿之战。详见《史记·项羽本纪》。钜鹿,地名,在今河北省平乡县。[8]沛公:即刘邦。关:指函谷关,在今河南省灵宝县西南,地势险要,为秦之天然屏障。整兵向关:楚怀王令宋义,项羽等率兵救赵,同时,并令刘邦向西入关击秦,并与诸将约定,谁先进入关内,平定关中,谁当王。见《史记·高祖本纪》。整兵,整治军队。[9]咸阳:当时为秦之都城,即今陕西咸阳市。[10]区区:小、少。一旦之命:此指项羽亲自冲锋陷阵,与秦将厮杀。[11]徘徊河南新安间:此指项羽在新安坑杀秦降卒之事。钜鹿之战后,章邯败逃,驻军于棘原,秦军数败,秦二世使人备章邯都城。章邯恐遭害,遂降项。诸侯吏卒则乘胜奴役秦降卒,引起秦降军的不满,项羽知晓后,担心入关时秦军反叛,遂与部将商议,在新安县城南,一夜坑杀秦降卒二十余万人。详见《史记·项羽本纪》。新安,即今河南省新安县。[12]“沛公入咸阳”句:据《史记·高祖本纪》所载,刘邦于公元前206年十月,攻破函谷关,驻军霸上,秦王子婴率众投降,刘邦进入咸阳。当年十一月,项羽才率军到函谷下,刘邦队驻守于此,不准项军。项羽使黥等攻关,十二月中旬方才进军至戏骊(今陕西临潼县)。[13]安沛公:以沛公为安。意为拥戴沛公。刘邦入咸阳,听张良、樊哙等人的劝谏,封存秦国的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不侵夺百姓,并废除秦法,仅约法三章,深得秦人拥戴。详见《史记·高祖本纪》。[14]“故籍”三句:项羽入关后,违背楚怀王与诸将“先入关者王之”的约定,封刘邦为汉王,管辖巴、蜀、汉中,都南郑。项羽自封为西楚王,建都彭城。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15]三秦:指今陕西省中西部地区。项羽为防刘邦起兵,听从范增的建议,封刘邦为汉王,并三分关中,封秦三位降将为王,以堵塞刘邦东进之路。立章邯为雍王,管咸阳以西之地;立司马欣为塞王,管咸阳以东之地;立董翳为翟王,管上郡一带之地。三者旧为秦将。故称其辖地为三秦。后,刘邦用韩信计,引兵东进击破三王,平定关中,遂与项羽争夺天下。[16]项梁:项羽的叔父。秦末起兵反秦,曾多次击败秦军,产生傲慢之心,被秦将章邯击败。阵亡。[17]罴(pí):熊的一种。[18]军志:兵书。《孙子·虚实篇》:“故我欲战,敌虽高驿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19]王离、涉间:秦国将领。钜鹿之战,楚军大胜,王离被俘虏,涉间不降,自焚而死。[20]壁:营垒。蹑:追踪。[21]田忌:战国时齐国大将。大梁:魏国都城,即今河南省开封市。战国时,魏国进攻赵国,赵国求救于齐,齐使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田忌欲直接往赵国解围,孙膑献计,说魏围赵,轻兵锐卒全在于外,而国内必是老弱之兵,不如引兵攻击魏国都大梁,魏军不得不回师自救,一来可解赵之围,二来可使魏军疲弊,齐军可趁机攻之,田忌听其计,引兵攻大梁,魏军果然回师救大梁,齐军在桂陵与魏军交战,大破魏军。此即有名的“围魏救赵”。详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22]宋义:楚国人,先为项梁的部下,后为章邯秦军,有怠慢之心。宋义曾劝谏项梁,让其戒怠惰。项梁不听,后为章邯击败。宋义因之而被齐国使者称为“知兵”,楚怀王听说,召义计事,非常喜欢他,拜其为上将军。后被项羽所杀。事见《史记·项羽本纪》。达:知晓,明了。[23]“屯安阳”二句,楚王义上将军,令其率军救赵,军队行至安阳,屯留四十六日不进兵,项羽问其故,宋义回答说:“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疲,我乘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语见《史记·项羽本纪》。[24]图:谋划。[25]剑门:即剑门山,在今四川省北部,又称梁山。山有七十二峰,峭壁陡立,崿岞插天,形似剑门,地势极为险峻。杜甫《剑门》诗云:“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26]兢兢:小心谨慎貌。《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履薄水。”给(jǐ):及,达到。[27]“若夫”三句:秦汉之故都,指咸阳、长安。秦都咸阳,汉都长安。《汉书·地理志》称:“秦地沃野千里。”洪河,指泾河、渭河等河流。大山:指太华山、终南山等山。[28]事:从事,此指构筑天险。在小剑山之间相传有诸葛亮所修建的栈道。《水经注·水》:“清水又东南经小剑戍北去大剑三十里,连山绝险,飞阁通衢,故谓之剑阁也。”[29]四通五达:指交通便利,畅通无阻。[30]椟(dú):匣子。

【译文】

我曾论述过项羽有夺取天下的才能,而无夺取天下的谋略;曹操有夺取天下的谋略,而没有夺取天下的肚量;刘备有夺取天下的肚量,而又无夺取天下的才能。所以这三人,终其一身,都未能成就一统天下的功业。看来不有所丢弃,则不可以获得天下的好形势;不忍耐,便不能完全得到天下之利。因此,土地有所不夺取,城池有所不攻占,小胜有所不求,小败又有所不避。对所获得的,不格外高兴;对所失去的,不格外恼怒,放任天下对手肆意而行,而后,慢慢地后发制人,这样,方能有成功之日。

唉!项羽有百战百胜之才,却死于垓下,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我观看他的钜鹿之战,便发现他谋略不远大,肚量不宽广,未尝不怪他死于垓下太晚了。当他刚率军渡过漳河的时候,沛公才开始整治兵马,向函谷关挺进。项羽若于此时赶紧率军向秦国进发,乘军队锐利的锋芒,攻击秦国,可以占据咸阳,控制天下。但项羽不知出此远略,却与秦将去争那区区一时间的死活。既然已经保全了钜鹿,还徘徊在河南新安之间。等到他到函谷关时,那沛公已经进入咸阳好几个月了。那秦人既已安于接受沛公,而仇视项羽,那么,当时的形势就不能强硬的使沛公臣服。所以,项羽虽然将沛公迁于汉中,而最后自己定都彭城,还是让沛公从汉中回来,平定三秦。当时天下的形势,利在汉而不在楚,楚虽百战百胜,又有什么益处呢?所以说,预示着项羽垓下之死,便是那钜鹿之战了。

有人说:“虽然是这样,可项羽必定能够攻入秦国吗?”我说:“项梁战死,章邯认为楚军不足为虑,故而移师,有轻视楚军之心,但其良将劲兵,在钜鹿一战中,几乎被消灭殆尽。项羽果真能率领那些有着必死信念的士卒,去攻击那轻敌而寡弱的军队,那进入秦国就非常的容易了。况且,那将亡的秦军之守关,与沛公的守关,好坏可知;沛公的攻关,与项羽的攻关,好坏又可知晓。以秦人之守关,而沛公尚可以攻入;沛公的守关,而项羽又能攻入,那将亡的秦人之守关,项羽却不能够攻入吗?”

有人说:“秦国固然可以被攻入,那救赵又怎么办呢?”我答道:“老虎刚捕捉到鹿,罴占据了它的洞穴,与虎子搏斗,老虎哪能不丢开鹿而返回自己的洞穴?当其返回,则被罴咬碎,这是再明白不过的事。这就是兵书上所说的‘攻其必救’呀。假使项羽入关,王离、涉间必定要放开赵国而自救。项羽据关迎击,赵国和其他诸侯国夺回十余座营垒并追跟其后,灭亡秦军是必然的了。项羽一举可解救赵国之围,而又收有夺取秦国的功效。战国时,魏国伐赵,齐国相救,齐将田忌率军争奔魏都大梁,因之保全了赵国而又击败魏国。那宋义号称知兵,却绝不明了这种战术,兵屯安阳不进,说要等待秦军疲敝。恐后秦军还未疲敝,而沛公就已经先占据函谷关了。项羽与宋义都犯了错啊!”

所以,古时候夺取天下者,常常要先谋划好可以据守之地。诸葛亮放弃荆州而到西蜀,我便知道他没有太大的作为了。并且,他也未曾见过真正的大险之地。他认为据有剑门这样的险要之地,便可以不亡了,我曾观看过蜀地之险,它可守而不可出击,出击则无后继,战战兢兢以求保全自己的完整,尚且还难于达到,又哪里谈得上足以控制中原呢!那秦汉的古都,沃土千里,以洪河大山为其屏障,真正是可以控制天下的地方,人们为什么要去构筑像剑门那样、连自己都以难以立足的地方,而后称之为天险呢?现今的富裕之人,必定要居住在那四通五达的都城,好使自己的财产分布于天下,然后可以尽收天下之利。有一些心胸狭小之人,得一金匣子,便把它藏于家中,关好门窗而守护着它。唉,这只是求它不丢失啊,并非是在求取富贵。如有大盗来到,抢劫而夺物,又哪里能知道这金匣子果真不会丢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