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八大家名篇著译-苏询散文
8895900000003

第3章 审势(2)

[1]尚忠:祟尚忠恕。《礼记·表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孔颖达疏:“夏道尊命,言夏之为政之道尊重四时政教之命,使人劝事乐功也。……宗庙在外,是远反馈神也;朝廷在内,是近人也;以忠恕养于民,是忠焉也。”[2]尚质:崇尚质实。《说文解字》:“质,以物相赘。”殷人崇尚鬼神,以物享神,以求其佑,故曰“质”。[3]尚文:崇尚文辞。儒家认为周公成文武之德,制礼法,施教于民,故而文辞大盛。《论语·八佾》:“子曰:‘周监于一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4]周公为之制礼:周公,即周公旦,周武王之弟,曾佐助武王伐纣,平定天下,建立周朝。武王没,又辅助成王,屡建功勋。儒家认为《周礼》为周公所作。郑玄注《周礼》云:“周公居摄,而作六典之职,谓之周礼。”[5]贾谊:汉文帝时人(公元前201—前169年),年少便通诸子百家之书,汉文帝召以为博士,不久,即超迁为太中大夫。贾谊曾上书文帝,建议改定制度。后其遭到朝廷中权贵的谗毁,其建议亦被废弃不用。《汉书·贾谊传》:“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草具其仪法,色上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奏之。……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毁谊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6]愚:作者的谦称。[7]震栗:震动、战栗。[8]饵石:吃药。石,可用作药的石类。[9]亢(kàng):过度,极盛。[10]畿内:古时天子领地之内。古称天子所领之地为畿,按制度,为方圆千里。按《周礼》之制,“诸侯之地,封疆方百里”,诸侯有领地五百里,已逾制。故言周室其势为弱。[11]“秦有天下”七句:秦统一天下,废除周朝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各地郡守由朝廷委命派遣,形成统一集权的中央政府,故文中说“散为郡县,聚为京师”,“其势为强”。[12]成康:指西周的成王、康王。成王,公元前1024—前1005年在位;康王,公元前1004—前967年在位。武王没,成王继位,周公辅政;成王没,康王继位,召公、毕公辅政,继承文王、武王遗训,务节俭,毋多欲,以笃信统御天下,故诸侯臣服,天下安宁。《史记·周本纪》:“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13]失德:丧失为天子的德行。康王没,昭王、穆王相继而立。昭穆之世,有违先王之训,使周王室开始衰微。[14]禽奔兽遁:像禽兽一样四散奔逃。此言周室衰微,诸侯叛离。《史记·周本纪》:“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15]区区:喜悦自得貌。[16]骎(qīn)骎:原指马速行貌,此指迅速。[17]“吾宋”三句:宋代地方官制,分设县、州、府,其长官分别称之为知县、知州、知府。县令同于知县,郡守同于知府,此借用古官名称之。转运使:官名,始设于唐朝,其职掌主要为管理江淮间米粮钱帛等物资的转运,以供京师皇室及军民之需。宋初沿唐制,以转运使经度一路财赋,负责供及地方经费的正常使用。之后,其职权有所扩大,除督察财赋而外,尚右巡视所部,考察民情,举劾官吏,实已变为府州之上的高级地方行政长官。[18]总合于上:宋建国后,有鉴于唐五代藩镇割据,危害中央政府的历史教训,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把权力一归于中央,地方行政长官由朝廷直接派京官担任,此谓“总合于上”。[19]三尺竖子:指地位低贱、专门传递公文、邮件的驿卒。驰传:驾传车急行。[20]旷惰:荒废,懒惰。[21]多赎数赦:宋代法律继承唐律,规定封建统治阶级享有“八议、上请、减、赎、官当、免”等法律特权。《宋史·刑法制》引《宋刑统·名例律》:“三品、五品、七品以上官,亲属犯罪,各有第等减赎。”宋仁宗至和年间,又下诏:“前代帝王后,尝仕本朝官不及七品者,祖父母、父母、妻子罪流以下,听赎。虽不仕而尝被赐予者,有罪,非巨蠹,亦如之。”赦免天下,为封建皇帝之特权,示其恩惠天下之意。但宋历代帝王喜好随意赦免,宋太祖时,三年一赦;宋神宗时,曾一年三赦,徽宗在位二十五年,大赦二十六次;南宋光宗在绍熙年间,曾一年四赦。如此滥用赦免,《宋史·刑法制》称其为:“有罪者宽之未必自新,被害者抑之未必无怨。不能自新,将复为恶,不能无怨,将悔为善。一赦而使民悔善长恶,政教之大患也。”这种结果,遂使“刑政紊而恩益滥矣”。[22]典刑:常法、常规。[23]冗兵:闲散、多余之兵员。宋代边患极多,朝廷大量增兵,以备边患。然到承平之时,未能裁减,遂成冗兵之势,为宋廷之一大患难。《宋史·兵志》:“咸平(宋真宗年号,公元998—1003年)以后,承平既久,武备渐宽。仁宗之世,西兵招刺太多,将骄士惰,徒耗国用,忧世之士屡以为言,竟莫之改。……迨崇宁、大观间(宋徽宗年号,1102—1110年),增额日广而乏精锐,故无益于靖康之变。”[24]羌人:古代西部的少数民族之一。此指北宋西北边之西夏国。西夏强大,时时派兵侵占宋朝边陲,掳掠财物。对邻国的侵犯,北宋朝廷往往采取妥协求和政策,希望输送财物以求边地的安宁。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与契丹国订立澶渊之盟,宋廷每年输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给予契丹。仁宋庆历三年(1043年),西夏国与宋廷多次战争之后,上书请和,宋廷则允准每年输送币绢十万匹、茶三万斤予西夏,以求和平。[25]浸:逐渐。乘:趁、因。[26]舆(yú):原指车箱,后代以指车。舆薪:一满车的柴火。[27]借:假使。[28]齐:原为太公姜尚的封地,传二十余世,后,政归田氏。春秋时,齐桓公任用管仲等贤才,齐国大治,齐桓公遂“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称霸一时。故苏洵称其为“古之强国”。齐威王:战国时齐国国君,在位三十七年(公元前378—前341年)。在位期间,其任用贤才,励精图治,使齐国富强,诸侯信从。故苏洵称其为“齐之贤王”。[29]即墨:地名。战国时为齐国领地。旧址在今山东平度县东南。齐威王即位之初,委政于卿大夫,国家不治,九年之间,接连受到诸侯的讨伐,丧师失地。威王醒悟,决心纠正其时的诈伪之风。即墨大夫治理当地有方,人民富庶,社会安宁,但即墨大夫不愿阿谀威王左右近臣以求誉,故遭受谗毁。威王派人详察内情之后,以万家赏封即墨大夫,以示嘉奖。[30]阿:地名,即后之东阿县,其时为齐国领地。阿地大夫不理当地政务,却以财物厚赂威王左右近臣,受贿者极力为阿大夫延誉。威王使人视察阿地,见田野不广,人民贫苦,齐国受到赵、卫等国的入侵,阿大夫又不能组织救援,名实相违,威王于是烹杀阿大夫以及那些赞誉过阿大夫的人。[31]饰:掩饰。济:救济,补救。[32]藉:借。郡县之势:指中央集权之势。[33]遽(jù)然:骤然,急迅貌。[34]恐恐然:恐惧、害怕貌。[35]敛(liǎn)其手足:指收敛其行为。敛,收束、约束。[36]“王者”四句:儒家认为以仁政治国,为之王道;以刑杀、争战治国,为之霸道。[37]汤武:指商朝的开国国君成汤,及周朝的开国国君周武王。汤、武治国,施行仁政,是行王道的典范。[38]桓文:指春秋王霸中的齐桓公与晋文公。此二君在周室衰微的形势下,凭借本国强大的经济、军事、政治实力,征战诸侯,称霸天下。儒家认为此种作为是完全的霸道。[39]炮烙、斩刖(yuè):商纣王制定的残酷的刑法。炮烙,本作“炮格”,将油膏涂于铜柱之上,下加炭火烧热,令有罪者行其上。《史记·殷本纪》:“百姓怨望而诸侯有叛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斩刖,斩首、断足。[40]桀(jié):夏朝的最后一位国君,名履癸,其位时,不修德政,残酷剥削,暴虐荒淫,天下反叛。后为成汤击败,被放逐南方而死。[41]有众率怠弗协:语出《尚书·汤誓》。孔安国《传》云:“众下相率为怠惰,不与上和合。”[42]昆吾氏:夏桀时的诸侯,因桀虐政荒淫,昆吾氏先叛乱,成汤亲自持钺讨伐。[43]商人先罚而后赏:语出《礼记·表记》。其文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44]管仲:名夷吾,春秋时齐国颍上人,先事公子纠,后经鲍叔牙的举荐相桓公,主张通货积财,富国强兵,“贵轻重,慎权衡”,顺民心,使齐国大治,终佐助桓公成就霸业。[45]“仲之书”二句:世传《管子》一书,题管仲撰。后之学者考正,认为其中很大一部分为战国、秦汉时假托之作。《管子》一书,有《任法》《明法》等篇,专论重法尚刑,其他篇章中亦有论及。故苏洵称其“好言刑”。[46]文公:即晋文公重耳。四十三岁时,为避继母骊姬的谗害,逃亡他国,历经十九年后,返回晋国即位。文公在位,任用贤才,尊周室,救宋破楚,遂称霸天下。狐、赵、先、魏:即狐偃、赵衰、先轸、魏武子。此数人号称贤士,在晋文公青年时即佐助于他,后,此数人又一同随其逃亡,晋文公返国即君位,此数人又在朝为辅,建议文公尊周室,崇仁义,不重法尚刑。故文中说其“不说以刑法”。说:通“悦”。

【译文】

治理天下,首先要制定社会所遵循的法测。社会所遵循的法则一旦制定下来,至于万千年而不改变,使老百姓的视听尽皆统一在此。这样,后世子孙有所持守,天下便容易治理;因此,夏、商、周三代圣人之后,流传长远,已达七八百年。这哪里仅只是天下百姓不忘记他们的功勋,才达到这样的久远?那是他们的子孙们得到祖宗的法教,而以之作为治理天下的依据,才可以传之永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