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加德纳八大智能教育法
8865100000006

第6章 引导孩子聆听音乐,欣赏音乐——孩子的音乐智能及其培养

音乐智能是加德纳教授多元智能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智能之间的相互关系而论,音乐智能则是促进其他智能特别是智力智能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说,从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培养孩子的音乐智能,不仅必要,甚至可以说不可或缺。

加德纳教授指出:“培养孩子的音乐智能,并非是要每个孩子都成为音乐家,而是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以及孩子各项智能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孩子的身心健康需要音乐,孩子的全面发展也需要音乐。因此,作为父母,一定要多引导孩子聆听音乐,欣赏音乐,让他在音乐的美的旋律中健康成长。

1.音乐智能的神奇魅力

生活中有许多运用音乐的场合。在很多时刻,音乐并不直接帮助我们得出结论,但却起到了很好的催化作用。一个对音乐的技术并不十分了解的人可能对所听过的音乐有深刻的体悟,并从中获得过无数灵感。通过音乐在生活中的作用,我们可以发现和感受到音乐是人类送给自己最好的礼物,通过音乐,人类的精神得以升华和表达。

(1)音乐为生活增添了色彩,提供了另一种思维方式

借助于音乐,人们可以表达情感,平复内心的创伤,让思想自由地飞翔;音乐让人们感到放松、愉快,它用特殊的方式,抚慰心灵:当我们无处可退时,音乐总是最后的和无条件的收容所;音乐还告诉我们:生活除了客观、精确的一面,还有主观和个性化的性灵倾诉,它可能无法诉诸语言、没有统一的答案,但它同样是必需的、值得珍视的,是思维的另一个层面,是智慧的另一种表达。

(2)音乐给人以创造的灵感

音乐是“听”的艺术。音乐是首先通过打动人的感官进而打动人的心灵的,它更可以激发起人的创造灵感。

舒茨,这位创造了史奴比、查理·布朗和露茜等风靡世界的卡通人物形象的漫画大师说:“在音乐会中,我得到了无可计数的创意。”他描述了自己在音乐会时的状态:老走神,似乎处于被催眠状态。但是,他又说:“当你的思想遨游时,你却突然从音乐和情感作用中,领受许多启示。我就是常常因此而得到最佳的创意。”

伟大的爱因斯坦正在绞尽脑汁,想要解决一个复杂的科学公式,却百思不得其解。他从6岁开始就很喜欢拉小提琴,很快地,他进入了一个不同的世界,陶醉在贝多芬和莫扎特的奏鸣曲中。突然间,那个物理问题的答案闪进他的心中。他立刻站起来,大声宣布:“有了,我找到答案了!”

爱因斯坦在论及他对音乐的喜爱和物理研究上的突破时,说道:“两者出于同源且有互补作用。”

(3)音乐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它构成人类文明之根基

任何音乐都有自己文化和民族的根,音乐表现了它们,但是,不同音乐之间的相互理解,要远比其他形式的文化交流都要容易,它超越了语言,更利于沟通,可以直接达成多元文化之间的认识与认同,或者可以说,正是由于音乐本身是各文化共享的一种语言,它提供了一种了解其他国家文化的重要而富有刺激的途径: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鲜明的音乐风格必然直接或间接传递了地域和时代的讯息。

比如,冼星海在黄河边上延安的窑洞里,创作了《黄河大合唱》。他在黄河的惊涛骇浪中看见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年轻的音乐家何占豪、陈钢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凄婉故事和越剧的柔曼曲风中汲取养料,创作了后来闻名于世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又如,欧洲古典音乐与其文化背景有着极其深厚的渊源;而世界上各个少数民族的独特性也可以在独属于他们的音乐样式中得到体现。

所以,音乐是我们文化传统的一种最辉煌的现象,通过音乐可以了解世界、了解文化,了解并表达生活中的美。

2.音乐教育可促进孩子智力发展

音乐教育能促进人的智力发展。从人类智能发展规律来看,婴幼儿接受知识、思考问题都是离不开具体形象的。而音乐正是开启他们形象思维大门的钥匙。加德纳教授曾经说过;“孩子们是凭形状、色彩、声音和一般的感觉来思考事物的。”

其实,人类对孩子的教育,基本上都是首先从音乐教育开始的。从孩子的角度来说,他们首先也是通过听觉来学习的,“牙牙学语”就是从听觉开始。因此,从幼儿园年龄的孩子抓起,训练他们有良好的听觉能力,这对他们今后有很大好处。幼儿一开始就模仿成人唱so1、mi、la,探索各种节奏,听辨乐曲中的强弱,区分乐曲中的不同音色,寻找不同的曲式结构等等,全都靠耳朵的听觉来完成。

幼儿不但会参加合唱,且能跟着琴唱准音,而且还能学会叫大家轮着唱歌的音高、音准,并且能控制自己的发声和注意自己的音准。这相对于一个幼儿来讲,是够难的了。但是幼儿能做到这一些,而且是愉快、积极、主动地去参加。这一切都是受大脑的直接制约和影响。所以,与其说是用嗓子在唱歌,不如说是用智慧在唱歌。又如:在音乐律动游戏及节奏练习中,幼儿要根据乐曲的音乐形象去创作动作、敲击乐器,他们的视觉、听觉、触觉、手、脚以及呼吸表情和整个肌体的协调一致,都得处在积极状态中,才能表现出优美的舞姿,才能奏出和谐悦耳的节奏乐。

更重要的是,这一切活动都在严格地训练幼儿的思维能力、注意力和记忆力,并启发幼儿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如今体育界推广一种专为左手训练的器械,其目的就是为了发展大脑的右半球。那么进行音乐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工具,如钢琴、风琴、提琴、二胡、弹拨乐器、吹打乐器等不都是需要双手活动吗?这样,不单是乐器奏出的旋律能激发右半球的机能,同时双手的活动也促进两半球的积极思维,使大脑加强锻炼,提高大脑的能力,很多喜爱音乐的青少年聪明的道理也就在这里。一些明智的教师、家长和懂得智力发展规律的人都是比较注意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的。

3.尽早发现孩子的音乐天赋

孩子的音乐天赋如果能被及早发现,及时地给予适当的培养,往往能促使孩子的音乐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否则,即使孩子具有较好的天赋,但得不到培养和发展,仍然有可能被埋没。

那么,怎样才能发现孩子的音乐天赋呢?

各类艺术本身的规律和特点不同,孩子参加艺术活动的感觉器官的素质不同,方式方法不同,艺术才能的表现也不同。因此,所谓及早发现艺术才能,是根据各类艺术的特点,观察孩子的接受能力,分析孩子的反应和差异。

孩子音乐智能天赋,父母应该这样观察和分析:

孩子的发音纯净、明亮、动听。唱歌的音调准确、有节奏感,能够很快学会一首新歌,而且能够表达感情。

孩子很小时候就喜欢听歌曲和乐曲,并能专心地倾听,即使换了演奏的乐器,他也能知道这是熟悉的歌曲。

孩子在听歌或唱歌时,对音乐有明显的情绪反应,会伴着音乐的节拍、速度和所表达的内容、情绪,做出相应的动作反应。

上述情况说明孩子具备初步的歌唱条件和音乐听觉能力、音乐的记忆力、音乐的感受力和音乐的节奏感等音乐艺术素质。

如果你的孩子具备以上各项条件,就可以断定他具有音乐艺术才能。父母就要尽量把孩子的文化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使孩子有广泛的参加音乐活动的机会,以便及早培养孩子音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4.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音乐气息的家庭环境

为了培养和发展孩子的音乐智能,父母应该在家庭中,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音乐气息的环境。

(1)随时随地播放音乐

大人在教孩子说话时,总是必须一遍又一遍地教导,他才能渐渐领悟明了,而音乐也是一样。但重要的是,此阶段的孩子,与其数首曲子轮流播放给他听,不如只放一、两首曲子,等孩子听熟了之后再更换;这样才能使孩子从多次重复听唱及学习中,产生熟悉的感觉,进而体会曲中的节拍、音调及强弱,促进模仿力及专注力的提升。

(2)玩有声的游戏

父母可以相互敲打或摩擦不同材质的东西,如陶杯、玻璃杯或塑胶袋、纸袋、玻璃纸等,让孩子辨别的声音的方向和不同,这有助于听觉训练及日后分辨音的高低或大小声。

另外,父母还可敲打不同的乐器,然后将不同乐器发出来的音,依照有秩序的排列方式,形成一种和谐的节奏,如:定音鼓“咚咚!”两下,三角铁“叮!”一下,依照秩序排列为“咚——咚——叮——咚——咚——叮”如此便形成有次序的节奏美感,同时也能训练孩子对节拍的敏锐度。

(3)善用肢体语言

父母一定发现当自己的孩子哇哇大哭或兴奋地格格大笑时,其表达的方式,绝对是四肢和身体同时激烈地运动。孩子的喜怒哀乐,完全是透过全身性、大肌肉的动作以表现内心的感觉的,因此在施以音乐教育时,可以播放一首曲子给孩子听,再带领他用快跑和慢跑来跟着拍子的快慢,从中让孩子体会快拍和慢拍的不同。藉此机会也可教孩子一些简单的动作,如挥动双手学鸟飞、摆动双臂学动物赛跑等等,如此一来,孩子甚至会发出“呀呀”的声音想学着哼唱,也有助于语言能力的训练。

(4)妈妈轻唱摇篮曲

3岁以前的孩子听觉最为敏锐,是训练音感和欣赏能力最佳的时机,也是婴幼儿音感发展的关键期。

当母亲喂完奶后,可以轻拍婴儿的背,或轻轻推动摇篮,同时轻唱甜美的摇篮歌曲,不失为良好的方法。因婴儿可从母亲的摇篮曲中感受到妈妈的爱,并认识妈妈的声音。

5.培养孩子音乐记忆力,提高孩子听觉体验

在开发孩子音乐智能中,家长要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的音乐记忆力,提高孩子的听觉能力。

(1)培养音乐记忆力

音乐记忆,是我们发现和提高孩子音乐表现力、音乐鉴赏力和音乐创作能力的基础。特别要强调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音乐记忆力,这对他一生音乐能力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怎样去培养小孩的音乐记忆力呢?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广泛利用音乐挂图、乐理卡片、录音磁带以及幻灯、电视录像等视听设备,提高小孩的兴趣,在发展形象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的音乐记忆力。

运用多种多样的变化形式来培养小孩的记忆力。如:进行发声练习、视唱、唱歌等,要求小孩用眼看谱,口唱曲,耳听琴,手击拍,或伴之以旋律动,使小孩的各个感官都活跃起来,从而获得较深刻的印象。

通过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然后牢记它,而不是“死记硬背”。这种方法主要用于乐理及和声知识的学习。

要求小孩对所学的优秀歌曲,名曲片段等要反复地背唱,力争能多记一些旋律片段,这对于提高小孩的音乐创作能力和艺术修养都有好处。

通过对两种音乐事物的比较对照,找出他们的异同点,从而加深小孩的记忆。如单纯音符和附点音符的比较,倚音和波音的比较,等等。

对于应记住的内容,当熟记后,还应尽可能利用表象形式,按图解式回忆原内容,检查记忆效果,如发现遗漏或错误,应及时纠正补救。

这是培养小孩音乐记忆力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把小孩所掌握的音乐知识归纳起来,通过归纳从中找出这些知识的内在规律性,而后加深印象,使小孩的记忆深刻持久。如音符的归类,力度记号以及表情术语的归类等等。

当然,培养和增强小孩的音乐记忆力的方法远不止这些,我们可以在同小孩的长期生活中去发现和总结。

(2)提高听觉体验

这种训练通常结合键盘图和音符图,首先让孩子随琴模唱(即用la或a模唱琴上任何一个音),然后让他听记旋律音程,再听辨和声音程。方法上一般是先易后难,从大小三度、大小六度再到大小二度和大小七度。最后再听辨纯四度、纯五度。通过听辨比较,使孩子逐渐熟悉各种音程。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和弦的听辨就较容易了。

这种训练主要是穿插在视唱、唱歌中,运用比较法,让孩子熟悉各种音符的时值长短,并利用划拍法使他们牢牢掌握各种音符的唱法。

这种训练一般是结合力度记号和讲解来进行。父母可以用不同的力度在琴上弹奏或演唱几个乐句或乐段,让孩子比较mf和mp,f和p,ff和pp有何等力度的变化,并逐步让他在演唱(奏)中正确使用这些记号,丰富自己的表现力。

多让孩子聆听男女高、中、低音的演唱或高、中、低音乐器的演奏,启发他们比较其音色有何变化,如,高音比较明亮,高亢、轻巧;中音比较结实、丰满;低音则低沉、深厚等。通过听辨比较,让小孩了解各种音色在表现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6.引导孩子发现不同音色和识别高低音

为了开发孩子的音乐智能,家长在努力培养孩子记忆力和听力中,要注意引导孩子发现不同音色,学会识别高低音。

(1)发现不同音色

音色是指声音的色彩特征,音色又是不同人声、不同乐器以及它们的不同组合在音响上的特色。在音乐欣赏中对音色的辨识能力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时,听者首先是对音响的感知,其中就包括对音色的辨识能力,因此音色也是音乐中直接触动孩子感官的一种手段。那么,怎样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寻找不同的音色呢?

父母可以让孩子去敲击周围的物体,如板、橱、碗、铁片、罐等等,引导孩子去倾听、辨别这些声音。这样,孩子通过自己动手敲击,初步探索到声音除了有高低外,还有色彩的感觉。

接着可进一步引导孩子寻找音色的亮和闷的比较。如乐器中大鼓的音较低而闷,碰铃的声音又清脆又明亮。这两种音色迥然不同。小铃的声音与三角铁的声音虽然相似,但仔细听却有一定的差别……孩子在探索听辨各种乐器的音乐过程中,听辨能力会不断提高。

还可引导孩子运用不同音色的乐器为歌曲、诗歌、舞蹈等伴奏,在此过程中,孩子更能认识不同乐器的不同音色与效果。此外,可引导孩子选择不同的乐器为不同的动物、自然现象、人物、情绪等配音伴奏。如夏天的雷雨,父母可先带孩子观察雷雨前后天气的变化,最后启发孩子选用能反映雷雨前后天气变化的音色的乐器来演奏。轰隆隆的雷声可选用大鼓,下雨声可选用沙球。孩子在这样的游戏活动中能自由自在地进行想像,并逐渐探索生活中各种不同的音色。

(2)引导孩子识别高低音

首先,要让孩子知道声音是有高低的。可以通过让孩子听敲击的各种物体发出的声音,使他们在听的过程中自己找到这一概念。父母可以给孩子做一个实验:敲打灌了不同量水的水瓶,让孩子听辨声音的高低,然后让他们到周围去寻找高低不同的声音。比如,可引导孩子敲椅子、敲地板、敲大橱、敲桌子、敲门……从而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声音是高低有别的。

其次,让孩子听琴上的音。可以先听so、mi、la三个音,以后逐渐增加do、re、fa、c1.每次听时,要引导孩子听辨出哪个音高,哪个音低。当然,这种训练要经常反复地进行,使孩子在弹弹唱唱中提高听辨高低音的能力。

最后,引导孩子听辨乐曲中的高音,如听了长笛的高音旋律和大提琴的低沉旋律,可以启发孩子辨别哪个声音高,哪个声音低,高音像什么,低音像什么,这样做,不但使孩子积极思维,探究音的高低,而且还能进一步识别和想像高低音代表着小鸟飞和大象走。经常的诱导性启发会促使孩子提高听辨力,丰富想像力。

7.让孩子体验音乐节奏,提高孩子的节奏能力

在培养孩子音乐感受力中,要特别注意节奏感的训练。随着孩子音乐智能的发展,还要注意逐步提高他们的视奏能力。

(1)引导孩子体验音乐节奏

节奏是音乐的脉搏,任何音乐都有节奏,要培养孩子的音乐感受力,首先要特别注意节奏感的训练,这对孩子今后的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孩子学唱歌、舞蹈、乐器,都离不了节奏感,那么如何去指导孩子感受音乐的节奏呢?

首先,要教会孩子听的方法和探索节奏的能力,孩子有了这种能力,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了。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到处充满不同的音乐和节奏。让孩子去听家里闹钟的“嘀嗒……”。让孩子用听诊器听心脏的跳动声。父母可进一步引导孩子去寻找各种不同的节奏。如有的孩子找到“笛笛……笛笛……”的喇叭声,有的找到“嗵……嗵……”的打桩声,有的找到“哒哒哒哒”的机枪声……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用耳朵去探寻各种不同节奏的能力。

其次,可让孩子听音乐,打节奏。一般地讲,较小的孩子都先会摇动物体发出响声,以后才逐渐会敲打物体。在摇动物体的过程中,孩子最初的节奏感已经产生。成人可引导他用转手、拍手的形式来随着音乐节奏摇动。孩子练习了手的动作,进而发展了节奏感和听觉的敏锐性。

稍大些的孩子,可让他们跟着音乐拍打节奏。也可训练他们跺跺脚、拍拍手。进而发展到脚跺拍率,手打节奏。让孩子在听听、动动的活动中发展听觉,培养思维能力与手脚动作协调的能力。

最后,可考虑用多种形式让孩子感受节奏。孩子在运用乐器打节奏中会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愉快,也能运用打击乐器来表达某种情绪,从而发挥其创造能力。家长可提供孩子一些小乐器,或自制小乐器,并与孩子一起配合打节奏,这对孩子学习节奏来说,是一种很好的鼓励和促进。

(2)逐步提高孩子的视奏能力

提高视奏能力的关键是正确地识谱。现在的小学生大都识简谱,对五线谱并不熟悉。因此,掌握识谱方法是学习乐器的关键,也是提高视奏能力的关键,要正确地识谱,首先要让孩子树立三心,即:信心、决心、恒心。其次,在演奏每首乐曲前,要求孩子能准确地说出音符的唱句及音符的时值,并能准确地划拍视唱,增强对拍子的概念,提高识谱能力,为独立识谱打下基础,从而使他初步具有“自立性”的能力。

8.将音乐和游戏相融合

孩子喜欢以动作来表达所理解的内容,所以,教孩子欣赏音乐,不妨将音乐与游戏结合到一起,让他边听音乐边唱唱、跳跳、玩玩,把音乐和玩耍融于一体,慢慢地,他就会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并学会欣赏了。下面就介绍几则适合家长和孩子在家庭中玩的音乐游戏:

(1)《谁来了》

爸爸、妈妈先将描写鸡、鸭、猫、狗、兔、大象等动物的音乐放给孩子听,让孩子熟悉音乐,再逐步教他做各种动物的模仿动作。在孩子熟悉音乐、会做模仿动作的基础上,由爸爸或妈妈带着孩子一起做,听到描写哪种动物的音乐就模仿该动物走路或叫声。然后,家长可任意进退磁带,打乱动物出场的顺序,让孩子进行模仿。

(2)《拍手跺脚》

爸爸或妈妈和孩子对坐,手拿铃鼓拍节奏,孩子拍手、拍腿、跺脚,拍打出相同的节奏。家长拍出强音,孩子也拍强音;成人拍出弱音,孩子也拍弱音;等孩子基本掌握后,再加大难度:成人拍强音,孩子拍弱音;成人拍弱音,孩子拍强音,训练孩子的节奏感。

(3)《接龙游戏》

选择旋律简单的音乐,家长和孩子分别填歌词,一人唱一句,还可做动作,反复轮流。如小喇叭嗒嗒嗒,小铜锣当当当,小铜鼓咚咚咚;鸭子叫呷呷呷,公鸡叫喔喔喔,小猫叫喵喵喵;汽车叫嘀嘀嘀,火车叫呜呜呜;我高兴哈哈哈,我生气哼哼哼,我伤心嗯嗯嗯(装哭的样子)……孩子接不上时,家长可以启发、提醒,以此激发孩子对音乐游戏的兴趣,同时发展孩子的想像力、创造力。

(4)《猫捉老鼠》

在音乐的伴奏下,家长做“猫”,孩子做“老鼠”。游戏开始,“猫”坐在椅子上装睡觉,“老鼠”听着音乐,模仿老鼠的行为举止自由走动。当音乐一停,“猫”醒来,“老鼠”就赶快躲起来。待孩子熟悉游戏后,可以调换角色重新开始。

9.为孩子组织一个家庭演唱会

孩子在5~6岁时,是接受音乐熏陶的黄金时期。他们的听觉器官发展较完善,耳朵特别灵敏,他们爱唱,爱跳,爱在乐器上敲敲打打,通过各种形式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觉。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这一变化,并努力为之创造条件,让孩子的音乐才能得到更大的发展。比如,可设计一个家庭音乐会,让孩子乐一乐,动一动,唱一唱,敲一敲,说一说,在这乐融融的气氛中使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1)家庭音乐会目的要明确

家庭音乐会的目的是家长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主要是以音乐为手段,通过对美的声音、节奏、动作形象的追求,来造就具有美好心灵的人。

(2)音乐会上的音乐要适合儿童的特点

家长不仅要了解孩子会唱什么歌、跳什么舞,更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去练唱学跳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歌与舞。

目前有一种值得注意的情况,即许多幼儿在学唱流行歌曲。有的是从港台歌星的磁带里听来的,那些歌曲内容多数是谈情说爱,曲调低沉悲伤;有的是影视歌曲,内容虽健康,可幼儿并不理解它的意思,而且音域较宽,幼儿唱起来不自然,不是装腔作势地模仿就是大声喊叫。因此,家长如发现这一情况,应及时引导,可买些儿歌童谣的录音磁带,放给孩子听,让他跟着学唱编动作。经过家长的引导,幼儿自然也会爱上那些妙趣横生的童谣歌曲,音乐会的内容也丰富了,儿童化了。

(3)音乐会上要做到人人有节目

家长也得认真排练表演节目,这将会激起幼儿极大的兴趣。如果和老人住在一起,爷爷、奶奶也同样要出节目。举行这样的音乐会,能使孩子在欢笑中对音乐产生更大的兴趣。

(4)适当选择一些有品位的音乐给孩子欣赏

在音乐会上,家长还可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可供孩子欣赏的音乐,使他们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可选择一些摇篮曲、小夜曲、舞曲、进行曲,让孩子欣赏,也可边欣赏边讲解,帮助孩子去理解、想像,逐步培养孩子有一定的欣赏能力。

(5)通过音乐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的个性有差异,有的热情大方,有的胆小懦弱,有的顽皮吵闹,有的性格孤僻。通过家庭音乐会,还能使胆小的孩子通过演唱、表演渐渐地增强自信心;使性格孤僻的幼儿渐渐开朗起来;使调皮吵闹的幼儿也能安静听其他“演员”的唱歌,看其他“演员”的舞蹈,从而自己也能认真专心地参加表演。所以家庭音乐会不仅能活跃家庭气氛,锻炼孩子的才能,还能促使孩子的个性得到良好的发展。

10.尝试让孩子愉快主动地学习一门乐器

选择一门乐器进行学习,其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从小受到音乐艺术的熏陶,培养他们的音乐修养,让他们能享受到欣赏音乐、演奏音乐的乐趣,从而亲近音乐、喜爱音乐。在家庭音乐教育中,如何激发孩子愉快主动地学习乐器呢?

(1)多鼓励、多表扬

每次当孩子能双手合起来弹乐器时,鼓励他弹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姑妈、姨妈、舅舅等听,让他们听完后表扬她,夸她本领大。这样孩子觉得非常开心,不知不觉就喜欢并愿意弹琴,而且也能多练几遍了。

(2)让孩子尝试成功,多点成就感

让孩子多点成就感,就应该多让孩子尝试成功,这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和表现欲的增强也大有好处。让孩子知道自己会一门乐器,有一点别的小朋友没有的“小本领”,在亲友面前多夸夸孩子近期的进步,通常也能刺激孩子的荣誉感和表现欲。一次次在亲友面前表演,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舞台经验”,还会促进孩子练琴的自觉性。

(3)让孩子充满信心

弹琴的过程就是锻炼人的毅力和耐力的过程。作为父母一定要有耐心,要多鼓励孩子,让她增强自信心。如:在家中贴上一张表,把每天的练琴情况用红五角星的形式进行记录。如果今天练琴好,就在表上打上红五角星,像老师一样给她一个好的评价,她会很认真地把每天的练习当一回事。因为有妈妈在欣赏她弹奏的音乐,使她充满信心。学琴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开发孩子的智力,更重要的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所以,父母的陪伴和参与是最大的动力。

(4)循序渐进,不操之过急

一位教育大师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孩子爱音乐,对乐器有兴趣呢?兴趣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不可操之过急。

最初接触五线谱和小提琴的时候,是最枯燥和最难过的,孩子总是记不住那小蝌蚪似的符号,拉空弦也总是思想“溜号”。这时家长不可操之过急,可以不断将画上五线谱的纸片让孩子边玩边认音,一天一天地设法延长孩子的练琴时间。当孩子能连续半小时静心拉琴的时候,你就应该表扬她了。

(5)多创造锻炼的机会,产生表演的欲望

要想培养孩子对音乐产生兴趣,还应多鼓励孩子,多创造锻炼的机会,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有一次,一位家长看到报纸上登了一则消息,某商厦举办一次“让我来做一回莫扎特”活动,这位家长便带孩子去了,到了那儿才知道活动已结束了。这位家长想想路这么远都赶去了,就想争取一下,找到了有关部门。人们看到孩子这么小,觉得蛮可爱,就破例同意让她弹一首,商场内的顾客都被她的琴声吸引过来了,一首曲目弹完后,经理主动叫她再弹几首,结果她一口气弹了八首,一阵阵的掌声使她越弹胆子越大,越弹越投入。类似这样的机会多了以后,孩子觉得很自豪,很有信心,喜欢音乐,弹琴的兴趣大大增加了。

(6)寓教于乐,选择有效的学习方法

下面是上海音乐幼儿园介绍的寓教于乐、教孩子学习音乐几种方法:

孩子开始对五线谱上的黑黑的小蝌蚪一点也看不懂,为了提高他的学习兴趣,可用彩色笔画些高音谱号、五线谱及各种音符,贴在房间的墙上,再配上一些小鸟、小鸡、小狗等小动物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帮助孩子营造一个音乐的环境,让他渐渐地对音乐产生兴趣。

为了帮助孩子尽快地掌握音符,使他能够自己认谱,可以制作一些小卡片,先是一个一个音符教孩子认,当孩子完全掌握了一个八度的音以后,再用玩具钢琴弹一个音让孩子说出这是什么音,说对了就把一块有彩色图案的积木举起来,说错了就把没有图案的一面对着他,通过这种游戏形式使孩子乐意学习并接受,并能较准确地分辨出八个不同的音。在这基础上再教孩子认识五线谱,不多久孩子基本上就能自己识谱了,而且认得快、记得熟。

11.帮助孩子养成练习乐器的习惯

孩子学习乐器的时候,同时也在学习如何才能长期保持毅力。因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练习乐器需要孩子们的毅力,为了培养孩子坚韧的毅力,养成按时练习的习惯,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草拟一份“目标计划书”,就练习等内容做出规定,记录下有关承诺。一定要落实到书面文字,这样可以避免以后的误解。同时交给孩子一份。

规定好每天练习的时间,为了持续下去,最好每天都固定于同一个时间段。

孩子排练时,父母要坐在身边,即使你不懂音乐。坐在那儿意味着支持和鼓励。孩子早期能否成功地学习音乐,关键在于家长和孩子能否成为一个整体。

学习取得成功是集体努力的结果。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们需要父母、老师、祖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支持、鼓励和帮助,尤其重要的是父亲的支持。那些达到一定水平的孩子往往拥有一个积极参与、共同努力的支持团。

定期安排孩子在家里表演。这种方式可以让他与熟悉的听众一起,来感受得来不易的技能所带来的乐趣和音乐享受。

不要吝啬你的赞美之辞。认知理论家柯特·费歇尔(KurtFischer)认为,孩子与生俱来有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经过训练加上成人的赞扬,这种能力将会提高到4倍,孩子的努力受到赞扬之后,他们的学习技能和掌握音乐的技能会有显著提高。

要有耐心。学习一件乐器意味着同时掌握许多复杂的技能,要让你的孩子认识:学习音乐需要大量的耐心和爱心。

孩子形成每天练习的习惯之后,会更自觉地遵守练习的有关规定,同时他也学到宝贵的人生训诫。当孩子在音乐会、学校才艺表演、家庭聚会上的演出取得成功,人们为他鼓掌欢呼的时候。他就会忘记那些冗长沉闷的练习,同时又产生了继续努力学习的动机和愿望。美国国家交响乐团长号演奏员盾姆斯·克拉大特(jamesKraft)认为:“练习就像是储蓄,演出就像是从账户里提款。”让这句话成为孩子们的格言,鼓励他们努力追求人生目标吧!

12.测测孩子的音乐智能

目前有不少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是否适合往音乐方面发展没有把握。问题出在哪里?原因也许挺复杂,但有些孩子缺乏音乐素质可能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

下面是专家设计的测试题目,请你从每项的三种答案中选出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合的一种,做好标记,然后按照后面的计分方法统计结果,根据不同结果来评判你的孩子音乐素质的高低。

测试项目:

[1]孩子是否能随着音乐的节拍、节奏协调地手舞足蹈?

A。能B。基本能C。不能

[2]看电影、电视时对其中的乐曲敏感吗?

A。很敏感B。比较敏感C。不敏感

[3]学习新儿童歌曲时,孩子掌握快吗?

A。很快B。比较快C。很慢

[4]能很快且正确地听辨出手风琴、风琴、钢琴、口琴、小提琴等不同乐器的声音吗?

A。能B。大部分能C。很少能

[5]对熟悉的歌曲,当别人弹、唱错了时,孩子能很敏感地听辨出来吗?

A。能B。有时能C。极少能

[6]欣赏歌曲或乐曲时,孩子能随着曲子的情节进展变换相应的表情吗?

A。能,且很协调B。能,但不很协调C。不能

[7]在众人面前演唱熟悉歌曲时会跑调吗?

A。不跑调B。很少跑调C。经常跑调

[8]孩子喜欢经常编唱一些“歌曲”,对吗?

A。非常对B。比较对C。不对

[9]听到周围环境发出的声响后,孩子能否很快说出与其声相同或相近的乐器?

A。绝大部分能B。部分能C。很少能或不能

[10]对各种乐器的学习有兴趣吗?

A。有,且很强B。有,比较强C。缺乏兴趣

[11]能模仿出常见乐器的声音吗?

A。能很好地模仿B。能较好地模仿C。不会模仿

[12]一首歌曲听过两遍后,在不同的场所播放时,孩子能否很快辨别出是自己听过的?

A。能B。有时能C。不能

[13]孩子能准确地区分出2/4、3/4拍的歌(乐)曲吗?

A。能B。只能区分出较明显的C。不能

[14]孩子能准确迅速地跟成年人模仿出以下节奏吗?

A。全部能B。能正确模仿出两条

C。不能或只模仿一条

[15]能用“啊”或“啦”跟琴声即兴哼唱吗?

A。能B。基本能C。不能

[16]能听辨出音的强弱、高低、长短吗?

A。能,且很快B。能,但需要多次反复听C。不能

[17]孩子能否运用已有音乐知识与技能学习和掌握同类或相近的歌(乐)曲或乐器?

A。能B。能,但需要成人的提示C。不能

计分与结果对照:

测试完后,请按A得2分、B得1分,C得0分统计你所选择答案的总分,满分为34分。

你可以根据如下标准判断自己孩子的音乐素质:

得分与评价

得分

素质水平29~34

很高23~28

比较高17~22

一般11~16

比较低0~10

很低或缺乏

你的孩子若具备了一定的音乐素质,今后在音乐方面也许会有较好的发展前途。但必须指出的是,音乐素质的高低,并不能决定孩子是否成为出色的音乐人才。相反,孩子的音乐素质一般,但若能坚持有效的教育和训练,也可使其音乐才能得到不断的发展与提高。也就是说经过音乐素质测验取得比较高的结果,只是证明了孩子有较高发展前途的音乐素质,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作曲家、演奏家、演唱家、音乐鉴赏家,还必须经过持久有效的教育和训练,方能如愿以偿。当然,若取得比较低下以至缺乏的结论,那就应该放弃在音乐方面的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