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EMBA前沿管理方法:逆向管理
8863600000041

第41章 空手入市,蛇吞大象

制约企业发展最主要的因素不是资金与实力,而是思维与观念。管理者的另类思维往往从反常规、反传统的经营之道中,寻找到创新途径和扩张方式,空手入市便是逆向思维的创造发明。蛇吞象是空手道的高级形式,指人们运用尽可能少的钱控制尽可能多的财物资产重组过程与方法。通常是指小企业兼并和收购大企业。小企业并购大企业基于三种考虑,一是小企业主对企业的未来盈利能力有着乐观的判断,支撑这种判断的是该企业拥有某种或某些具有市场潜力的产品或技术;二是由于企业内力的持续膨胀,该企业外壳无法适应其进一步的发展,而重新设厂铺摊又消耗内力,此时寻求能容纳适应其扩张的需要的企业外壳(企业外壳是产品知名度、企业形象、生产规模等)是企业的最佳选择;三是大企业由于管理者运用资源能力的低下,或制度的问题,产品无市场等原因,很难在原来的制度下及管理者手中维持生存和发展,正处于岌岌可危、停滞、乃至破产的地步。

蛇吞象式空手道的精髓是在“大象”身上注入资源(技术、资金、设备等)让其活起来,并受控于“蛇”。这种资源就是制控“大象”的有力手段。

蛇吞象式空手道的运作方式就是兼并、收购。通俗地说就是买卖企业。所谓兼并是指一个公司吸收其他公司,被吸收的公司解散、注销,其债权、债务由存续公司承担;还有一种方式是两个以上的公司合并设立一个新公司,合并各方解散,各方的债权、债务由新公司承担。收购是一家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用现款、证券或股票购买另一家公司(称目标公司)的股票或资产,收购方式有两种:一是收购目标公司已发行在外的股份;二是认购新股,只要没有全部收购,目标公司就不会失去法人地位;收购的目标可能是为了获得控股权,可能是谋求投资回报率,可能是为了进入董事会,也可能是企图全部接收。并购的理由是包括现有企业资源的更好用途,产品的更大市场,资产的更好组合及企业制度的改造潜力。企业的买卖提供了一个使企业由能力较低企业家向能力较强的企业家手中转移,使企业的赢利能力提高,优化资源配置的机会。

有这样一个案例,从中可以了解企业是怎么操作蛇吞象式空手道的。

收购大企业需要大量资金,筹措自然比收购中小型企业难,所以大企业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免疫力。大企业的管理人员相对来说较少受到市场的制约。如果他们业绩平平,吃亏的还是股东。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这种局面改变了。这要归功于一个名叫迈克尔·米尔肯的金融家。

美国市场上的各种债券由穆迪和史坦达及普尔公司根据它们的偿债能力和信用度予以评级。债券的投资风险大小取决于发行债券的政府或公司支付利息偿还本金的能力。优秀的公司如通用电气公司、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等发行的债券能得到债券评级公司的最高打分。稍次一点的公司债券打分也稍次一些。如果某个企业发行的债券被认为风险很大而不及格,则一分也打不上,只好属于无评级。债券的利率取决于其风险的大小,故而评级低的债券不得不付较高的利率来吸引投资者。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评级低的债券或无评级的债券在市场上流通很少,一般投资者根本不沾边。投资银行对它们也不感兴趣,因为承包后摊销不掉会影响自己的名声。米尔肯有超人的记忆力和广博的市场知识,谁有什么低级债券,债券发行者是哪家企业,债券何时到期,利率多少,谁愿意买,他都了如指掌。他经手买卖的低级债券年收益率达50%。一些胆子大的集团投资者先被米尔肯说服,后来更多的保险公司、退休金管理公司也觉得米尔肯的论点不无道理。随着购买低级债券的投资者增多,债券流通性不强的问题迎刃而解。凡有人想脱手低级债券,只要找米尔肯都可以卖掉。于是原来几乎没有流通市场的低级债券有了流通性。凡从米尔肯手上购买到这种债券的投资者都获得了巨利。当时华尔街其他证券公司对这种低级债券不屑一顾,所以米尔肯主管的德雷塞尔银行债券买卖部本身就成了一个低级券的交易市场。米尔肯本人在1977年已是华尔街公认的高收益债券市场执牛耳者。

米尔肯起先只是买卖市面上现成的低级债券。自20世纪80年代初,他从单纯买卖现成的低级债券来了一个飞跃:他开始为中小型企业承销低级债券以及为收购企业的投资集团包销收购企业所需的低级债券。在美国2万多家企业中,只有800家大企业发行的债券够得上投资级,其余的企业只能发行低级债券。尽管如此,低级债券期限比银行贷款长,代价比股本资金低,限制性条款较少,因此中小型企业爱用它。一般投资银行向来不愿过问它,于是德雷塞尔就成了这些发展中的企业的财神,为它们的成长壮大助了一臂之力。因米尔肯之助而得以成长壮大的公司中,最著名的有现在与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分庭抗礼的MCI电话公司以及从小小一家亚特兰大的地方电台发展为拥有CNN等5个电视广播网的世界级电视公司—特纳通讯公司。米尔肯认为美国经济的成长和就业机会的创造主要靠的是中小企业。他的观点持之有故。

本来收购企业者最难的,是夹在股本和一级贷款中间的次级贷款。由于米尔肯的帮助,这困难给解决了,为买卖企业带来了无穷的方便和自由。

这样,一方面有一批极欲收购企业的投资家,另一方面又有一批尝到了甜头,愿意购买低级债券的资金提供者。这两批人通过米尔肯的枢纽中介掀起了席卷全美的企业收购热潮。米尔肯左右逢源,几乎控制了全局。

年复一年,米尔肯的部门为雷塞尔银行创造的利润比任何一家投资银行都多。他的成功,使原来看不起低级债券的华尔街别的公司垂涎三尺,这些公司群起效法,为企业收购的热潮推波助澜。但是德雷塞尔银行始终占据低级债券市场的垄断地位。米尔肯债券买卖部的经纪人个个成了百万富翁。此时,米尔肯已在储蓄银行、退休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有了一批忠实的信徒。他一个电话就能为收购企业的投资集团筹措到上亿的债券资金。那些先前购买米尔肯的低级债券获了大利的投资者,对米尔肯的判断深信不疑,自然热情购买德雷赛尔证券部包销的新债券。米尔肯曾赞不绝口地说,他要收购通用汽车公司也不是办不到。1986年企业收购高潮时,德雷塞尔包销了1250亿美元低级债券。米尔肯的固定薪金为每周1000美元,从未变过,那年他的奖金高达55000万美元。借债收购企业虽然不是米尔肯的发明,但是他提供的低级债券使许多小企业并购大企业的梦想成真。早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伯杰赖克曾任国际电报电话公司欧洲部总经理,3年内使营业额增加了1倍达到50亿美元。以后又应露华浓公司创始人查洋斯·赖弗逊的聘请担任露华浓公司的总裁。他接手后,在4年内将营业额增加了1倍半。但到80年代中期露华浓的业绩有所下降,股价经常徘徊在30美元左右不肯上去。分析家认为股价低于拍卖资产的实际价,因而引起了企业收购者的兴趣。连伯杰赖克自己都曾想联合同事收购露华浓,只是担心董事会不同意而作罢。

佩尔曼宣布他有意以47.50美元一股的价格收购露华浓公司的股票。当时露华浓股票为30美元一股。佩尔曼一开始就声明收购后将只保留美容化妆品部,而把其他的部门都卖掉。卖价估计可达19亿美元,正好相当于收购露华浓公司的价格,等于让佩尔曼白白得到露华浓公司的美容化妆品部。

伯杰赖克一开始以为像潘特里公司这样的小角色企图吞掉露华浓公司,简直是痴人说梦。他第一次见到佩尔曼时就讨厌这个人。他宁可让别的公司收购露华浓,也不愿被潘特里公司收购。露华浓公司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企图挫败佩尔曼。他们用每股57.50美元的价格收购了1000万股自己公司的股票,相当于总发行量的1/4。但佩尔曼有米尔肯撑腰,不甘罢休。露华浓公司又暗下与纽约一家专门物色企业的投资集团福斯特曼·立特尔公司达成以56美元一股的价格出售公司股票的协议。协议中还规定万一外人以高价竞争而使福斯特慢公司买不成露华浓公司的话,福斯特曼公司有权在外人控股达到40%时以5亿美元的代价买下露华浓的两个分公司。

协议公布的翌日,佩尔曼宣布他愿以56.25美元一股的价格购买露华浓公司。同时声称已取得5亿美元银行贷款,德雷塞尔银行表示将认购35000万美元的低级贷款并保证将很快筹集到另外35000万美元作为收购露华浓的备用金。佩尔曼又上法院控告露华浓公司在与福斯特曼公司达成协议时,没有给股东以公平的机会就决定把公司卖给谁,因而损害了股东的利益。法院判佩尔曼胜诉,宣布原协议无效。福斯特曼公司被迫把购股价提高到57.25美元一股。

最后佩尔曼以58美元一股的价格购下了露华浓公司。伯杰赖克被迫离职。收购后2个星期,佩尔曼就把露华浓公司的2个部门以10亿美元的代价卖掉。米尔肯资助的企业收购当然远不止露华浓一家。假如没有米尔肯提供的低级债券,资产达42亿美元的环球航空公司是不可能易手的。华尔街历史上最大的一宗企业收购项目一售价为250亿美元的RJR纳比斯可姻草食品公司也绝无希望成交。一些收购企业的投资者原来做梦也想不到能吞掉比自己大几倍、十几倍的公司,自然对米尔肯感恩戴德。应当指出,上述那种敌视性的企业收购只占少数,多数的企业买卖均出于双方自愿,不带强迫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米尔肯使资本市场民主化了。他给美国的金融市场带来了深刻的变化,被认为是自摩根以来美国金融界最有影响的人,而他开始从事低级债券融资时,年纪才30出头。1990年,米尔肯因被控利用次级债券操作市场,借用他人名义购股,以及谎报控股权等,违反了美国证券法。在一次极有争议的审判后被判处10年徒刑,最终导致德雷塞尔证券公司停业。但是实用主义的华尔街并未以人废言。米尔肯推广的低级债券作为一种金融工具已被广泛接受。它成了成千上万中小企业的一个重要资金来源,也是收购企业的金融工程技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