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企业之本,企业之基,企业文化活动的主体是人,企业文化离开人就失去了载体和生命,建设企业文化从根本上说就是用先进的文化理念塑造人,夯实企业百年伟业之基。
1.增强企业凝聚力
一个企业共同的价值取向是产生企业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因素。企业文化核心的一点是大家有一种共同认同,有一种共同的思想、价值观。共同的价值观和凝聚力主要取决于以下几点:
(1)正确的战略目标是产生企业凝聚力的重要基础
企业提出正确的战略目标,这个目标能为大家所接受、认可,并为之去服务。目标的导向作用是很大的。
(2)领导的作用
领导人要善于把自己脑子里的思想装到员工的脑子里去,并为他们所认可,能够变成他们的思想和行动。这是领导艺术很重要的一方面。
领导要做两件事。一是把自己的思想装到员工脑子里去,使员工能够高高兴兴地去接受,去行动。那么这个企业就能取得成功,领导的作用正在于把目标转化为员工的认识和行动,然后产生出凝聚力和向心力。二是作为一个经营者要善于把别人口袋里的钱装到自己口袋里来,并且让别人高高兴兴地掏钱。这是赚钱的艺术,也是营销的艺术。
(3)利益和命运的共同体
通过利益机制的合理运用使这个企业变成同舟共济、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企业好了,你们也就好了;企业完了,你们也就全完了。”这就是分配机制下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这样才能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
(4)人际关系的和谐
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包括上下级关系,领导关心员工,使他们感到企业的关怀。工作人员间良好的、和谐的关系同样也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摘自美国《财富》杂志
2.培养造就企业新人
管理学的行为科学认为,每个人都有五种需求,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和感情的需求、尊重和自我尊重的需求、自身价值实现的需求。把尊重每一个人作为企业的最高宗旨,使员工感到在这个企业中,他的人格、价值、作用都受到最大的尊重,自然会激发出、产生出一种强大的力量。这个观点基本上符合第五种需求。团结、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单靠钱是绝对不能做到的。在改革中有一种偏差——“一切都靠钱”,好像钱能通神,能调动一切,这显然是错误的。钱是重要的,物质利益是重要的,利益分配关系也是重要的。社会如果把这种关系理顺了,那么,物质报酬的高低也就充分体现了每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大小,这样会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推动力。所以,这些都是很必要的。但是,人绝不仅仅是为了钱而活着,他们还有各种层次的需求,所以,在一个企业里,每个人是不是受尊重,如何为尊重每个人创造条件,使其各种需求得到满足。这一点值得我们重视和考虑。
每一个企业都应充分考虑,怎么样为每个人施展才干提供充分条件?一个人的潜能有多大是说不清的,但是现代体制下,可以说一个人一生中所做的事业也不一定发挥其全部潜能的百分之多少,甚至连一半都不到。
如何培养人?如何使全体成员在企业工作期间能持续不断地提高,这就需要不断培养、学习。学习有两种途径:一是在实践中;二是在急剧变化的社会、时代里要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适应社会、时代的需求。
一个员工在一个企业中工作,可以说把一生中较美好的年华都给了这个企业。因而企业理所当然应为他的价值和才华的实现创造充分条件。日本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在日本企业实施申报制,要求每人每年写个申报书。包括谈对自己的工作有哪些方面较满意,对哪些方面不满意,有哪些才能未施展出来,还希望做什么工作,等等,都可以充分写出来。然后领导考虑能否把他(她)放到一个最佳的位置上干。
3.跨文化管理
世界发展的一种趋势就是“跨文化管理”,就是各种文化的交融。在长效管理过程中,在吸纳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华的同时,也不应该排斥西方优秀文化精华,而要把它们融合起来。
“企业文化”不但是本民族优秀文化精华的继承和发扬,而且应该也包括民族精神。向西方学习,不仅学其优秀的文化精华,还要学其民族精神。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具有一定特色的文化,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发展进程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是人们在共同生活中经过提炼升华形成共识的社会习俗、价值取向、思维模式、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观念意识等的总和,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一个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存在,就是因为它有生命力,它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可以认为,每一个民族文化,都有其积极的合理的因素,都是世界文化财富的组成部分。因而跨文化管理所面临的问题,不是肯定某一文化和否定某一文化,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兼收并蓄,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管理要求出发,博采诸家之长,在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基础上丰富现代管理理论,推进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又都是历史的产物,反映一定历史阶段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而也有其历史的局限性。据此有人把中国儒家文化称之为农业文化或封建文化,把西方文化称之为工业文化或资本主义文化。这种划分是很值得商榷的。首先,一个民族文化的主流与核心部分是长期积累起来的人类文明的结晶,这部分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其次,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充实和完善,只适应某一历史阶段需要的过时的东西,自然应该被淘汰。
——摘自美国《斯隆管理评论》杂志中国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部分,同样面临着如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进行提炼、重组和发展的问题;为此,既要以宽阔的胸怀,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又要使儒家文化的优秀部分得以发扬光大,并且走向世界,为当代世界科学文化和管理做出应有的贡献。
跨入21世纪,儒家文化必然在世界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