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EMBA前沿管理方法:长效管理
8863100000060

第60章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灵魂,是企业文化的旗帜。它通过对企业员工个体意识的控制与引导,使之成为一种与企业价值观相统一的群体意识。如果说企业文化是企业之魂,那么企业精神则是企业文化之魂。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内容。它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实践中,由企业领导者倡导、全体员工自觉实践而形成的代表绝大多数职工信念、敬业精神,并能激发企业活力、推动企业生产经营的团体精神,是对企业哲学、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的提炼和总结。它既有强烈的时代内容,又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

1.企业精神与企业经营

企业精神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离开了企业经营,企业精神就会苍白无力,就只剩下一个口号,一个躯壳。

企业精神对企业职工具有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导向功能和形象塑造功能,是企业经营成功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所谓“人心齐、泰山移”、“上下同欲者胜”,就是指只要众人具有共同的信念和精神,凡事皆能成功。北京雪莲羊绒有限公司的企业精神,就是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并对企业发展起真正推动作用的。

北京雪莲羊绒有限公司是1989年开业的京港合资企业。开业之初,由于众所周知的“政治风波”使原料及销售市场发生急剧的变化,产品严重积压,企业陷入了困境。此时,上任不久的总经理李元征先生意识到:雪莲公司要闯出困境,必须依靠一支团结拼搏、奋发向上的职工队伍。因此,公司领导顶着压力,决定将已经被迫下岗的职工全部请回来,并采取措施,恢复了正常生产。同时,重视对职工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企业利益与职工利益是一致的,逐步强化了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使职工树立起“雪莲失败我之过,雪莲振兴我之荣”和“我靠雪莲生存,雪莲靠我振兴”的意识。在此基础上,公司领导进一步认识到振兴公司,树立起雪莲企业形象,还必须建立起能够发挥激励、凝聚作用的企业精神。经过广大职工的反复讨论,于1991年在员工代表大会上确立了“争创一流、务实守信、勇攀高峰”的雪莲精神。“争创一流”,是号召广大职工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依靠自己生产的一流产品,以一流管理求生存,求发展,具有危机意识和创业精神;“务实守信”,是要求企业广大职工具有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和守信誉、创信誉的道德规范;“勇攀高峰”,是要求广大职工具有团结奋斗和自强不息、追求更高目标的精神。十几年来,雪莲精神不仅深入人心,成为雪莲人的行为准则,而且使产品质量大幅度提高,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2.群体意识与群体行为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它通过对企业员工个体意识的控制与引导,使之成为一种与企业价值观相统一的群体意识。无论是美国的“IBM意味着服务”,还是日本松下电器公司“顾客第一”的企业精神,一旦成为全体员工的群体意识,它就不再是广告、口号,而变成企业员工一致的信仰;超越生产经营所追求的利润而成为一种社会责任的追求。

“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自强不息”是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的形象口号。总经理宗庆后深为娃哈哈的形象口号感到自豪,他动情地说:“娃哈哈集团公司能有今天,是全公司3000多名职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共同创造的结果”。由此可见,娃哈哈的形象口号已升华为一种精神力量,内化为职工的自觉行动,形成一种团体精神。正是靠着这种群体意识,企业闯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

娃哈哈创业初期,仅仅是一个校办工厂,资金紧张,条件艰苦。为了微薄的利润,厂长亲自脚踏三轮车,冒着酷暑,为小学供应冷饮;尔后又加工别人的产品并负责推销。当企业初见成效时,厂长宗庆后经过市场调查,大胆地提出放弃加工别人的产品,开发生产自己的产品。这一想法具有很大的风险性,但是仍得到广大职工的理解与支持。在产品的开发研制过程中,每个职工认真地、一遍遍地品尝,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博采众长之后,娃哈哈儿童营养液终于研制成功,推向市场,一炮打响。1993年初,公司在职工大会上公布了产值4.8亿元,利税8000万元的奋斗目标。起初,在干部职工中产生了一定的畏难情绪。公司就发动广大员工对这一目标进行讨论、分析,使大家认识到这一目标的可行性,纷纷表示力争超额完成公司任务,从而创下了提前两个月完成1993年全年计划的佳绩。此后,公司在全体员工的通力协助下,陆续开发出营养八宝罐头、红豆沙、绿豆沙等新产品,成为全国同行业中的老大。

娃哈哈集团公司从白手起家,到发展为国内知名企业,的确是广大职工艰苦奋斗、共同创造的结果,显示出群体意识对群体行为的巨大影响。一般,当企业精神内化为职工的群体意识时,它的能量往往大于金钱的作用。在现代社会条件下,职工作为“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其工作动机,除了有金钱收入的需求外,他们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即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安全感、归属感和实现人生价值等,仅仅靠物质激励难以形成一个忠诚团结、奋发进取的集体。而群体意识不仅具有规范群体行为的作用,而且具有很强的渗透作用,它能渗透于企业与社会的交往中,也能渗透于职工个人的交际和家庭生活中,影响和改变着职工个人的兴趣爱好,从而能够满足职工社会、心理、精神方面的需求,具有极强的“内聚力”。因而,培养职工的群体意识不失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强有力的手段。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娃哈哈的成功告诉我们的正是这一点。

3.企业精神的共性与个性

企业精神的共性是企业经营哲学、道德风尚、企业目标、规章制度的集中体现。通过对企业精神的了解,就能把握企业文化的总体价值取向和基本内涵,把握企业文化的大致面貌。

例如“首钢精神”、“牡丹精神”、“松下精神”等,从这些企业精神的表述中,我们可以大致看到这些企业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和面貌。同时,企业精神的共性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企业内部的运作要跟上外界社会及经济环境的变化,就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文化结构。这种变化,使企业精神带有深深的时代印迹。如20世纪50年代鞍钢的“孟泰精神”,就带有解放初期人民当家做主的自豪感,表现出广大工人爱厂如家,公而忘私的优良作风;20世纪60年代大庆油田的“铁人精神”,则反映了我国经济困难时期大庆油田职工艰苦奋斗和“三老四严”的价值标准。

企业精神还是一种富有特色的个性精神。企业精神的个性反映是企业的不同历史传统、不同行业属性和不同企业的现实。世界上许多著名企业的企业精神,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如松下的“顾客第一”精神、丰田的“优良的产品、优良的思想、世界的丰田”精神、美国麦当劳快餐店的“质量、服务、清洁、价值”精神等等,它们都一目了然地反映出各自企业文化的价值取向和基本内涵,带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个性化原则是培育企业精神的一个重要原则,企业精神越富于个性,就越有感召力。

如北京西单购物中心“愿把一颗热心、耐心、诚心、爱心奉献给您”的企业精神是个性化原则的典型体现,反映出商业行业的特点。北京市邮政系统过去提倡的“一封信、一颗心”和最近提出的“以邮为业,爱局如家,邮件似生命,时限抵万金”的企业精神也都极富个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