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EMBA前沿管理方法:长效管理
8863100000058

第58章 企业文化:企业的灵魂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多年的实践中逐步积聚、凝炼的发展之魂。任何企业只有营造出一种文化心理氛围,才能在竞争中保持不败。

企业持续发展依靠什么?答案也许很多。但若没有一种文化理念在激励、规范企业的管理行为,是绝对不行的。企业文化是一种价值观,是一种凝聚力,是长效管理的灵魂,更是推动企业进步的持续动力。

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愚蠢的企业,愚蠢的企业难以在市场上立足。企业文化所产生的感召力、凝聚力和推动力无与伦比,是企业发展、壮大的灵魂之源、力量之泉。

1.企业文化是管理创新的产物

企业文化打破国界,在世界范围内兴起,成为现代企业改革以至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

企业文化受到中国企业界、理论界的高度重视,因为这种新的管理思想正好适应中国正在进行的深化企业改革,推进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现代工业文明在文化层次的表现。其内涵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表述法。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物质文化的主体是“物”,包括厂房、技术设备、原材料、产品等。精神文化的主体是“人”,包括企业的价值观、信念、企业精神、企业形象、传统、风气(厂矿的厂风、矿风,商店的店风,铁路的路风等),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等等,其核心是价值观。两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物质文化。狭义的企业文化单指企业的精神文化,是群体文化的一种,所谓群体文化是指社会各个利益群体的文化表现形态。目前一般讲企业文化建设是指狭义的企业文化。赞成狭义企业文化说的主要理由可归纳为如下三点:企业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是激发人的积极性、智慧和潜能,应该突出价值观等与人的精神因素有关的内容;把厂房、技术设备等物质因素纳入企业文化范畴,容易使它变成内容庞杂的体系,淡化了企业文化的本来意义;在中国当前企业管理中重经济、轻精神倾向比较严重的情况下,侧重人和精神角度研究企业文化,更有现实意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对企业文化作狭义的理解,并不是不关心或脱离企业的物质文化,而是着重建设健康的企业精神文化来影响企业的物质文化。一个企业生产什么样的产品,怎样生产,如何处理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的关系,怎样对待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荣誉等,都要受制于该企业独特的企业文化,带着鲜明的文化色彩。正如威兼·大内所指出的,“公司的所有领域或方面,从其战略到人事,没有不为这种文化所涉及;即使其产品也是由这些价值观所决定的。”狭义的企业文化相对于社会文化(宏观上层建筑)来说,是该企业的?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一种微观上层建筑。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思想、管理理论,是企业现代化管理成功经验的总结,是企业硬管理和软管理相结合,以软管理为主、即从以“物”为重点的管理转变为以“人”核心的管理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其主要着眼点在于挖掘人的智慧和潜力,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从企业管理思想角度看,价值观、信念、经营哲学、企业精神、企业形象、传统、风气等属于管理的软件,厂房、技术设备、原材料、产品以及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等属于管理的硬件。

企业文化既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该企业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由企业领导者自觉优化而成的。正如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价值取向、行为习惯等从而形成不同的个性一样,一个企业也会由于其特有的价值观、信念、行为规范等而在一段时间内发展出一种与众不同的企业个性,这就是该企业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一经形成,反过来又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指导思想、一种精神动力。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一个巨大的“磁场”,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原动力,它在企业内部产生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推动力,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能使职工处处事事感觉到它的存在。正是这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团结、激励着企业全体成员自觉为实现企业目标而献身。

西方许多企业文化的论著有一个特点,它们不是直接地就管理(硬管理)论管理,也不是就经济(财务目标)论经济,而是从文化心理、人的价值、人道化等深层结构上探究如何搞好当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注重从文化心理层次上激发职工的积极性。

企业文化认为,一个企业成败兴衰的关键,在于能否在企业内创造一种文化心理环境,如确立共同的价值观,制定鼓舞人心的崇高目标,富有特色的企业精神,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上下级关系,信任、亲密的人际关系……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中,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智慧的发挥都能处于最佳状态。

企业文化概念传入中国之初,国内有人认为,西方的企业文化就是中国国内所讲的企业精神。现在看来,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两者在实质上虽无本质区别,但毕竟是两个不能完全等同的概念。目前,中国不少企业把原来培育企业精神的活动纳入企业文化建设之中,或者以培育企业精神为中心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这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的做法。

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是当前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人是企业的主体,深化企业改革,最终必将涉及人们的价值观、信念等精神因素;企业活力的源泉是职工群众的积极性、智慧和首创精神。所以,只要对企业经营管理进行深层考察,就可以发现,企业改革,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对原有企业文化的继承和更新。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研究企业文化理论,从本企业实际出发,建设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不失为深化企业改革、搞活企业的有效途径之一。

2.现代企业文化的共同特征

企业文化就是在企业建设和发展中逐步形成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道德风尚与时代精神的整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文化,不仅要学习和借鉴当代世界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文化,而且要结合本国实际从传统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当然,富有个性和特色的企业文化丝毫不排斥一切优秀企业文化所应具有的共同特征,这些特征表现为如下五个方面:

(1)时代性

任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特定的时代进行的,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必然要受到特定社会、特定时代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结构、文化、风俗等的制约,必然要打上它所处的那个特定社会的烙印,必然带有它们所处的那个特定时代的特征。当前,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正日益深入,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的企业文化理所当然地带有改革开放、开拓进取的色彩,竞争、效益、改革、创新应成为中国企业文化的主旋律。

(2)服务性

创建企业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企业自身的繁荣与发展服务的,进而也为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服务。它包括:紧紧盯住市场制定企业发展的经济战略;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和发展企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围绕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做好人的工作,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企业进步中促进人的全面解放,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面而活泼地开展企业文化娱乐活动,促进企业职工的身心健康,使企业职工心情舒畅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3)凝聚性

企业无论其历史长短,都需要企业内部职工的精诚团结,密切合作,形成一体化。而企业文化恰恰可以通过共同形成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工作氛围和奋斗目标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它像一条无形的纽带把企业职工的个人追求和生活目的与整个企业的发展目标趋于一致,使分散的力量团结为一个整体。企业文化的凝聚性一方面可以通过企业在外部的成功而得到体现,但更重要的则是在企业遇到暂时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全厂上下能够万众一心、同舟共济、共渡难关。试想,如果一个企业人心涣散、离心离德,那么这个企业就不会有生机和活力。

(4)激励性

激励是文化本身就有的一种特性,企业文化更是如此。市场经济运行的实践证明,企业职工工作的动力和积极性不仅来自于工资、奖金等物质利益,而且来自于精神鼓励。企业文化可以最大限度地提供给职工情感、自尊、归属感等心理所需,培育企业职工人员的效益意识、全局观念和忠诚、勤奋等精神,从而激励企业职工心甘情愿地为企业做出奉献。在具有浓郁个性特色的企业文化中,如果企业的所有工作人员都具有公而无私的献身精神,那么企业与职工的关系就很容易得到公正合理的解决。

(5)约束性

企业文化的约束性主要是通过三方面来体现的:一是各项规章制度的约束作用,规章制度是企业职工共同制定的,因而必须共同遵守,但规章制度的作用并非以压制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代价,而正是为了使职工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二是职业道德的约束作用;职业道德是人们在长期工作中共同形成的具有职业特点的行为规范,企业的每一位职工都应该接受职业道德的约束,例如商业企业职工必须讲究文明经商,公平买卖,礼貌待客等。三是社会公德的约束作用;企业行为是与社会各方面密切相连的,因此企业的每一位成员还应该遵守社会公德,这样才有利于企业及职工个人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是一个融合经济和文化意义的新概念。尽管国际国内对此有多种解释,但其基本含义是确定的,即指一个企业在自己的历史发展中,在长期的生产、建设、经营、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并为全体员工认同和恪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企业文化反映着一个企业特有的,为社会所公认的品格、素质、精神、作风以及公众形象等文化积淀,对于企业以至社会发展产生一定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生产力水平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不同的企业在各自的实践中,逐步培育成的企业文化,是本企业职工信念、意志、道德、风格、行为准则等的综合体现,并且是职工群众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和本企业的个性。它对企业广大职工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引导力和约束力,它能够增强职工对企业的信任感、自豪感和荣誉感,也能增强企业对职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而这种意识一旦与企业的物质建设相结合,就会产生强大的生产力。因此,我们说,企业文化也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3.企业文化发展的三个时期

在世界范围内,企业文化理论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逐步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第一个时期为20世纪60~70年代,这是企业文化理论的萌芽时期。在世界各国经济萧条时,日本经济却迅猛增长,明显超过了美国的发展速度,十分引人瞩目。当时,日本许多企业继承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并重视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借鉴了大量西方的管理经验,创造了一种独具东方文化色彩的、以人为主体的管理方式,形成一种团队精神,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推动了经济和科技水平的飞跃发展,得到了巨大的成功。这种文化管理的现象,引起美国及欧洲经济界的关注和思考。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沃尔格在考察日本企业后写成的《日本名列第一》一书,引起了美国上下的强烈反响。探讨日本式的企业管理一度成为西方的热点。

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初,这是企业文化理论形成时期。美国人写的《日本的管理艺术》、《Z理论》、《寻求企业最佳管理》、《企业文化》(也称《公司文化》),基本上形成了企业文化理论的雏形。

第三个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企业文化理论的发展时期。这时西方发达国家的专家学者又把注意力返回到本国的企业。特别是美国,提出了“恢复美国经济活力,和日本一较长短”,“研究如何搞好本国的企业文化”,主要代表作有《重新创造公司》、《美国企业精神》、《企业文化与领导》等。之后,企业文化理论普遍受到各国企业界的重视,逐步开展了与本国企业状况相结合的实践与理论的探索。20世纪90年代,中国也出现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可喜现象,很多企业产生了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愿望。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优良的职业道德,树立敬业爱才、遵法守信、开拓创新的精神。”这一系列的改革,使企业对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产生了内在的要求,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开展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建设,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企业文化作为社会现象来分析,有企业就会有企业文化。但是,作为一种系统的科学管理理论,则有其特定的范围和内容。企业文化是由多要素、多层面构成的,从众多企业的实践来看,其基本内涵主要有:讲求经营之道、培育企业精神和塑造企业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