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EMBA前沿管理方法:长效管理
8863100000053

第53章 创新:企业紧迫的历史性课题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活力的源泉,是企业常盛不衰的不竭动力。现代企业的竞争首先是创新能力的竞争,企业间的竞争实力,就体现在创新能力上,惟有大力创新,不断推出新技术和新产品,方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所以说,企业的长效管理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管理,而是把提高企业创新力和创造力为经营核心的创新管理。

在21世纪,竞争就是创新,创新的能力已经成为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能力,不创新就是死亡,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活力和灵魂。

1.创新是对企业家的基本要求

“创新”是以创造为基础,又与“创造”略有区别的同义词。创造一般更强调第一次的首创,而创新则更强调永无止境的更新。创造一般可以是对旧事物全盘否定后的全新再造,创新则不是对原事物的全盘否定,而通常是在辩证的否定中的螺旋上升。创造一般较多的是个体行为,创新则都是群体性的系统工程。创造一般既有正向的创造,也有逆社会进步方向的创造(如电脑算命、计算机病毒、生物化学武器、邪教、毒品等的创造);创新则必须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正向创造,没有人会把制造假冒伪劣商品称为技术创新,也没有人会把假集体企业称为制度创新。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教授于1934年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论创新:

创新是指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结合。它包括以下五种情况:

[1]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新的质量;

[2]采用一种新的方法;

[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

[4]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

[5]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面对当今日益呈现的全球信息化、网络化及经济全球化趋势,企业要想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生活瞬息万变的环境中生存发展,必须具有超越他人的创新力与创造力,不断地进行创新。

按照正确的经营者定位、围绕市场的需求,开展有效的经营管理活动,这是对经营者的基本要求,并应通过市场实践,不断地提高经营素质。提高经营素质必须体现在经营决策创新、产品开发创新、营销创新、生产管理创新、产业结构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上。企业家最宝贵的素质是创造素质,最基本的要求是不断创新、永远创新。大禹“汤盆铭”(也就是在洗澡盆上刻的铭文)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在天天洗澡时反思这天有无创新。以此来鞭策自己。孔夫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可知创新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用以自强不息的一个根本大计。经营者若要想真正成为高创造素质的企业家,就应该从自身软件的全面创新抓起,从精神创新、知识创新、观念创新、思路创新到策略创新,这才能使企业从困境中腾飞、升华,逐步造就、锤炼出中国式的企业家人才队伍。

为什么拿破仑当年曾说:“一头狮子率领的绵羊部队,可以打败一头绵羊率领的狮子部队?”为什么俗话会有这样的结论:“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为什么企业的命运主要取决于经营者?

市场经济下的企业是一个独立的经济法人组织,经营者作为法人代表是企业的指挥者、司令员。经营者最主要的任务是研究决定并组织实施企业的经营决策,这是广义的管理工作中最最重要的决策管理,又被具体地称为企业的经营工作。经营是经济组织中为获得最大投入产出比的最核心、最关键的工作,是微观企业一切工作的龙头,经营决策的优劣决定了企业的成败。若经营决策正确,则能事半功倍;若经营决策失误,则干劲越大,损失也越大。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金得主赫伯特·西蒙教授曾指出:“经营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经营,经营的核心问题是决策,决策的核心问题是创新。”经营者是干什么的?是搞创新决策的。

2.不创新就是死亡

知识经济时代正向我们扑面而来。新时代区别于旧时代的重要标志是:企业的主导资源不再是货币及物质资本而是知识。未来的企业竞争将由精良的机器和雄厚的财力的较量转为企业之间知识和脑力的对抗,拥有创新智慧则成为决定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最为迫切和最为关键的能力。IBM公司前副总裁迈克尔·奎兰认为,在一个组织中促进创新和创造不比创办一个小企业容易,提高创新能力将是未来企业、特别是大公司面临的重要挑战。1983年英荷壳牌石油公司的一项调查发现,1970年名列《财富》杂志“世界500强”大企业排行榜的公司,到80年代已有1/3销声匿迹。该公司研究人员经过大量调查后估计,大型企业平均寿命一般不及40年。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涌现出来的一些“明星企业”、“大型企业”到了90年代中期也有不少陷入困境。

20世纪20、30年代福特一世大规模生产的黑色轿车独领风骚数十年,但随着时代的变化,消费者希望更多的品种、更新的款式、节能省耗的轿车。而福特汽车公司的产品不仅颜色单调、并且耗油量及排废量较大,不符合日益紧张的石油供应市场和日趋严重的环境保护状况的要求。这时通用汽车公司和其他几家公司则紧扣市场需求,制定出正确的战略规划,生产节能省耗、小型轻便的汽车,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中后来居上。所以福特汽车公司前总裁亨利·福特深有体会地说:“不创新,就灭亡。”同样,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由于在20世纪70年代因循守旧,不思创新,死抱着甲壳虫汽车,结果销售状况日趋恶化,1975年亏损达9亿马克。后来托尼·施米克尔出任总经理,锐意创新,相继投产多种品牌小汽车,才使公司摆脱灭顶之灾。《中国科学报》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介绍世界上最大的微处理器生产厂家英特尔公司前总裁安德鲁·葛洛夫的著作《只有偏执狂才能够生存》,书中讲到,我们正处在以10倍速度发展的时代,我们面对的是80%的危机,只有20%的机会,作为一个企业和企业家应随时感到身边的变化,而且知道什么在变?自己如何去适应这种变化?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在日本、美国及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为什么一些企业兴衰不断?1992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GE)总裁韦尔奇发动的一场GE革命,摧垮了许多貌似很好的企业,以致于落下了企业“剑子手”这一名声,而事过不久这一做法却为大家所效法。美国《创新者与企业革命——2000年的总经理与企业家》一书中断言,从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起就将迎来创新的时代。并指出:“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年代,即进行有效创新的能力已经成为事业成功的决定因素。如果竞争就是创新,就是创造和改进产品、服务和加工过程,那么不创新就是死亡。”

3.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当务之急

创新是一个企业具有竞争能力的体现,是企业生存的第一要素。然而与西方众多企业相比较,中国国有企业所具备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乃至创新能力都还有待提高。一方面我国长期以来残存的封建文化氛围不利于企业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的生成;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国有企业制度仍然不同程度地停留在传统企业制度阶段,不少企业未能摆脱政府部门附属物的窘境而缺乏自主创新推动力,不少企业的创新行为事实上属于政府推动及市场环境逼迫而被动形成,从而影响了创新效果。就创新精神而言,按照知识经济对企业创新的要求来分析,不难得知,中国企业还存在不少差距,差距的内核就是害怕失败!目前中国一些大的家电企业在产品开发方面表现出来的低水平的重复与趋同即为一典型例证:搞彩电的上空调、冰箱、电脑;搞冰箱的上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等。尽管这种投资在某些性能上可能有所更新,但从长远看却是一种投入的长期浪费。创新精神的匮乏根源于文化的滞后,事实上文化环境是创新精神的孵化器。创新的过程也是文化创造的过程。没有良好的文化氛围,很难设想能有詹姆期·卡麦隆的巨片《泰坦尼克号》和比尔·盖茨的“Winows”产品。网络技术专家兰尼认为,硅谷与好莱坞的人才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其中之一便是“富有想象的创造精神”。中国人并不缺乏创造能力。但几千年来“乐天知命”、“天不变,道亦不变”等的观念,使中国在创新能力上表现得过度僵化。就管理创新而言,这么多年来除了“鞍钢宪法”、“车间八大员”等极少数管理方法由中国企业创造之外,大多数新颖有效的管理方法都出自外国先进企业。就是中国自己创造的管理成果如大庆人的“三老四严”、邯钢人的“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等,中国能长期珍视并坚持下来的又有多少?就是借鉴国外先进管理方法,许多企业也是流于形式,甚至一个个被束之高阁。而又有不少企业处于经营困顿状态时却又不知所措,发出没有什么招法之唉叹!就技术创新而言,中国长期以来经济增长中靠技术投入带来的增长只占一小部分。据有关部门测算,1980-1994年中国科技进步对GNP增长速度的贡献为33%,而西方发达国家目前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却高达60-80%。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主要在于技术进步主体错位于政府,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压力与动力。据统计,1998年中国2.4万家大中型企业中只有46%的企业建立了研究与开发(R&)机构,开展了技术开发活动,R&经费总计为480.1亿元,平均每户只有200万元;而同期美国福特汽车公司R&经费是70亿美元,超过中国全部大中型国有企业R&经费的总和。在中国目前R&经费投入中企业只占20%多一点,远低于发达国家40%-60%的比例。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大企业一般都用其销售额的10%左右作为其R&经费,而中国不少企业的这一比例却不足1%。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出现端倪的今天,能否尽快树立企业创新意识,加强企业创新推动力的培育,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不断生产出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显然具有较强的紧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