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在朱家角等你
88627200000007

第7章 娘娘庙与圆津禅院

你知道吗?古镇朱家角圆津禅院的前身是娘娘庙。娘娘庙建于元代至正年间,这在当地算是较早的寺庙建筑啦!那么,娘娘庙顾名思义应该是尼姑庵,为啥庙里只有和尚却从没有见过娘娘呢?

这里有一个传说。

话说元朝至正年间建成娘娘庙后,这里真的是尼姑的天下,里面清一色都是面似桃花的娘娘,她们自给自足,生活有序,早上耕作劳动,下午读书念佛,从不扰民,在当地百姓中留下了一个很好的印象。

哎,就在这时候,娘娘庙出了一件大事。

娘娘庙旧址靠漕港河的西面是厨房,两边是娘娘的寝室,正面是寺庙的正厅,成凸字形,寺庙前面是一片田地,是娘娘们耕作劳动的地方。厨房较大,接近100平方米。这里供应着百多号人的一日三餐。在厨房的东角里有个磨豆腐的小作坊,旁边有个放鸡蛋的竹筐。那时候有个规矩,念佛的人不吃荤菜,但可以吃鸡蛋。鸡蛋是厨师在磨豆腐时打碎放入豆腐里给娘娘们补营养的。

这天,厨师娘娘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昨晚放在竹筺里的鸡蛋不见了。是哪个娘娘偷吃了鸡蛋呢?厨师娘娘感到很惊讶,她开始留意起这件事。晚上,她把门关得死死的,还加了一把锁。可是第二天开门一看,放在竹筐里的鸡蛋还是被偷了。厨师娘娘搞不懂。门关得死死的,当时又没窗户,只有屋檐下有个气窗口,人根本爬不进去。那么到底是谁偷吃了鸡蛋呢?那天晚上,厨师娘娘除了把门关死外还用东西把气窗口堵牢,心想:这下应该没问题了吧。谁知,第三天开门,朝竹筐里一瞧:嘿嘿,里面的鸡蛋还是没有啦!厨师娘娘百思不得其解。

厨师娘娘决心把这件事查个水落石出。这天晚上,厨师娘娘除了把门关牢,气窗堵牢外,自己索性不睡了。半夜她蹑手蹑脚来到厨房门口,全神贯注地朝门缝里窥视着,猛然发现一条大蛇正倒挂在梁上,此时这条大蛇正把头慢慢地伸向竹筐。哇噻,这条比碗口还要粗的大蛇足有四五米长呢。只见这条大蛇正不慌不忙地把里面的鸡蛋一个一个朝它那张血盆大口里塞。不一会儿工夫,那条大蛇就把里面的鸡蛋吃了个精光。只听“嗖”的一声,那条大蛇顺着大梁朝屋顶游去,吓得厨师娘娘毛骨悚然。

厨师娘娘心里真是又气又急,这里每天有百多号人吃饭呢,它每天都到这里来偷吃鸡蛋怎么行呢?厨师娘娘决心要治一治这条大蛇,用什么方法呢?这个厨师娘娘也真够损的,她想办法请人做了十几个木制的假鸡蛋,不露声色地放在竹筐里,心里说:这回让你尝尝我厨师娘娘的厉害,你要偷吃就让你去吃吧。

这天晚上,厨师娘娘放好假鸡蛋后,半夜三更还是跟上次一样趴在门缝那儿偷看,但见那条大蛇蹿进来后,又和上次一样稳稳当当地吃光了竹筐里的鸡蛋,然后“嗖”的一下蹿走了。不一会儿,又见那条大蛇折回厨房,只见它慢慢地盘在一根很粗的木柱上使劲地磨呀磨呀,磨它的肚皮。厨师娘娘心里暗暗说:你磨吧,磨到天亮也休想磨掉。说完悄悄地离开了厨房门口。

等到天一亮,厨师娘娘打开厨房门一看:哎呀,这条大蛇已经死在柱子下了。厨师娘娘差人把这条大蛇丢到外面,挖了一个坑把它埋了。

谁知,没有几天工夫,一场大火把娘娘庙烧得满目疮痍。有人说,庙里犯了天条啦,家蛇是不能灭的。就此,娘娘们走得一干二净。庙没了,娘娘也散了。

一直到明朝万历年间,这件事传到山西五台山南禅寺,里面有个老和尚慧明法师,他听了这件事后感到十分可惜,于是就一路云游到朱家角实地考察。他发现这个地方三面临水,六根清净,实乃佛门风水宝地,弃之可惜,于是就下决心重建。

此时,正好有个做盐生意的徽州大商人也路过此地,愿意出钱,二人一拍即合。于是又按照娘娘庙原式样重建了寺庙,重建后慧明老和尚一连颁布了三条举措。

第一条:改名为圆津禅院。

第二条:只收和尚。

第三条:佛门弟子不吃鸡蛋。

从此,圆津禅院恢复了从前的清净,雅致,香火不断,吸引了不少全国的文人雅士、有识之士前来传经送宝,切磋文化艺术,圆津禅院名声大振。

这里不得不提及明朝大文豪大书法家董其昌(1555—1636),他是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万历十七年考取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传说董其昌夫人出生在朱家角,因此他常去朱家角游玩,每每到朱家角总要去圆津禅院看看。年轻时董其昌书法并不怎么好,有一次他到圆津禅院去,看到长廊石碑上刻了一幅元朝大书法家赵孟攝的碑帖《心经》,大加赞赏,只见上面260个狂草书法字写得潇洒有力,恰如千军万马奔腾浩浩荡荡,又宛如七仙女下凡飘逸细腻。董其昌看傻了,他决心学赵孟攝的字。从此,他天天练,时时练,晚上睡觉用手指在夫人的后背上练。

那个时候纸张很少很贵,只有安徽宣城出的纸比较好,可又太贵,因此许多人练字只能在墙上练,有的只能在地上练。董其昌却天天在其夫人的背上练。每天在夫人的背上画来画去,夫人着实也感到烦躁无比。有一次,她终于耐不住了,对董其昌说:“你有你的体,我有我的体,为啥自己的体不练,要练别人的体呢?”

董其昌惊愕了,这句话提醒了他,心想:是啊,人家有人家的体,我有我的体,为啥一定要临摹别人的体呢?夫人说得没错呀!从此,董其昌悉心研究,勇于创新,终于练就了一套有自己特色的书法。后来他又到圆津禅院用小楷写了一幅《心经》。董其昌的这幅小楷写得清逸古雅,风韵独具,质朴无华,平淡自然,与赵孟攝的那幅《心经》堪称圆津禅院国宝双雄,吸引了大批文人墨客前来观看。

有了赵孟攝、董其昌两幅《心经》后,圆津禅院名声越来越响,后来寺庙又进行了扩建,加建了清华阁十二景,即:殿角鸣鱼、漕溪落雁、帆收远浦、网集澄潭、淀峰西霭、秧渚北浮、木末清波、柳荫画舫、井市长虹、慈门杰阁、人烟绕翠、竹木连云。

解放后,圆津禅院流传下来的精致物品被江苏文管会取去,少数由县博物馆收藏,其中许多物品流失,特别是那两幅赵孟攝、董其昌的书法国宝《心经》也早已不见,“文革”时这里还一度改为镇房屋管理所。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关怀下,圆津禅院终于恢复了本来面目。我想如果把那些流失的国宝级古董带回圆津禅院,哪怕只有十分之一,用来开个展览馆,也是一件很美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