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时代缩影的观察
88601800000007

第7章 中国声音

但凡有中国人的地方,便会有高昂的中国声音。

“路见不平一声吼,风风火火闯九州”这是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主题曲里的一句响亮的歌词,“一声吼”,“吼”得高亢有力,掷地有声,直让许多闷闷活着的中国人觉得过瘾,好像扬眉吐气。

中国人喜欢大声说话,是出了名的。若三朋四友凑在一处,便高谈论阔;若一家老小聚在一起,便大呼小叫;若济济一堂,便人声鼎沸。

中国人最不吝啬的是自己的声音,习惯于不分场合想说话就大声说话,甚至在必须安静的场所,如医院、影剧院、展览馆,乃至汽车、火车、万米高空的飞机上,都会旁若无人地高声喧哗。

中国人的不甘寂寞,随着中国人的频频出国而流行世界,却屡遭外国人的白眼。现代文明社会,如何发声,如何说话,都是个人的自由。然而,此种自由只能建立在不妨碍他人的基础上。在公共场所无所顾忌地大声说话,自然是对他人的漠视,遭到外国人的白眼,算是对中国人鄙视之中的客气。

中国人喜欢放开喉咙说话,有其一定的渊源。

中国人高声说话,首先归因于中文的发音系统。中文有一、二、三、四高低轻重各不相同的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国人普普通通说一句话,便会有起起落落,抑扬顿挫,透出说话人的力度与情感。中文的发音系统,让中国声音丰富多变,内涵无穷。

中国人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大大强化了高调发音。历史上,中国农业文明惊人地漫长,田间劳作是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立足方式。在空旷的田间,自然是“甩开膀子,喊破嗓子”,人与人的交流,其言语当然粗犷有力。中国人又是祖辈世居,儿孙同堂,屋前屋后,免不了嚷嚷地说话。处家长之尊的男人,更往往以高声调显示一家之长的威严。

中国的文学、文艺作品,在描绘正面人物时,把高调说话作为正面形象的一个显示,如理直气壮、声如洪钟、义正词严、声势浩大、杀声震天、吼声动地等。凡是英雄豪杰,总是气冲霄汉。《三国演义》中的蜀国武将张飞,曾有一声大喝,竟让敌手吓得肝胆俱裂的稀奇案例。在戏剧舞台上,高扬正义之时,总会锣鼓大作,震耳欲聋。这样的演出,演得起劲,看得过瘾。

中国人其实并非是一个吵吵嚷嚷的民族。古代中国就有倡静的思想,认为静是一种内修的功夫。《老子》中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礼记·乐记》也有“人生而静,天之性也”一说。古代先贤还力倡“言默”,认为“默”是更高的一种智慧,“予欲无言”,当是至高的境界。

但是,这种倡静言默的人际交流,只是在修养较高的士大夫阶层中出现。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草根民众,野田劳作,集市叫卖,总归是喉咙响、嗓子粗。也唯有喉咙响、嗓子粗,才能体现自身的存在,哪里会斯斯文文地细言细语。

当然,在封建专制时代,中国人也并非一味地能大声说话。在皇帝面前,做臣子的敢大声么?在主子面前,做奴才的敢大声么?在地痞恶霸面前,做百姓的敢大声么?在威权力、恶势力面前,一般弱弱的人,哪里敢气壮如牛。

中国人真正旁若无人的一声响过一声、一句压过一句地说话,应是近百年的风风雨雨熏陶出来的。

二十世纪的大半个世纪,大概是中国人激烈革命、无情斗争、群众运动风起云涌的世纪。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生活在底层的贫困百姓,心中的怒火被燃烧,只要有一人呐喊,便会有千百万人呐喊,亿万人的吼声、咆哮声惊天动地。

革命的口号,革命的语言,革命的歌曲,一浪高过一浪,一波激起一波,激情与狂热,鼓动与高亢,成为革命年代中国声音的主旋律。

口号,总得大声地喊。近现代的中国,一代一代的人都是高呼口号走过来的。游行、集会,冲锋、杀敌,批判、斗争,都少不了激昂的口号。口号当中又以“打倒”两字,喊得最响最猛最长久,从二十世纪初的“打倒军阀、打倒列强”,然后是“打倒土豪、打倒地主”、“打倒国民党、打倒蒋介石”,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的“打倒美帝、打倒苏修、打倒一切反动派”,“文革”中的“打倒”越发多,想打倒谁就可以打倒谁。中国人几辈子都在高呼口号,这嗓门早就喊粗了。

中国的会议多,从当官的到当百姓的,都少不了经常开会。早先,多的是批判会、斗争会,抓住阶级敌人,面对面地开展激烈的阶级斗争,排山倒海一般地声讨,声浪越高,便越革命。后来,批判会少了,又大多是学习会、动员会、贯彻上级精神的会,声音越响亮,便是思想越统一,行动越坚决,上上下下都想有一个雷厉风行的姿态,这声音自然如雷鸣一般洪亮,又如雷霆一般气势。各种会议、各种表态,让中国声音如雷贯耳。

中国人特别爱唱革命歌曲,当代人称为“红歌”。革命年代,激昂嘹亮的歌曲,催人冲锋陷阵、前仆后继。“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自然是中国人民在战争年代“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文革”时期,表达亿万人民一片忠心的歌曲,同样也是响彻云霄。“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革命的宝,谁要是反对他,谁就是我们的敌人”,这样的歌曲,响亮、雄浑,很有宣誓的味道,中国人爱唱,一直爱唱,越唱越有劲,成千上万人高声地唱,这自然不仅仅是一种声音的表达。

中国人高调发声,写在纸上,便有不计其数的“!”,甚至一句话会连用三个“!!!”,这声音该是何等的壮观;唱成歌曲,便是尽情宣泄的最高音符;喊成口号,便是“雷霆万钧”,势不可挡。当年天安门广场常有百万群众聚集,“毛主席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人们发自内心地尽情呼喊,表达自己无限的忠心,这样的声音,震天动地。倘若毛泽东还活着,人们还会照样地呼喊。

声音的力量,也是基因力量的显示。中国声音饱含着文化的基因、政治的基因。这些基因,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复一代的后人。这一代复一代的后人,都把大声地说话,当作自己的一份权力。而高昂的声调,又会在不同的场合显示自己的不同凡响:媒体的高声调,显示的是一种正义、一种教育;当官的高声调,显示的是一种指令、一种号召;争辩者的高声调,似乎就是勇气与真理的化身;小商小贩的高声调,自然是一种推销与牟利;而普普通通的民众,则如“一鸟引得百鸟啼”,只要有一个人高声说话,便会有许许多多的人都高声地跟上去。

当西方人在教堂默默地与灵魂对话,在剧院静静地感受音乐的抚慰,在图书馆恬静沐浴在文化雨露中的时候,中国人按自己的情感与习俗,高调高声地抒发自己的心灵与意志,一个大声说话的民族,不会降下自己的声量。

响亮的中国声音,看来并非仅仅是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