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品读家风
88598200000008

第8章 河边田的春秋

厉文康

听父亲说,解放前,我家是贫农,家人租种人家的地,或帮人家种地。吃不饱、穿不暖、看人脸色、受人欺辱,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土改时,我家分得了一些田地,其中有一块田在我们村南滁河之滨,故称“河边田”。从此,家人种上了自己的田地,成了土地的主人。可是好景不长,没几年,父亲为给母亲治病不得不忍痛将“河边田”卖给了他人,尽管当时家中人多地少,田还不够种。

不久,农村相继成立了互助组、合作社。我家因田少人多,帮助人家干活的时候当然多些,但父母亲却干得欢快、愉悦。父亲说,“人误庄稼一时,庄稼误人一季”,都是乡邻,能帮忙的应该尽量帮忙。那时,我们家的粮食也时常不够吃,但母亲还时常救剂一些比我们更穷的人家。我父亲是木匠,那时他经常免费帮村里农户修理一些农器具。儿时,我家春节的门联正常是“积德前程远,存仁后步宽”这个内容。现在想来,我父母正是以他们的实际行动在涵养他们的仁和德呢。

后来,农村又成立了人民公社,一切田地归公所有,当然也包括我家卖给他人的“河边田”在内。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其优越性是人多力量大,可以集中物力、人力修建一些大型水利、农田设施,以抗御重大干旱等自然灾害。但其弊端也逐渐显露,因其生产“大呼隆”,分配“大锅饭”,导致社员出工不出力,公共财产无人惜等,所谓“官塘漏,官牛瘦”是也。1960—1962年我国三年困难时期的成因,自然灾害固然是一个方面,但“左”的路线亦是不可忽略的一面。当时城乡人民,尤其是农村人民的生活十分困难,有很多地方乃至以野菜充饥,以树皮果腹。当然,我家和我们村也不例外。那时我上初中,是长身体、长知识、需要“加料”的时候,可那时物质匮乏啊。然而,正是三年困难时期的磨练,使我懂得了粮食的宝贵,农业的重要,使我懂得了任何时候都要注意节约粮食,并树立以农为本的“三农”思想,它成了我们那一代人人生中的一段重要历练。

根据当时的严峻形势,国家适时地调整了农村政策,其中包括给农民分一些“自留地”,一般人均二分地左右。另外还分一分左右的菜地,菜地供农民蔬菜的自给,“自留地”则用于农民口粮的不足。不要小看这些数量极少的菜地和“自留地”,因其产出全部自留,效益较高,它们竟缓解了当时农民的饥荒,挽救了农民的生计。当时生产队分给我家的“自留地”就是当年土改时分给我家后来又因母亲治病不得不转卖给他人的“河边田”。和其他人家自留地一样,该田每年午季种麦,秋季种豆,并间种玉米,秋后种胡萝卜。那时我已上初中,经常利用星期天、寒暑假,乃至上学前、放学后的早晚时间到菜地或“河边田”去干活,自小培养了我的劳动观念和节俭观念,使我知道了种田人的艰辛,知道了粮食来之不易,进一步理解了父亲经常教导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勤得天酬,俭以养德”,“勤俭才是真正的传家宝”这些话的真正含义,并将父辈们的教导和他们的优秀品质传承给自己的子孙。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像一声春雷震撼着华夏大地。我们村和全国一样挣脱了长期以来“左”的思想禁锢,砸烂了十年“文革”的精神枷锁,实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绕弯,完成国家的,交足集体的,其余都是自己的。”村民们无不为此变革而欢欣鼓舞,笑逐颜开。家庭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全国一样,我们村粮食大幅增产,农民不仅超额完成了国家征购和集体提留的粮食任务,自留的粮食较过去在集体分得的粮食增加了许多许多。农民不仅很快解决了温饱问题,许多农民还通过余粮和副业的收入盖上了新房。此时“河边田”已不再是自留地,而是和其他田一样以“责任田”的形式分给了我家。

1986年因国家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妻子及两个小孩户口迁至县城。这样,包括“河边田”在内的我家“责任田”全部交给了生产队。离开农村,离开家乡至今将近20年了,但我和妻子仍眷念着家乡,关注着家乡农民。20年来,家乡又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村里不仅通上了到镇上的公路,而且村与村之间也铺上了水泥路面。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有线电视。有的村民还在镇上、县城买上了新房,不少人家还购置了小轿车。空调、冰箱、电脑、手机、微波炉等早已算不上奢侈品了。村民们说,这些都靠党的改革开放路线和政府的民生政策好。现在农民种地不缴农业税,国家还给种粮补贴;小孩上学不要缴学费,村民病了有医保……现在农村在初步“小康”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新农村建设。这不,前几年我家原来的那块“河边田”因新农村建设而被征作道路用地了,还有一些田地被征作工业和其他方面用地了。谚曰:“君出于民,民出于土。”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笔者在欣喜的同时,也希望家乡及其他各地在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同时要珍惜土地,把好钢真正用在刀刃上,并在建设过程中注意保护生态,留住乡愁。

星斗转移,春秋更替。说起老家的“河边田”,我仿佛打开了一册历史书,一册既含我家又含我们村并折射我们国家的历史书,我看到了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看到了父辈们当年的艰辛和坚韧;我仿佛打开了一部陈旧的留声机,我又一次听到了时代的风雷、改革的涛声和父辈们的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