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品读家风
88598200000009

第9章 读书立身,俭朴传家——关于父亲的回忆

张晓阳

在我的家乡,父亲的俭朴是出了名的。做了几十年的“县官”,下乡工作总是靠自己的两条腿,一天跑几十里路是常事,基本上不坐车。那时候的乡下没有“工作餐”,更没有“四菜一汤”。他在农民家吃饭从不另外炒菜,有时工作忙,啃个冷馒头就把一顿饭对付了,严格律己到了非常苛刻甚至不近人情的程度。

然而,他为人并不小气,对自己的钱更不吝啬。同事、老乡,不论亲疏,谁家有了难处,他总是慷慨解囊,一掏就是几十甚至一二百元。在那2分钱一个鸡蛋、9分钱在馆子里可以吃一碗面条的年代,这点钱可以解决很大的问题了。

对我们这些儿女,他的要求更是非常的苛刻。

上世纪50年代中期,本来在南京省级机关工作的他被“下放”到苏北老家做他的“县官”去了。因为上学,不能随行的我只能一个人继续留在南京。

由于在学校包伙,每个月8元的吃饭钱是少不了的。然而,除了吃饭,总还要洗澡、理发,还要买个练习本、参考书什么的。

他说:“每个月10块钱。除了吃饭,还有2块钱可以零花。不少了!”

我心里有些嘀咕:“要是感冒、发烧了,跑一趟医院,这2元钱哪够啊!”

他略一思忖:“那就再给你20元。不过,如果不是生病,这钱你不能动,必须存在银行里,活期的……”

由于父亲的从严要求,我也逐渐养成了刻苦的习惯。为了攒点买书的钱,我从鼓楼到新街口、到山西路、到南京图书馆,甚至到夫子庙看灯,都是靠自己的一双脚。6分钱一次的公交车,那是从来不敢坐的。

当俭朴、刻苦成了一种习惯、一种境界,那就是可以受用终身的一笔财富了。

后来我当了兵,每个月有了6块钱的津贴费。区区6块钱,确实算不了什么。一些家境比较好的战友,总是不够花,常常让家里再汇点款补贴一下。可是我每个月总还是有点结余,买书的钱也不用愁了。

以后几十年,工资尽管不高,过得很拮据,但总算是挺了过来。老人家对于我的自力更生,对于我从来没有向他伸手,感到很欣慰。

到了上世纪的90年代末,离休后的父亲因病住进了医院。我去看他,他又开导我说:“过去对你们兄弟要求是苛刻了些,但这对你们有好处。要知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人一旦有了好吃懒做、贪图安逸的毛病,离灾难就不远了!”

他还说:“你们对自己的子女一定要从严要求,千万不能溺爱。溺爱,那不是爱,而是害。要让他们懂得俭节则昌、淫佚则亡的道理。要想过好日子,就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

老爷子再三告诫:“现在搞市场经济了,人心难免会有些浮躁。教育子女非常重要。他们可以不做官,也可以不发财,但千万不可以贪图享受、坐享其成。要跟他们讲,‘读书方可立身,俭朴才能传家’。这是做人的底线,你们一定要守住啊……”

不久,老人家就离世了。没有想到,这些话竟成了他的临终遗言。

作为一个共产党人,父亲不仅这样说,而且一辈子身体力行。那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中,他老人家穿的是打着补丁的衣裳,吃的是粗茶淡饭。为官一辈子,临终的时候竟然没有留下一处房产,更没有留下一张存折。

没有留下一分钱遗产的父亲,却给我们这些做儿女的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那就是清贫、俭朴的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