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美德故事丛书·职业道德故事
8858200000008

第8章 谈迁写《国榷》

明清之交,一大批读书人心灰意懒,从此不想过问政事,只想昏昏沉沉地打发日子,恪守着他们对大明皇朝的一片忠心。在这批人中,有早就闻名遐迩的大学者,也有名不见经传的贫苦读书人。在这批读书人中,有一位浙江的秀才名叫谈迁。

谈迁虽然在明朝没挣得一官半职,却绝不肯改弦易辙,去当清朝的官员。明朝灭亡之后,他在乡间家中隐居了一段时间,觉得十分无聊,想找点值得做的事干干。他想到古人立德立言之说,便决定退而取其次,以著书立说消磨自己的后半生。他要写的,是贯通古今的历史巨著《国榷》。

穷秀才要写大著作,消息传遍县城,说好话的没几个,撇着嘴的倒有一大堆。那意思当然是觉得谈迁太不自量力。谁都知道,史书的编撰首先要拥有丰富的资料,才能有所取舍,他谈迁有多少书?又读过多少书?更不要说从编写到刊印需要的巨资了。总而言之,穷秀才狮子大开口,要成功实在是难。

可是,谈迁却丝毫不去理会那些风言风语,他自小便性子倔,好跟人对着干。他相信铁杵成针的道理,只要细水长流,坚持不懈,哪怕花上十年二十载,他也愿意。

人言这东西,像一阵风,来得快也去得快。人们在议论了一番谈迁之后,看到谈迁默默地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也就不再说什么,过了一阵子,全县城的人多见不怪,再也没人去管谈迁究竟想干什么了。

谈迁却一往无前地开始了著书立说工程。他确实买不起多少书,便向县城里有藏书的人家借阅。他借的书,总是按时归还,目的当然是为了能继续借书。有的人家不肯把书借出门,谈迁便千方百计,恳求那家借间下房,在房里抄写。他是那么认真,没过多久,当地县城的书,便被他读遍了。

下一个目标便是省城,那里的藏书十分丰富,资料齐全。谈迁来到省城,便一头扎进了书堆之中。他在书肆默背,在客栈点灯熬夜,又像在县城那样,东借西抄,足足花了三年时间,终于把能看到的书都读过了。

回到家中,街坊们却看不到谈迁的身影了。他把自己关在书房里,从整理素材,编写纲要,再到连缀成篇,足足花了二十年时间,才把《国榷》写成。

谈迁面对三大竹箱的《国榷》原稿,心里既高兴又紧张。他一心要把这草稿变成书,盘算着二进省城,去找一个肯替自己出书的主顾。

第二次上省城,谈迁是一无所获。谁也不敢替他出《国榷》,只怕沾上一点反清的边,便要陷进文字狱。可是,谈迁万万没料到,当他赶回家乡的时候,另一场更令他伤心的悲剧在等待着他。

就在谈迁进城那天,一个小偷光顾了谈家。梁上君子不肯空手离开,看谈家实在没有可偷的,只有那三只竹箱倒沉沉的,或许里边有些值钱的东西,便把《国榷》的原稿偷走了。

谈迁回到家,听到这个消息,真似五雷轰顶,他顿时呆了,随即便号啕大哭起来。他这一哭,直哭得昏天黑地,二十年的心血毁于一旦,怎不让他伤心欲绝。别人没法劝他,只能让他尽情地宣泄心头的悲伤。

哭了好久,谈迁终于停了下来。他擦干眼泪,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双手还在,难道便这样停下了?”从这天开始,谈迁便很少和人说话,他默默地从头开始,重写《国榷》。幸好材料还在,他可以重新整理。就这样,直到谈迁过了花甲之年,才把《国榷》重新写成。

谈迁二写《国榷》的事,传到省城,打动了一些士子,他们设法帮谈迁刊印这本巨著,《国榷》终于问世了。

白手起家,一无材料,二无资金,却要写出一本历史巨著,这需要何等坚定的意志,谈迁就是这样确定目标,百折不饶的勇士。《国榷》成而复失,这对谈迁又是一场何等残酷的摧残,如果没有坚韧不拔的精神,任何人都会在这样沉重的打击下一蹶不振。可是谈迁却从头做起,再一次去经历成功的艰辛。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谈迁的成功,确实证明了这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