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美德故事丛书·职业道德故事
8858200000032

第32章 为子孙造福

已经有好几年了,河北平原上,小制革厂一家一家办起来。办这厂子太容易了,牵上电线,买个电动机,装上变速箱,连在转鼓上,只要转起来,皮革就能制成,这可是只金饭碗那。

然而这种厂子发了家却坑了河流大田。机器轰隆隆响,废水哗哗地淌,大河小河的水饱受污染,死了鱼虾不说,这水连人都不能喝,靠河水灌溉的农田从此减了产。害处大的地方,就是井里的水也冒着制革厂的臭味。这就是报纸上常提起的“三废”、“污染”。

照理说,农民们只知赚钱,各级领导可该清楚污染是违法的事。但是,从报上到各级领导嘴里,越往下传,声音越小,干打雷不下雨,小制革厂还照样开。谁也不想去砸父老乡亲手里的金饭碗,况且,这些小厂还替乡镇甚至县里创造一大笔税收呢。少了它们,叫各级地方政府到哪儿去找钱,如何实现“工农产值的连年增长”?

这种国家三令五申,地方上纹丝不动的状况终于有了变化,一道死命令从国务院、省政府下达:小型制革厂一律关停。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为了消除环境污染,一定要动真格的。

县政府动了真格,一支执法队建立起来,在规定的时限到达后,来到小制革厂最多的乡镇,看见转鼓就砸,见到皮子便动刀子割,小制革厂立时变成了过街老鼠。

但是,习惯端金饭碗的个体老板们,并不想真的听话,他们跟执法队打起了游击。你来了我便躲,你白天来我夜里再开工,砸了转鼓再买,污染和反污染打起了拉锯战。

这种状况当然不能继续下去,县委部署了取缔小皮革厂的工作,让管理公安工作的副县长陈汉民担任工作委员会的负责人,授予他处理相关问题的权力。

陈汉民知道,自己和县里的执法队无论如何管不了全县这么多地方。无论现在或者今后,要彻底杜绝小皮革厂,关键还在地方上那些干部,他们不再睁一眼闭一眼,事情就能办好。

陈县长把自己家乡新桃镇作为试点。那里是污染的重灾区之一,原因就是镇长老铁和书记家的儿子,还在偷偷地开工。上梁不正下梁歪,谁还怕执法队?新桃镇的问题不解决,其他地方的工作当然也无法展开。

陈县长回到家乡,立刻找镇长和书记,敬上香烟,客气地跟他们商量,要他们以身作则,执行好规定。两位当然都点头,答应了下来。

谁知全镇大会开过,几点处罚规定宣布之后,两位镇上头儿的表现就发生了变化,老铁自以为跟陈县长是小时候的老朋友,只熬了三天,就偷偷地转移了机器,又开工了。书记却亲自去砸了自己儿子的转鼓。

面对这种状况,陈县长无法沉默了。他立刻召开大会,当场把跟老铁一起偷偷开工的7名厂长送进了拘留所。老铁被拘留了10天,罚款3000元。这一下,好比晴天里响了个霹雳,把那些还在观望,想今后也重新开工的人都震慑了。书记接过了镇长的工作,跟陈县长配合清理小制革厂。一共罚了18户人家,镇子上顶着不停产的人家终于不敢再违反规定、继续开工生产了。

但是,那些无法再从制革厂获得利益的人们,心里十分不满。县长是大官,他们惹不起,书记砸自己的厂,还领头执行规定,那些人把一肚子怨气全出在他身上。一天晚上,天空密布乌云,突然,镇子边上燃起了大火,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不知是谁把书记家的柴垛点着了。在当地,挖坟、砸锅、点柴垛,是发泄仇恨的最严重的方式。现在,这方式用到镇书记头上来了。

陈县长在治理污染上毫不手软,当然不会放过这件事。查处了纵火人之后,他也体会到,要治污染,还要帮助发展无污染的生产。在治理工作暂告一段落后,他立刻帮助镇书记办起了新的工厂,然后根据各村各人的情况,组织不同的生产。慢慢地,对立的情绪得到了缓解。办这些事真难啊,可是,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净土,正是他的神圣职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