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没有什么比理念更重要
两支龙舟队每年都要在端午节比赛。
第一年,黄队获胜,红队分析失败的原因,在于黄队只有一个队长,七个划手,而红队却有四个队长,四个划手,领导太多,政出多门,红队为此按黄队标准作了改进。
第二年,黄队依然获胜,红队又作分析,发现黄队在龙舟前面挂有一面鲜艳的旗帜,龙舟前行,红旗迎风招展,划手干劲冲天,或许这是黄队取胜的原因,红队也挑了一面旗帜挂在龙舟上。
第三年,黄队还是获胜,红队感到困惑,通过了解,发现黄队年薪很高,获胜后奖金也不菲。于是,红队拉来了赞助商,把年薪、奖金作了提高,并大大超过黄队的报酬。
第四年,红队同样没有战胜黄队,红队陷入极度苦恼中。比赛结束,他们失望地走上岸,听到有人议论说:“红队的理念始终跟在黄队的后面,岂有不输的道理?”红队终于恍然大悟。
第五年,红队终于夺得了冠军。原来,红队在桨上安装了一个桨鼓,队员按照节奏划桨时,桨鼓便“咚咚“作响,队员士气一浪高过一浪。
一个团队的发展,关键在于理念。理念是体现管理者行为的基本思想,是引领团队发展的基本思路,理念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形象,是能够向所有员工和公众表明管理的一种价值和思想。
思路决定出路,性格决定命运,理念决定发展。理念新,一新俱新,理念活,一活皆活。
管理者理念是团队发展的灵魂,是团队生存壮大的动力机制。团队的发展,不在于基础,不在于条件,而在于理念,团队与团队之间的竞争首先就在于理念之间的竞争。
托马斯·沃森曾说:“我相信,无论是什么组织,为了生存下去并且取得成功,就必须有一整套正确的信条,作为该组织一切政策和行动的前提。”这一套正确的信条,实际上就是一种理念。
综观世界五百强企业发展历史,理念比资本更为重要,像沃尔玛、通用电气、英特尔、花旗集团。这其中最典型的是起步于乡村小镇的沃尔玛,四十多年前的沃尔玛只是美国一个小镇的夫妻店,而现在全球有五千多个零售店、超级购物中心,员工超过一百五十万人。萨姆·沃尔顿一直坚守着一个理念,那就是“只要商店能够提供最全的商品、最好的服务,顾客就会蜂拥而至”。多年来沃尔玛一直坚持“天天平价”、“太阳山下”、“十英尺态度”、“对顾客露出你的八颗牙”、“顾客是上帝”、“尊重每一个员工”、“每天追求卓越“这些基本的管理理念,实现了企业的发展壮大。
中国蒙牛起初也是一个没有影响的企业,后一举成为全国知名的乳业企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坚持创新理念、借势发展理念,无论是路牌广告的经营,“超级女声“节目的冠名,还是使产品成为航天员专用牛奶,乃至通过全球公开招聘总裁,蒙牛没有错过任何一个绝妙的商机。新的理念让蒙牛创造出了奇迹。
笔者所在的教育系统,由于适时地运用了一些先进理念,比如,在用人上,坚持“能办事、会办事、办成事”的用人导向;在管理上,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体现“南风胜于北风,温暖胜于严寒”的法则;在目标上,设定“篮球架高度“;在落实上,提倡竭尽全力,不能尽力而为;在方法上,要求既埋头拉车,又抬头看路;在效果上,提出不能过得去,要精益求精;在工作态度上,要有永争第一,敢坐前排的精神,要有“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竞争意识,要有“不达目的不罢休,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著追求。这些理念相互联系,彼此衔接,由于有了系统的先进的理念支撑,使教育事业得到了可喜的发展。
管理理念的正确与否,可以说是一个组织、一个团队在竞争中表现如何、发展如何的决定性因素。现实中的一些部门、单位,由于管理者的错误理念,往往使部门、单位人心涣散、决策失误、管理体制混乱,甚至长期处于瘫痪状态。有乱必有治,管理者一变,正确的管理理念一用,单位、部门就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很大的变化。
30﹒生物学家的发现:管理者都来做“懒蚂蚁”
生物学家通过长期观察,发现在一群蚂蚁中,有少数几只蚂蚁整日东张西望,一点活也不干,看起来无所事事,相反其他蚂蚁却争先恐后地寻觅食物,都很勤快,从不停歇。
这几只不干活的蚂蚁,生物学家把它称做“懒蚂蚁”,为了研究它们在蚂蚁中的地位和作用,生物学家在它们身上标上记号,然后捣毁蚂蚁窝,断绝所有食物来源。生物学家发现,那些勤快的蚂蚁一筹莫展,不知所措,而“懒蚂蚁“却从容镇静,它们有序地带领伙伴们向事先观察的新食物地转移。
随后,生物学家又把这几只“懒蚂蚁”抓起,他们发现所有的蚂蚁又乱作了一团。把那几只“懒蚂蚁”放回去后,整个蚁群又变得很有秩序,很快恢复到了正常工作状态。
“懒蚂蚁”看起来无所事事,但是它们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善于判断,能够把握当前的行动,能够预知事物未来的发展方向,能够未雨绸缪,及时防范,在非常的时候不惊不诧,能保持冷静,指挥有序,引导及时,这是其他任何蚂蚁都不能替代的。
在现实管理中,有的管理者成天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他们像那些勤快的蚂蚁一样,埋头苦干,事无巨细,却缺乏对全局的了解,对未来的把握,对团队的有效领导,其结果是忙忙碌碌,忙而无效,劳而无功。
相反,另有一些管理者却像“懒蚂蚁”一样,他们看起来工作很轻松,他们却深谙管理之道,他们深知自己的职责,他们只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他们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全局的谋划上,他们在员工及团队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浙江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很欣赏“懒蚂蚁”理论,他认为真正的管理者不应该是勤劳的蚂蚁,而应该成为“懒蚂蚁”。
管理者要成为“懒蚂蚁”,必定是个观察者。在激烈竞争中,如果管理者成天忙个不停,不能静下心来观察外部的环境变化,不能了解内部的人际关系、运转状况和发展情况,就不能跳出狭窄的视野,就不能捕捉发展的机遇,就不能应对变化了的形势,就不能发现存在的问题。为了发展,你必须在你的员工紧张工作之时,对内外部形势保持高度注意,对潜在的机遇与威胁备加关注,对整个全局精心把握。
管理者要成为“懒蚂蚁”,必须是个思想者。有人说,当今世界的竞争,取决于脖子上那一截--脑袋。”懒蚂蚁“懒于做事,却勤于思考、勤于谋划。管理者如果只低头拉车却不抬头看路,如果只埋头苦干,却不会思考,如果只拉着工作的重轭前行,却不寻找捷径,如果只盯着目标付出努力,却不研究付出的方式和方法,则会碌碌无为,没有出路。一个管理者的工作成效,不在于每天忙到几点,也不在于他做了多少事,而取决于他做什么事,用什么方法做事。懒于杂务,才能勤于思考,才能创新思路,才能研究做事的方法。
管理者要成为“懒蚂蚁”,必定是个领导者。作为领导者,他们不是事无巨细,而是抓大放小;不是深入其中,而是居高临下;不是心力交瘁,而是指挥若定;不是抛一棋子,而是谋划全局。当团队遭遇挫折和打击时,能够激发斗志冲出重围;当团队面对危机和风险时,能够积极化解扭转局势;当团队发展顺利和如意时,能够居安思危辨明方向。
有一位德国将军曾对军官作了如下分类:聪明的、愚蠢的、勤快的、懒惰的。他认为,如果每个军官至少要具有这四类中的两种品质,那么,那些聪明而勤快的人适宜担任高级参谋,那些又蠢又懒的人可以被支配使用,那些聪明的而又懒惰的人适合担任最高指挥,那些愚蠢而勤快者,则危险了,应立即开除。
在任何一个组织里,勤者与懒者都是不可少的,但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最终需要去思考、去决策,去创造,这就需要管理者“懒”,这种“懒“是一种必要的生存智慧,一种必须的工作状态,一种必然的领导品质,一种必备的管理理念。
31﹒和尚卖梳:管理深处是创新
一家著名跨国公司,高薪聘请营销人员,消息一传出,应聘者络绎不绝,当看到考题:三天之内尽可能多地把木梳卖给和尚,为公司挣得利润。绝大多数应试者认为和尚剃度为僧,光头秃顶,要木梳有什么用?便以不可能为由打了退堂鼓,最后只剩下甲、乙、丙三人。
按照公司要求,三位应聘者奔赴各地寺庙,开始卖梳之行。
三天时间已到,面对公司总经理,甲说:“太艰辛了,自己前往推销,竟遭众僧责骂,被轰出庙门,在归途之中,遇到了一云游高僧,自己奉上木梳,含泪求情,才勉强卖出一把。”
乙说:“为推销木梳,自己不辞辛劳,深入远山古寺,这里山高风大,进香者的头发都吹乱了,于是找到住持,对他提出,庄严宝刹,进香拜佛,若衣着不整,蓬头垢面,是对佛祖的不敬,建议庙里的香案上应放把木梳,供善男信女梳理头发,住持认为言之有理,便采纳了建议,所以一共卖出了十把。”
轮到丙时,他从怀里掏出一份订单,订单上写着“一千把”,并且要求立即发货。总经理大吃一惊,急问缘由,丙说:“我来到一香火极旺的宝刹,朝圣者很多,我便向住持建议,凡来进香者,都有一颗虔诚之心,住持书法超群,我有一批木梳,可以在上面题写“积善梳”,送给香客,以作纪念,保佑其平安,鼓励多做善事。”住持大喜,便立即订了一千把。
按常理,把木梳卖给和尚,确实是不可能的,但是思路的创新,却创造了一个奇迹。
创新就是打破常规,不按套路出牌,也就是出人意料。你想到了,别人没有想到,这就是创新。创新,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意味着否定,意味着怀疑,意味着发现和探索。
创新不仅是一种无畏的精神,更是一部独特的能力;创新不仅是一种超群的胆识,更是一种睿智的思维;创新不仅是一种全新的理念,更是一种果敢的行动;创新不仅是一种卓越的工作方法,也是一种不朽的人生信念。
在这个竞争愈来愈激烈的社会,创新精神比任何时期都显得更加重要。
作为管理者,面对当今这种发展的咄咄逼人态势,应该明白谁能够走在创新的前列,谁就能在竞争中获胜,谁在当今的时代能成为一个创新型管理者,谁才具备竞争优势。同时还应该清楚,一个创新型的管理者,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而创新,而不断创新,才能领导社会变革,否则将会被无情地淘汰。
如果把团队比做一棵树,那么管理者的创新就是树上的芽,没有芽的萌发,就没有满树绿荫,没有管理者的创新,就没有团队的发展与成功。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丹尼逊教授把人才分为七等,把人才是否具有创新能力作为区别一流管理者与一般管理者的标准。
人们习惯于从同一个角度,从习惯的模式,从固有的老框框去思考问题,总是喜欢用现成的、熟悉的方法去解答形形色色、层出不穷的问题,所以制约领导者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是思维定势。人的思维定势很容易影响创造力的发挥,很容易产生思想上的防备性,很容易养成呆板机械的习惯。
任何一个有创造成就的人,都是战胜思维定势的高手,他们不会被过去的思维或者一般性思维所困扰,能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取得创新成果。
一次地震,山洪暴发,一块巨石轰然滚落,堵在了山脚下小镇的街口。小镇上的人们觉得挺挡路,几十名壮汉使出所有力气都没有搬动它。
一位高僧云游到此,人们去向他请教移山之法,高僧凝视片刻,挥毫在石头上写上“镇街之宝”四个大字,笔力雄劲,气势非凡,令人赏心悦目。
后来,人们还在巨石周围种上花草,安上栏杆,来观赏这一景致的人越来越多,从此再没有人要搬移这块巨石了。
当我们在管理中遇到这种飞来的“巨石”时,如果能够站在空灵的高处,跳出思维的定势,很可能等待我们的将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管理者要有所成就,要在管理上独树一帜,就应该突破这种定势思维,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不步人后尘,要敢于求异思维,要能够独辟蹊径,要有勇气独领风骚。凡遇事不应考虑“大家都不做什么”或“大家还没做什么”,这样才能展示无与伦比的能力,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有人说:“一流管理者做别人想不到的,二流管理者做别人想到的,三流管理者原地踏步。”
当我们的想法总是能够超出别人的想象,当我们的做法永远走在别人前面,那我们就会拉开与他人的差距,带领组织走向辉煌。
日本有一家纺织公司,董事长大原总一郎提出了一项创新计划,这项计划遭到公司内部的强烈反对。但他力排众议,坚持自己的创新,终于大获成功,他总结说:“一项新事业,在十个人中有两三个人赞成就可以实施了,有四五个人赞成,就已经迟了一步,有七八个人赞成,那就太晚了。”
管理者要提升创新能力,就要有创新的意识和热情,就要有创新的自信和胆识,就要有创新的思维和方法,就要有创新的功夫和素质,就要有创新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创新创造财富,创新提升管理,创新改变一切,如果要问世界的摇钱树,管理的智慧灯盏在哪里,其实就在每一位管理者头脑中。
32﹒给汤加盐:力求在变中求发展
古时候有一个人家里熬了一锅汤,他想知道汤的味道是否合适,就用一把木勺舀了一勺汤品尝。他喝了一口,觉得很淡,就随手把盛着汤的木勺放到一边,然后抓了把盐放在锅里。这时锅里的汤已加盐了,他没有重新舀上一勺,而拿起原先盛汤的汤勺又尝了一下,自言自语地说:“我已加了盐,这汤怎么还是这么淡呢?”于是又抓了一把盐放进锅里,然后又去尝勺里原来的汤,勺里的汤自然还是淡的,他又往锅里加了一把盐。就这样,一边加,一边尝,盐罐里的盐都见底了,汤依然是淡的。他挠着头皮,百思不得其解,这锅里的汤怎么咸不起来呢?
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一般能活七十岁,在四十岁时是个分水岭。鹰活到四十岁,它的爪子开始老化,喙变得又长又弯,翅膀越来越沉重。这时,鹰面临两种选择,死或者重生,重生需经一百五十天痛苦的蜕变,必须用喙击打岩石直至完全脱落,然后长出新喙,接着用新喙把指甲一根一根拔出,新的指甲长出后,再把羽毛一根一根拔掉,五个月以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鹰再次飞翔,迎接后三十年的岁月。
鹰正是有了忍痛而“变”,才使它成为世界上最长寿的鸟,而尝汤的古人正是因为不能善“变”,让自己成为千古笑谈。
在《孙子兵法》中,对“变”有详细的论述:“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变不是一种力量,而是一种进程;变不是一种主张,而是一种规律;变不是一种永恒,而是一种机智。
大凡成功的管理者,总是与应变息息相关,紧密联系。
留心众多的管理精英,他们无一不是因“变“而走向成功的。作为全球最有效的“善变”者当数韦尔奇了,对于外界环境的变化,韦尔奇要求CE管理人不仅要勇于接受变化,还要利用随时而来的变革时机。他提出不应该惧怕变革,以不变应万变是最不安全的,变革是一件令人兴奋且充满想象力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