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管理中,人们习惯并热衷于事后控制,以至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那些在事后能够控制,让头痛者不痛,脚疼者不疼的“扑火队员”,人们大加赞赏,员工服气,领导认可。而对那些针对苗头,防微杜渐,通过事前的及时控制,过程的有效管理,让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的默默无闻者,却不能引起大家的重视。以至于管理者对劳民伤财的事后控制乐此不疲,而对于预防式的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淡而远之。
这让我想到了“曲突徙薪“的故事。
一位朋友到主人家做客,看到主人的烟囱是直的,旁边又有很多木材,便提醒主人把烟囱改曲,木材移走,不然有可能会发生火灾,主人听了没作任何反应。
不久,主人家果真失了火,周围邻居都跑来帮忙,最后大火被扑灭了,于是杀猪宰羊,宴请四邻,而对当初建议他移走木材,改曲烟囱的朋友,却早已忘在了九霄云外。
这种现象,其实是管理的一大误区。事后控制,关注的只是结果,忽视的是过程。管理者如果仅依赖于事后控制,就会淡化工作责任心,就会疏于过程管理,就会在各种苗头和不良事态面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等到问题出现之后,才采取行动,所造成的后果及损失则无法挽回了。
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它能够见微知著,未雨绸缪,提早防范,能够增强工作的预见性,能够强化过程管理,能够将影响深远的“小问题”,采取“小题大做“的方式及时处理,能够使“千里之堤,不溃于蚁穴”,能够及时修复被打坏的“第一扇玻璃窗户”。
OEC,是海尔集团创造的特有管理模式,被誉为“海尔之剑”,它是贯穿于工作中的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制度,也就是全方位地对每天、每人、每事进行管理控制,它要求每日做到每事必有人管,每日每个人均有事可控制,每日要按照计划对实施结果进行纠偏,做到实时控制。
一般人认为足以摆平或解决各种棘手问题的人是优秀的管理者,这是有待商榷的。俗话说:“预防重于治疗”,“防范胜于救灾”。其实,问题的预防者优于问题的解决者,我们每一位领导者应多一些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少一些事后控制。
27﹒猎人追鸟:努力打造高效的团队
一个猎人在一片沼泽地张网捕鸟,不多一会儿,一群鸟便飞入网中。猎人很高兴,于是准备收网抓鸟。让猎人想不到的是,鸟的力气很大,它们趁猎人不备,一哄而起拖着网子一起飞跑了,猎人只好跟在后面拼命地追。
锄草的农夫看到了,便嘲笑猎人说:“还是算了吧,你跑得再快,也追不上会飞的群鸟。”
猎人却坚定地说:“如果网里只有一只鸟,我肯定追不上它,但现在网里有这么一群鸟,我一定能追到。”
果不出猎人所料,到了黄昏,那一群鸟就跟着网子一起落地,猎人一一把它们抓住了。原来,所有的鸟儿都想回自己的窝,有的鸟想回森林,有的想回草原,有的想回湖边,不同的目的地,最终导致鸟儿疲劳坠地。
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单打独斗,个人英雄主义时代已经过去,我们早已进入讲求团队合作的新时代了。
个人再完美,仅仅是一滴水,一个优秀的高效的团队则是一片大海。一个有高度竞争力的组织,不但要有完美的人,更要有完美高效的团队。
增强团队精神,打造高效的团队,是每位管理者必须做到的,只有强大的团队,才能在竞争的浪潮中、在发展的现实中立于不败之地。
可以这样说,每位成功管理者背后都拥有一支完美的团队,这些成功管理者所率领的团队,无论是他的组织气氛,还是工作默契,所发挥的生产力和一般团队相比,总是有独特的地方。
是不是由完美的人组成的团队,就是高效的团队呢?答案是否定的,完美人最大特点是有自己的主见,正由于此,每个人观点中的弱点正好吸引着对方的眼球,而这又恰恰是对方攻击的火力点,这种团队的组合是乌合之众,不堪一击,因此也就有了下面的情况。
一个人一分钟可以挖一个洞,六十个人一秒钟却挖不了一个洞。
假定每个人的能力都为一,那么十个人合作,其结果有时比十大得多,但更多的时候比一还要小。
真正完美高效的团队,是由一群心理上相互认知、行为上相互影响、感情上相互融洽、利益上相关联系的个体的有效组合,它不是简单的人群相加。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在非洲的草原上,如果见到羚羊在奔逃,那一定是狮子来了;如果见到狮子在逃避,那就是象群在发怒了;如果见到成百上千的狮子和大象集体逃命的壮观景象,那一定是蚂蚁军团来了。
当今的管理,不仅是让每个人发挥作用,把工作做得最好,更主要的是如何发挥团队的作用。
团队的作用是巨大的,把团队建设好了,它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工作优势。
团队能够让不同阅历、不同专业、不同个性的人发挥各自优势,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取得最佳效益;团队能够简化工作程序,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团队能够使员工有一种归属感、安全感和成就感,让一个人的潜能在团队中得到极大发挥;团队能够使员工们在一起工作,心情愉快、精力充沛,通常情况下,在解决问题上更容易取得成功。
比尔·盖茨曾说:“团队合作是一家企业成功的保证,不重视团队合作的企业是无法取得成功的。”
为了打造一支高效的团队,管理者一方面要信任每一位员工,要把他们看做都是重要的,都能够为组织的发展,作出不同的贡献,使每一位员工都有归属感和责任感,要加强他们的向心力,使每一个成员都能分享整体的成功。另一方面要明确职责,科学分工,对人员进行最佳配置。在各尽其责、各司其职的前提下,做到有分工有协作,既让每位员工都尽可能展示自己的才能,又充分发挥团队成员之间优势互补的作用,要使每一个成员明白,只有团队营造出一种相互依存、同舟共济,彼此宽容,共同提高的合作氛围,才能最终实现自身价值。
同时,要设置令人向往的共同愿景。通过共同愿景的设置,确立组织清晰的发展目标,建立循循善诱的激励机制,努力激发团队的动力,使组织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有一颗愿意贡献,彼此默契的心。
除此之外,管理者还要制定规则,强化约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团队中发出的危险信号,诸如团队中的非正式组织的出现,个别员工我行我素,不愿意协作,干出了违背团队建设意愿的事,管理者就要及时用规则将这些行为转移到团队建设的方向上来,如果放任自流,熟视无睹,就会影响团队的建设和团队作用的发挥。
现代社会的现代组织,追求的是团队合作精神,谁能做好团队建设这篇文章,谁就是成功的管理者。
28﹒聪明的山雀: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
在20世纪之初,英国的乡村有一套牛奶配送系统,能够及时把牛奶配送到每户农家的门口,由于当时牛奶瓶没有盖子,在牛奶送到农家门口后,有的人家没有及时取走牛奶,山雀和知更鸟常常捷足先登,自己先享用个够。
针对这种情况,厂商为牛奶瓶加装了铝制瓶盖,山雀和知更鸟只好望“瓶“兴叹。
几十年后,当地的山雀居然都学会了刺穿铝制瓶盖,美滋滋地品尝牛奶了。而知更鸟整个群体却忽视了组织学习的过程,它们至今都不能刺穿这种瓶盖。
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化和全球化的时代,是一个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时代,是一个学习化和高速变革化的时代。这样的时代,给我们每一位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它要求我们的管理者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要努力培养出一支能够适应时代发展和环境变化,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员工队伍。
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就应该强化学习,学习是人的生存手段,是提升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团队、组织生存发展的基本保障。
针对这一形势,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号召。作为管理者,就应顺应时代,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既是提高员工素质的需要,又是组织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追求卓越,与时俱进的需要。
所谓学习型组织,就是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扁平的、高度柔性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
学习型组织的真谛在于,一方面保证组织的生存,使组织具备不断改进的能力,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是为了实现员工与工作的真正融合,使员工在工作中活出生命的精彩。
近年来,学习型组织的理念可谓深入人心,构建学习型组织已引起世界上所有国家、所有组织的重视,在学习培训的投入上越来越大。美国的公司每年要拿出其销售收入的1%~5%或工资总额的8%~10%,用于员工的培训,美国苹果公司甚至在办公楼的设计上都为员工能够相互学习作了考虑,该公司的办公楼是桶形的,中间是草坪,上面摆着桌子和椅子,其目的是保证员工在工作时间都能够一起交流沟通,相互学习。
相比之下,我们很多团队,很多组织却认为,组织员工学习,是件成本很高,会影响工作的事情,是在短期内见不到什么成效的事情。殊不知,磨刀不误砍柴工,对员工的学习投资,是一种回报率很高的投资,只有主动学习的组织,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竞争的优势。
作为管理者,要重视对员工的学习培训,并积极地给予支持配合。实际上,培训的目的,就是让自己的员工成为知识渊博、业务熟练、忠诚于事业的人,让员工成为推动团队快速发展的支柱。在培训学习过程中,既能提升员工的素质,增长员工的才干,又能开阔员工的眼界,更新员工的观念,还能够增进员工之间的了解和沟通,从而增强团队的合作力和凝聚力。
当然,培训学习应加强管理,增强时效性,提高培训效益,不要出现培训一次,仅是“认识了一些人,用了一点银,养了一回神,写了一篇文”的这种情况。
如果你的员工失去学习的机会,就必然会落后于这个时代,如果你的组织没有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没有成为一个学习型的组织,就会被无情地淘汰。
要记住,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21世纪能够笑到最后的不是那些加班加点应对越来越多的工作的组织,而是那些能够设法使组织内部所有人员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学习的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