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代言情飞转的年轮
8843900000005

第5章 回家的路(2)

台湾与大陆有着无法阻隔的情感,特别是那些背井离乡去到台湾的大陆人,对大陆故乡更会有着浓浓的思乡亲情。日前,在凤凰大视野节目里,我偶而看到在台湾生活60年的山东老人高秉涵,他对大陆故乡沁入心脾的深深的爱,强烈地感染着、打动了我。

他是一个13岁的少年在国共轰隆的炮火中,在母亲不安地送别中离开了故乡山东荷泽,并随着****退败人流离开大陆,来到台湾,而这一别就是30年,一住就是60载,这个人就是高秉涵。到台湾不久,****就提出五年反攻大陆的口号,让这个年青人和台湾省老兵一样始终情着尽快回到故乡山东的愿望,并且这个愿望直到30年后的1979年才得以实现。而当高秉涵回到朝思暮想的故乡时,母亲刚过世不久,没想到30年前的一别竞成为这对母子的永别。在台湾已有家室的高秉涵临走时,把母亲的一件衣服带回了台湾,并常常在节日里思想母亲的时候拿出来穿在自己身上,并要这件衣服一辈子随自己直至带到自己的墓葬,就像母亲常在自己身边一样,可见一个赤子对母亲的爱恋跃然纸上。

对故乡的爱融化在自己的血液里。一次,旅居南美的一位老乡探乡返回时来到台湾,他带来了一些故乡的特产大枣、花生等,还有一个特殊的东西就是故乡的泥土,全台湾的老乡都聚集到此,大家推选作为律师的高秉涵来分配。分完特产后分土,查对身份后每人分得一汤匙故乡的土,有位同乡是高秉涵的老师,因年龄高不小心把分得的一匙土潵到地上,老人痛哭流涕,还是高秉涵最后匀给了老人一份土,方了却了他的心愿。最感人的是高秉涵把自己分的两份土一份存到保险箱里,另一份土分两天冲饮下肚,让这份故乡情愫深埋在自己的心里,融化到自己的血液里。记者采访他时,高秉涵说这故乡的土还有丝丝甜味呢。

凝聚故乡情,兑现自己的诺言。高秉涵开始当律师时,帮助审判一个因想念对岸家乡而出逃的军人,最后判处死刑。至今,谈及此事高秉涵还泣不成声悔恨不已,尽管当时自己无能为力帮助这位老兵。虽然自己不是军人,高秉涵很同情远离故乡的军人。有不少国民党军人从大陆到达台湾后,恪守着自己对故乡亲人的情感,始终未在台湾成家,因此,很多军人把高秉涵的家当成自己的家,总爱在他家里团聚叙旧。对故乡的依恋和思念也自然成为了他们共同的话题,回到故乡也是他们共同的心愿。但是,很多人至死也未实现这个愿望。临终时他们把这个最大的愿望交待给了高秉涵,三十年来,高秉涵每年都往返台湾大陆,共计送回了54位台湾老兵的骨灰。有时,高秉涵把他们的骨灰盒放到自己的客厅里,甚至床铺下。这些年,他不仅完成了自己的承诺,也了却了游子魂归故里的夙愿。

身在大陆的人很难理解,也不可能完全理解那些身处异乡的人,对故乡的思念,对故乡的亲情。但是,身在大陆的我们却十分敬佩和赞赏这位有着无与伦比故乡情深的人。

高秉涵一个普通的台湾人,演绎着对故乡母亲一往情深的故事,就像台湾与大陆一样不可割舍的亲情。

故乡的早晨

没有人能比我更了解我的家乡。因为我每日都在思念它。

家乡的早晨是“洒满了金子的早晨”。

太阳总是忍不住大地的束缚,从地平线上窜了出来,动作是那么的谨慎,深怕惊醒了周边的云彩,但它却又显得那么的敏捷。在低头和抬头的一瞬间它就已经窜了老高。太阳终究还是获得了自由。

于是,光就出来了。地面上渐渐地被“金子”铺满。早晨的雾气边上镶钳着金色的花纹,在薄薄的面纱上衬着少许的金粉。合了一夜眼的小溪也开始苏醒。点点的光顺着小溪平行的泻下去。过了一会儿,小溪真的醒了,身体微微一动。光便再不在平行了。

太阳又窜了老高,披着金光的老农便起床耕作去了。家家户户的门很不情愿地被主人推开。发出了吱吱的响声,但这些声音犹如一段段开的乐章,却并不是那么的凌乱,反而是显得很整齐。

村里上学的孩子,着急地催着母亲做饭。有些性急的则早已等不及了,拿着昨夜母亲准备好的干镆,飞快地跑到了邻家的墙外喊一声:“走了”。于是巷子里便又多了几份声音,街上就又多了几个小身影。

一天的生活就在光的催促下进行着,老人在阳光的沐浴中享受着,小孩在阳光的河流中追赶着,一直从河流中淌过去,跑到学校。

几辈人就在这样的土地上生育着、耕织着。大人们总是喜欢欣赏和回望着光的岁月,小孩子们则总是喜欢追逐着光的流动。所有的人,在清晨的雾中,和上学的小路上,掬上一把“光流”中的“水”,一张张太阳般的脸,便活现出来了,所有的人在清晨的空气中,捉一滴声音,放入耳朵里,欢快的节奏便流了出来。

我终于还是无法逃脱这充满“金子”诱惑的早晨,充满恬静和美丽的小路,充满爱和朴实的家乡。

油灯

夜里读书累了,索性关掉灯,站在窗前观月,静静聆听夜的脚步和气息。对面楼里有一窗淡淡的,充满暖意的亮光,那微黄的光线透过夜色反射在我的窗棂上,无比温馨的窥视着我的内心。这深夜里的一点亮光,给我因夜的厚重带来的寂寞心境增添了几许温暖,让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记忆里的那盏油灯,想起了远去的童年,想起了油灯下读书写字的艰难岁月。

童年的记忆是单调的,不外乎读书和玩耍。那时侯对于一个生在深山里的孩子来说,油灯是最亲密的伙伴了。到了夜晚,四周静悄悄的,家家屋里都亮着油灯,那油灯的小亮光一闪一闪的,忽明忽暗。因为怕浪费油,每家都把灯芯挑得小小的,只要能有一点很小的亮光就可以了。那时候的我,也不像现在的孩子一样,整天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我们的乐趣很简单,就是和几个小伙伴一起踢毽子,跳大绳,丢手绢,玩沙包等。而这种游戏往往只能在天黑后趁着月色或者借那家屋里小油灯的一点亮光在窗外玩耍。那时侯母亲为了补贴家用,养了两头猪,于是我每天的任务就是放学后给猪割草,家庭作业也多在晚上做。记得每次割草回来,我把草筐子往屋里一放,咕咚咕咚喝两口凉水,啃上两口冷馒头,然后把筐里的草倒出来,用刀随便剁几下,拌点麸子和水,盛进桶里,倒进猪槽,然后趁着母亲在地里干活还没回来,撒腿就往外跑,我和邻家姐姐约好了一起玩沙包,她家有院子,我们可以在院子里用粉笔划好一个大的长方形,再在里面划上三个正方形和三角形,然后把沙包先丢进第一个图形里,单腿踢进第二个图形里,依次类推,直到沙包进入最后一个图形里,然后过去用双脚夹住,顺势跳起来,让沙包在空中转个圈,然后落在手中。每次一玩这样的游戏,我就觉得那沙包象是只灵动的小鸟,在我的视线里欢呼雀跃,让我激动不已。

正玩得高兴,忽听母亲大声喊着:“疯丫头,还玩,回家吃饭了。”我这才发现天早就黑了,邻家大妈不知什么时候也从地里回来作饭了,姐姐家的油灯也亮了,我们是借着月光和他家屋里的一点光亮在外面玩。母亲这一喊,我才觉得肚子真的很饿,慌忙小跑着回家,还未进屋,先闻到了淡淡的煤油烟味,还有屋里的饭香味。油灯的光线很暗,一进屋,人的影子就在墙壁上晃来晃去,借着油灯的光亮,掀开锅盖,拿个碗,从锅里盛点模糊面,也不管什么吃相,三下两下就扒拉进肚子。吃完饭,就该写家庭作业了。这时候,母亲会把油灯稍微挑亮一些,放在炕台边,把小案板搬到炕上,我把作业本放上去,坐在炕上借着油灯的光亮做作业,母亲也坐在炕头纳鞋底。煤油的烟较大,不大一会儿,满屋的烟雾就会被昏暗的灯光映衬得如同岚气蒸腾,由于离灯进,每晚做完作业,我的鼻子都被烟熏得黑黑的,眼泪也被熏得直流,有时候不经意用手一抹,就成了大花脸。可那时候,尽管每天晚上闻着油烟那刺鼻的味道,可仍然快乐而知足着,虽然烟熏火燎的,可总比摸黑好一些。

这样的日子简单而朴素,一盏小小的油灯,就是我们晚上获得亮光的来源。日子久了,炕头的墙壁也被煤油的烟薰得黝黑黝黑的。终于有一天,我们村有了电灯。那是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先是村西边的几家安装了电灯,接着母亲也给我家安装了,从此结束了我们用油灯照亮的历史。但那时候电很不稳定,经常莫名其妙地停电,所以油灯当然也不能退休,每当停电的时候,油灯还得继续为我们工作。上中学后,母亲给我用墨水瓶做了两个小油灯,一个让我带到学校用,一个留在家里备用,因为学校的电也不稳定,而且是10点准时就要熄灯。如果作业没做完,就得靠蜡烛或者油灯照亮了。我把油灯带到学校后,班里的同学都纷纷仿效,很快的就有几十个小油灯站在教室的窗台上,等着机会上岗工作。果然,有一次上晚自习的时候,学校停电了,班里便迅速亮起了几十处星星之火。大家把前后课桌并起来,每四五个人坐在一起,共用一到两盏小油灯学习。现在想起来在那种环境下学习的情景,仍然觉得很是清晰,仿佛这是昨天发生的事。

一盏小小的煤油灯,照亮着我的童年,也照亮着母亲的希望。现在住在城里,再也不用靠煤油灯照亮了,再也不用吸煤油的烟味了,可是我却常常想起那盏油灯,想起在油灯下学习的情景,想起我们借油灯的亮光在屋外玩耍的场面。想着想着就忍不住想掉泪,那是思念的泪,那是幸福的泪。因为只有我明白,尽管现在条件好了,在屋里你想开几个灯就开几个灯,想用几百瓦的灯炮就用几百瓦的灯泡,红灯绿灯霓红灯,什么灯都有,到处都是高楼大厦,灯火通明,可是怎么看这些灯在自己心里都不会有什么印象,而那一盏油灯,却常常冷不防便出现在眼前,它烟雾缭绕的样子在我的脑海里总是挥之不去。

对面楼里那窗亮光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消失了,夜已经很深很深了,而我却仍然没有睡意,脑际里不时跳出过去的影子,跳出一个个生动的画面,一个头戴红色头巾的小姑娘在那个叫刘沟的小山村里,手提一盏油灯向我款款走来。

关于四月

农历的四月二十一日,是母亲的忌日,母女们阴阳相隔将近四十年,四十年,该是一段多么漫长的人生。时光的河床无论怎样冲刷,母女间的血缘亲情,不会随着生命的消失而流逝。不会!

一个人,寂寞的慢慢回到冷冷清清的家,心,依旧茫然。推开屋门,父亲照例落寂的一个人坐在床上,看着他在我进门时眼中闪过的一丝欢喜,心,兀自有些酸楚起来。急忙掩饰的从包里掏出他惯常服用的药品逐一放好,蚊蝇就要日渐多起来,上了岁数的人,屋里总是有些不大洁净吧,将新买的纱帘细心订好,看着我带回的各种食品,父亲终是没有掩住那一份失望,终于开了口,像馋嘴的孩子一样有些不好意思:“给买两盒烟去吧,今儿爹心里不好受。”

为着疾病的缘故,这几年父亲戒了烟,近来发现他不知道什么时候竟又偷偷抽起来。不悦的责备过几次,父亲是百般的委屈,说整天家里一个人都不见,都这岁数了,不吸烟又能多活几天。闻言,心也酸酸的,为生活,兄妹们彼此在奔波忙碌,确实没有太多的闲暇陪伴老人左右。一个行动不太方便的垂暮寂寞之人,风烛残年,再讲究又能怎么样呢。

轻轻叹口气,低低说了声,我去买。父亲又道,先去上坟吧,回来再买。又拿出两张一元的纸币,要我去目前坟前焚化,说听别人说到了那边算是美元。不忍心责备什么,急忙点头接过向外走去,唉,父亲是真的老了!还没走出院门,父亲又在后面喊,要我多带盒火柴去。要不到了那不着了呢,又数落我总爱丢三落四的带火了吗,答应着回来又在袋子里塞入一盒火柴。父亲这才放心,说现在的打火机质量太差,好好的说不打火就不打火。

看着满头白发的父亲絮絮叨叨,无言。这是我那曾经精明强干的父亲吗?转眼间苍老如此。当年,30岁的父亲在那凄凉岁月里,与孤苦无依的姥爷相依为命,拉扯三个没娘的孩子,硬生生将支离破碎,一贫如洗的家过的温馨红火,提及父亲当年,村里人哪一个不是交口称赞。千难万难,从不见父亲垂头丧气过。可而今,一场疾病,夺去的不仅仅是父亲的健康。想想父亲坎坷酸楚的一生,再想想病后五年的点点滴滴,不由悲从中来,无限凄凉。

行笔至此,无语哽咽。去年此日,曾经,写过一首同题诗,抄录与此。

38年前的四月,母亲因病故去,而六天之后,是妹妹周岁的生日……

冥冥中,怎样残忍的巧合

四月,母亲离去的日子

四月,妹妹到来的日子

四月,妹妹做母亲的日子

那一年四月

豆芽样的妹妹

只认得母亲乳汁的滋味

而父亲,只有滂沱的泪水

哭昏了天与地的

还有我那炊烟未举的乡邻

那一年

那一年四月

三十八年的泪水冲不开

阴阳相隔

梁间乳燕空啼血

怎得羽翼丰

生命的来去无法选择

四月,妹妹的四月

生命的来去

六天的距离

四月与我

是一种欠缺

四月与妹妹

难以言说

端午臆想

明天是端午了。

想起千年前,屈原的纵身一跳,带走了诟骂和冤屈,留下的,是后人的歌颂和留念。

“世人皆醉我独醒”你说:当屈原决定走向永生的时候,他在想什么?还是这个王朝吗?或许是绝望,或许是悲愤。一切的一切,都埋入了河床。

室友都回去了,一个人坐在电脑前,码着字,寂寞难消。

想起文人苏轼的一句:“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没有粽子,没有龙舟,只有我自己。

开始想家了,妈应该在包粽子了吧,爸肯定翘着二郎腿,等着吃呢。

坐在食堂,打了菜,土豆和白菜,就着白花花的米饭,大口的吃着。

眼睛有些酸痛了,离开电脑,站在窗边,看着外面,阳光很刺眼,没办法,又坐回桌前。

拿起手机,拨通了家里的号码,妈妈接了,“怎么样,不是一个人吧。”“当然不是,有个室友在,我们在看电影。”“哦,那就好,你爸还在说怕你一个人没伴。”“放心吧,我先挂了,室友叫我。”“恩,好,有事打电话。”“恩。”

谎言很顺利,我放下了手机,默默的,静静地。

觉得太安静了,世界太寂静了,我放了一首歌,听着,歌里,在唱初恋的懵懂和美好。

世界还是美好的。

端午太让人怀旧,屈原的魂魄或许在此时热闹的于罗江边,释怀的笑了。

我,一个人,继续等待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