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代言情飞转的年轮
8843900000004

第4章 回家的路(1)

回家

家,是什么?

家,是我现在正急切赶往的地方;

家,是我知道,厨房里一定有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饭菜;习惯把儿女回家的日子当成节日的老母早已在厨房不停的忙开了,白发苍苍的老父灯塔一样久久守候在街边不停地向儿女来时的方向张望;

家,是我可以没心没肺,以为仅仅靠几个电话就可以了解父母的健康,却不知道他们生病总是不肯告诉我们,还总是要为我们担心;是我可以蛮横不讲理,明明自己错了,却没人埋怨的地方;是我可以扔下碗筷就倒在父母为我新铺的还散发着太阳味的床上,享受舒适;

家,是我可以整天穿着棉质睡衣,可以清水素颜,可以从卧室窜到厨房再溜到客厅或阳台,是我可以睡到自然醒,不担心今天做不做卫生,明天儿子要吃什么;

家,是我可以看电视把脚放在茶几上,累了,顺势倒在沙发上假寐,唠叨的老父会催促你去床上,你可以爱理不理,心疼又无奈的老父只有起身去拿毯子,你却嘟嘟囔囔的怪他打扰你的磕睡;

家,是我可以安安静静看完一本书的地方。这本书,已经看了很久很久,总是静不下心来看完,现在,我可以同仰慕已久的作者一道,静静的去体会,悄悄的去感动,或流泪或微笑,或掩卷沉思或深深叹息;我可以望着窗外天上云彩发呆,可以不想不看不听,作痴呆样;

家,是在陪着老母洗菜聊天时,哦,记忆里那些曾经相识或不相识人的一些家长里短,那些熟悉或陌生的面孔又跃然而出;

家,是我那怕胃痛,根本不想吃,也要强迫自己大口大口吃,因为慈爱父母的担忧是唯一能击垮你的利器;

家,是我与二老闲谈时,他们总不忘向我状告对方的不是,我会像一个憋脚的法官,用严厉的口气威胁他们,不许这,不许那,其实,那是二老对彼此深深的担忧与浓浓的情意;

家,是我可以懒懒待着,那怕外面世界很精彩,也无法将我引诱出门;

家,是很奇怪的地方,是我年少时,拚命想摆脱,却不知已深深烙在了自己的生命中,中年时,又是我朝思暮想,不管身在哪里,总是急切想赶往的地方;

家,是我在父亲的书柜母亲的衣柜中,还能清清楚楚看见自己成长的点点轨迹……

家,不大,干净、舒适、温馨。

很幸福,中年的我,依然还被父母呵护,有家可以回。

家,是什么?

家,就是你什么时候想起,心中会有柔柔的情在动,眼中有暧暧的泪会湿,常常在梦里徘徊的地方。

家,我的家。

无路可退

宾馆和学校只隔着一条窄窄的小巷。小巷名叫骆驼巷,听起来没多少诗意,倒有着真实的负重感。伴着骆驼那任重道远的形象,清脆的驼铃声于静默中悠远地传来,想起了几句歌词:

你沉默倾听着那一声驼铃

像一封古早的信

你转过了身

深锁上了门

再无人相问

……

站在宾馆四楼的窗前,整个校园尽收眼底。不大的院落,整洁俨然。推开玻璃窗,有风冷冷地袭来,雨疏疏地洒落。绿树红墙,都在这冷雨中静默。

时间还早,家长和考生了了。当值的警察却早早到位了,有了警车、警服的装点,小巷瞬时肃穆了许多。

瞬间的惶惑,莫名地想逃离。

可怜的莘莘学子,却终究要面对,终究无处可逃。

这也许只是我这做母亲的心理罢了。也许那些可爱的人儿,早就摩拳擦掌,迫不及待了呢。十年磨一剑,一朝见分晓。那种兴奋,岂是局外人所能理解的?

骆驼巷,叮当的驼铃,你会带给我什么样的信呢?

心突然荒芜一片。

当你梦游一般地踉跄着归来,呓语般地对我说“喝多了”的时候,我的心突然荒芜一片,甚至找不到一个可以流泪的空间。

跟我说晚上班级聚会、吃“散伙饭”的时候,我跟你说:可以放松,但不可以放纵。二者一字之差,天壤之别。不想多说什么,自忖你什么都懂。

彼时,我可以告诉你放松和放纵的区别,现在,却无法、也不想再告诉你挑战和挑衅的不同。

崩溃。心痛。

替你收拾干净那清水一般的呕吐物,听你依然梦游般的呓语“妈,对不起”的时候,我只轻声说了句:“睡吧。”

轻飘飘的声音,瞬间消散在惨白的灯光里,恍然若梦。

心很痛,痛到麻木。我的心,无路可退。

如果你不是我的孩子,我还愿意爱你吗?

不喜欢你如此放纵自己,很生气你这样糟蹋自己。酒精那玩意儿,不是给孩子准备的,虽然你已经成年。

考试前对你说,考试而已,全当是挑战自己。不过一定要记得,不可以挑战考试纪律。

挑战二字,是我最不愿意提及的。

因为,在我心里,你一直在挑战着我的耐心、我的承受力和忍耐力,挑战着我的期望值。从小到大。我无言地接受你一次次地挑战,一次次地妥协,我告诉自己,不可以把我的期望强加于你。自觉我的心在你的无数次的打磨中变得如顽石般地迟钝,可是这一次,你依然会让我心痛。

期望你足够优秀。关于优秀的标尺,在我心里。

妥协的时候也会想,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品格的标尺,那个刻度在哪里?零或负值吗?这样想的时候,总觉得无路可退。

无路可退的时候,只以微笑来********,只以梦想来诠释守望,只以隐忍来期待警醒。

我站在窗前,看校门前雨地里的芸芸众生。骆驼巷已成了一条彩色的河流。相连的雨伞,犹如一个长长的帐篷,嘈杂的声音不绝于耳地从下面传来,什么也无法听清。

我站在窗前,居高临下,对下面的芸芸众生指指点点。幻想有着上帝之手的神奇,凡被我点中之人都可以金榜题名。

审视我自己的内心,我承认,潜意识里,总是想选择逃避。

我对你说:要勇于面对。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勇于面对一切,学习、工作、爱情、生活。可是我自己,却一样有怯懦的时候。

也许我该谅解你的醉酒。好奇心与诱惑感,人性的弱点,一个孩子怎么有足够的定力抗拒呢?

跟你同学的家长走进他的客房的时候,那杯盘狼藉的景象真的让人瞠目结舌。考试中还不忘了抽烟、喝酒,我不知道他们真的是为了缓解压力,还是颓废到无药可救了。想起他那清俊的面庞、可爱的笑容,我都不忍心看他父母的脸,在我,怕跳楼的心都有了罢。谁可以抵挡得了这种温柔的、可爱的、赤裸裸的挑衅呢?

可怜的父母!

颓废而迷失之人,甚至不记得,给父母留一个转身的空间。

这个社会,曾经有过很浪漫的理想。英雄主义的理想在某个年代里很真切地存在过,也曾让无数人为之热血沸腾。而现在,已然成为传说。

我们不能说这是个理想缺失的年代,但所谓的理想却难免会披上世俗的外衣,理想主义能否独善其身也很值得怀疑。即便谁想批判所谓的个人英雄主义也是徒劳是枉然,英雄主义,难觅踪迹了。

心有所失,却不能苛求。只是,不要迷失就好,不要颓废就好。因为,缺失了理想的生命,已经如此的苍白!

突然想起《麦田里的守望者》,考尔菲德说:“我老是在想像,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而今,谁会是那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呢?

自寻烦恼之人。

因为爱,我的心无路可退。

世界上最好吃的饭

有人告诉我,世界上最好吃的饭,是妈妈做的饭。听到这句话,我心中的感动油然而生。

绝大多数的妈妈,做饭手艺一定比不上专业的厨师,可是妈妈,绝对是天底下做饭最最用心的那个人。

因为知道营养和健康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所以妈妈在营养搭配上十分花心思,早上一个煮鸡蛋,一杯热牛奶,是必不可少的,中午要经常更换不同的时令蔬菜,鱼类肉类也是不可缺少的,晚餐吃什么呢,也许她会问问“孩子,你想吃什么?”孩子想到的,一定会准时摆在餐桌上。

因为知道孩子比较挑食,所以妈妈会在菜肴的口味上下很大功夫,孩子喜欢吃带馅的食物,比如水煎包,豆沙包,饺子,馅饼,于是妈妈把有营养的蔬菜和肉调制成美味的馅料,再像做艺术品一样,用面团精心的把它们包裹起来。孩子喜欢酸甜口味的菜肴,喜欢喝菠菜鸡蛋汤,喜欢煲仔饭……凡是孩子喜欢的饭菜,都详细记录在妈妈心里。

妈妈还喜欢学习新的烹饪方法,不断推出新品菜肴,给孩子带来餐桌上的美味与惊喜。这份浓浓的兴趣,来自对孩子的疼爱,看到孩子吃得开心的模样,怎能教妈妈不感到欣慰呢。

而孩子,每一天,就这样吃着妈妈做的饭长大了。

有人说,最爱吃妈妈做的饭,是因为从小吃习惯了。我觉得不无道理,那不仅是习惯了饭菜的味道,更是习惯了在妈妈的呵护与关爱里,温馨愉快的成长。

我也最爱吃妈妈做的饭,也许是因为习惯,也许是因为那里面,有我童年的味道……

回家路上

每次回家之前,总要跑到超市去,推着购物车,不断地往购物车里搬东西。似乎只有载着满满的货物,才能表达我对父母的一片孝心。似乎只有借物品来慰藉寂寞中的父母。等到推不动时,才猛然觉醒:那么多的物品,我如何搬得动呢?于是,开始漫长的取舍过程:挑选,精简。那过程就像有人把我对父母的爱慢慢地抽去;那过程,如面临着人生的重大抉择。该舍弃何物,留下何物?我都拿不定注意了,因为每一样物品,都代表着我不同的心意。

经过细细掂量,认真权衡主次,在犹豫中极不情愿地舍弃了那些所谓的无关紧要的物品。是的,重量减轻了不少,可是心里仿佛少了什么。我为什么连这区区的物品都承载不起呢?我自责,内疚……

我知道,父母看中的不是物品的轻重。岁月的变迁,父母的满头乌发,如今已发白其间了,他们老了!人一旦老了,感情就变得像个孩子,喜欢依靠,害怕冷清。而孩子们都健壮地成长了,工作了,结婚了,生了孩子,给父母的时间却少得有些吝啬。

大多数时间,都是用电话与父母交流。听着父母日渐苍老的声音。心里一阵酸楚,总是故意把声调提高,尽量用轻松,欢快的语调来感染父母。说来惭愧,这种感受只是在自己成家,有了孩子,才慢慢地意识到父母的寂寞,需要儿女们的关心与呵护。电话中,父母总问我何时回家。可我,总拿工作忙来推辞。电话那端的沉默,曾使我倍感自责。最后,父母亲切地说:“那你好好工作吧,空闲时再回家吧。”一句话说的如此轻松。可是,我能想到父母挂上电话那一刹那的失望。

终于抽出周末回家了。买去的东西他们都无暇顾及。高兴地忙着张罗饭菜,把所有早就准备好的,我爱吃的东西一股脑儿地摆出来。其实,我们的回家,只是给父母增添家务活罢了。可是父母却像孩子似的,乐的浑身是劲。

相聚的时间总是一眨而过。返程时,妈妈扶着爸爸,紧紧地跟在我们后面。在我的再三催足下,才停住了送别的脚步。远去的我,回头望着父母静然立于古道西风的瘦影。鼻子一酸,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默默地祝福我的父母永远幸福,安康!

故乡的新年

南方的腊月总飘着几缕淡淡的寒梅香。梅开时节,春节也就近了。想起爆竹声中故乡的新年,我便按纳不住儿时的那种期盼和喜悦。年岁的增长居然没有冲淡这一份心情,只因心个一直忘不了那红红的风水烛和故乡温情浓郁的新年。

故乡的新年长长的,从冬至祭祖起一直热闹到元宵闹了花灯才罢。冬至刚过,人们便开始张罗起来。家家的廓檐下都挂满了一节节圆鼓鼓油嘟嘟的红香肠,像是串串迎春的百子炮。到了腊月二十七、八,谢天地的、送灶神的、看庙戏的、舞彩狮的,来来往往热闹非凡。村里村外,到处都是“劈啪、劈啪”的爆竹声。家家户户的灶火都旺旺的。包粽子是每户人家少不了的活儿,那时是外婆大显身手的时候了。她包的粽子棱角分明,玲珑结实。粽子的种类很多,蜜枣粽、豆沙粽、灰汤粽、火腿粽,最多的当数白米粽了,可以存放很长时间,从正月初一一直吃到正月十五。外婆还特意为我选了许多小粽叶,包了一盘酒盅大小的子孙粽,把它们挂在窗台上,像一串串绿色的小风铃。包好的粽子被放在灶台上煮,于是满屋子萦绕着浓浓的粽香。

那段日子是乞丐登门的旺季,他们就象熟客一样敲你家的门,而外婆总是和和气气从不嫌烦。她还特意为乞丐们准备了一些零钱。如果正碰上家中做年糕、煮粽子什么的,外婆就会端出一些分给他们。有个小乞丐一天晚上竟来了三次,外婆还是照常施给了他。我便提醒外婆别让他给骗了,外婆轻轻叹了口气,道:“世上的苦命人很多,我们应该凭自己的良心去做,又何必计较呢!”

到了除夕,外婆便在客堂里点上一对红红的风水烛。风水烛也称吉祥烛,是“风水足”的谐音,缠龙绕风的甚是精致,是一位常来化斋的和尚送给外婆的。外婆总是说:“施善必有善终”,我常见她和颜悦色救济那些贫苦的亲邻。年三十时,那些亲邻便提着自家做的小点心来拜早年,以谢外婆多年来的帮助。虽然点心无非是粗米糕、白馒头、麻团什么的,我家做的精细得多了,可外婆总是十分满足的接受,再把家中的点心回赠给他们。

红红的风水烛被外婆挑得亮亮的,满堂生辉。红红的光影把外婆和亲邻们的笑靥映得喜气洋洋。我常常依偎在外婆温暖的怀中,而外婆总是一边搂着我,一边和亲邻们说笑,回忆以前的时光,说着说着有时又伤心得抹起了眼泪,这时候我总是抑起头伸手默默地替外婆擦去眼泪,虽然我不知道外婆为什么笑了又哭,哭了又笑。

十多年过去了,慈爱的外婆早已作古,那对红红的风水烛却一直温暖着我的记忆,想起年少幼稚的我,想起故乡的新年,童年的新年,那闪动的红影让我倍感亲性人伦的温情,红红的风水烛辉映着外婆善良的脸,使我明白了什么叫宽容,什么叫爱心。

故乡情深

说起故乡,每个人对自己的故乡都会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有着这亲那样的企盼,抒写着这样那样的深情。台湾诗人余光中有首诗,就深深地写着自己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