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禅:悟人生-用禅释译生活中的放下
8838200000041

第41章 智者以退为进

龙虎寺禅院中的学僧,曾在寺前的围墙上画了一幅龙争虎斗的画像,画中龙在云端盘旋将下,虎踞山头,作势欲扑。虽然多次修改,学僧依然不满意,总认为画中龙虎动态不足。其时恰逢无德禅师从外面回来,学僧就请禅师评价一番。

无德禅师看了看,说:“龙和虎的外形画得不错,但龙与虎的特性你没有把握好。要知道,龙在攻击之前,头必须向后退缩;虎要前扑时,头必然向下压低。龙颈退缩得愈大,虎头愈贴近地面,它们就能冲得更快、跳得更高。”

学僧们非常高兴,赞颂无德禅师:“老师真是一语道破,我们不仅将龙头画得太向前,虎头也太高了,怪不得总觉得动态不足。”

无德禅师借机开示众学僧,说:“为人处世也罢,参禅修道也罢,道理都是一样的,退一步之后,才能冲得更远,坐下来休息之后才能爬得更高。”

学僧不解地道:“老师,退步的人怎能向前?停下的人怎能更高?”

无德禅师严肃地说道:“我有一首偈诗,你们听听看: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现在你们能会意吗?”

学僧们听后,均有省悟。

对于我们这些凡尘俗世的人来说,要想领悟到这一层道理,估计有些困难,下面这则发生在亚马孙热带丛林里的故事,或许能更有助于我们来解读无德禅师的这偈诗。

在茫茫的亚马孙热带丛林中,生活着一种极为特殊的鸟,叫做蜂鸟。蜂鸟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们居然是倒着飞的。其实,蜂鸟并不是天生就倒着飞的,在很多很多年前,它们和其他鸟一样往前飞的。

当时,虽然蜂鸟的体形很小,但它的繁殖速度极快,家族很兴旺,如果全体出动,那更是一个庞大的阵容。据说,它们扇动翅膀可以遮天蔽日,让大片的森林笼罩在阴影之下。除此之外,蜂鸟天生敢于搏斗,不怕牺牲。蜂鸟家族有一个规定,那就是只准向前不准退后,如果有谁胆敢临阵退缩,就会被自己的同类啄死。

那时,蜂鸟也并不像今天的蜂鸟只吃蜂蜜,而是肆无忌惮地猎取,而且只要是它们想吃的东西,就一定能吃得到。据说,在当时的亚马孙丛林中,没有哪种动物能逃过蜂鸟的袭击,也没有哪种动物不害怕蜂鸟。

然而,一场突发的大火改变了这种局面。那是一次森林失火,由于蜂鸟容不得比它们更加厉害的东西存在,当它们看见熊熊烈火在丛林中飞舞,大片大片地占据了它们的领地,便愤怒了。于是,在蜂鸟王的指挥下,蜂鸟一群群地向烈火中扑去。结果可想而知,峰鸟一群群地死在了烈火中,但峰鸟们没有退缩,它们前赴后继地向烈火发起攻击。

眼看蜂鸟家族就要全军覆灭了。这时,蜂鸟群中有一只蜂鸟动摇了,退缩了,它悄悄地往后飞去。蜂鸟王随即发现了那只临阵退缩的蜂鸟。它狂怒地指挥其他峰鸟向那只临阵退缩的蜂鸟攻击。

令他更加生气的是,其他蜂鸟并没有像往常那样扑向那个怯懦者,相反一部分蜂鸟竟跟着那只蜂鸟一起向后飞去。

大火结束后,蜂鸟王和绝大部分的蜂鸟成了那次烈火的牺牲品,而那一小部分向后飞的蜂鸟则活了下来。经过火劫的蜂鸟从此以后便一直倒着飞翔,并且不再动辄攻击其他动物。它们变得性情温和,只吃蜂蜜。

今天,虽然蜂鸟很弱小,但在亚马逊丛林中仍有它们的生存空间,它们与整个丛林的生灵同在。试想,如果当时没有那只肯退一步的蜂鸟,蜂鸟的生命还可能得以延续吗?

不仅蜂鸟,很多时候,很多人都会陷入一种盲目的追求中无法自拔,即使明明知道此路行不通,即使明明知道继续下去的代价将是飞蛾扑火般的灭亡,但依然无法说服自己后退,只能放任自己继续沉沦、再沉沦。其实,后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明知前方是死路却还要固执地走下去。

“刚易折,曲则全”,“小不忍则乱大谋”,“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样富有哲理的话,从古讲到今,但真正能够明白的有几人,能够做到的又有几人?如果人人都能真正地懂得这些道理,人人都能够真正地奉行这些道理,那么人生还有什么坎过不去?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我们都是知易行难,道理心中都很明白,却无法用行动来实践。

生活中人人都有自尊的一面,人人都有执着的时候,人人也都有好斗的本性。然一个人再自尊,再骄傲,再好斗,估计也比不上龙、虎和蜂鸟,龙能退缩,虎能低头,蜂鸟能后退,平凡如尘埃、脆弱如蝼蚁的我们,为什么就不能适时退缩呢?

禅悟:人生在世,切忌一味冒进、一味自大、一味恃强,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高则高当低则低,当强则强当弱即弱,进退有据、高低有时、强弱有度,才是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