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熟悉的陌生人
88214800000004

第4章 点亮夜空的《朝霞》

——谈吴亮新作

吴亮回来了

读者朋友需要知道吴亮。中国“先锋文学”“先锋艺术”的概念是谁创造的?就是吴亮。

第一次见到吴亮是在1986年秋天,当时的他,模样就像狮子王。1984年到1986年之间,在我国文学艺术重要的转折关头,作为批评家的吴亮和他的同道们,深度参与了文学艺术的重新建构,这对后来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批知识分子、一群杰出的批评家,从身体到身份都转向了高校,生活在高墙之内,变成了所谓的学院派知识分子。其中很多人不再直接面对文学现场,与当代文学的发展脱钩了。他们退回到脆黄的册页,退回到了不及物动词。

吴亮也就是在这个时期转向了艺术批评。看到他去写艺术评论,我不由得为中国当代文学感到遗憾:中国当代文学失去了一个有判断力的人,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操盘手。不过,虽然不再写文学批评,但吴亮实际上只是临时换了个战壕,仍然置身于艺术创作的一个大的场域。吴亮仍然葆有批评的活力。现在他终于重新回到了文学。

吴亮这次带来的是《朝霞》。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说,《朝霞》是批评家中的批评家写给作家中的作家的书。这当然没错,我觉得另一种说法也成立:这是批评家中的作家写给作家中的批评家的书。

据说《朝霞》的题目来自尼采:还有无数朝霞,尚未点亮夜空。尼采还说过:对一个哲学家的最高赞美,就是说他是个艺术家。实际上,吴亮的批评文章,激情雄辩,恃才傲物,吃人不吐骨头,本来也都是可以当文章看的。他本来就是批评家中的作家。

与知识展开对话

《朝霞》里出场的第一个人物,来自巴尔扎克:邦斯舅舅回来了,自然博物馆里的人来看他。它由此预示着,故事是在哲学和文学的经纬交织中展开,并告诉我们,这个作者是汲取了所有知识的人,他也是从博物馆里出来的。

自然博物馆是知识的马蜂窝。自然本身不构成知识,自然的东西到了博物馆就成了人类的知识。由此而言,这本书可以说是人类知识的大汇集。它是对知识的记录,是与知识展开的对话。

总体而言,这本书是用各种知识来完成个人的写作。

在吴亮的书里,人物的精神世界得到充分关注。他们是思考问题的人,他们游手好闲,对社会浅尝辄止,通过书本和世界打交道。他们是在知识和日常世界、在局外人和局内人之间的界限上生活的人。

关于日常生活,吴亮关注的也是城市里的日常生活。印象中他似乎从未对乡村的日常生活投去深情的一瞥。吴亮的经验来自窗内和窗外,而不是来自原野。窗内是静寂中激动的阅读和思考,窗外是喧嚣中杂沓的电车声和脚步声。这是另一种经验。目前,中国在很多时候还被看成是一个乡村社会。城市文化的发展脉络,像涓涓溪流一样,细而微弱。如今我们看到的大部分好小说,比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莫言的《丰乳肥臀》等,基本上写的都是乡土生活。进一步说,他们写的都是前现代的中国。在前现代社会里面,小说中的人物生活在一个战天斗地的世界、一个行动的世界。故事中的人物是行动的人,他们的行动构成了一个事件,他们通过行动改变命运。如果他们命运不好,人们会说,这部小说充满了黑暗的启示。大学校长推荐学生看这些书,就是要对学生说,你要通过行动改变命运。对这些行动的追踪,构成了一部作品。

但是,毫无疑问,知识的世界日益成为我们生活的世界,城市生活日益成为大多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对这样一种生活的描述,显然必须有另外一种方式。不然,这本书就不会真正具有现实感。

除了马尔克斯,三十年来其他的外国诺奖获得者,经常被中国读者冷落,为什么?因为我们不习惯那些表现知识的内容,不习惯那些充满对话精神的内容。在意识深处,我们还是乡村秀才。挥动锄头的劳动者的剪影是美的,他的汗水是美的,晶莹透亮,是以液体形式呈现的沉重的喟叹。而那些倾听勃拉姆斯,查阅《韦氏大词典》并寻章摘句的身影,虽然他们思绪万千,带着无限的柔情,但他们的剪影却好像没有生活的质感。

实际上,对于后一种生活的描述,对于中国的作家而言,才真正具有挑战性。《朝霞》在这方面展示了它的方式。这种方式,与那些描述乡村生活的小说完全不同。

特殊的记忆力

吴亮具有非常好的记忆力。20世纪70年代的那些神经末梢的颤动,他竟然还记得那么清楚。

吴亮的写作,写的是遗忘之后又来到面前的那些人和事。它并不是简单的还原。虽然看山是山,但山已经不是原来那座山了。我说的良好的记忆力,指的就是这种能力:对于遗忘之后再次出现的那个世界,你的语言让它重新生成。

《朝霞》让我们看到了吴亮在青春期经历过的很多事情。他骑着自行车,迎着朝霞,顶着硕大的头颅,穿大街过小巷,跟一些游手好闲者、闷闷不乐者、喜欢读书却一知半解者秘密交往。

他们在讨论中勇于提供答案,但又对所有答案都不自信。因为读了马克思,他们就觉得手中拿着解决问题的钥匙。年届六旬,站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中期,吴亮回望20世纪后半叶思想上的蠢蠢欲动,那些思考还在继续,他依然困扰于此。这也是他能够保持非常好的记忆力的秘密所在。

这部书最后写到徐家汇大教堂里的白蚁。我想,更多的细节就像白蚁一样,它会将神圣蛀空,但一个思考的人会通过写作之手将它重新修复。所以我觉得,吴亮的小说写作还会持续下去,作为读者的我,依然有很大的期待。

2016年10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