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七分做人三分做事的好习惯
8819900000009

第9章 学习不容忽视(2)

罗丹很善于向别人学习,有一天,他正在一根柱子上雕刻植物,对所雕刻的花和茎都很满意,唯独对叶片左看右看总是不顺眼;雕了修,修了雕,反反复复老是不尽如人意。这时有一个叫康士坦的工匠在旁边看着,忍不住说:“罗丹,你不要老是用一个方法雕,这样看起来叶子是平的,不生动。……你让叶子尖突出来对准你,这样就显得富有气韵了。”罗丹听了很高兴,他得到了很大的启发,照着康士坦说的话去做,果然,植物的叶子就显得灵活生动了。

学到世界上最新的知识

只要有效地继承人类知识,同时随时注意把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拿到手,才能走在时代的前列,成为一个杰出的人。

温伯格是美国当代物理学家,他由于和格拉索、萨拉姆共同发现了弱电统一理论而分享197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长久以来,物理学家都期望能找出简单而又普遍的规律来说明白然界各种各样的复杂现象。经过许多科学家的不断探索,发现了支配自然界一切物理过程的四种力:强力、电磁力、弱力和引力。但物理学家们感到自然力有四种,似乎太多了一点,能否设法统一这四种力呢?爱因斯坦用了他的后半生研究场论,虽然没有成功,但却为后人开辟了道路。1964年,格拉索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一个弱电统一的理论。不过,他的理论还很不完善。几年之后,温伯格和巴基斯坦科学家萨拉姆沿着格拉索的道路作了进一步的探索,终于建立起一整套弱电统一的理论。但是,这套理论是否正确呢?只有通过实验进行检验,才能得出结论。要检验弱电统一理论的关键是什么呢?为什么以前的实验没有成功呢?1971年,温伯格审查了以前做过的实验,发现这些实验按新的标准来讲做得太粗糙了,必须对探测仪和实验方法加以改进。两年后,物理学家终于在西欧核子研究中心证实了温伯格等的科学预言。不久,美国费米国立加速器实验室也做出了类似的发现。

1979年,诺贝尔奖金评委会把该年度的物理学奖金授予了格拉索、温伯格和萨拉姆。

获奖以后,在一次记者访问中,当记者问温伯格,你认为哪些是科学家必须具备的素质时,他回答说,很重要的一个素质是“进攻性”,不是人与人之间中的“进攻性”,而是对自然的“进攻性”。不要满足于接受书本上给你的答案,要去尝试一下,尝试发现有什么与书本上不同的东西。这种素质可能比智力更重要:当然,科学家还应具有许多其他重要素质,最好能有哲学上的独立见解来指导你的研究……别一个重要素质是经验。我有时想,念一念科学史是很有用的。接着,他又讲到了一些耐人寻味的话:“一个人所读的、想的和试着去做的,形成了其脑力活动的一部分,无论你是否想到它,它总在起作用,这并不神秘。我想,这很像乒乓球运动员,当他把球击回去时,他并不去想如何好,他已经打过很多次,每当球向他飞过来,他整个的身体自动地作出反应,因为他已对这种局面见得多了。他全部的经验和知识给他做准备,把球击回去,实际上如果他还要想想的话,那么他可能已经失去这个球,在某种程度上,科学研究很像这种练习……”

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

无论想把哪一件事情做好,都要先学习其相关的技能与经验,以指导自己的行动。一个有智慧的人,都善于掌握第一手的信息,然后不断地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不断地自我反省,纠正自己的方向,让自己在竞争中占有绝对的有利优势。

有一个贫穷的犹太人,见一个富人生活得很舒适,很惬意。于是他告诉自己说:“走着瞧!总有一天,我会比他更富有,会比他过得更好!”

于是,他对富人说:“我愿意在您家里为您工作3年,我不要一分钱,但是您要让我吃饱饭,给我地方住。”

富人觉得这真是少有的好事,立即答应了这个穷人的请求。3年后,穷人离开了富人的家,不知去向。

10年过去了,那个昔日的穷人已经变得非常富有,相比之前,以前那个富人,就显得很寒酸。于是,富人向昔日的穷人提出请求,愿意出10万元买他富有的经验。

那个昔日的穷人听了,哈哈大笑:“我正是用从你那儿学到的经验,才赚得了大量的财富,而今你怎么又要用金钱来买我的经验呢?”

根据犹太人的经验,智慧源于学习、观察和思考。变成富人的第一条途径是向富人学习。上述那位穷人就是靠同富人共同生活,在富人的“言传身教”中学到了富人的经验和智慧,才使自己有了智慧,于是也就有了金钱。

纵观人类历史,任何一种知识都是在继承基础上增值的,任何一门科学都是人类长时间共同积累起来的智慧结晶。在科学探索和发明创造中,聪明的人们总是善于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为自己所用。

英国科学巨匠牛顿研究物质的运动规律,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当牛顿在谈到这一重大科学发现时曾留下一句名言:“我之所以看很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顿的这句话并不只是谦虚,牛顿对于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并不是从“零”开始,也不是“苹果落地”瞬间的辉煌,而是在“借鉴他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实现的一种伟大超越,像哥白尼的“日心说”,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大定律”,胡克的“太阳吸力”等理论,都被牛顿在万有引力定律中加以继承了。

爱迪生发明电,是在法国的一本《百科全书》上看到了法拉第的《电磁学理论》;而法拉第的电磁学理论则是受益于美国化学家戴维的《电与磁》理论:瓦特发明蒸汽机,实际上并不仅仅是茶壶盖的功劳,而是两个关键性技术环节起了作用,而这两个关键性技术资料正是从学习中得来的。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对于我们人生和事业的启发作用,是我们靠自己苦苦摸索多少年都难以达到的。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就要了解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

1.人都会追求成就感,都有被别人肯定的心理需要;

2.人要学习哪位榜样,必定是自己在心理上佩服他,然后才有学习的行动。

在把握了以上心理特点之后,就要时刻寻找接触榜样的机会,努力发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不管是同学中的,还是亲友、邻居中的榜样,要首先创造自己与人家交往的机会,有时间与他们一起娱乐、一起学习,一起讨论问题。在接触中,可以融洽感情,互相影响。

每个人都有他与众不同的地方,也就有他独特的长处。有很多时候,我们以最普遍的观点去衡量一个人是否优秀,认为只要是符合道德要求的,就是优秀的。否则就视为洪水猛兽,欲除之而后快。其实,有的优点却正是在与众不同的判逆之中,只要这些优点是符合人类发展总趋势的,不违背自然界的基本规律,我们都可以加以欣赏和学习。

成才不一定都得上大学

现实中很多人习惯以为成功者都是高学历者,一个人如果连大学都考不上,那他是不能成功的,真是这样吗?其实,未必如此。下面是一封学生写给老师的信,看后你也许就会改变以前的观点了。

老师:我高中毕业后上了职业中专,没能考上大学,这无论如何是令人遗憾的。看到昔日不少同窗学友如今都是大学生,成为令人羡慕的“骄子”,我的心情真的有些不平静。但是,三年的中专生活我没有虚度,三年的勤奋努力初步结出了成功之果,因此,我对上大学的同龄人羡慕而不嫉妒,佩服而不自卑。毕竟上大学的人是少数,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的:这一多一少之间,不就为我们这些未上大学而有志成才的年轻人开辟了一展才华、一显身手的天地吗?

您知道,我上的是园林职业中专,当初填报志愿时并非出于本人志向,而多少有些“破罐破摔”的心理。是学习生活中的两件事改变了我的态度,激发了我的兴趣,使我爱上了园艺专业,并取得了较为出色的成绩。

首先,是一位同学的感人事例。这位同学从小患了小儿麻痹症,虽不太严重,但从身体条件上看,是不易考上大学的;更何况前两年他父母离异。他跟着有病的父亲过日子,生活比较艰苦,上大学更成了问题。于是。一向学习成绩优秀的他,毅然选择了园林职业中专,因此,我有幸成了他的同学,并从他身上学到了宝贵的东西。他不但学习成绩好,而且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笔好画,还会拓字,裱画,刻章制印。他说,他报园林是实事求是,扬长避短,是既积极又现实的自我设计。因为中国的园林艺术很丰富,很发达,学好这个专业,不怕没有用武之地。他的才华很快就显露出来了,美术老师推荐他加入了校书法协会,年级组还破格让他登台,给大家上美术辅导课。他在课余和美术学院师生一起搞的镶嵌壁画,被国际会议中心采用,挂在会堂的墙壁上。我由衷地佩服他,同时也想,既然佩服,何不以他为榜样?我小学时曾在少年宫学过盆景艺术,于是我决定在学好各门功课的同时,主攻园林盆景艺术。人一旦有了目标,也就有了劲头,我从小时候学到的有限知识起步,向书本、向老师、向专家、向园林作品请教学习,一年多过去就崭露头角。我作为实验课题设计制作的盆景小品,被学校的陈列室陈列展出;我应征设计的另一盆景小品,被园林局评为二等奖。我和那位同学一起,成为年级中的佼佼者。

另外一件是一位老师傅的感人事例。这位老师傅只念过初中,他进园林系统工作后,由于勤奋好学,很快从一名清洁工转为园艺工,又经过多年努力,便成为一位在国内园艺界小有名气的园艺技师。他最擅长的是石雕、石景的设置,这是他30多年来悉心观察、潜心钻研的结果。他对于石头的着迷简直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走到哪里看到哪里,甚至为此而自掏腰包,跑到高山上、大海边去看石头。他家里的角角落落也都摆满了各色各样的石头标本和他加工而成的作品,下班后他不看电视,不出门会友,只是捧着石头端详不休,以至于他老伴开玩笑说,石头是“第三者插足”,嫁给他是一个“最大的错误”。几十年来,他的石景艺术作品可说是“桃李满天下”,有的还远渡重洋在国外扎根落户。在拜师求教过程中,他的这种热爱艺术、献身事业的执著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从此,我处处以他为榜样,全身心地投入专业钻研,并在他指导下,于去年设计制作了一座大型山水盆景,献给国庆节。盆景在街头陈列后,又被国宾馆收藏了。为此,园林艺术研究所看中了我这“后起之秀”,现在,我已经成为他们队伍中年轻的一员。

老师,听到我的这些好消息,您一定很高兴吧!马克思上过大学,恩格斯只上过中学;爱因斯坦上过大学,爱迪生连小学都没上完;伟人毛泽东,世界知名的数学家华罗庚,一代国画大师齐白石,古代汉语的公认权威王力先生,都是没上过大学的。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它们所证明的不是“大学无用”,而是说明,除了有形的大学,还有无形的大学,这无形的大学就存在于有志者矢志不渝、自学成才的努力之中!

可见,成才的关键不在于上没上大学,只要你勇于拼搏,即使没有考上大学,成功也会与你结缘。

一个天资不高但颇有建树的学者

高士其说:“学习是什么?学习就是继承,继承古中今外和人类社会的一切学问与知识;只有全面的继承才能进行全新的创造。”肯于比别人更努力学习的人,才能获得比别人更多的成就。

章学诚是清代著名的史学家。他担任过华秋帆主编的《续资治通鉴》的编纂工作和补修《史籍考》的主要工作,亲自编纂过《和州志》、《永清志》、《永定河志》、《常德府志》、《湖北通志》等许多方志,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方志学理一论。他一生的著作收在《章氏遗书》中,其中《文史通义》《校雠通义》被公认为史学、古典目录校雠学的两大名著。

章学诚这样一位颇有建树的学者,却是一个天资较低的人,尤其是他的记忆力极差。据说,章学诚少年时一天最多只能诵读两三百字的书,连文言虚字的用法都记不住。这种天资在讲究读经诵典的封建社会,对于需要博闻强记的史学,无疑都是较低了。章学诚年轻时多次参加科举,屡试不第,一直到40岁时才中举人。

然而,章学诚不顾旁人的议论讥笑,毅然向天资挑战,抱定了做一个杰出史学家的志向。41岁中了进士后,他不顾家境贫寒,放弃仕宦之途,专心致志从事教书和研究学问。他针对自己的缺陷采取了各种有效的方法补救。一般人治史由博而专,他反其道而行之,由专到博,学一点巩固一点。他认为这种方法“学问之始未能记诵,博涉及深,将超记诵”,能够有效地克服记忆缺陷。他克服记忆缺陷的另一办法是读书做札记,他的许多著作都出自于他的读书札记。他治学持之以恒,不急于求成。他的大部分史学成果都出自晚年。63岁时双目失明,犹事著述,直至终身。

他的座右铭是:不羡慕不费工夫而得来的虚名,不计较世俗庸人的褒贬,孜孜不倦几十年如一日,肯花中等智力以上的人所不愿下的工夫。

发现一些书本上见不到的东西

在学习中必须善于动脑,能发现一些书本上见不到的东西,这样才能掌握别人不了解的知识,取得别人所难于企及的成就。

美国物理学家费曼在物理学上作出了惊人的贡献,他于20世纪40年代发展了用路径积分表达量子振幅的方法,并于1948年提出量子动力学新的理论形式。提出了新的计算方法和研究方法,从而避免了量子动力学中的发散困难。由于这一贡献,他和美国的J·S·施温格、日本的朝永振一郎共同获得了196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然而,在普林斯顿大学读书的时候,费曼却对生物很感兴趣。

有一次与学生物的同学一起吃饭时,他们邀请他去听他们的细胞生物学这门课。费曼对生物并不陌生,但因为那是一门研究所的课程,因此,他有点信心不足,他心里暗想,“我行吗?教授会让我加入吗?”

这门课由牛顿·哈维讲师担任,他对发光细菌很有研究。在经过学生们的请求后,哈维同意费曼可以加入这门特殊的高级课,但心须附带一个条件:即费曼必须和其他所有人一样,要做全部的作业和上讲台报告。

在课堂上,哈维先生先在黑板上画了一幅巨大的细胞图,并标明细胞里所有的构造,然后再讲解。他所讲的内容费曼大部分都了解。

上完课后,那些邀请费曼来听课的人问道:“怎么,你还喜欢这门课吧?”

“还好,”费曼答道,“唯一我不了解的部分是卵磷脂,什么是卵磷脂?”

没有人能回答他的问题,他只好自己从参考书里找答案。

和所有其他的学生一样,费曼也得上讲台报告,因为自己在这方面缺乏经验,所以在别人作报告的时候,他格外认真。

有一道题目是亚瑞恩和布朗克两人写的关于动物神经的报告。他们用猫做了很多实验,来测量神经的电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