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但是理论只有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它的先进指导作用。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其理论内涵十分丰富。但是,只有在具体学科的教学和学习中充分贯彻和实施研究性学习,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就是说,理论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发挥它的威力。
语文研究性学习研究
语文课程内容丰富、学习方式灵活多样,传统的教学形式是老师讲解课文,学生听讲、读课文、理解句子……研究性教学习和语文课程的结合进一步丰富了教学的内涵。
一、语文研究性学习基本问题分析
(一)学生角色: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研究、探索
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通过专职教师、专用教材和固定场所传授知识,学生始终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学生的认识活动主要是“掌握”,而不是“发现”,师生的双边教学活动仍然限定在“传授—接受”的模式内,致使我们的教学严重轻视实践、发现、探索等活动。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自主性。语文研究性学习之所以特别强调自主意识,是因为观念意识是指导人们实践行为的基础,只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研究意识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自参加研究实践活动,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研究的个人观念体系。学生有了很强的研究意识,就会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因此,学生是否自主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是衡量语文研究性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志。设计语文研究性学习要在开发学生自主研究活动上下功夫。设计研究性学习的思路是:
1.引导学生积极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某种意义讲,人类的“好奇心”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心理根源,也是推动人类成长和前进的根本动力所在。问题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对现实事物的观察和思考,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途径,对大量资料的搜集和占有,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的理念,正说明语文研究性学习有着广阔的天地。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这个广阔的天地里自由地畅想与发挥,给学生提供了更广的空间。
2.强化自主学习意识
研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从其程序的设计及评价标准可以看出。在传统教学中,对学习态度的培养往往采用教师和家长督促、检查、奖罚的方法,使学生感到外力胁迫而产生勉强学习的态度,从而不能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学生的自我意识、主动探索的基础上的,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要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会逐渐形成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具体要求:课题研究前自找资料、自我准备、自我设计方案;活动中自我表现、自我发挥;活动后自我总结、自我评价。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学生会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3.创设问题情景
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在冲击着学校教育,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因此,语文研究性学习,意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语文研究性学习更关心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语文研究性学习也讲求方法,但它较少强调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方法,而更关注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换句话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创设问题情境应该是重点思考的一个内容。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各种探究的能力,提高自身学习效率。
(二)教师角色:从传授语文知识到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
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的地位,几乎控制学习过程中的一切。而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事实上,学生自行组织的各种研究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支持。教师的指导作用表现在把握研究活动的目的,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帮助学生总结研究的成败得失。这种指导作用贯穿于学生研究活动的始终。教师导在活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指导的形式不是直接明示,而是间接暗示。当学生在某一环节出现困难疑问时,教师适时、适当的指导是举足轻重的,这将提高学生研究的质量,有利于学生在教师高质量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活动任务。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求以学生的独立探索活动为基础,但实质上这种探索活动是在教师“导演”和指导下的活动,是教师主导作用更艺术的表现。因为研究性学习是从实际问题切入的,需要运用语文学科中的大量基础知识,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对语文知识有精深的了解,而且要熟悉多种研究方法,还要对当前语文学科的前沿知识有比较深透的了解,这样教师才能帮助学生设计出适宜的问题情境和活动方案,进而引导学生开展深入扎实的研究活动。可以说,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发挥“导而弗牵……开而弗达”的主导作用,而不是传授、灌输中的主导作用。教师的角色在发生着改变,那么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呢?
1.引导学生选择课题
课题是研究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语文研究性学习最难的可能是学生不知道怎样去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开展研究的课题。教师要导,就应导在关键问题上。选择课题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实际需要的原则。研究性学习不一定要像专家那样,一定要解决什么具体的实际问题,我们学习的关键是通过某一问题的研究探寻,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研究问题的意识,因此高中生的“课题”与专家的“课题”的实际需要存在着差距,高中课题研究重在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可能出发去选择“课题”。二是可行性研究原则。并不是所有的被发现的问题都值得研究或都有实力研究的,这就需要对问题的价值及研究的可能性作深入的分析。从课题本身的价值看,衡量课题有没有研究价值,主要依据“是这一课题学生能不能占有详细的资料,切不切合学生自身实际,符不符合学生思维能力”。作为学生,一般不宜选择一个规模大、涉及因素多、周期性长的复杂课题,而适宜选择开口小、周期短、便于占有材料的小课题。比如选《语文教材编写改革及其发展研究》为研究性学习课题,就超出学生实际水平和能力。因此,引导学生正确地选择研究课题,对学生以后顺利地开展研究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引导学生设计自主学习的执行方案
确定了研究课题,下一步就要设计具体的研究方案,确保研究性学习有序、有效地推进。一份好的设计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1)课题的提出,包括课题提出的原因,课题内涵的界定,研究预期的目的;
(2)开展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
(3)开展课题研究的活动安排,具体到每一节课具体做什么;
(4)研究成果的结题形式。设计方案重点要考虑的是选择研究方法和手段。方法总是服务于特定的研究目的的,教师要告诉学生,如果研究的目的是形成新的科学事实,且对象又是活动形态,就应该选择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如果研究对象是文献形态的,就应该选择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如果说研究目的是要形成新科学理论,就应该选择归纳演绎等理论研究方法。从语文研究课题看,绝大多数是文献研究对象,文献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是主要的研究方法。在引导学生制定方案的时候要注意,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要把握好指导的度。
3.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引导
研究性学习倡导的是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要求师生互动起来,教师在导演的位置上指导学生学习,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自主探究遇到困难时,教师要适时地进行指导,这种指导主要是思维方法上的,而不是内容和答案上的,重在导疑、导难、导法。只有师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各自发挥好本身的潜能与作用,才能真正实现研究性教学的目的。
(三)学习空间:从封闭到开放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班级授课制为主,学生学习的学科课程,从书本到书本,从书本到作业,具有明显的封闭性。语文研究性学习呈开放学习态势。由于研究性学习形式的改变,学生必然会突破原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学生定会在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这种开放性改变的不仅仅是学习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非组织的社会化语文活动将成为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如环境语文、街头标语、广告、影视传播以及人际间语言交流等。学生可以到社会中搜集民间故事,可以到街头去搜集广告牌的错别字,可以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可以到网上去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研究自己喜欢探讨的问题。总之,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将会有重大的变化。从封闭到开放,给了每个学生更广泛的学习空间和发挥空间。
(四)学习形式:从单一到多样,形式多种多样且具有深度
1.查阅资料
语文学习的特殊性就在于课堂知识远远不够,学生需要在课外积累学习。收集、整理、研究与课题相关的文献,意在通过对文献的查阅鉴别、整理分析,从而找出研究的问题,明确:我到底要研究什么——术语的内涵、外延;我要解决什么问题——课题研究是否有价值;我从哪里开始研究起——前人留下了什么,有哪些方法可以借鉴。通过研究文献对课题的内涵、外延、研究起点作出准确判断,就能判断课题的实用价值,选择较恰当的研究方法。恰当的研究方法是查阅文献的重要保障。
选择了研究方法,要想在浩如烟海的各类文献资料中找到对特定研究课题有价值的文献,首先必须明确界定自己研究课题的范围和性质,确定搜寻的方向。其次要了解国内外主要期刊的分布及各类期刊的特色。其三要熟悉主要的文献资料索引和目录分类的方法,掌握检索的基本技能。高中语文课文《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就重点介绍了这一方面的知识。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迅速准确地找寻自己所需的文献。一般说来,学生起步阶段,还不知道怎样来搜索资料,查阅文献,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查阅资料,有时要给学生开出比较详细的查阅书目,以便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就找到开展研究的感觉,如我们常听到播音员报道我国又与哪国建交,实现了“邦交正常化”,如果提出一个问题,“邦交”为何不说“国交”呢?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就只能是研究文献,查阅资料,找出例证。
2.合作学习
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对合作精神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社会的创新成果多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疑难问题的解决常常需要多个个体的协作,建立研究性合作学习形式,其目的是使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自我表现的机会,为学生共同寻求答案、解决疑难问题提供舞台。研究学习中,既可以是两个互助组,也可以是四个合作组,各研究小组之间可以进行互查、互评、互帮、互学等活动,调动学生合作解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大家共同的努力合作之下,才能把事情完成得更好。
3.写小论文
论文是对学生一个阶段或整个过程的总结,具有很强的学术性。中小学学生可以尝试用小论文的形式进行总结。小论文是总结课题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基本方式。写小论文是一种综合素质的训练,也是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的,所以指导学生写好小论文,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首先要告诉学生“学术论文”的一般知识,其次要告诉学生写论文的程序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语文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一)帮助学生拟定恰当的研究课题
在一般情况下,教师大多是处于指导全局的位置。在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所在班级的具体情况,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因班而论,因人而异。对于始起年级或基础不是很好的班级,应从小处着手。课题定得小一点,浅一点,待有一定基础后再定得大一点,深一点。一般情况下,小的专题一学期完成,大的专题或综合性专题一学年完成。在选题上切忌贪大求全,好高骛远,以致达不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确定专题的时候,应启发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只起指导参谋作用,不能越俎代庖。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
(二)指导学生研究性阅读
阅读是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研究性学习法,就是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主体性的认知过程、表达过程和操作过程,是一种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种在“脑力”作用下完成的艰苦的、复杂的、创造性的活动,体现出学习活动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研究性阅读通过阅读来收集资料、整理观点,分析研究问题,提出新的见解。因而,研究性阅读既可以从某种读本的阅读中提出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综合几本读物的相关内容提出新的见解;既可以对读本的内容作新的阐发,也可以对读本的观点、材料提出质疑、否定和批判。在阅读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教师的有力指导对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是多么重要。
(三)指导学生比较阅读
语文研究性阅读范围很大,比较阅读是一种易于操作的研究性阅读。比较阅读是把在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作品进行阅读比较,分析其异同的研究性阅读方式。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找出比较对象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点,以及探究形成这些异同的原因,从而获得对作品的新认识。可见,比较阅读是语文研究性学习初始阶段的一种较为实用、易于操作的阅读方法。教师可通过简单的指导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