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导(教师继续教育丛书)
8814300000012

第12章 研究性学习研究的运用(2)

对于语文研究性比较阅读的内容,学生选择的余地比较大,既可以是不同时代的同类作品比较,也可以是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的比较;既可以是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家的作品比较,也可以是不同作家不同时代的作品比较;既可以是中国作家作品比较,也可以是中外作家的作品比较。总之,只要具有可比性的中外作家作品,都可以进行或纵向或横向的比较阅读。比较阅读既可以使学生研究比较对象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各种联系,又能更加深刻、透彻地理解文本的内涵,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归纳、整理材料的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的研究能力。因此,通过比较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

(四)指导学生专题阅读

专题阅读也是研究性阅读的一种,专题阅读是一种在确立研究课题后,为解决课题研究需要的各种材料而有计划进行的研究性阅读。显然,专题阅读是一种有明确目的的阅读。它不一定全部了解读物内容,而是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题需要收集材料,以解决研究的实际问题。譬如,一个学生的专题是“鲁迅小说主题研究”,那么他就阅读鲁迅的有关小说,搜集相关的材料,从中获取有用信息和研究灵感,并且通过课题确定阅读的细节方面,比如鲁迅小说的时间划分或者是人物划分。

专题阅读最重要的一点是如何筛选和整理材料。因而教师应指导学生从众多材料中尽快获取最有价值的内容信息,要弄清哪些材料和专题有关,哪些材料与专题无关;哪些材料多余无用,哪些材料最有价值;而有价值的材料又能从哪些方面说明你的研究专题等。同时在专题研究过程中,还应注意专题阅读同比较阅读的有机结合,这样阅读的效果会更好一些。专题研究性阅读将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从传统语文教学中被动地掌握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发现并研究解决问题,而教师将从传统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专题研究的指导者甚至合作者。这种既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又要求学生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将培养出学生团结协作、科学求实的优秀学习品质,有助于他们以后的终生学习及自我发展。因此,专题阅读对于培养学生如何选择材料,如何进行科学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训练过程。

(五)个人与集体攻关,课内与课外结合

研究性学习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研究性学习就是以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为根据,可以个人单独进行,也可以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进行。一般说来,小的专题可以独立进行,也可以在课内集体完成;大的专题则应建立专题组,由专题组成员讨论,把大的专题分解成若干子专题,由组员分头进行。子专题可以由一个组员完成,也可以分工合作由几个组员合作完成。在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应该做到既分工明确,又团结合作,如此分进合击,协同攻关,完成研究任务。期间,教师要参与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当好参谋和助手,指导学生如何搜集材料,如何分析研究,及时帮助专题组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同时,教师在分组的时候应以学生的特长为依据,采取互补型或者加强型的方式。

语文教学主要在课堂内进行,但是有的课题也需要学生在课外攻关。一些小的、简单的课题,如两篇文章之异同等,可以课内当堂启发学生共同研讨解决,而一些复杂的、学术性较强的专题研究则必须借助课外时间和节假日进行。教师可以把时间分为两块,一块用于课堂研讨确定研究专题,制定研究专题的实施计划,拟定课题的研究思路,汇报专题研究的进展,解决专题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另一块用于课外考察或研究性专题阅读,收集与专题有关的材料,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归纳、整理,分析研究,撰写并修改专题研究成果,将研究成果制作成多媒体展示等。因此,个人与集体攻关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辅相成,从而把研究性学习指导真正地实施起来。

(六)对研究成果进行恰当评价

研究性学习评价侧重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评价学生研究成果的价值取向重点是学生参与研究的过程,诸如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知识整理与综合、信息资料的收集、处理和判断等。重视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更重视应用。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学生把学到的基础知识、掌握的基本技能,应用到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去,关注诸如社会的文化问题、环保问题、科技发展问题、人文精神问题等等,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既促进学生对知识价值的反思,又加深对知识内涵的理解和掌握,形成知识的结构和网络。评估的重心不在于获取多少知识,而在于是否学会了研究,是否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只要围绕课题,占有了较为丰富的材料,而这些材料又能从不同的方面说明问题,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体现了科研特点,教师就应该予以较高评价。即使研究结果不太理想,但只要体现了围绕课题收集材料,并运用材料说明课题的过程,教师就应该予以充分肯定,而不是只看到结果就一口否定或肯定学生的学习。

研究性学习与语文学科的结合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是学生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培养能力、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观念,使教与学的重点从单纯的获取知识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和技能,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式学习,最终实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有机统一的目的。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完善学生的基本素质的重要途径,因而让学生切实拥有研究性学习的本领,这对学生今后的深造以及他们进入社会后从事各项工作都有着深远的意义。所以,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应该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己任,不断开创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新天地。同时也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以便更好地运用研究性学习。

数学研究性学习研究

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结合,使数学的逻辑思维更加严谨,学习方式不再枯燥,知识不再乏味,学生的学习也更富有主动性与创造性。

一、数学研究性学习总体分析

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本质一样,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的数学学习和社会生活、自然界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中选取有关数学研究专题,以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同社会实践等教育活动一样,从特定的数学角度和途径让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实例,通过亲身体验进行数学学习。数学研究性学习强调要结合学生的数学学习和社会生活实践选择课题,学生从自身数学学习实践出发,找到他们感兴趣的、有探究价值的数学问题。数学研究性学习更侧重数学逻辑思维的训练,通过学习,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思维更严谨,更有逻辑性和创造性。

研究性学习在数学学习中的运用,将会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变传统的“接受性、训练性学习”为新颖的“研究性学习”,它有利于克服当前数学教学中注重教师传授而忽视学生发展的弊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研究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和现实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数学研究性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新型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学习方式,应该贯穿在数学教育的所有活动中,在现行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数学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加以引入,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研究性学习在数学学科中的应用,既能扩展数学学习的方式,又能充实研究性学习方法本身。

二、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一)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数学这门学科和研究性学习的结合,最重要的优势就是发挥了研究性学习能够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求知欲是人们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越高,他的主动探索精神越强,越能主动、积极地进行思维,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以帮助学生走出思维低谷。在讲授新课时,教师可根据课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悬念,急于要了解问题的结果而使学生求知欲望大增。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奠定了基础。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而展开的,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以实现问题解决而结束,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当学生学习一章新的知识乃至一个新的定理和公式时,对学生来说,就是面临一个新问题。事实上,课本中不少定理、公式的证明、推导本身就是一节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好材料。通过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学习数学中的定理、公式的证明、推导等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强的启发作用。

(二)在数学问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课堂教学中,要把课内知识和课外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结合起来,在课堂上要形成“问题中心”,使课堂成为问题展示平台、讨论与辨析的场所。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带着探索问题的强烈欲望来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那么,他们的大脑就会处于积极活动之中,他们所得到的知识就比较深刻、扎实。教师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体现在教学全过程之中,紧密结合教材中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的实际问题渗透学生自主创新性的研究型课题,使学生初步学会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何教会和引导学生学习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做到努力促进学生提出问题,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反思;促进学生讨论问题,增强问题意识,培养质疑精神;促进学生自觉地把问题专题化。开展数学的“研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亲身体验问题。数学中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许多研究的方向,数学教学中的各种问题都是渗透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载体。例如,在数学的应用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新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革传统教学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状况,使学生能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这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教师要积极带动学生去研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数学研究性学习带给学生无穷的乐趣,真正地做到使学生学以致用。数学的应用不仅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学生的社会调查与实践,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数学问题,研究数学问题,建立解决各种问题的数学模型。这样学生一方面能用所学的数学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又能将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抽象成数学的模型,数学的研究性学习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循环推进,逐渐形成学生的数学研究性学习思维,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

(三)在数学开放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数学思维的训练不仅要锻炼数学中的常规题型,还要学习开放题型。数学开放题能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解答过程是探究的过程,能体现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体现解答对象的实际状态,数学开放题有利于因材施教,可以用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功感,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感。将数学开放题用于学生研究性学习是十分有意义的。开放题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数学开放题作为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切入口,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了数学教育的开放化和个性化。开放题通常是改变命题结构,改变设问方式,增强问题的探索性以及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多角度思考,对命题赋予新的解释进而形成和发现新的问题。数学老师就应该充分地利用研究性学习的机会,编制数学开放题,提高学生运用的能力。但无论是改造陈题,还是自创新题,编制数学开放题都要围绕使用开放题的目的进行,开放题应当随着使用目的和对象的变化而改变,应作为常规问题的补充。用于研究性学习的开放题尽量能有利于解题者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编制的开放题应体现某一完整的数学思想方法,具有鲜明的数学特色,帮助解题者理解什么是数学,为什么要学习数学以及怎样学习数学。引导学生学习开放题要注意过程的循序渐进,题目的难度要由浅向深过渡,以免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在社会实践中渗透研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