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秧歌的方法比较简单,踩高跷则必须经过特殊的训练,让我们来看看踩高跷。踩高跷是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为了与贪官污吏作斗争而出现的,时至今日,它在农村冬闲时仍有组织地进行排练,在庙会中也能看到。
踩高跷是我国民间盛行的群众性技艺表演,它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公元前500多年,它就已经非常流行。古代的高跷都是木制的,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支撑点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进行表演。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做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等动作。北方的高跷中经常扮演的人物是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这些人物个个活灵活现,引起了观众极大的兴趣。南方的高跷中扮演的多是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等,他们边演边唱,走起路来如履平地。
踩高跷
踩高跷有文高跷和武高跷之分。文高跷用弦乐伴奏,变换各种队形在街道上表演,舞者有的化装为戏剧人物,表现了传统的历史故事,内容丰富多彩。武高跷用打击乐伴奏,以表演特技为主。他们通常在村子中心专门设置场地,每隔两丈远摆一张方桌或条桌,舞者从这些桌子上跳过去。观看的人不禁为舞者的惊险表演捏把汗,但看过之后又不禁为其喝彩。踩高跷的技艺性强,由于演员踩高跷比普通人高,便于远近观赏,因此深受观众们的喜爱。
踩高跷是怎么来的?
踩高跷是如何产生的呢?追根溯源,它是人类与自然斗争的产物。我国古代的人民没有雨鞋,下雨天穿布鞋出门非常不便,于是发明了踩高跷。除了这种说法之外,民间还流传着另外一种说法。春秋战国时期,以滑稽著称的晏婴出使邻国时,邻国君臣总是笑他身材矮小。他为此装了一双木腿,身材顿时变得高大起来。他借此机会把外国君臣挖苦了一顿,让他们狼狈不堪。从此以后,踩高跷这种活动就在民间流传开来。与踩高跷相关的还有一个故事。传说以前有座县城叫两金城,城里和城外的人民非常友好。每年春节的时候,城里和城外的人民都会联合办社火,互祝生意兴隆、五谷丰登。不料城里的贪官认为这是一个发财的机会,就说凡是进出城办社火的人都要交三钱银子。人们为了反对他的这个行为,便纷纷踩着高跷翻越城墙,继续欢度春节。
什么是高跷会?
以前每到农历正月的时候,高跷会都会在腰鼓等打击乐声中穿街而过。表演者都是传统戏装打扮,由开路棍打头儿,随之出现肖恩、白蛇、唐僧、丑婆、姜子牙等经典的艺术形象。由于高跷会诙谐有趣,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高跷会通常都是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和十二开始踩街,正月十五正式上街,到正月十八才宣告结束。在过会的时候,沿途的大商号都会在门前设八仙桌,摆上茶水和点心,对高跷队的演员们表示真诚的慰问。
大开眼界
踩高跷通常有戏剧情节,有古典的、民间传说的、根据时代内容自编自创的,也有单纯表演踩高跷技艺的。瞎子观灯是常见的情节,由踩高跷的演员扮作盲人,表演盲人在节日里上街观灯的各种动作和神态。捕蝴蝶由两个扮作少男少女的演员各踩高跷,其中一人手里拿着细长的竹竿,挑着一个纸扎的蝴蝶,边走边表演蝴蝶翩翩起舞的形象,另外那个演员则不停地做出捕捉蝴蝶的动作。拿蝴蝶的演员故意不断地用蝴蝶引逗捕蝶的演员,让其做出各种滑稽有趣的动作来。唐僧取经由4个演员分别扮作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演员们脚踩高跷,按照场景的不同进行即兴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