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戏令人叹为观止,扭秧歌则热闹非凡,接下来让我们走近扭秧歌。扭秧歌具有自己的特色,演员通常扮成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或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边走边舞,舞姿丰富多彩,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秧歌与插秧耕田、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等有关,它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民间武术、杂技和戏曲的特点,由普通的演唱秧歌发展成为民间歌舞。到了清代的时候,秧歌已经在全国流传开来。为了让各种秧歌有所区别,人们常把某地区或形式特征冠于前面,如鼓子秧歌、陕北秧歌、地秧歌、满族秧歌、高跷秧歌等。南方有花鼓、花灯、采茶和英歌等,其名称虽然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是从秧歌中派生出来的类别。
扭秧歌
扭秧歌是我国独特的民间艺术。扭秧歌不分男女老少,只要着上盛装,摆动彩扇,几十人或数百人排成队列,在锣鼓唢呐的伴奏下,在大街小巷或广场就可以尽情扭跳。扭秧歌的场面宏大、气氛热烈、花样翻新,让观众们深深陶醉。有些观众在看扭秧歌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加入队伍中扭跳起来,观众和演员融为一体,显得更为有趣。秧歌队的演员很多,比如由漂亮的姑娘扮成摆汉船的、由小伙子扮成老汉推车的、由小孩扮成大头娃的、由老汉扮成唐僧和猪八戒等古代人物的,还有倒骑毛驴的和挑花篮的等等,看起来很有意思。
近些年来,扭秧歌成了人们锻炼身体的好方法。每到清晨或傍晚,人们纷纷聚集到公园、广场、河边、江畔等公共活动场所扭起秧歌来。他们尽情地扭跳着,将身体的疲劳和心灵的烦恼都忘掉了。这种运动既锻炼了身体,又让人们对生活产生了信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扭秧歌真可算得上是有益身心的民间艺术。
秧歌是如何来的?
扭秧歌是我国北方非常流行的民间舞蹈,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扭秧歌时所唱的歌叫秧歌,它起源于农业生产劳动,是农民插秧时的歌咏活动。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对秧歌有所记载,每年春耕的时候,农家的妇女儿童共同到田里插秧,这时有人领头敲起大鼓,鼓声响起之后,“群歌竞作,弥日不绝”,这种歌咏活动就是秧歌。秧歌最早是以唱歌的形式出现的,后来逐渐发展成舞蹈和戏剧表演的形式,并流行于我国南北各地。
扭秧歌有哪几个特点?
扭秧歌是我国独特的民间艺术,它共有4个特点:一是扭,表演者手持扇子、手帕、采绸等道具,踩着锣鼓点,口中唱着当地文人流行的秧歌词,步履轻盈,边扭边舞。二是走场,扭秧歌开始和结束时走大场,中间穿插着走小场。大场是边走边舞的各种队形组合的大型集体舞,小场是由两三人表演带有简单情节的歌舞小戏。三是扮,舞者扮成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中的各种人物,如文武公子、少妇、丑婆、货郎、渔翁和小孩等。四是唱,扭秧歌通常伴随着唢呐声和锣鼓声,由歌手演唱当地的民间歌谣。这4个特点使扭秧歌更具有魅力。
大开眼界
扭秧歌有两种类型,即地秧歌和高跷秧歌。在这两种秧歌当中,地秧歌的难度较小,扭起来动作也相对简单,既不需要多大的体力,还可以让扭秧歌的人舒展筋骨,因此,这种扭秧歌的形式在现代最为流行。踩着高跷表演的叫高跷秧歌,这种秧歌的难度较大,需要经过特殊的训练才能进行表演。扭秧歌这种民间舞蹈现在已经成为庆祝节日的必演节目,它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也给人们带来了幸福和吉祥。